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个禅经佛理的经典故事《70-101》

佛学苑


图片

70.欲望的深壑
     有个人去沙漠寻找宝藏可是宝藏还没有找到,身上所带的食物和水却都已经用完了。。没有了食物和水,他感到身上一点力气也没有,只能静静地躺在沙地上等待死神的降临。
     在奄奄一息的时刻,寻宝人向佛做了最后的祈祷:“佛啊,请你帮帮我这个可怜的人吧!”
   这时,佛真的出现了,问他:“你想要什么呢?”
   寻宝人急忙回答:“我想要食物和水,哪怕只是很少的一点也行啊!”
   佛于是满足了他的要求,给了他不少的食物和水。
     他吃饱喝足后,由于片刻,决定继续向沙漠深处进发。最终,他终于找到了宝藏,他贪婪地把宝藏装满身上所有的口袋,并且还背了重重的一袋子。
   可是,此时他又没有多少食物和水了。他带着宝物往回走,由于体力不断下降,他不得不扔掉一些金银珠宝。他一边走一遍仍,后来不得不把身上所有的宝物都扔掉了。最后他躺在地上,再次等待死亡的临近。
     寻宝人临死之前,佛又出现了,问:“现在你要什么东西呢?还想要宝藏吗?”
   他有气无力地回答:“食物和水,更多的事物和水!我不再想要宝藏了。”
      禅思禅悟:当一开始拥有那些自认为稀疏平常的幸福与快乐时,人们常常会去追逐一些名利,衍生出新的欲望,但如果不节制自己对名利的欲望,最终你就算抛尽过去得来的名利,也不能换回过去那稀疏平常的幸福与快乐。

71.爱的教育
   仙崖禅师居住的禅院里,有一位学僧心猿意马,时常在晚上偷偷的爬过院墙到外面去游乐。
   一次, 仙崖禅师夜里巡察时,发现墙角有一张高脚的凳子,才知道有人溜到外面去了。于是,仙崖禅师就站在放凳子的地方默默等候学僧回来。
等到深夜的时候,那个游罢归来的学僧,哪里料到墙下的凳子已经被挪走,结果,一跨脚就踩在仙崖禅师的头上,随即跳下地来。仔细一看,竟然是禅师,慌得不知如何是好。
   可是,仙崖禅师却毫不介意地安慰说:“夜深露重,小心身体,不要着凉,赶快回去多穿件衣服吧。”
   仙崖禅师禅师从来没有有向他人提起过此事,但一传十,十传百,从此以后,全禅院一百多位学僧,再也没有人出去夜游了。
禅思禅悟:很多时候,用鼓励代替责备,以关怀代替处罚,这样往往更容易受到教育的效果,使受教育者更加自觉接受教育。这是一种禅的智慧,也是一种教育的技巧与方法。
72.量刑得当(一)
据《僧祗律》第二卷记载,其中有一则瓶沙王为给罪犯量刑而听佛法的故事:
在遥远的古代,瓶沙王先祖执政时,惩罚罪犯的方法很简单:如果抓住恶劣到窃贼,就用手掌拍他的头颈,这样他就觉得非常惭愧,从此以后就不会再去偷鸡摸狗了。
   在瓶沙王父亲执政时,惩罚罪犯的方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果抓到盗窃犯,就将他们赶出城门,这样他便会感到十分羞愧,从此以后也就不再偷东西了。
   瓶沙王执政后,惩罚罪犯的方法又变了:如果抓到盗窃犯,就将他逐出国境。当时有个惯偷,先后被逮住了七次,驱逐了七次。可是他贼心不改,本性难移竟然走上了杀人抢劫的道路。负责治安的官兵第八次抓住他以后就把他押到瓶沙王宫殿,要求国王给予重判。
   瓶沙王听说这罪犯屡教不改,罪恶滔天,就非常气愤。下令斩掉此人的小手指以示惩罚。执法官深知瓶沙王优柔寡断,得令之后就立即行刑了。
   果然,瓶沙王下了命令之后,就犹豫起来,心想:“这样做会不会非常残忍?我即使咬一下自己的手指都痛,那罪犯怎么手的了切去小指的痛苦!”于是他立即下令撤回对于那个罪犯的惩罚,得知惩罚已经被执行之后,瓶沙王有时痛苦又是矛盾,不得不带着疑问去找释迦牟尼。
   瓶沙王对释迦牟尼说道:“我执政时期,恶人越来越多,我作为一国之君,无法教化臣民遵守法制,反而做出了斩人手指的决定。我深感自己道行不够,所以请世尊教诲。”
   视角牟尼听了瓶沙王的情愫,便对他说:“治理国家一定要有法度,不能够无休止宽大,当然也不能够穷凶极恶地用刑。就以惩戒盗窃犯来讲,应该按照偷了多少次,偷了多少财物划分不同的等级进行处罚。要量刑得当。这样对罪犯也能够具有惩戒作用。”
     瓶沙王听了这番话,幡然醒悟。随后制定了那个量刑处罚的法律。
禅思禅悟:不管是国王衡量对罪犯的惩罚,还是上司对下属的衡量、父母对儿女的衡量都应该公平得当。只有在公平的原则下面,奖惩才能具有指示性作用。
73.量刑得当(二)
     瓶沙王回去之后,释迦牟尼的弟子非常困惑地问师父:“甁沙王为何如此胆小怕事,连惩罚罪犯都不敢?”
     释迦牟尼说:“那是有原因的。”于是就对弟子们讲述了甁沙王前生的故事。
   瓶沙王前世是一个婆罗门。他的妻子一直没有为他生孩子,于是他们就领养了一个名为那俱罗的孩子。一家人和和睦睦。后来,他的妻子终于生了个儿子,他们对收养的孩子就有了些微妙的感情变化。
一天, 婆罗门夫妇出门做工,变关照那俱罗好好照顾弟弟。
     小儿子长得白白胖胖,没想到身上的香味引来了一条毒蛇。那俱罗发现之后奋不顾身地扑上前去,杀死了这条蛇。
   碰巧这个时候,婆罗门夫妇回到了家中。婆罗门远远见到那俱罗手中 一把刀,身上血迹斑斑,而小儿子背对着自己躺在一动不动,一位那俱罗杀了他的小儿子。盛怒之下,婆罗门部分青红皂白,气急败坏地拿起手杖朝那俱罗敲了过去,可怜那俱罗来不及声辩就一命呜呼了。
   这是小儿子的哭声惊醒了他,他突然发现小儿子并没有死,床角旁边是一条被砍死的毒蛇,方才明白过来是那俱罗救了他的小儿子。婆罗门悲痛欲绝,从此后悔莫及。
     释迦牟尼说了这个故事以后,意味深长地说了四句偈语:
     遇事详观察,勿行莽撞事。
     否则恩爱隔,终生不堪苦。
禅思禅悟:释迦牟尼所之偈语的意思是:遇到事情要仔细观察,分析研究,切不可部分青红皂白,鲁莽行事。一旦造成不良后果,就终生后悔莫及了。处理时间之前,让我们多一份冷静的思考。

