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不用平水韵只用中华新韵写诗?

个人日记

 

我为什么不用平水韵只用中华新韵写诗?( 转载)

 (2011-03-16 12:25:34)
标签: 

杂谈


    在隋朝陆法言的《切韵》之前已有过许多韵书,六朝时期仅史书上有记载的就有二十七种之多。说明当时的文人迫切地感到诗韵应该规范化,试图探索一条道路,《切韵》的出现是这一探索的阶段性成果。韵书的多版本说明大家的认识有分歧,还没有找到一个合理的方法。随着语音的不断变化和人们对语音学认识的深入,每几百年就会出现一个比较有权威的韵书修订本。古代最后一本韵书是《佩文韵府》,直至现代仍坚持用旧韵写诗的人,还是使用这本韵书。  隋朝陆法言的《切韵》分为206韵,过于细,唐代规定相近的韵可以通押。宋末平水人刘渊,将一些可通押的韵合并,成107韵,后人渐为106韵,被称为平水韵,一般叫“诗韵”。《辞海》说:平水韵原为金代官韵书,供科举考试之用,因在旧平阳府(别称“平水”,今山西临汾)刊行,故名,为元、明、清以来做近体诗押韵的依据,沿用至今。

     我不赞同用平水韵写诗。为什么?因为音韵只存在于语言中,只有读出来才能感觉到音韵的美;如果读不出来那就没了音韵美,那就没了诗的价值。用平水韵写诗,读不出来,不符合诗的可读要求。
     “东”、“冬”今天同韵而且同音,但平水韵中分为两个韵部,一东二冬,也就是说,东和冬不同韵,即韵母不同。那么,“东”的韵母是什么?“冬”的韵母又是什么?王力说:“它们在最初的时候可能是有区别的,……”(《诗词格律》16-17页)王力也说不清楚。我们今天无法确定、无法确知东与冬的韵母。又如麻部,估计包括了韵母为a、ia和ua的字,那么,车、蛇、遮、奢、爹等字的韵母是哪一个韵母,是a、ia还是ua,无法确定。即使麻、花、霞这些字,究竟韵母与今天是否相同,都不得而知。
      平水韵中有不少字今天看似读音没变,但到底有没有变,很难确定。总之,平水韵的每一个字,都难准确确定它的读音。
     既然是按平水韵写的,就应该用平水韵读出来,但今人读古代诗,都是依今音读。如果用平水韵写却用今音读,就可能出现不押韵的现象,失去了音韵美,违背了写诗的初衷。当然,都用今古同音的字写诗,那也是可以用今音读出来的。但这实际上已是用今音写诗,又何必说是平水韵?

      随着时代的发展,语音发生了很大变化,平水韵已经难以成为今人写诗用韵的依据。特别是“入”声已在现代汉语中消失,区别平仄的四声已与古代不同。

    1934年,黎锦熙、白涤洲编《国音分韵常用表》,1941年更名为《中华新韵》,设十八韵部:一麻、二波、三歌、四皆、五支、六儿、七齐、八微、九开、十姑、十一鱼、十二候、十三豪、十四寒、十五痕、十六唐、十七庚、十八东。1965年加注汉语拼音,沿用《中华新韵》,在每韵部四声后加排入声字。

    2001年,《21世纪初期中华诗词发展纲要》提出“声韵改革,势在必行”,界定了现代诗韵的标准是:“以普通话语音声调为审音用韵标准的新声新韵”。

    2002年,新疆师范大学星汉教授编《中华今韵》,设十五韵部:一衣、二乌、三迂、四啊、五喔、六鹅、七哀、八欸、九熬、十欧、十一安、十二思、十三昂、十四英、十五雍。韵部编排序列以汉语拼音韵母表左上角空格为原点:i、u、u、然后a、o、e……坐标式排列,入声消失,不列,已突破古韵。

    2004年,中华诗词编辑部编《中华新韵》(《中华诗词》2004年第五期),设十四韵部:一麻、二波、三皆、四开、五微、六豪、七尤、八寒、九文、十唐、十一庚、十二齐、十三支、十四姑。入声以“派入”字样单列各韵部中。

    2009年(2004年初稿),河南省新县老年诗词研究会韩纪宝编《中华诗韵》,设十三韵部:一东、二昂、三恩、四安、五欧、六熬、七欸、八哀、九鹅、十啊、十一儿、十二衣、十三鱼。韵部顺序按汉语拼音方案韵母表倒序规律设定,是纯真的现代诗韵,达到了《纲要》界定的“以普通话语音声调为审音用韵”的标准。有论证,易操作,采用表格形式编排韵字,一个声母一组韵字,韵母、声母并用,平仄同部,共用一表,简洁方便。解读《平水韵》,列出中华诗韵对应平水韵韵字表和平水韵对应中华诗韵韵字表,查用方便,用现韵可知古韵,读古韵就知现韵,入声消失,便知音变到现韵的位置,是一部系统诗韵工具书。   

    不用平水韵,用中华新韵写诗,是顺应时代发展、符合音韵规律之举,应该肯定和提倡。至于有的人主张用平水韵写诗,就好比至今仍有人喜欢繁体字和文言文一样,这是其个人的自由,大可不必要求全社会的人都跟他们一道反对简化字和白话文。

《戏说平水韵》

偶读平水韵,越读越朦胧。

东冬怎不同,谁也说不清。

敬径分了家,猪驴却同笼。

语雨不同韵,父富不同声。

杳咬音本同,硬是说不同。

分了萧肴豪,又分庚青蒸。

且看十三元,有安又有恩。

一部混两韵,押韵押不成。

堂堂入声韵,不少变平声。

白字本平声,却把仄声充。

古人行古事,何必盲依从。

写诗不押韵,读又读不成。

今人用今韵,泥古事无功。

古音难知晓,今人发今声。

有了中华韵,平水无威风。

劝君按新韵,莫陷云雾中。

文章评论

爱懒猫

各有所好所谓爱吃萝卜不吃梨。在我看来自己喜欢的最好。

周桂芳(天草)

今人用(中华新韵)写诗填词很好,因为(平水韵)已不适应当代普通话了,顺应时代,才能发展!

