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的“引用”
个人日记
工间操时间跑野马,看说说里转载的文章。
接连读两篇,文中都引用了古人的一句诗,“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是巧合吗?可以说是,无巧不成书,大千世界,发生的事情比这更巧合的都有。不是巧合吗?有必然的原因,那什么是必然的原因?反正是跑野马嘛,我煞有其事地把这当作一个问题来想。
“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据说出自吴越王给他夫人的一封信,一封简短的家书,一句贴心的话语,一份深挚的思念,一种惜春的情致,使它成为流传千百年来的精典的诗句。有人评价“不过数言,而姿致无限”,也许,正是因为文字的平实质朴,寓意的美好温馨,情愫的真挚深厚,使得它能够引起广泛的共鸣,也就被人在写文中反复多次的引用。
这让我想起了最近在空间友们的文章中频繁被引用的台湾作家龙应台《目送》一文里的那段话,“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是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这本书早几年看过,对这段话的记忆不是很深刻,因为一次又一次地被引用,一次又一次地读到,现在居然能背下来了。可以举出的例子,还有冯唐的那句“春风十里,不如你”,木心的诗作《从前慢》等等,也是同样的情形。
何谓“引用”?百度释义,写文章时,有意引用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 以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说明自己对新问题、新道理的见解,这种修辞手法叫引用。
作为写作的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法,“引用”在文章中起到的作用很多,自不必说,引用的句子或是典故它们本身具备的好也不必说,但“引用”的这种趋众心理却称不得为好。一个句子一个事例无数次的被引用后,给人的感觉就是审美的疲劳,味道的寡淡,没有新意的重复。这样的引用会给文章增色吗?个人以为,增不增色暂且难说,倒是先给人留下鹦鹉学舌的印象,又或者,此文最终让人记住的只是这段与别人相同的引用的文字,而非其他。这对于原创作者来说,难道不是一件得不偿失的事情?
世间的书籍卷帙浩繁,有说服力的经得起岁月考验的经典之作多不胜数,为什么我们不能用自己独特的眼光,从中发现到可为我们写文所引用的有新意的语句或者事例,以来印证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为什么我们不能有自己独立的思考,独到的领悟?这些不值得打个问号吗?
独立的思考,独到的领悟,具备了这些要素虽说并不一定能够成就一篇好的文章,但至少写出的是带着作者独特烙印的有个人特质的文字,其中当然包括个性化的“引用”这一点,我私下里这么以为。
文章评论
行走如风
读书笔记。(201508)
雪纷飞
好吧!同意你的特立独行![em]e113[/em]
南在南方
我觉得引用,最好亮出相反的观点,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