74.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唐朝百丈怀海阐释,立下了一套极有系统的寺院规矩,就是有名的“百丈清规”。
     百丈禅师倡导“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农禅生活。他每天除了领众修行外,必亲执劳役,勤苦工作,要求自己与其他僧众自食其力的生活,对于平常生活中的琐碎事务,尤不肯假手他人。
     后来,百丈禅师渐渐老了,但他每日仍随众上山担柴、下田种地,因为农禅生活,就是自耕自食的生活。弟子们不忍心让年迈的师父做这种粗重的工作,因此恳请他不要随众劳作,但百丈禅师仍以坚决的口吻说:“我无德于人,人生在世,如果不亲自劳动,那不成了废人吗?”
   弟子们阻止不了禅师劳作的决心,只好将禅师所用的扁担、锄头等工具藏起来,不让他做工。
     百丈禅师无奈,只好不吃饭的绝食行为抗议,弟子们焦急地问道:“师父,您为何不饮不食?”
   百丈禅师说:“既然没有工作哪能吃饭呢?”
     弟子们没办法,只好将工具又还给他,让他随众劳伤。
     禅思禅悟:劳作是我们获得生活资源的惟一途径。我们不仅要学习百丈禅师“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思想,更要明白不劳而获的想法是要不得的。
75.当进则进,当退则退
     龙虎寺禅院中的学僧正在寺前的围墙上模拟一副龙争虎斗的画像,图中龙在云端盘旋将下,虎踞山头,作势欲扑。学僧们虽然修改多次,却总认为其中动态不足,恰巧无德禅师从外面回来,学僧就请禅师评判一下。
     无德禅师看后说:“龙和虎的外形画的不坏,可是龙与虎的特性你们知道多少呢?现在应该要明白的是龙在攻击之前,头必须向后退缩;虎要上扑时,头必须向下压低。龙颈向后的屈度愈大,虎头愈贴近地面,它们也就能冲得更快、跳得更高。”
     学僧们高兴地说:“禅师真是一语道破,我们不仅将龙头画得太向前,虎头也太高了,怪不得总觉得动态不足。”
     无德禅师趁机教导说:“”为人处事,参禅修道的道理也一样,退一步的准备之后,才能冲的更远,谦卑的反省之后才能爬得更高。
     学僧疑惑不解地问:“禅师!退一步的人怎么能向前,谦卑的人怎么能更高呢?”
     无德禅师说道:“你们听我的禅诗: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身心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你们能理解其中的意思吗?”
   各位学僧开悟了。
     禅思禅悟:有时,退让并不意味着落后,而是为了在自省之后更好地向前。有时我们需要顶天立地,孤傲不群,如同龙抬头虎相扑;但有时我们也需要非常自谦,有如龙退缩,虎低头。
这正说明了当进则进,当退则退;当高则高,当低则低。

76.美丽在于过程
有个信徒请教大龙禅师:“有形的东西一定会消失,世上有永恒不变的真理吗?”
   大龙禅师回答:“山花开似锦,涧水湛如蓝。”
   “山花开似锦”是说山上开的花,美得像锦缎似的,转眼即会凋谢,但仍不停地奔放绽开。“涧水湛如蓝”是说溪流深处的水,映衬着蓝天的景色,溪面却静止不变。
   这句话描述的情景有如一幅美妙的山水画,隐寓着世界本身就是美的,但稍不经意,就将流逝消失。生命的意义在于生的过程。
     无论花开得如何灿烂,注定要凋落,山花却不因为要凋谢,而不蓬勃开放,清清的涧水也不因其流动,而不影印蓝天。
禅思禅悟:我们不要去担心未来或是死亡,只要走好现在的每一步,把握现在拥有的每一分钟,生命过程本身就是美丽的。
纵然终将面对不完美的结果,我们也必须维尔利实现美丽的过程而努力。
77.合作就是胜利
     两位年轻人从小一起长大,因为都非常争强好胜,所以始终争斗不休。有一次,他们一同去向一位禅师请教,怎样才能获得成功。禅师就给他们讲了一个故事:
     从前,有两位饥饿的人得到了一位长者的恩赐:一根鱼竿和一篓鲜活硕大的鱼。其中,一个人要了一篓鱼,另一个人要了一根鱼竿,于是他们分道扬镳了。得到鱼的人原地就用干柴搭起篝火煮起鱼来了,他狼吞虎咽,还没有品出鲜鱼的肉香,转瞬间,连鱼带汤就被他吃了个精光,不久,他便饿死在空空的鱼篓旁。另一个人则提着鱼竿继续忍饥挨饿,一步步艰难地向海边走去,可当他已经看到不远处那片蔚蓝色的海洋时,他浑身的最后一点力气也使完了,他只能眼巴巴地带着无尽的遗憾撒手人间。
   又有两个饥饿的人,他们同样得到了长者恩赐的一根鱼竿和一篓鱼。只是他们并没有各奔东西,而是商定共同去找寻大海,他俩每次只煮一条鱼,他们经过长途跋涉,来到了海边,从此,两人开始了捕鱼为生的日子,几年后,他们盖起了房子,有了各自的家庭、子女,有了自己教案早的渔船,过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
禅师随后语重心长地总结道:“竞争并未见得给人们带来成功,很多时候,精诚合作才是制胜之道。”
     禅思禅悟: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人与人之间“1+1”的力量往往大于“2”,合作才能双赢。

78.恶念恶果
     两位很虔诚、很友好的教徒结伴前往遥远的圣山去朝圣。当圣者看到这两位如此虔诚的教徒风尘仆仆地来到圣山时,非常感动,于是告诉他们说:“我要满足你们一个心愿。你们当中一个人先许愿,他的愿望就会马上实现;而第二个就不要许愿了,因为你可以得到那个愿望的两倍!”
     这时一个信徒在心里打起小算盘:“太好了,我知道自己最需要什么。但是,我不能先许愿,你凭什么得到愿望的两倍?”
     另一个信徒也暗自思忖:“要坚持住,一定要让他先许愿!”
   于是,两位教徒先是“谦让”,接着开始推来推去,最后竟发展成恶语相加、拳脚相向了。
     吃恶劣亏得教徒干脆把心一横,狠心说道:“好,我先许愿!我希望——我的一只眼睛——瞎掉!”
     很快,他啊的眼睛瞎掉了,而他的伙伴立即瞎掉了两只眼睛。
     禅思禅悟:如果你对他人总是怀有善意的念头,那么你终将得到善意的回报;如果你对他人怀有恶意,那么“恶念必将得到恶果”,你终究会加倍地得到恶果。这是为人处世的道理,也是人际交往的法则。
实施上,合作制胜才是真正有效的生存之道,为什么故事当中的两位信徒不能够将得到的东西再行分配,一人一半呢?
但是,总是有那么多愚蠢的世人,总是斤斤计较于自己分到的饼有没有别人的多,而忽略了如何与别人联合起来获得更多的饼。

