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般若波罗蜜经》1

般若慧海

                                                                                梁昭明太子箫统分章
                                                   
姚秦三藏法鸠摩罗什译
                                                    六祖大鉴禅师等合注  

                                                     金刚经译解   主讲:明净法师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图片     
                                                                                  法会因由分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成乞食。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译解:
     (法会因由分)以上经文是第一分,"法会因由第一"。本来这
"法会因由第一",“善现启请分第二”,在原有的经文上是没有,这些是后人加上去,所有你今天看我讲经,明白这个意思就行,经文的开头,说法聚会的姻缘,那这个说法聚会。是谁在说呢?就是释迦牟尼佛。


      “如是我闻"这是”六种成就“
 第一,是信成就。第二,是闻成就。第三,是时成就。第四,是主成就。第五,是处成就。第六,就是众成就。这个”如是“就是信成就;"我闻”是闻成就:“一时”是时成就:“佛”是主成就:“舍卫国”是处成就:“祇树给孤独园"是处成就:“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就是众成就。你们一定要把这六种成就记好,记在心里。在每一部经文的前边,都有这六种成就,这六种成就经文上叫“通序”
通序后面的一段文字叫别序,是别与诸经的,就单单这一部经有这个意思,其它的经文有别序,但是和这个是不同的,所以叫别序。这有通别的说法。

     “如是我闻”在佛经上,一开始的"
如是我闻”这四个字,为什么用这四个字呢?因为这四个字是佛指定的,佛陀讲经的时候说:我所说的这个经典,在经的前边要用“如是我闻'这四个字,这四个字有很重要的因缘。所以我们每一个研究佛经的人,应该把这四个字的来历,它的来源,和它的为什么用这四个字,要彻底明白。但是呢?这四个字在佛陀说经典的时候,并没有说"如是我闻"因为佛。说完了。《法华经》和《涅槃经》,《佛遗教经》和《地藏经》。然后将要入涅槃这个时候,佛的弟子就统统都哭起来,为什么哭呢。接下来我讲一讲。

    在当时,菩萨也哭了,是罗汉也哭了,一切的凡夫比丘更哭了。哭什么呢?因为他们对于佛陀所说的法,在这么多年受了这种布法的深恩,所以感激得没有办法再表示这种感激的情形,所以听说佛要入涅槃,一切的天人众,天上的人也哭了,是人间的人也哭了,大家都哭,在这个哭得时候,阿难尊者 尤其哭得最厉害。在当时了,阿难尊者哭得眼泪一把,鼻涕一把。然而在这个时候,这个“阿难律尊者”他因为没有眼睛,他有天眼,又有天耳,听到这些人都这样哭,发狂似的,当时了,他的头脑还算比较清醒一点,所以他了就把阿难尊者叫到一边,就说“你现在哭什么”?

     阿难尊者说“佛陀快要如涅槃了,以后再见不到佛了。佛陀都要离开我们了,怎么你问我哭什么”?阿那律者就说,"唉,你呀,不要哭了!你还有很重要的事情,你要但当起来,“

    阿难尊者说:“我还有什么重要的事情?佛都如涅槃了,我还干什么?我要跟着佛去!"他要跟着佛去死!
    阿那律尊者说; ”不可以的!你这样想,是一种错误!"
    阿难尊者说:“那怎么办?你叫我做什么?”
    阿那律尊者就对他说:“现在有四个问题,你应该请是佛。”
    阿难尊者说:“四个问题,这么多呀?现在佛陀都要入涅槃了,怎么还有问题?阿难说你可以不叫佛入涅槃吗?"
    阿那律尊者说: "不是的。”
    阿难尊者说:“那有什么问题?"
    阿那律尊者说: "第一个问题,佛入涅槃,将来佛所说的经典要结集经藏。结集经藏,在这个经的开始,应该用什么字来代表?应该有什么样的规矩?
    阿难一听:“这个是很重要的。你现在就告诉我,我认为这个 也是应该问的,还有什么问题?”
阿那律尊者说: " 第二个问题,佛在世的时候,我们和佛住在一起。佛灭度之后,入了涅槃之后,我们又应该住到什么地方呢?”

