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

个人日记

“知行合一”这个词的世俗意义今天只要稍稍识得几个字的人都能懂,因为其字词意已很具象,不隐不玄、无歧无奥,无喻更无寓。说俗些,它的意思就是“知道了就去做”,讲哲点,莫非也就是认识和实践要有机地结合起来,去践行世俗道德,去遵守成规,去达成目标……。

         但在儒家思想的发展史中,该词却不同寻常,它为儒家“内圣外王”的个人价值目标设计及践行提出了简洁的路径。或者说此命题的提出,使儒家经典中的本原意义又得到了正确的理解和实施。在儒家思想变迁序列中,提出并践行此词的人是明朝的王阳明。

        王阳明,字守仁,浙江人,幼小时即思考“何为人生第一等事”?因身欠欲以格物或欲在有无学中解脱,成长中也曾遇过一些宿儒方道,得到些点拨。传说甚至新婚之日达旦与一道士交流抱虚守静之术,次日其舅寻到方罢。长大后从事政务工作,三十六左右成为兵部一主事。他官不大,但思想活跃,骨子里有进取之心,因此得罪了权贵太监刘瑾而被贬谪到今贵州修文县的龙场驿当驿丞(邮路中转站一小官)

在龙场驿,他没了都城时的政务与应酬繁忙,也见闻不到都市的那种喧嚣,他游闲于当地土司之间,偶尔也赋诗表闲愁,极度无聊时也说出一些贬低当地民风及地理的歪诗来。不过,几个月后他不再迁怒于环境,而是平静地走进一个天然山洞,以格他的物、正他的心、穷圣贤之理、悟前儒之气……他开始继续追问“人生第一等事”。终于有一天,他悟了,那年他三十七。

王阳明是个儒生,中国自汉唐以来,尤其是两宋以来,将儒家思想一步步推向高峰。这种推进从汉代董仲舒到唐代的韩愈,从北宋周敦颐、张载、陈家兄弟到南宋朱熹和陆九渊等人对儒家经典的解读争论就可明显地体会到。王阳明对儒家的了解认识一方面是通过对“四书”“五经”的释读,另一方面也是通过对以上这些人的解读的了解才深化的。不过他真正将宋儒之理上升为他的知行合一和致良知为特征的“心”学,则是与其对《大学》的三纲八目以及《中庸》本质的体悟有关。

三纲就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王阳明认为汉以来的先儒们对孔孟创立的儒家思想拔了本,塞了源,本来明白无误的孔孟之道被搞得十分混乱,人们只注重考据及字词的义理的追求,忽视了书中的精要。这使得后人不了解《大学》及《中庸》本质。所以他提出要“知行合一”,他说知行合一就是《大学》中的“恶恶臭”“好好色”,他认为,“恶臭”是知,前一个“恶”是行;“好色”是知,前一个“好”是行。他强调心即理、心外无理、心外无物、意之所在即是物、格物是诚意的功夫等观点,强调圣人之学为身心之学,要领在于体悟实行,切不可把它当作纯知识,仅仅讲论于口耳之间。针对《大学》来讲,他说的意思无非是对三纲不仅要知,也要行。对八目中的前四目也不仅要知,而且还要行。这种行不是今天道德意义上的行,而是指的类似佛教禅坐般的“行”,即践行圣言圣行。知行合一的最高点即“良知”,即“三纲”中的“止于至善”,至良知也即不偏不倚之中庸、中正之境。

    他还提出了要践得良知功夫,体证儒家的知行合一,必须要在“事上磨练”,也即认为要最有效地达到儒圣境界,要在人心最繁乱时努力使自己静下来。只有这样,意念在大风大浪中才容易守正抱本,一经证得后也不会轻意失去。

所以,明儒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之“知”指的是知道成圣人的规律及步骤,“行”就是去静心实践。关于如何体验圣人之道,王阳明模仿佛教之偈语方式,也立有四句教: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他的这个四句教与佛教禅宗六祖会能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落尘埃”意境差之甚远,这是因为儒家的禅坐“内圣”最后要回到世俗“外王”上来,而佛教各宗是要与尘世远去。自然其教、偈之间会有差异。