79.留两双破鞋子
     据《杂宝藏经》卷二《弟微谏兄劝王教化天下缘》记载,其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很久以前,有一个国家叫做“波罗奈国”。这个国家有一个很坏的风气:家中老夫年过六十之后,人们就给他换上破鞋子,让他看守门户。
   当地有一对兄弟,他们的父亲也已年过六十了。有一天,哥哥对弟弟说:“你给父亲换一双破鞋子,让他去看门吧。”
     弟弟就走进房间,拿了三双破鞋出来,将其中一双给了父亲,对父亲说:“哥哥让您穿上这个区看守门户。”
   哥哥奇怪地问弟弟:“为何要多拿两双破鞋呢?”
     弟弟回答:“你我以后难道不会老吗?到那个时候,我们的儿子也会让我们穿着破鞋去看门。所以我一并将我们两个将来需要的破鞋也找了。”
     哥哥愣住了,问:“我们以后当真也会这样吗?”
   弟弟说:“那还能怎样呢?只有这种不孝顺老人的习气存在,我们就终究会面对这样一天。”
   哥哥明白过来这个道理后,就带着弟弟一同来到王宫,向国王禀明自己的想法。最终国王飞出了这种坏习气,开始教导子女要孝顺父母。
     禅思禅悟:我们对待父母的方式就是日后儿女如何对待我们的一面镜子。若想日后得到儿女孝顺、子孙满堂的境遇,就要从现在开始孝顺我们的父母,让他们老年生活安康。
80.兰心慧质
     金代禅师非常喜欢兰花,在寺旁的庭院里栽植数百盆各色品种的兰花,讲经说法之余,总是全心的照料,大家都说,兰花好像是金代禅师的生命。
     一天,金代禅师因事外出,有一个弟子接受师父的指示,为兰花浇水。但谁知不小心将兰花架绊倒,整架的盆兰都给打翻了。这弟子十分慌张,心想:师父回来,看到心爱的盆兰这番景象,不知要愤怒到什么程度?于是就和其他的师兄商量,等禅师回来后,勇于认错,且愿接受任何处罚。
 金代禅师回来后,看到这件事,一点也不生气,反而心平气和地安慰弟子道:“我之所以喜爱兰花,为的是用香花供佛,并且也为了美化禅院环境,并不是想生气才种的啊!凡是世间的一切都是无常的,不要执着于心爱的事物而难割舍,因为那不是禅者的行径!”
     弟子听了之后,放下一颗忐忑的心,更精进于修为。
     金代禅师的“不是为了生气才种花”是多么伟大的禅功啊!
     禅思禅悟:“我不是为了生气才种兰花的。”这代表了多么宽阔的胸怀和清高的境界啊!
太多的世人放不下爱自己喜爱的东西,放不下自己不喜爱的东西,让爱憎之念盘踞心中,总是不能等到快乐安宁。
经常告诫自己:“我不是为了生气才工作的”,“我不是为了烦恼才交朋友的”……这样才能够做到身心洒脱,潇洒自若。
81.自己的目标
一次,慧运禅师遇到一位嗜烟的行人,两人走了很长一点山路,然后坐在河边休息。那位行人给了慧运禅师一袋烟,慧运禅师高兴地接受了行人的馈赠。
慧运禅师同那个人分开以后,心想:这个东西令人很舒服,肯定会打扰我禅定。于是他就把烟管和烟草全部扔掉了。
过了几年,他又被《易经》迷上了。过了一段时间,他想:易经占卜固然准确,但我如果沉迷此道,怎么能够全心全意地参禅呢?于是从此他再也不接触易经之术了。
后来,他又迷上恶劣书法,每天专研,居然小有成就,有几个书法家也对他的书法赞不绝口。他转念又想:我偏离了自己的正道,再这样下去,我很有可能就成为书法家而成不了禅师了,而我的木匾是成为一名禅师。于是,他又将书法放在了一边。
从此他一心悟禅。放弃了一切与禅无关的东西,后来成了一位禅宗大师。
禅思禅悟:一心一意方能把一件事做好,做事时不能心猿意马,想得太多往往最后一件事也做不好。
82.教化村民
   有一位做清洁工作的妇人,天天打扫街道,十分勤劳。
   可是,她的衣服很脏,村名都讨厌她,见到她,总是掩着鼻子走过。
   寺内的禅师叫她来听佛法,鼓励她学禅理。可是,村里的人不赞成,跑来责问说:“禅师啊!你常说清洁的话,叫人做清洁的行为,为什么要和肮脏的女人谈话呢?难道你不觉得讨厌吗?”
   禅师严肃地看他一眼,回答:“这妇人保持村子清洁,对我们贡献那么大,而且她谦卑、勤力,做事负责,为什么讨厌她呢?”
   这时,这妇人洗过澡,换了衣服,容光焕发,出来和大家见面。
   禅师继续说:“你们外表虽然清洁,但是骄傲、无礼,心灵污秽。要知道:她外表肮脏容易洗净,你们内心的肮脏才难于改善呀!”
   听到这里,村里的人都知道自己错了,再也不敢讥笑别人不干净了。
     禅思禅悟:如果我们只懂得凭他人外表的 清洁与否来判断对方是否值得尊重,那么我们终究只是一些愚蠢的人,不懂得透过现象看本质。一个人内心是否洁净,才是我们需要仔细观察、细细斟酌的。
83.世间什么能让人变坏?
     以为居士请教一位老禅师:“究竟是什么让一个人变坏,产生恶念?”老禅师就对他说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个老魔鬼看到人们的生活过得太幸福了,他说:“我们要去扰乱一下,要不然魔鬼就不存在了。”
     他先派了一个小魔鬼去扰乱一个农夫。因为他看到那农夫每天辛勤地工作,可是所得却少得可怜,但他还是那么快乐,非常知足。
小魔鬼就想:“要怎样才能把农夫变坏呢?”他就把农夫的土地变得很硬,让农夫知难而退。那农夫对着天地敲打半天,做得好辛苦,但他只是休息一下,还是继续敲,没有一点抱怨。小魔鬼看到计策失败,只好摸摸鼻子回去了。
 老魔鬼又派第二个去。第二个小魔鬼想,既然让他更加辛苦也没有用,那就拿走他所拥有的东西吧!那小魔鬼就把他午餐的馒头和水偷走。他想农夫做得那么辛苦,又累又饿,却连馒头和水都不见了,这下子他一定会暴跳如雷!
   农夫又渴又饿地到树下休息,想不到馒头和水都不见了!“不晓得是哪个可怜的人比我更需要那块馒头和水?如果这些东西能让他温饱的话,那就好了。”小魔鬼只好又弃甲而逃了。
   老魔鬼觉得奇怪,难道没有任何办法使这农夫变坏?这时第三个小魔鬼对老魔鬼说:“我有办法一定能把他变坏。”
   小魔鬼先去跟农夫做朋友,农夫很高兴地和他做了朋友。因为小魔鬼有预知的能力,他就告诉农夫,明年会有干旱,教农夫把稻种在湿地上,农夫便照做。结果第二年别人没有收成,只有农夫的收成满坑满谷,他就因此富裕起来了。
   小魔鬼又每年都对农夫说当年适合种什么,三年下来,这农夫就变得非常富有了。他又教农夫把米拿来酿酒贩卖,赚取更多的钱。慢慢地,农夫开始不工作了,靠着贩卖的方式,就能获得大量金钱。
   有一天,老魔鬼来了,小魔鬼就告诉老魔鬼说:“您看!我现在要展现我的成果,这农夫现在已经有猪的血液了。”只见农夫办了个晚宴,所有富有的人都来参加;喝最好的酒,吃最精美的餐点,还有好多的仆人伺候。他们非常浪费地吃喝,衣裳零乱,醉得不醒人事,开始变得像猪一样痴呆愚蠢。
“您还会看到他身上有着狼的血液。”小魔鬼又说。这时,一个仆人端着葡萄酒出来,不小心跌了一跤。农夫就开始骂他:“你做事这么不小心!”“哎!主人,我们到现在都没有吃饭,饿得浑身无力。”“事情没有做完,你们怎么可以吃饭!”农夫恶狠狠地说。
   老魔鬼见了,高兴地对小魔鬼说:“你太了不起了!你是怎么办到的?”
   小魔鬼说:“我只不过是让他拥有比他需要的更多而已,这样就可以引发他人性中的贪婪。”
   说完了这个故事,老禅师对居士说:“现在,你明白究竟是什么让一个人变坏,产生恶念了吧。那就是贪婪和无止境的欲望。”
禅思禅悟:贪婪和无止境的欲望是让人变坏,产生恶念的根本原因。我们在努力追去梦想时,不要让人性的弱点靠近自己,不要忘了自己最初的本心。
84.沙弥开悟
   有一位小沙弥,从小就立下了修行成佛的宏愿。可是,他总是想不通,自己投身佛门已三年,师父既不教诵经,又不让拜佛,总是叫自己上山砍柴。要是这样,自己要到何年何月才能悟道呢?
     一天,小沙弥像往常一样上山砍柴,可他脑子里总想着怎样悟道。突然一只罕见的动物来到了他的眼前,小沙弥好奇地问:“你是什么动物,叫什么名字,怎么长得这样奇怪?”
   那只奇怪的动物回答:“我叫‘悟’。”
   小沙弥一听心中非常高兴,心想:“好极了,它就是‘悟’,我不正想要悟吗?我非把它抓住不可。”
   没想到那叫“悟”的动物立刻说:“好啊!你一看到我,就想抓住我,我不会让你得逞的。”
   小沙弥吓了一跳,心想:“它居然知道我在想些什么。这样吧,我就装作什么都不知道,趁他不注意时再去抓住它。”
     不料,“悟”又开口说道:“你以为我不知道吗?想趁我不备将我抓住吧!告诉你,行不通的。”
   小沙弥无奈之下,决定不再多想,便一心一意地砍起柴来。不料,小沙弥手上一用力,只听“卡擦”一声,斧头柄断了。断了的那一段飞了出去,不偏不倚地正好砸在了“悟”的头上,一下子把它打晕了过去。
   小沙弥意外地捉住了“悟”,心中很是高兴,也明白了一个道理:原来想要开悟,首先不能执著于开悟,而应该在生活中慢慢累积,不经意地寻找。
  禅思禅悟:原来想要开悟,首先不能执着于开悟,而应该再生活中慢慢累积,不经意寻找。事实上,生活当中很多事情皆如此。有时过于执着于某个念头反而不容易得到,换一颗平常心,注重日常的积累,反而能够达成目标。