     阿难尊者说:“哦!这个事情也重要。对的!佛在世的时候,我们大家一千二百五十个比丘和佛在一起住。那么现在佛入涅槃了,我们还要举出一个首领,我们要依靠谁去住呢?这对的,这个也重要,我应该问的。”于是乎就说:“你快讲,第三个问题是什么?”啊,这回阿难也着急,他认为这个问题是重要的。所以滴三个问题,“佛在世的时候,佛是我们每一个人 的师父:现在佛入涅槃了,我们的师父没有了,怎么办呢?我们要以谁为师呢?在我们这里头,应该选出一个人来做师父啊?没有师父是不可以的。”

    阿难尊者一听,他说:对的、对的,这个问题应该问的。那么第四个问题呢?第四个问题是什么呢?”
    阿那律尊者说: " 你不要著急,我当然要告诉你。你慢慢等一下。”
    阿难尊者说:“我不能等了,我不能等了!你快告诉我!我现在急得不得了!你好要等哪?”
    阿那律尊者说: " 你不等啊?你不等,我还不说了!”
    阿难尊者说:“你慈悲,你不要把我急死了,你快告诉我!”
    阿那律尊者说: " 哦,你都要陪著佛去死,怎么现在你又怕死了呢?”
    阿难说:“你不要说笑话了,快告诉我啦!” 

     阿那律尊者说: " 哦,佛在世的时候,这个恶性比丘——恶性比丘就是坏和尚, 
他虽然出家了,但是他不守规距,很坏的。这个时候佛在世,佛可以管住他,处理他。那么佛灭度,入涅槃之后,这个恶性比丘怎么样处理呢?” 
 
    阿难尊者一听,说”哦!这个问题真是最重要。为什么呢?他认为我们大家都是同等的,同学的,所以你管不了他。这个问题是最头痛的问题,好了!那我现在就以这四个四事来请问于佛,看看佛怎么样答复?”

    佛陀在这个时候了,他正在入定。阿难这时候,也真不能再等了,说:“世尊,我现在有很重要的问题要请问你,你现在可以答复我吗?”

    佛一听,这个小徒弟,还这么顽皮,有问题问哪!佛说:“当然!我可以答复你的!你有什么问题?”
    阿难尊者说:“我这个问题,不是我的问题,是佛的问题。”呵呵!是佛法的问题,是一切的和尚的问题,我现在都没有办法去解决。所以,要来请问您的慈悲指示。以前我听了这么多经,开了很多的智慧,但是遇到这个大事了,我没有办法去处理,一定要请问您。”

     佛说:“好!你讲吧。”
     阿难尊者说:“第一个问题,在您入涅槃之后,我们要结集经藏,编订您所说的经典。那么在每一部经的前边,应该用什么文字没有来代表这个佛经呢?
      
     佛说:“这是第一个问题吗?”

     阿难尊者说:“是的”

    佛说:“我告诉你,这个经典前边,开始就用*如是我闻*四个字。”
    阿难尊者说:“那我记住了。阿难尊者说”那么第二个问题呢?怎么样解决?”

    佛说:“你第二个问题是什么啊?你要将啊!”

     阿难尊者说:哦!我还没有讲的吗?那么现在我讲,第二个问题就是俺们到什么地方去住啊?这么多人怎么办哪?这个开销怎么办哪?生活怎么样维持啊?”
     
     佛说:“哦!真是个小问题呀。”

     阿难尊者一听,急了,“世尊啊 ,我认为这是个很大的问题,这么你说是个小问题呢?”

     佛说 ; "那你们到什么地方去住啊?到四念处,依四念处而住”。

     阿难说:“哦!依四念处而住。”什么叫四念处呢?四念处就是《身、受、心、法 》,要依四念处而住。

    阿难说:“哦!那住的地方也有了。”
    
    阿难尊者又说 :“世尊,您在的时候,您是我们的师父;您入涅槃,哪一个是我们的师父啊?是不是大迦叶?或者是憍陈如?我是最年轻的,我是不能做人的师父,没有那个资历。”

     佛说:“哎!你也不要做师父,憍陈如也不要做师父,大迦叶更不需要做师父。” 

     佛陀说:“你们要以‘波罗提木叉’为师。”
      

   
‘波罗提木叉’就是律藏,就是以戒为师,所有的出家人,都以“‘波罗提木叉”为师。‘波罗提木叉’是‘戒’的意思,出家人,一定要受戒的:要不受戒呢,那你就没有师父,所以凡是出家,都要受沙弥戒,菩萨戒,比丘戒:要受这三种的戒,才是出家人。
   
     阿难尊者说:哦!那这师父我们也有了。可是我们有同学啊,有这个恶性的比丘,那应该怎么办哪?您住世的时候,您可以管这个六群比丘。”佛住世的时候了有“六群比丘”。这“六群比丘"是最不守规矩的,最捣乱的。你这个持戒律的,他就去捣乱。

