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摄影 教程(六)
个人日记
虽然照相机的操作难度并不大,但懂得照相机的基本构造及摄影原理则是不可或缺的必修课,更是要想进一步提高必不可少的基本知识。
照相机成像原理
对人的眼睛而言,外界形象通过人眼的晶状体折射后,在视网膜留下影像而可视。
照相机则犹如一个简易的眼睛,将外部形象通过镜头透镜折射到相机内壁,再由感光材料记录下来(过去是用感光胶片,现在的数码相机是用电子感光原件记录)形成图像。
一 曝光与曝光量
1,曝光
照相机的镜头不工作时是关闭的,只在工作那个瞬间(或时段)打开,通过感光材料记录下这个瞬间(或时段)的影像,相当于睁开眼睛那个瞬间(或时段)看到的情景。开启快门那个瞬间(或时段)的过程称为“曝光”。
2,曝光量
一幅正常的照片,需要有合适的曝光量,才能产生正常的图像效果。曝光量过多或过少都不能获得正常的图像。上图(6-1)中,中间一幅为曝光正常,左右两幅分别为曝光不足和曝光过度。曝光量对画面质量的影响显而易见。
曝光量的多少,由照相机的光圈和快门共同协调控制(如何控制后面再谈)。
二 测光
外界的光线有强有弱,曝光时需要对光线强弱有准确的识别,才能获得正确的曝光量。
过去的照相机基本没有测光装置,全靠摄影者自己去把握。可惜人的肉眼测光很难十分准确(因为肉眼有适应性,例如刚进电影院或黑暗的室内觉得一片漆黑,过几分钟就可以看清影院或黑屋内的东西了,这种适应性会对外界光线强弱造成误判)。
如今的照相机都有测光装置,通过科学手段来测试当时的光线强弱,远比肉眼准确可靠。这个科技进步,给摄影者带来极大的方便和可靠性,这就是我们前面说可以拿起相机直接拍摄的基本前提。
图6-2
三 测光区域
取景框范围内,各个部分的光线强弱并不是平均分布的,因此照相机有三种测光方式:
1 针对整个画面各部分明暗平均值测光。相机上的图标如图6-2的A。它的学名叫“3D彩色矩阵”测光,为便于理解记忆,本教程把它叫做“全画面”测光。
2 在画面中央重点区域测光。相机上的图标如图6-2的B。
其测光范围仅针对画面的中央重点区域部分(即相机取景框那个较大的圆圈内),它只管这个范围的曝光准确,此时,其他部分的区域的曝光量随它来变化(它需要降低,其它区域也随之降低;它需要提高,其它区域也跟随提高)。它的学名就叫“中央重点区域测光”
3 点测光。相机上的图标如图6-2的C。
其测光范围仅针对取景框内的一个“点”(一个更小的区域),这个点以外的曝光量,也服从于它来变化。当我们只需要确保这个“点”的明暗层次准确时,采用这种方式。
初学时,可以采用第一种测光区域模式,这个测光区域,是对整个画面的明暗亮度取平均值,故总体曝光量基本准确,绝大部分情况下是可靠的。后面两种,我们在“曝光补偿”一节中再来讨论它。
照相机在P模式设置,指相机会根据测得的对象亮度,自动控制曝光量,产生曝光正常的图像。省却了凭肉眼估计的偏差和麻烦(所以P模式叫“智能全自动”)。这样的设置,乃是科技进步给摄影者带来的福音,使摄影者测光更为科学准确,为什么不充分利用它呢?
四 外界亮度与照片亮度
初学者很容易误认为外界光线暗,拍出来的照片就暗,光线强,拍出来的照片就亮。这是一种必须纠正的误解。这是因为,即使光线暗,照相机通过增加曝光量,拍出来的照片也可以很亮;同理,尽管外界光线很强,但拍摄时如果曝光不足,照片依然会很暗!
图6-3 图6-4
五 照片的明暗范围
记住,照片可以记录下来的明暗范围是有限的,并非我们肉眼所能识别的明暗层次都能记录下来!
我们把能够识别的明暗极限范围称为宽容度。
任何图片可以记录的明暗范围,远比我们肉眼所能识别的明暗范围小得多!