85.举一反三
     一座大山上面有两个寺院,他们不是同派别。每天早上,两个寺院分别派出一个小和尚到山下的市场买菜。因为他们呢两个总在同一个时间出门,所以总能碰面。两个人经常或明或暗地比试彼此的悟性。
   一天,一个小和尚问另一个:“你到哪里去?”
     “脚到哪里我就到哪里。”另一个回答。
   问话的小和尚听他这样说,不知如何回答才好,站在那里无话可说,他回到寺院向师父请教,师父对他说:“下次你碰到他就用同样的话问他,如果他还是那样回答,你就说:‘如果没有脚,你到哪里去?’这样就可以击败他了。”小和尚听完点头称是,高兴地走了。
   第二天早上,他又遇到另外一个小和尚,满怀信心地问:“你到哪里去?”
   没想到这次,这个小和尚回答说:“风往哪里去我往哪里去。”
   提问的小和尚没料到他换了答案,一时语塞,又败下阵来。
   小和尚回到寺院,将对方的回答再次报告给师父听,师父苦笑不得地说:“那你反问他‘如果没有风,你到哪里去’嘛,这是一个道理呀。”小和尚听了之后,暗暗立下决心,明天一定能够胜利。
   第三天,他又遇到那个小和尚,于是问道:“你到哪里去?”
   “我到市场去。”另一个答道。
   小和尚有一次无言以对。
     他的师父听了之后,只能感叹:“举一反三地‘悟’才是真的‘悟’啊。”
     禅思禅悟:只有真正把握了别人教给自己的东西能够举一反三地运用,才算真的学会了只是技能。否则别人的东西永远是别人的。