     佛陀说:“哦!这个很容易的。”
     容易?阿难一脸疑惑的看着佛陀你说。

     佛又说:“你要默而摈之。”默,就是和他不讲话,你不要和他说话。他不是恶吗?他不是调皮捣蛋吗?他不是不守规矩吗?你们大家都不要理他,不要和他说话,叫他自己觉得木有什么意思,他就跑了。这叫摈:摈就是迁单,就是他走了,这叫默摈,恶性比丘叫默摈。这四个问题了,佛陀就是这样答复阿难尊者的。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译解:
     “ 一时”;有这么一个时候,释迦牟尼佛,在舍卫国。舍卫国了,是印度话,翻到中文叫丰德,是说道它国家有五欲财宝很多,人有多闻,解脱这种德行,所以叫丰德。那么这个国,就是波斯匿王所住的这个京城。

    “ 祇树给孤独园 “这个”祇树给孤独园 ”有一个公案,贫僧要把它讲一讲,补充一下佛陀时代的历史。

    这个“祇树 ”,是纪念“波斯匿王”的一个太子,叫祇陀——祇陀太子。”祇陀“也是梵语,印度话,翻译成中文就叫  “战胜”。为什么叫怎么和个名字呢?因为波斯匿王和邻国去作战,正在这一天打胜了,就生了这个太子,于是乎,就叫战胜:叫胜利了,这是这个太子的名字。

     “祇树”就是祇陀太子的树。

     “给孤独园”:“给”就是周济,布施。布施给什么呢?布施给孤儿和独夫。这个“给孤独”,他是人,你们不要理解错了,有个“给孤独长者。”
   
    “给孤独长者 "的名字叫“须达多”。须,就是须菩提的那个须:达就是通达无碍:多就是多少的多,叫须达多。就是波斯匿王的大臣,很有钱的,所以他就周济照顾孤儿,和老年没有子女的这种人,所以叫孤独。

    “园”,就是花园子,花园。这个花园,本来是只陀太子的。因为须达多请佛说法,把这个花园子给买过来了。用什么买的呢?用金砖买的。多少金砖呢?把这一个花园子的地,都用金砖把它铺满了,用这么多的金砖买来的。那么,为什么这个“须达多”,他就要买这个花园子来供养佛呢?这其中有个故事,我简单说一下他于佛的因缘。

   须达多有一次就到王舍城里边去办一件公事。在城里边他就住到他一个老友的家里。这个老朋友叫“珊檀那”,这是梵语。晚上,这个“珊檀那长者”在半夜的时候起来了。起身干什么呢?就庄严舍宅,把他家里悬灯结彩,挂上一点最美丽的东西,令他这个家里面,看着非常美观。须达多一看,他这样的庄严舍宅,这样陈设,就问他了,说:你把这个房子收拾这样漂亮,是为什么呢?是不是想请国王到你家里来做客呢?或者你是家里有人结婚吗?不然你为什么要把房子收拾这么漂亮呢?

    珊檀那长者说:“不是 ,我也不是请国王,也不是有人结婚。”

    须达多说:那么你干什么把房子收拾得这么好啊?”

    他说:“我,预备请佛到家里来吃斋,供养佛。”

    这须达多一听见佛的名字,因为他从来就没有听过佛这个人。这时候了,他一听这个佛的名字,全身汗毛都竖起来了。这一竖起来,他自己也觉得很奇怪了!说:“什么叫佛啊?”

    珊檀那长者就给他说:“佛啊,是净饭王的太子,他连皇帝都不做,出家去修行。在雪山修行了六年,又游学游了几年,然后在这个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而悟道,证果成佛了。”

    须达多这也是善根成熟,他就抓耳挠腮的,不知怎么好。这个时候,一定要见一见佛。那么这个时候呢,因为“给孤独长者”也就是须达多,他的诚心感动了佛。然而这个时候佛陀在那里了?佛陀当时住在 “竹林精舍”。也就是王舍城外。

     因为须达多的诚心发愿,本身了自己也做了很多好事,所以就把佛感动了,佛陀了也就放光照他。佛陀这放光一照,须达多以为是天亮了,于是乎就穿好衣服和珊檀那长者打了个招呼,准备离去。刚一出门须达多就感觉不对,说:“这光怎么这么强烈,不像是天亮。”

    于是乎他顺着这佛光寻去。须达多走啊走,终于看到了佛光的终点,他走近一看,怎么是个人?头上还有金光,于是乎他就问,“你是谁?“

    佛说:”你想见到的人!“

    须达多脑子一炸,”哎呀,佛呀!可算见到您了。”以下文字省略一千。

    须达多一见到佛,他此时也不知道怎样子的好,也不懂对佛磕头顶礼,于是乎这个时候了,就有四个天人来化现做成比丘的样子,到佛前长跪合掌,右绕三匝,于是他也学着这样,而佛陀了就给他了摩顶。

    此时了佛说话了,说  “你来做什么?”