也就是说,图片的宽容度很有限,比肉眼的宽容度小得多,假设我们肉眼可以区分的明暗层次有1-100个明暗等级的话,图片能表现的就只能是其中的一部分(比如其中的10个等级)。
打个比方:假设肉眼可以分清1(最暗)-100(最亮)个明暗层次,图片能记录的只能是其中20-30范围之间的10个层次,(或者18-28之间,或者57-67之间)的10个层次(如下图6-5 红线范围所示):
这个理解有难度,请仔细看懂下图,可以从下图三个实例加深理解:
图6-6
图1中,天空层次得到充分的表现,但前景的建筑相比之下显得太暗,层次无法充分表现出来。
图2中,增加曝光量,使前景主体层次得以表现,但由于实际上的天空比前景物亮得多,所以记录下来只能是一片白色,没有层次了(云层暗部比建筑的亮部还亮,其它更亮的超过图片极限,已无法表现了)。
上两例说明,很多时候,亮部与暗部是无法兼顾的,总有一方会超过极限,只能照顾一头。以右上图示来说,凡是超过红线长度范围的部分,拍出来都没有层次,要么全白(如6-5下图的天空),要么全黑(如6-5上图的屋檐下)。
但为什那么图3中前景和天空都能兼顾呢?那是由于天气、光线发生了变化,使前景部分建筑的亮度被相对提高了(!),拉近了与天空亮度的距离,引起了反差变化,两者的亮度差距缩短到了可记录范围(控制在了红线范围内),前景与天空才都能兼顾了。
这是本教程最难理解的部分,真看懂了,你就会明白:为什么拍落日时,眼前本是一片金色,但如果太阳特别亮,拍出来一看,除了太阳是亮的,其余居然会成了黑色,原本肉眼看见的很多层次都不见了。原因是太阳与天空的反差太大。
又以上右图(6-4)为例,这幅图片的背景,原本是一层层树林看得清清楚楚,但由层林于处于山的背光处,阳光又把前景照很亮,反差特别大,背景拍出来就只是黑压压一片了。
这也是我们前面所说的“光决定了反差”的实例。懂得并充分利用这个宽容度局限,才算懂得了摄影的奥秘,就可以拍出很有特点的照片,也可以避免很多失败了。
六 曝光补偿
取景框内的景物,各部分明暗通常都是不一样的。采取整个画面平均测光的方式,可以照顾整个画面总体的曝光量,却无法确保每个部分都获得理想的曝光量,有时还会遇到恰好是画面最重要的部分曝光不理想的情况。这时,就需要有弥补的办法,这个办法就是但针对重要部分,增加或减少画面的曝光量,这就叫曝光补偿。
曝光补偿有两种方式:1整体曝光量增减来保证重点区域的曝光需要,2,直接以重点部分测光值为依据曝光。
(注意:无论是增加或减少曝光量,都叫曝光补偿)。
图6-7
曝光补偿方法一:总体增减曝光量。
上图A,虽然整体曝光量正常,但两旁较小的人物显得曝光过渡,缺乏层次。采取整体减少曝光量的方法,使人物有了层次,虽然竹丛也随之暗了一些,但就整个画面看还是不错的。
上图B,按全画面测光拍出来,天空很有层次,但前面的主体建筑却曝光不足。进行整体增加曝光量后,主体部分得到改善,可惜天空太亮,层次没有了。但整个画面还是得到改善。
整体曝光量增减的操作:按住+/—键,拨动拨盘,若需增加,将拨盘朝“+”方向拨动;若减少,则朝“—”方向移拨动。增减的程度,需要一定的经验积累,初学者不放单独尝试一下。
曝光补偿方法二:改变测光区域。
图6-9
图6-10
图6-11
前面说过,取景框内的各部分明暗分布并不是平均的,这就难免出现某些部分相对整个画面特别亮或特别暗的情况。
以上三幅照片,均是按整个画面平均测光拍摄,整体曝光虽然合适,但主体部分曝光量都不理想:第一幅主体部分过亮,第二幅主体部分过暗,第三幅主体部分也是过亮。
这种情况,采用局部测光来进行曝光补偿,也是解决办法之一。
先认识一下照相机上局部测光的两个图标(后两个):
图6-11
2表示只对画面中央大圆圈范围内的区域测光,圆圈以外区域的亮度对相机测光不起作用。
3表示只对画面中央黑点范围内的区域测光,黑点以外区域的亮度对相机测光不起作用。
以下图6-12,是分别运用两种局部区域测光后,拍出的效果比较(分别为全画面、中央重点区域和点测光),下排为整个画面变化,上排是主体部分放大图。