86.等待
   一个 优秀的青年人聪明勇敢,并且有着宏伟的志向,惟一的毛病就是他性子非常急躁,迫不及待地想要实现那些梦想。
     一天,他对着天空叹息:“我究竟还有多久才能获得成功呢?为什么什么事情都需要漫长的等待呢?如果我能够有一个加快时间向前走的小钟该多好啊,我就可以不用再艰苦的等待了,而可以更快地走向成功。”
   正在这个时候,发力无边的天神出现在他的面前,给了他一个钟表,说:“这就是你想要的能够让时间变快的小钟,从此你可以是如所愿两位。但是,记住,这个时钟只能够帮助你快速向前走,不能后退。”
   小伙子高兴极了,他把钟表向前拨动了一个小格,他就长大了许多,并且拥有了一官半职。他高兴地想到:“如果我现在能够有一个美丽的妻子就好了。”于是他又拨动了钟表,他的婚礼正在隆重举行,悠扬的音乐和醉人的美酒都出现了。他的美丽的妻子正对着他甜蜜的微笑。
     他又想:“那快看看我什么时候能够当上大官吧。”于是他再次拨动了钟表,他已经是受到重用的达官贵人,府邸豪华、家仆簇拥。
   他心中的愿望层出不穷,于是不停地拨动钟表,得到了更多的东西,也实现了人生的理想……
   时间飞快地过去了,生命很快就要走到尽头了,弥留之际,他开始反悔自己以前做任何事都那么急切,还没有认真享受生活,生命已经走到了尽头。如果可以重新来过,他一定可以等待的,但是后悔已晚了,因为那个钟表只能向前转不能向后退。
   突然,他哭着醒了过来,发现自己仍然是一个年轻的小伙子,满腹的壮志未酬。原来刚才的情形只是一场梦。他高兴地跳起来,向天神祈祷:“原来,等待是一种经历,慢慢体会人生是一种幸福。”
  禅思禅悟:等待是一种经历,学会慢慢体会人生才能懂得幸福。切莫在追逐梦想的旅途中走得太快,走得太急,忘却了在旅途中欣赏沿途亮丽的风景,体味人生真谛。

87.流动的小河
     一次,禅师和他的徒弟走在路上,正值中午时分,禅师饥渴难耐,便对弟子说:“刚才我们不是经过一条小河吗?你去弄些水来。”
   徒弟于是拿着容器去盛水。正赶到河边,一对商人骑着马过河,河水被弄的浑浊不堪。徒弟一看,心想这水肯定没法喝了。
   于是徒弟只得赶回去,告诉禅师:“商人骑着马过河,河水被弄脏没法喝了。或者我们重新找一条小河吧。”
   禅师思考一会儿说:“估计还要赶上好一会儿才能到达前面那条小河。你还是去原来那条小河大水吧。”
     徒弟困惑地说道:“可是那条河的水的确无法饮用了呀。”
   禅师笑着说:“要用动态的眼光看问题,不要用静止不动的。你去看看那条小河吧,看了你就明白了。”
   徒弟只能无奈地往小河走去 。当他来到河边的时候,以外地发现河水的确已经变得清澈纯净了,刚才那片浑浊不堪的景象已经一扫而去。徒弟高兴地替禅师打了水,他领悟了禅师的深意:要用动态的眼光看问题。就好像河水是流动着的,泥沙是向下沉淀的,只要耐心等待,就可以得到想要的东西。
      禅思禅悟:世间万物都是变化着的,我们也要用变化着的、动态的眼光看待问题。静止不动的眼光只能让人落后,听不不前。

88.是侍者还是佛祖?
     南阳慧忠禅师感激侍者服侍他三十多年,希望帮助他早日开悟。
     一天,他对侍者唤道:“侍者!”
   侍者听到禅师叫他,立即答道:“禅师,什么事情呀?”
   禅师回答:“不做什么。”
     过了一会儿,禅师又叫他:“侍者。”
   侍者又立即回答他:“什么事情呀?”
     这样来来回回多次之后,禅师突然对着他叫道:“佛祖!佛祖!”
   侍者茫然地问他:“禅师,您怎么了?这是在叫谁呀?”
   禅师没有理他,继续对着他叫:“佛祖!佛祖!”
   侍者更是困惑不解,只得茫然地站在一边。
     禅师无奈之下,只得对他说:“我就是在叫你呀。”
   侍者困惑地说:“禅师,你怎么糊涂了呀。我是侍者,不是佛祖呀。”
     禅师长叹一声,道:“你怎么还没有开悟呢?‘心、佛众生’三者根本没有差别。众生只承认自己是众生,不承认自己是佛祖,这正是沉溺于对本性的痴迷之中没有开悟的一种表现。”
     禅思禅悟:对于事物没有深刻的理解,对于自己没有更高层次的认识,只能让自己停留 在本来的层次上而难以逾越。库步自封,自然只能停步不前。
89.快乐人生
三位信徒向一位德高望重的老禅师请教人生的意义,说道:“人们说佛教能够解除人生的痛苦,但我们信佛多年,却都觉得不够快乐,这是怎么回事呢?”
     禅师语重心长地对他们说:“想要快乐的生活并不难,首先你们要明确自己活着的目的。”
   甲先回答道:“活着的目的?我只知道死亡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所以我必须活着。”
     乙说:“我现在拼命劳动,就是为了老的时候可以享受粮食满仓、儿孙满堂的快乐生活。”
   丙最后回答:“我没有前两位这么高的奢望,我必须活着,否则一家老小谁来养活呀。”
   禅师笑着说:“难怪你们得不到快乐,你们想到的只有死亡、年老和被迫劳动,不是理想、信念和享受当下每一刻的心态,当然觉得没有快乐可言。”
 信徒们困惑地说:“理想、信念和享受当下每一刻的心态?那能让人快乐吗?”
   禅师问:“那你们觉得什么能让你们快乐呢?”
     甲说:“有了名誉,就有一切,就能快乐。”
     乙说:“有了爱情,就有快乐。”
   丙说:“有了金钱,才能快乐。”
   禅师继续问道:“但是,为什么很多人有了名誉却很烦恼,有了爱情却很痛苦,有了金钱却很忧虑呢?”
   信徒们无言以对。
     禅师继续说:“‘理想、信念和享受当下每一刻的心态’并不是空洞的,而是体现人们每时每刻的生活中。名誉要服务于大众,才有快乐;爱情要具有奉献精神,才有意义;金钱要布施于穷人,才有价值。享受生命当中我们所拥有的点点滴滴,并且珍惜自己这样的福分,才能获得快乐的生活。”
禅思禅悟:快乐时一种观念,是一种态度,而不是一种结果。想要获得他人的敬仰、爱慕和推崇,首先需要帮助他人,奉献自己。
拥有“理想、信念和享受当下每一刻的心态”是获得快乐的 不二法门。

