今日想抒情
个人日记
“今日想抒情”,见有人这样写到。我也是,今日想抒情,只苦于自己的笔描绘不出心中的那道道山水、那条条沟壑。那么,别无他法,只有借助他人的文字来浇自己胸中的块垒。
读到台湾女作家简媜的散文名篇《相忘于江湖》,一如初次读到时一样喜欢,也一如初次读到时一样,对文章所述意思一知半解,不甚明了。反反复复读过多遍,仍感此文象是隔岸的一重风景,一幅用细沙作的画,初看真真切切,惟妙惟肖,细看又朦朦胧胧,似是非是。
这是一篇抒写爱情的篇章吗?全文读下来,象是在对一个曾经爱慕过,又无缘一起同行的故人作的深情告白:
“起身,然后落座,知道,与你的缘份,也只有这一盏茶而已。结局早已先我抵达,蛰伏于五月的一场雨,十分钟,或许不够一生回忆,却足以老去所有年华。”
这分明和林夕作词、梅艳芳演唱的那首《似是故人来》有异曲同工之妙,是对深藏于心间的“无份有缘,回忆不断,生命却苦短”的隐密情感的另一种版本的诠释。
我在空间转载这篇文章时,为它配发了一幅印有一行《似是故人来》中的歌词“但凡未得到,但凡是过去,总是最登对”的图片。某种程度上,这句歌词代表了我对本文的理解,没有得到的,成为过去的,就如同是那颗心头的朱砂痣,留在记忆里的都是最好,不惜花上一生的时间去回味。
仅仅如此吗?好象又非也。
如果把文中所倾述的对象“你”当成是“家乡”、“原乡”,读来也是恰如其份的好,就象是一个少小离别家乡的人,在抒写自己再也无法回到儿时,回到过去的一片怅惘之情。
文章的开头部分,“隔一程山水,你是我不能回去的原乡,与我坐望于光阴的两岸。 ”隐于这一小段文字里的“原乡”两字似乎就已经点明了主题。
一篇似是写给许久未见的旧日故人的文字,也可以毫无障碍的解读成一篇少小离家的游子在诉说思乡之情的文章。这让我想起,常常有人借写爱情,来写思乡之情。
这种写作手法与写文中常用的拟人的修辞方式两者之间,我个人以为,有不同之点,也有相同之处。
拟人是把物当成人来写,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人格化,使无生命的东西活跃起来,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其主要作用在于使事物获得人的属性,便于抒发感情,使人感到亲切、易受感染。
把对家乡的情感当成对人的情感来写,这种实写对故人的感情,虚写对故乡的感情的写法,往往能为这份思乡之情,增添一份说不清、道不明的隐密的情绪,读来情感也更显浓烈、幽郁。这种写作手法的作用也如“拟人”一样,使某种事物——故乡获得人的属性,便于抒发感情,也更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不管我的解读是否有道理,我都跟随着作者在这篇抒情意味浓厚的文章中,完成了一次情感的释放,过足了一把抒情的瘾,又何必去管,这借文抒情的对象是某件物品或是某个人。
文章评论
行走如风
读书笔记。(201506)
行走如风
文学如同溪涧,允许不同姿势的流览与品位。好寻思的人,临流自伤,说人生也是不可眉批的东逝水。自诩清高的人,水清濯缨,水浊濯足,一向自在。至于率然天真的人,俯身溪岸,一咕噜一咕噜地畅饮,把自己喝成一条支流。——简媜
行走如风
或许正是简媜的文字的华丽与古典,使得她的许多作品显得深奥难懂,显示了文学的一种朦胧性。她的文字利用诗歌的绘画美,辞藻力求美丽,富有色彩,有视觉形象,让人容易看到作品呈现意境画面,但是对其最终要表达的本意却难以揣摩和把握,因而呈现出一种晦涩之感。(摘)
空谷幽兰
早安,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