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与现实的距离(序言)

散文随笔杂文

   
图片


 
序   言

 

这是一个“喧哗与骚动”、浮躁与疑惑相交织的时代。在这种现实背景下,我对自己的笔名——静渊书生,更是情有独钟。

静是一种状态,渊是一个目标。要保持这种状态,接近这个目标,坚持阅读和思考并使其成为一种习惯,已是最基本的途径。

 

爱好文学并试着写作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将一首小诗变成铅字,赶两公里山路领回两块钱稿费是在1992年盛夏。2003年始,书生已是一个奔波于乡村山寨,为着良心,为着养家糊口的普通乡干部,唯一的收获就是经历了一些人生必备的艰辛和挫折。

20092月黄昏,偌大的乡政府只有我一个人留守。这天,我用几个小时的沉静,思考了几个简单的问题:“为什么活着?应该怎样活着?人一生应该留下点什么?”那天以后,我恢复了中断六年的阅读和写作。

也是以2009年那个黄昏作为一个节点,在有生之年留下两本属于自己的文学作品的信念已然坚定。所以,这本散文集的出版虽属偶然也是必然。

 

囿于客观条件和工作经历,除了自己的家乡,书生一生去过的地方很少。“读万卷书,行千里路”还需要以后的努力和机缘。散文集第一部分的游历性散文篇目不多也才说得过去。

为了让自己的成长经历和曾经走过的路途更加清晰,有三两篇发表较早的小文在收入这本集子时我没作任何改动。

 

散文比较自由,但和古诗词之类相较,仍然是暴露自己隐私最多的一种文体。如果过多约束这点“自由”,既怕观点得罪权威,又怕言语冲撞个人,也就失去了这类文章的作用和意义。

散文集第二部分的《漏尘斋随笔》是书生填词作诗之余,“随意性”较大的一种写作,是一种接近随笔和杂说的文字。

写作这些文字时,习惯于点开一篇空白文档,不作更多谋篇构思,手随心动逐字敲击,直到最后一个句号敲定。这是一种纯粹只为着自己想写而写,诉说般地写作。不为迎合世俗潮流、不投稿、不发表、不带任何功利目的,所以它们在这本集子里最直白、最坦诚,是书生的静心之作,也最能代表书生一个时期真实的精神状态。

这部分作品,文字上难免缺乏精细,我想读者会自己辨识多些谅解。

 

《午后阳光下的救赎》收入的十二篇文字,主要涉及对历史、文化、文化人及个别优秀著作、作品的个人性质的反思。在主要观点上不愿“人云亦云”,自然也就受到自己学识、修养不足的局限,倘若能与部分读者观点相合,偶尔达成一种共识或者共鸣,也就足够了。

 

作家张承志曾把诗歌作为文学的最高形式和最高境界放在了文学的最高位置。书生学习写诗的几年里,诗人数量一度超过了读诗的人群,这种现象就像事物好和坏的两个面一样。这两年的阅读包括一些诗歌,但总体感觉是诗人们的诗作越来越高深玄妙,越来越让人读不太懂,这是我站在大多数读者位置上的一句实话。

书生近两年的“散文诗”却与之相悖,写得越来越象散文而不再是“诗”。这种写作方式与标新立异、哗众取宠都不沾边,只是希望能和更多喜欢文字的朋友走得更近一些,只想让他们知道,我和他们一样都在经历着普通人相同的情感纠结和生活悲喜。

《吉他弦上的晚风》正是因为以上原因,收入了几篇不再是诗的散文,说它是浪漫的随笔或者美丽的心语都可以。

 

今天之后,明天又将到来。

我们一直在回望着理想与现实之间不可知的距离。

其实,在2009年那个初春黄昏的节点上,我并没有找到人生意义的完整答案;那天我也没能悄然跨过理想与现实之间若有若无的距离;但那天我肯定地知道,我们会选择决然地前行——要么渐行渐远,要么逐渐接近生活的真相。

 

出版这本散文集的感觉和守候孩子出世的心情一样。我想我会精心呵护他,同时也希望有人喜欢他。这是做父母的共性。

虽然理想与现实需要规划,但我们在今天不要过早地规划孩子的将来。

 

 

 

                                        静渊书生 2014年4月7日凌晨笔于漏尘斋




文章评论

西窗花影

书生写的诗集出版了吗?如出版卖一本给我,记住哦。

紫色韵味

很久没有来书生家了,问书生安! 出书了!请送我一本签名的吧!

一路花开

突然的领悟是因为对人生时常的思索,有的人醒悟而改变了轨迹,有的人仍旧在惯性中滑行,时光渐行渐远,领悟的痛越来越浅。。

珠儿

恭喜哈!我也要一本哈[em]e183[/em]

尘世俗人

朝着自己的理想和目标一步步行走着的人无疑是勇敢执着也是幸福的!被书生的这篇序言打动了! 期待书生的新书出版,我要买一本有你亲笔签名 的哦[em]e112[/em]

繁星点点

太棒了!期待了好久,我一定会买来拜读珍藏的。

求签名书一本。

弥生

出书了啊?厉害[em]e179[/em] ,先报名要一本[em]e181[/em] 。

朗朗

一直在断断续续中阅读书生的文字,给人以平静的力量。期待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