90.极高明
     南岳衡山,福严寺掩映在茂林修竹古藤老树之中,怀让禅师在寺前看到一个人正踏着夕阳余晖而来。
     “施主……”怀让问道。
     “弟子特来投拜大师。”那人说道。
     “不,公非出家守灯之人。”怀让禅师对着来人说道。
   那人长叹不止。原来他叫李泌,才高八斗,是唐肃宗李亨身边的重臣。可当时宦官李辅国弄权嫉才。他为逃避灾祸,就想到衡山隐居。怀让终于心动,留他居住,并和他成为一对好朋友。
   数年后,肃宗驾崩,李辅国暴死,新皇帝唐代宗派人来到衡山,召李泌出山回京城。
   七十高龄的怀让率弟子为李泌送行。在寺院门口,李泌忽然发现一棵枯死多年的老树冒出了新芽,便问:“这树死了多年,怎么又发芽了呢?是因为尊师为寺住持,率众植松杉十万株,感动了天地,让枯木逢春吧!”
   怀让说:“不是的,只是我每天为它浇水,它才慢慢活起来的。”
   李泌闻言,感慨良多。
   枯树发芽,缘为生命之水。山河大地,鸟兽花草也有禅心体验啊!
   李泌于是大悟,提笔写了三个打字,便匆匆赴任。
     那三个大字为“极高明”,后来被镌刻在寺前的石崖上,字体遒劲朴实,启迪后人。
     禅思禅悟:枯木逢春的奇迹不难出现,难的是要坚持不懈地用心付出,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世事皆如此,只有这样才是真高明
91.除去心头火
   有位久经沙场的将军,十分厌倦战争,也厌倦了世间的你争我斗。于是,他特地来找一位有名的禅师,要求出家为僧。
   将军对禅师诚恳地说:“禅师!我现在已经看破红尘了。请禅师收留我出家为僧,让我做您的弟子吧。”
   禅师回答:“你有家庭,有太多的尘缘,心性火气太重,你还不能出家,再等等吧。”
   将军急忙说:“我现在什么都能够放下的。妻子、儿女也都不是问题,请您立即为我剃度吧。我实在厌倦了世间的争斗了。”
   然后禅师始终坚持自己的观点,将军无奈只能暂时作罢。
     一天,将军起了个大早,赶来寺里拜佛。老禅师一看他就说:“将军为什么这么早就来拜佛呢?”
   将军回答:“为了出去心头火。”
   禅师当场就做了一首偈语给他,大致的意思是:“起得这么早,不怕妻子偷人吗?”
     将军一听,大怒:“你这个老和尚,怎么信口开河,言语伤人?”
     禅师长叹一声道:“轻轻一撩拨,心火燃烧,你这样暴躁的脾气,还谈什么出去心头火呢?”
禅思禅悟:大多数人都是说大道理的时候似乎比谁都懂,事到临头,却又“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了。这正是“说时似悟,对镜生迷”的道理。大道理要能够在实际生活当中奏效,才算是真的开悟啊。
92.最好的食物和最坏的食物
   一位居士请教一位非常有名的禅师,问道:“禅师,什么才是世上最好的食物?”
   禅师思考了一下,悄声对小和尚说了几句话,让小和尚去集市买来最好的食物。
   食物买回来了,居士一看,原来是猪舌头,十分奇怪,就问原因。
   禅师说:“因为舌头能讲出最美的语言,说出最华丽的词语,因而,它就是世上最好的食物。”
   居士连连点头称是,紧接着问道:“禅师,那么什么才是世上最坏的食物呢?”
   禅师又思考了一会儿,仍然悄声吩咐小和尚去集市上买来最坏的食物。
     结果小和尚买回啦的,仍然是猪舌头。
   居士困惑不解地问道:“这……不是世上最好的食物吗?”
   禅师解释到:“舌头是世界上最可怕的东西。他挑拨是非,颠倒黑白,能把死的说成活的,能把活的说成死的,所以最坏。”
     居士一听之下,虔诚无比地对禅师说道:“您的所思所悟非我所能及啊。”
禅思禅悟:怒言伤人,谗言害人,谣言杀人。
言语是世界上最美丽也是最恶毒的东西,他的力量有时可能强大到可怕,有时甚至可以决定人的命运。
用好你的耳朵,管好你的嘴巴,用你的思想去约束它们。记住:不要让舌头绊倒。

93.豺骗贪者
     古时候,菩提转世为树神。有一次,波罗奈举行祭祀活动,人们在广场、大路等各个地方撒下鱼肉等许多事务,还布置许多碗,里面盛满了酒。
     有一只豺,半夜偷偷地吃了鱼和肉,还喝了酒。由于酒喝得有点过量,豺的头晕晕的,它便钻进树丛,一觉睡到天亮。豺醒来一看,天已大亮,心想:人们看见肯定会打死我,现在我不能出城。
   正巧,豺看见一个婆罗门在水池中洗脸,心想:“婆罗门都是贪财的。我如果用钱财引诱他,请他把握抱在怀中,藏在衣服里,带我出城,他肯定会答应的。”
   于是,豺用人的语言喊道:“婆罗门!”
婆罗门转身问道:“谁在叫我?”
“是我,婆罗门!”
   “你有什么事?”
   “婆罗门啊!我有两百金币,如果你将我抱在怀中藏在衣服里,不让任何人看见,带我出城,我就告诉你金币在哪儿。”
 婆罗门非常贪财吗,一听说有这样的好事,马上就同意了。他依豺所说,将豺带出了城。走了一阵,豺问道:“婆罗门啊!这是什么地方?”
     “这是某某地方。”婆罗门回答。“请再往前走。”豺对婆罗门说道。这样反复回答多次,他们到了大坟场。豺说道:“就在这里,把我放下吧!”
     婆罗门把豺放下。豺说道:“你就在这棵树地下挖吧!”
   趁婆罗门专心挖地的时候,豺一溜烟儿溜进坟场树林,一会儿无影无踪了。
     菩萨站在树上,念了一首偈语:
   财迷心窍婆罗门,居然相信偷酒豺。
   一百贝壳都没有有,两百黄金从何来?
禅思禅悟:许多时候,贪图小便宜的想法往往非但不能给人带来财富,反而带来灾祸。不要妄想得到任何意外之财,不劳而获只是一种幻想。用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方为正途。