闪电

七律 清秋 【新韵】 孤城一望寒烟地,重岭独寻暖水潭。 默念清词无韵律,静听古曲有心禅。 草堂喜鹊压枝啭,陋室香醇煮酒瞻。 花落枫开红叶满,秋来夏去玉田繁。 七律 醉在金秋 【新韵】 轻风韵语落群山,峭壁悬崖入眼帘。 绿水流秋携素练,桂花破晓涤苍烟。 日灿华峰排青嶂,鱼点清珠落玉盘。 松岭幽长如旧识,小亭留客话心缘。 七律 清幽晚韵 【新韵】 雾迷塔影锁青崖,树下清潺见落花。 笛韵悠悠无燕影,野烟袅袅有人家。 空留只叹秋风好,不尽回眸月色佳。 石上泉源接细雨,林中物语醒桑麻。

健康老翁

哈哈,一切事物都在发展变化,语言也是同样,不同的时代,人的发音,口语也随着时间在不知不觉当中改变。这就是不同时代,出现不同韵律韵书的原因。两千年的人,发音和今天的人,发音肯定是不完全一样的。各地区方言土语又不一样,所以有国语,广语,平水韵之类的区别。普通话推广以后,连小徐课本都是用品音字母统一起来,全国口语都是一致的。你还是說广语,你就是落后了。所以说:新韵是进步的。不过,总有很多人,在风俗的拐点上,总是恋旧。总觉得扔下旧东西可惜。还有一些,特别是年岁大的人,懂得旧的平水韵,好像自己是一种有知识,有学问似的。实际上,用不了20年,中华新韵就普遍流行了。平水韵就不适兴了。

健康老翁

清朝时代的老学究,说起话来,不是子曰就是诗云,写起文章来,之乎者也的。他们看不起白话文。怎么样?还是让白话文代替了古文。报纸,刊物,书籍,无一不是白话文。我很赞同你这篇文章。[em]e179[/em]

健康老翁

例如这个“白”子,现在发音是二声,但是在唐朝,可能老百姓随便聊天的时候就是发三声的音。船行了,地方还是那个地方,刻舟求剑是不行的。不但平水韵要改变。就是中华新韵,也在不知不觉当中不断地在改变。再过200年,中华新韵也要变掉原来的摸样。再过一千年语言还可能全球统一呢。谁知道那时候还怎么押韵。老翁闲扯蛋,是自己的看法。

土里珍珠

[em]e179[/em] [em]e179[/em] [em]e185[/em] 诗词四首(新韵) 土里珍珠2015/9/6 七排·“九·三”阅兵感赋(藏头诗) ﹝正﹞步威然浩气高,﹝义﹞兵奋勇呈英豪. ﹝必﹞生肝胆收国土,﹝胜﹞利功臣战火翱. ﹝和﹞蔼亲人多壮美,﹝平﹞安盛世属今朝. ﹝必﹞筹伟业千秋梦,﹝胜﹞典雄姿万代尧. ﹝人﹞间正道和谐暖,﹝民﹞富国强笑脸娇. ﹝必﹞定蛟龙沧海跃,﹝胜﹞航宠凤曼天雕. 诉衷情·台湾大选看明年 台湾大选看明年,“秀柱”怎心甘? 国民党派吃醋,窝里斗不团. 拉选票,计施全.几周旋. 胜“空心菜”,辩论一搏,九二为天. 蝶恋花·教师节感怀 一 送字耕读灯火瘦. 璀璨星光,伴我家家叩. 白日田间风满袖,加班加点然依旧. 期盼学堂心意久. 黑板灰刷,教室相当陋. 坯坐砖桌学子秀,书声朗朗莺啼柳. 二 开放改革村变样. 公路条条,宝马奔驰畅. 旗猎楼高宽敞亮,满园春色歌声荡. 汗水浇来桃李棒. 鬓角斑白,别后常思量. 独立小桥投眼望,依依难舍心潮漾.

月下赏荷

诚访才师!欣赏佳作!祝您:教师节快乐!![em]e183[/em] [em]e160[/em]

月下赏荷

[ft=,2,]拜访才师!祝您:事业辉煌、前程锦绣!![em]e183[/em] 文/月下赏荷 【三】生有幸逢圣贤, 【百】世流芳美名传。 【六】月荷花初放绽, 【十】里长亭尽开颜。 【五】福临门永康健, 【个】个都是英雄汉。 【祝】福好运常相伴, 【福】寿绵长乐百年。 【送】君良言三冬暖, 【给】予留香驱风寒。 【你】我今生咏画坛。[/ft]

彩虹的微笑

看望好友,拜读佳作并学习!祝友秋日安好![em]e160[/em] [em]e183[/em]

坐看云起

经历了元代清代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平水韵依旧没有被汉人遗忘。平水韵乃国之精粹,经得起考验。只要唐诗不朽,平水韵便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