图6-12 例一
它们之间的差别在于:全画面测光时,测光装置测得的亮度信息为:整个范围较暗,便自动增加一定曝光量来照顾整体,却导致主体部分曝光过度。
局部测光时,测光装置测得的亮度信息为:该范围较亮,便以此为依据来确定曝光量,故该部分曝光较准确,其他部分却也随之暗了下去。不过,这恰好衬托出了主体部分。
下例二,是改变测光区域以改善主体部分(白色相机)曝光过度的问题。
此时的情况是:由于背景天空很亮,整体测光时减少了曝光量以照顾整体,却导致主体部分曝光不足(图3)。把测光区域放在主体部分,情况得到改善(图1,2)。
(横向排列顺序为 :前两幅为改善后,最后一幅为改善前)。
图6-13例二
例三:注意下图头像明暗层次的改变:
图6-14
1 为全画面平均测光原照,
2 为中央重点区域测光(黄色圈区域)(2-1是局部效果)
3 为点测光(小黄圈区域)(3-1是局部效果)
可以看出,改变测光区域后,主体部分的层次丰富得多。
曝光补偿实例
适当的曝光补偿可以获得更为理想的曝光值,进而获得更理想的画面。以下是两个具体实例:
图6-15
当漫天晚霞倒映水中,湖光山色十分动人。但由于天空相对湖面及四周环境想太亮,用平均测光的结果是湖面及周边层次较好,天空的云霞却照顾不了,缺层次了。此时,用曝光补偿减少曝光量照顾天空,虽然湖面及周边暗了些,但整个气氛得到很大的改观。
图6-16A
白色荷花与荷叶反差很大,用平均曝光整体上两头兼顾,但实际上荷花的细节层次却无法表现,用减少整体曝光量,或对准荷花测光进行曝光补偿,虽然荷叶暗了下去,但主体物细节层次出来了,耐看多了。
图6-16B
注意这是用两种不同的曝光补偿方式,来达到同样的目的:
图6-18
七 直方图
为了确保拍摄效果,拍完后立即打开相机显示屏检查一下,这是个良好习惯。但是,利用照相机自带的显示屏检查并不完全可靠,因为显示屏在室外强光影响下,看到的图像效果与实际效果往往有很大的区别,而且,显示屏质量也不尽相同,并不可靠。
因此,对曝光量是否合适,最可靠的办法是同时检查直方图。
图6-19
看直方图的方法:
首先,注意直方图中左右两个端点,这两个端点分别表示照片中的最暗色(左)与最亮色(右)位置。
然后,看曲线的两端位置在哪里。
如果曲线的两端都顶满了左右两端,则表示曝光充足(图一)
如果两端都有剩余部分(红线),则意味着图片中的暗部与亮部都是空白,没有记录任何层次。此种情况,照片反差极小而发灰(图2)。这种情况是由于对象本身反差太小形成的,调整曝光量也无济于事。
如果曲线左边出现空白(红线),则是缺乏暗部重色,多半是曝光过度使整个图像过亮。(图3)。
如果曲线右边出现空白(红线),则是整个图像曝光不足,发暗,缺乏亮色层次(图4)。
下面的图例帮助你更直观地理解直方图,请仔细对照理解:
图6-20
图6-21
归纳本章内容,只在以下几个要点:
1,高质量的图片需要准确的曝光量。
2,相机的测光装置比肉眼测光准确。很方便,要充分利用。
3,图片记录明暗层次,常常只能照顾一头 ,很难两头(亮部和暗部)都兼顾到。
4,取景框内的明暗并非平均分布,为确保主要部分或主要层次曝光准确,需要进行曝光补偿。
本章所讨论的问题有些纠结,但其实就只有一个问题:如何获得准确的曝光量。而当今科技的发展,已经在相机的设计中通过科学测光装置把这个问题解决了!摄影人需要解决的,只不过是如何更加精准的问题。
如何更加精准不是基本问题而是提高的问题。本教程主张学员首先要把精力放在最基本的问题上,然后再研究如何提高。现在的普遍现象是基本问题还含糊不清,就去纠结提高的问题。
未完 转下篇(七)光圈与快门(待续)
本教程尚未公开出版,版权属作者贡嘎子所有。网络转载注明作者及出处即可,印刷出版或商业用途请通过作者同意。
文章评论
心静茶香
在学摄影?很好!
海阔天空
依此看来,灵儿早晚要成为摄影大师的[em]e163[/em][em]e178[/em][em]e160[/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