94.忘我境界
   佛光禅师是一位修为卓著的高僧,修行参禅专心致志,四方僧人禅客纷纷前来拜访请教。可是,每当弟子前来通报有人向禅师学道时,他总是反问:“谁是禅师?”
   佛光禅师专注禅理,就连吃饭时,也不停地在思考。弟子见他手拿碗筷不动,就提醒他:“师父,吃饱了吗?”
     他竟然忘了自己是在吃饭,反问弟子:“谁在吃饭?”由此可见他聚精会神的程度!
   农禅是当时修炼的重要方法,佛光禅师身体力行,从不分心。
   有一次,弟子担心他太累,提醒他:“师父,您真是太辛苦了!”
   佛光禅师却反问道:“谁太辛苦了?”
   一天,佛光禅师的弟子大智赴外地参学回来,向师父汇报了自己的见问体会。接着问道:“师父,我在外二十年,您生活的怎样?”
     佛光禅师轻松地答道:“好,好,天天诵经修道,说法著述,犹如在广阔的海洋里遨游,心旷神怡。”
     两人谈到半夜,佛光禅师让大智休息,天亮后
再谈。可是到了天亮,大智醒来,却听见师父的阵阵诵读声,看来师父又是通宵达旦。到了白天,佛光禅师更忙,没有一丝空闲。不是接待前来拜佛参禅的禅客,就是在禅房 里执笔阅改弟子的习卷和撰述讲稿。
   大智问道:“师父,您二十年来都这么紧张地生活吗?怎么不见您衰老呢?”
     佛光禅师笑了笑说:“大智,我可没有时间想到老啊!”
     禅思禅悟:能够在学习的领域中达到忘我的境界,便能够使自己闪烁永恒的光芒。

95.遇难的登山者
     一位信徒在登山时,不小心掉下了悬崖,危急之中,挂在了一棵树枝上。他悬挂在空中大声呼救。但是此时天色已晚,山林之中甚少行人,因此许久无人答应。
     于是他大声地说:“佛祖啊,佛祖!我是你虔诚的信徒,请你救救我吧!”
   山谷之中尽是他的回音,没有人回答他。
   他喊了一遍又一遍,终于,一个声音回答了他:“跳下去。”
     信徒一愣,心想:“是不是我听错了呀?”于是他又大声喊道:“佛祖啊,佛祖!是您的指示吗?”
那个声音再次回答他:“跳下去。”
   信徒挂在树干上,无法低头仔细看自己究竟离地面有多远,因此始终不敢跳下去。
第二天,一个采草药的小伙子发现了他,信徒已经冻死了。在他的脚下,不足十米之处就是地面。
禅思禅悟:人生之中,我们往往因为手中一根所谓的救命稻草而丧失了获得成功的机会。很多时候在正确的风险收益衡量之下,抛开手中的救命稻草,勇敢地承担风险,才能走向胜利的彼岸。
96.苦练修行
  一位和尚远行化缘路过一个国家。
   当时正值夏季,烈日当空,酷暑难耐,人就像在火炉中一样。他准备找一个阴凉处休息一下。忽然,他的目光被不远处的一幅奇怪景象 吸引住了。只见一块空地上,放着五盆熊熊燃烧的炭火,五盆炭火中央蹲着一位婆罗门。他前胸后背淌满了汗水,头发被火烤得就像冬天的草一样又枯又黄,嘴唇也裂开了口,一幅狼狈不堪的模样。
   和尚见此情景,走上前问道:“为什么这么热的天不找个阴凉处避暑,反而在太阳底下烤火?”
   婆罗门伸手抹了一一把额头的汗珠,答道:“我听说烤火有助于修习苦行,所以我整天在这里烤火,无论春夏秋冬,从不间断。因为我一年四季都穿着破旧的衣裳,因此人们都叫我‘缕褐炙’。你瞧,今天天气特别热,所以我更要把火烧得旺些,以求尽快修成正果。你不要耽误我的大事,请你走开。”
   和尚听了,不禁摇头叹道:“唉!该烤的东西你不烤,反而一位地区烤那些不该烤的东西,你这么片面地区理解修习苦行的含义,怎么行呢?这样做岂不是舍本逐末吗?”
   正在咬紧牙关忍受着极端痛苦的婆罗门一听和尚这么不以为然的口气,立刻火冒三丈,回过头恶狠狠地说道:“那么你说你到底什么才是真正该烤的东西呢?”
   和尚慢条斯理地说:“好吧,若果你真想知道,那么我就告诉你:真正该烤的东西,是你那颗充满愤恨的心。这就好比牛拉车,如果车子不动,你应该用鞭子抽打牛,而根本不应该打车子。人的身体就好比是车子,心灵好比是牛,所以,你应该去烤你那颗心,而不是自己的身体啊!”
   婆罗门这才恍然大悟,惭愧地向和尚跪下身去,感谢他为自己指点迷津。、
     禅思禅悟:试图通过一些外力去增加修为是行不通的,真正能够提高修为的只能是内心深处的感悟。我们在生活中也是一样,仅仅追寻一种形式来提升自己是不够的,必须用心去感悟生活。

97.善心得善报
   一位叫禅海的年轻人在一次冲撞当中误杀了一位高官,于是只能走上流亡的道路。
     他到很远的一个寺院出了家,做了一名游方僧人。为了补偿他的罪过,他下定决心要在有生之年完成一件善举。禅海知道某处悬岩上面有条道路非常危险,已断送了不少人的性命。因此,他决心在它下面挖一条隧道,取而代之。
   他白天乞食,夜晚挖掘隧道,日日不辍。三十年过去了,一条长达两千多米的隧道,终于挖通了。
     在禅海完成这条隧道的前两年,那位大官的儿子已经成了一名剑道高手。他四处寻觅禅海,终于发现了他,要置他于死地。
     禅海平静地对他说:“我心甘情愿地把我的生命给你。但是,请让我挖完这条隧道,等到这件工作完成的那天,你就可以杀了我。”
     于是这位大官的儿子就耐不住性子等待那一天。时间一天天过去禅海仍在不断地挖着。一晃又是几个月,大官的儿子闲等着感到十分无聊,便开始帮禅海挖掘。等他帮了一年后,对禅海的坚强意志十分钦佩。
   隧道终于挖成了吗,人们可以从它里面安全通过。
     禅海放下手中的工具,欣慰地长吁一口气说:“隧道完成了,我心愿已了,现在请你砍去我的头吧。”
   那位年轻人的复仇者满含眼泪,动情地说道:“你是我的老师呀!我怎能下手砍自己老师的头呢?”
禅思禅悟:用一颗善心对待他人,他人也终将用善心回报自己。
98.豺骗贪者
     古时候,菩提转世为树神。有一次,波罗奈举行祭祀活动,人们在广场、大路等各个地方撒下鱼肉等许多食务,还布置许多碗,里面盛满了酒。
     有一只豺,半夜偷偷地吃了鱼和肉,还喝了酒。由于酒喝得有点过量,豺的头晕晕的,它便钻进树丛,一觉睡到天亮。豺醒来一看,天已大亮,心想:人们看见肯定会打死我,现在我不能出城。
     正巧,豺看见一个婆罗门在水池中洗脸,心想:“婆罗门都是贪财的。我如果用钱财引诱他,请他把我抱在怀中,藏在衣服里,带我出城,他肯定会答应的。”
     于是,豺用人的语言喊道:“婆罗门!”
     婆罗门转身问道:“谁在叫我?”
     “是我,婆罗门!”
   “你有什么事?”
   “婆罗门啊!我有两百金币,如果你将我抱在怀中藏在衣服里,不让任何人看见,带我出城,我就告诉你金币在哪儿。”
     婆罗门非常贪财吗,一听说有这样的好事,马上就同意了。他依豺所说,将豺带出了城。走了一阵,豺问道:“婆罗门啊!这是什么地方?”
     “这是某某地方。”婆罗门回答。“请再往前走。”豺对婆罗门说道。这样反复回答多次,他们到了大坟场。豺说道:“就在这里,把我放下吧!”
     婆罗门把豺放下。豺说道:“你就在这棵树地下挖吧!”
     趁婆罗门专心挖地的时候,豺一溜烟儿溜进坟场树林,一会儿无影无踪了。
     菩萨站在树上,念了一首偈语:
财迷心窍婆罗门,居然相信偷酒豺。
   一百贝壳都没有有,两百黄金从何来?
禅思禅悟:许多时候,贪图小便宜的想法往往非但不能给人带来财富,反而带来灾祸。不要妄想得到任何意外之财,不劳而获只是一种幻想。用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方为正途。