所以,知行合一是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实践儒家“内圣外王”之“圣”的体现,当然在《传习录》中,也反映有“外王”的知行合一内容,如他讲的“孝”就是外王内容之一,至少是与圣对应的俗的知和行。

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心的轴心,知行合一“圣”、“王”举措成为了明以来许多知识分子文化人格之主干骨架。而因为王阳明在贵州修文体证到了儒家之圣道,所以后世之儒才在江南各处建阳明祠,修文的阳明洞也有了不同寻常的神秘性。甚至在今天,主倡儒家王道政治的蒋庆先生还在阳明洞附近修建阳明精舍,以捍卫儒家“知行合一”的这面传统大旗。

没有人会否认儒家在中国几千年文化中的正统地位,但是什么是儒?什么是天人感应?什么是尊德性、道问学?什么是理什么是气?什么又是知行合一致良知?几千年来沉积在我们基因密码中的无意识文化对于我们现时的每个人又有多少份量多少价值?这些有没有人认真想过?我们可以吸收人类的一切优秀思想,但不能无视我们身上流淌着的血液,我们的文化之网与其它文明的文化之网很难有严丝合缝的契合可能,把我们挂在别人编织的文化之网上,我们只会成为风干的鱼。所以学人中那种想荡平中国祖坟上的封土堆和石碑,换上洋人的十字架的梦想是多么的无知与可怜!

在能动的同时反观自己的文化,自身的血更能为自家的生命提供生生动力。

别徘徊了,知行合一,你的心、神、魂、魄就在这块土地上,家就在那有明灯的地方。

文章评论

璞玉

[ft=,2,]明明说要和我到紫林庵新华书店兑书的,言行不一,知行也不一,哼!![/ft]

流浪雨

[ft=,2,]李老师,您好久没有论道了,看见有新作出现,您终于重出江湖了。[/ft]

william

[ft=,2,]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恳请李老师在空闲时候多写点文章点拨学生。[/ft]

william

是学生的心里话,谢谢李老师的肯定,学生会继续努力,请老师多多指教。

笨企鹅

看到这是的文字,我想浮躁的思绪该受到了洗礼!知行合一,一种生活的或者说人生的境界吧!

b#@@!!

[ft=,2,]其实人类各种文化都有一致的地方,佛教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就是儒家的止于至善,苍央嘉措的“不悲不喜不离不弃”也是偈语和情的双关结论;西方形而上的“一”也是中国的中正;道教的见素抱朴也是儒家的中正;各大宗教的礼拜礼仪也是将自心从繁忙的现世中追回来,达到信念及身心在礼拜时的平静专一。[/ft] [ft=,2,]心理学上对这样的行为的解释无非也是暗示并守一,但“守”也要在有无间,或在恍惚间!![/ft]

璞玉

[ft=,2,]老爸,祝您节日快乐!!我改变主意了,那个购书卡你用一半我用一半吧,嘿嘿![/ft]

▂嗯,乖.·

儒家尚仁,偏于敛。墨家兼爱,累于均。法家严术,弱于道。成大业者,当包容并蓄,首尾兼顾且功守具备。

一枝梅

[ft=,2,][url=http://piccache2.soso.com/face/_253532349002366040][img]http://piccache2.soso.com/face/_253532349002366040[/img][/url]经典! “[/ft][ft=,3,宋体]我们可以吸收人类的一切优秀思想,但不能无视我们身上流淌着的血液,我们的文化之网与其它文明的文化之网很难有严丝合缝的契合可能,把我们挂在别人编织的文化之网上,我们只会成为风干的鱼。所以学人中那种想荡平中国祖坟上的封土堆和石碑,换上洋人的十字架的梦想是多么的无知与可怜!”[/ft]

向日葵馨

[ft=,2,][em]e100[/em]学习、、、、、、[/ft]

燕子

[ft=,2,]您是哲人啊。。。[em]e142[/em][/f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