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天
个人日记
雨天,读台湾作家林文月写的《散文的经营》,偏爱读作家写的这类谈及创作经过和体会方面的文字,读后受之启发,使得之前脑海里一些模糊不清的认识变得明白了,清晰了,一如这场倾盆大雨过后,浑浊闷热的空气变得凉快起来,让人觉得清爽无比。
读者通过阅读作者写的这类文字,对作者的写作经历会有一定程度的了解,除了能从中捡拾到他们散落的一些宝贵的写作经验之外,有时会惊奇地发现作者在读与写的过程中曾有过和自己几乎一样感受与困惑,有时则是读到他们一语道出的自己心中想过,笔下却无的见解,这些都会让读者更加喜爱与仰慕他们,感觉和他(她)在心理上距离更近了。
举个例子说明。譬如在写文中对古诗文的引用的技巧问题。怎样引用才是对先人优秀文化的传承,怎样引用才能给文章带来一种增色,而不让人感觉到空泛不接地气,这也许是凡有过写字经历的人都会遇到,也都会思考的一个问题。今日读到的林先生的文章中也有涉及,她的观点如下:
“说到文化遗产之传承,其实现代人写白话散文,可以活用古诗文之技巧者正多。譬如引用典故,是最直接明显的办法,典故之引用,能够增加文章深至之美,同时也可以给过于流畅的白话文适度地变换气氛。然而引经据典过多,则难免于掉书袋之嫌,古人作诗填词尚且忌讳,何况写白话散文。此外,引用古诗文太多,也往往会弄巧成拙,不但显得酸氯,又易流于油俗。因此诗文典故之引用,必须在自我节制之下妥为安排,才能收宛转表意,事半功倍之效。
”
林先生三言几语就把一个看似不简单的道理阐释得鞭辟入里,让人有茅塞顿开之感。为什么在读文时,有些“引用”会让人感到妙不可言,事半功倍,有些却让人觉得空泛其谈,弄巧成拙,区别在于“自我节制”与“妥为安排”。读了这段话,就清晰了关于写文中该怎样合理引用这个问题的认识。
文中象这样闪现着作者睿智光芒的观点俯拾皆是,再举一例。如,作者认为,虽说一篇好文章贵在“我手写我口”,贵在行云流水一般自然,但却不是说要大家都用口里的白话写文章,只要是在白纸上记下黑字,即使是一张普通便条,也总会思考之后才动笔。而之所以文章自然流畅,给人以行云流水,不饰雕琢之感,其实功夫在字外,恰恰是作者把文章写成如行云流水一般自然的结果,也就是说是作者苦心经营得来的结果,并举白居易的诗“老妪能解”为例,说明白诗的通俗易懂、浅白易晓并非天然本成,而是一改再改至老妪能解而后录成,以此论述了作者关于“散文的写作,经营安排是必要的”的观点。
有道是:“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虽然无缘亲耳聆听林女士讲授为文的方法和道理,却也是读君一篇文,胜过许多书,想来,这其中的原因,除了因为这些写作经验出自她的亲身体会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外,作者写文的诚意,一板一眼不糊弄人不蒙混过关的写作态度,才是让我这样一个普通的读者喜欢上她的文章的更重要的原因。
文章评论
行走如风
读书笔记。(201507)
群星
阅读,领悟,化解其中的技巧,转为己所用,这也是个提高的过程。
群星
大抵有时间的时候,就会在你处逗留,期间有许多的喜好,我们是相同的。我要谢谢你的。[em]e160[/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