99.忘我境界
   佛光禅师是一位修为卓著的高僧,修行参禅专心致志,四方僧人禅客纷纷前来拜访请教。可是,每当弟子前来通报有人向禅师学道时,他总是反问:“谁是禅师?”
   佛光禅师专注禅理,就连吃饭时,也不停地在思考。弟子见他手拿碗筷不动,就提醒他:“师父,吃饱了吗?”
   他竟然忘了自己是在吃饭,反问弟子:“谁在吃饭?”由此可见他聚精会神的程度!
   农禅是当时修炼的重要方法,佛光禅师身体力行,从不分心。
     有一次,弟子担心他太累,提醒他:“师父,您真是太辛苦了!”
   佛光禅师却反问道:“谁太辛苦了?”
     一天,佛光禅师的弟子大智赴外地参学回来,向师父汇报了自己的见问体会。接着问道:“师父,我在外二十年,您生活的怎样?”
   佛光禅师轻松地答道:“好,好,天天诵经修道,说法著述,犹如在广阔的海洋里遨游,心旷神怡。”
   两人谈到半夜,佛光禅师让大智休息,天亮后
再谈。可是到了天亮,大智醒来,却听见师父的阵阵诵读声,看来师父又是通宵达旦。到了白天,佛光禅师更忙,没有一丝空闲。不是接待前来拜佛参禅的禅客,就是在禅房 里执笔阅改弟子的习卷和撰述讲稿。
   大智问道:“师父,您二十年来都这么紧张地生活吗?怎么不见您衰老呢?”
   佛光禅师笑了笑说:“大智,我可没有时间想到老啊!”
     禅思禅悟:能够在学习的领域中达到忘我的境界,便能够使自己闪烁永恒的光芒。
100.苦练修行
     一位和尚远行化缘路过一个国家。
   当时正值夏季,烈日当空,酷暑难耐,人就像在火炉中一样。他准备找一个阴凉处休息一下。忽然,他的目光被不远处的一幅奇怪景象 吸引住了。只见一块空地上,放着五盆熊熊燃烧的炭火,五盆炭火中央蹲着一位婆罗门。他前胸后背淌满了汗水,头发被火烤得就像冬天的草一样又枯又黄,嘴唇也裂开了口,一幅狼狈不堪的模样。
  和尚见此情景,走上前问道:“为什么这么热的天不找个阴凉处避暑,反而在太阳底下烤火?”
     婆罗门伸手抹了一一把额头的汗珠,答道:“我听说烤火有助于修习苦行,所以我整天在这里烤火,无论春夏秋冬,从不间断。因为我一年四季都穿着破旧的衣裳,因此人们都叫我‘缕褐炙’。你瞧,今天天气特别热,所以我更要把火烧得旺些,以求尽快修成正果。你不要耽误我的大事,请你走开。”
     和尚听了,不禁摇头叹道:“唉!该烤的东西你不烤,反而一位地区烤那些不该烤的东西,你这么片面地区理解修习苦行的含义,怎么行呢?这样做岂不是舍本逐末吗?”
   正在咬紧牙关忍受着极端痛苦的婆罗门一听和尚这么不以为然的口气,立刻火冒三丈,回过头恶狠狠地说道:“那么你说你到底什么才是真正该烤的东西呢?”
   和尚慢条斯理地说:“好吧,若果你真想知道,那么我就告诉你:真正该烤的东西,是你那颗充满愤恨的心。这就好比牛拉车,如果车子不动,你应该用鞭子抽打牛,而根本不应该打车子。人的身体就好比是车子,心灵好比是牛,所以,你应该去烤你那颗心,而不是自己的身体啊!”
   婆罗门这才恍然大悟,惭愧地向和尚跪下身去,感谢他为自己指点迷津。、
     禅思禅悟:试图通过一些外力去增加修为是行不通的,真正能够提高修为的只能是内心深处的感悟。我们在生活中也是一样,仅仅追寻一种形式来提升自己是不够的,必须用心去感悟生活。
101.孔雀与乌鸦
据《生经》卷五《佛说孔雀说》记载,其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有个国家叫做“波遮梨”。这个国家有史以来从没有出现过任何鸟类,当地人也不知道什么是“鸟”。
有一天,一个外乡人来到这个国家,碰巧带来了一只乌鸦。当人看到了乌鸦,都觉得非常惊奇。
他们觉得乌鸦有着黑亮的羽毛,长长地翅膀,能够在天空飞翔是种非常新奇而有神圣的动物。虽然乌鸦嗓音沙哑,这个国家的人们仍然将它当作神物来供养。乌鸦在这个国度里过着神仙般的日子。
波遮梨国“优待乌鸦”的消息传开了,四面八方的乌鸦都向这里飞来。没过多久,波遮梨国的树上、屋顶,都布满了乌鸦,弄得到处都乱七八糟。但这个国家的人们仍然丝毫不敢怠慢地供养它们。
就这样过了很久,又一位外乡人来到了波遮梨国,这次他带来了三只孔雀。
波遮梨国的人们看多孔雀五彩斑斓的羽毛和优雅的姿态,惊叹地说不出话来。相比之下,孔雀好像雍容华贵的夫人,而乌鸦好比是跳梁小丑。人们纷纷前来供养孔雀,再没有人去理会乌鸦了。
禅思禅悟:凡是没有经过比较就盲目推崇,总不免上当吃亏。生活当中也是如此,没有经过比较,就盲目推崇一种观点或一个人,最终可能发现自己推崇的原来只是不成气候的跳梁小丑而已。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