    须达多说,“佛,闻您之后与其事,您太伟大慈悲了,我是第一次见到您,我现在觉得都不想离开您 了。佛,请您到我家里去住吧,好不好?”

    佛陀说:“哦,你想我去你家里住,可以,但是你家有地方吗?我这有一千二百五十个弟子,都跟着我同吃同住,你有这么大的地方?”

    须达多一听就说:“
一千二百五十个人,那也太多了吧?”

    佛陀笑了笑。

    须达多说:“您放心,我这就回去,一定找到一个可以容纳您及您弟子的地方。”

    于是乎,须达多就急忙忙的 跑回了家,到处找适合佛陀与其弟子生活的地方。但是了找来找去就是没有适合的,唯一合适的就是祇佗太子的花园,他看这花园离舍卫国又进,风景又好,鸟语花香,反正一切都好。但是问题来了,这个花园是谁的啊?太子的,未来的国王。有没有搞错?这须达多也太厉害了吧?太子的花园也敢买?你还别说,须达多他就有这个能力。于是乎须达多就请了个人和太子说买他的园子。祇陀太子就和须达多请来的人讲了一个笑话,什么笑话了?

    祇陀太子说: “想买我的花园,可以。你回去告诉他 ,要他用金砖把我这花园盖满,我就卖给他。”

     我此时都不敢想像,把花园子盖满,那是什么概念?可以容纳 
一千二百五十个三人的花园,而且一定要用金砖盖满了才卖?可想而知,太子是故意的,把花园用金砖盖满,开什么玩笑?可能吗?不过你还真别说,不用惊讶,这个须达多还真就把花园用金砖盖满了。这个须达多了也是真的发了狠,把家里的金砖全都给拿出来了,现在你可以想像这个须达多有多富了吧?要是放在现在,嘿嘿你自己想吧。

     言归正传,此时了,太子也毛了,心里也不高兴,为什么?他本来就不想卖掉,只不过说了个笑话,嘿,你还别说人家现在已经盖满了,你说怎么办? 于是乎太子说: “这个花园我不卖了,你把金砖收回去,我是和你开玩笑的,当不得真!”

     须达多一听,一下就急眼了,说; "太子陛下,您不卖?”

     太子说: “是的!” 

     须达多又说; "您将来要做国王的,国王口,说出去的话要讲信用,您现在不讲信用将来做啦国王,天下人会信任你么?"

     看到没有? 这须达多有两把毛笔吧?嘿嘿,你猜测一下,你说太子会同意吗?祇陀太子一想,便对须达多说:“虽然你用金砖盖满了花园,可是,我的好大臣,我身后还有一棵树你好像没有盖吧?”

     须达多一听,哎呀!那可不,还真没盖!于是乎太子说 :“这样吧,我俩分好了,这个园子是你供养佛的,而这棵树了就是我供养佛的。”须达多一想,就答应了。不答应能行吗?如果不答应树要被他砍掉,就不美观了、

    “祇树”:因为祇陀太子是太子,是君,未来的国王,所以就把他的名字和树放到了金刚经的前面。

    “给孤独园”: 给孤独长者,也就是须达多,他是大臣,所以名字放到了金刚经“祇树”的后面,那么这个树是太子的,花园是须达多的,你们现在明白了吧?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这一段的译解就是 :有这么一天,释迦牟尼佛在祇树给孤独园。

     那这个“如是我闻”了?这个“如是我闻 ”是当年佛陀圆寂的时候对阿难尊者说的。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这一段了我讲解完了,接下来我讲一下“与大比丘众”。

    “与”就是共,共同的意思:“大比丘 ”就是“乞士,怖魔,破恶,这么三个意思。”:“众”就是很多,多少呢?一千二百五十人俱。

     释迦牟尼佛成佛后,最初到的是鹿野苑,这个鹿野苑了有五比丘,谁了? 憍陈如,阿若,摩诃迦叶,等
  
     在当时了, 
摩诃迦叶,已经有一百二十五岁,他有五百个弟子,此时了佛陀用智慧来观察他,心想:我要是把他度过来就有很多人相信佛法了。于是乎,释迦牟尼佛就到了那里度摩诃迦叶。这摩诃迦叶一看佛陀来了,佛在那时了就是一个老比丘,于是摩诃迦叶都不理睬释迦牟尼佛,摩诃迦叶在当时了就根本不知道佛陀的来历。于是乎,摩诃迦叶就向佛陀挑战说法,但是了,你怎么说都说不过佛陀,于是摩诃迦叶就现神通。你可能不太懂摩诃迦叶为什么能现神通,因为了,摩诃迦叶是"事火外道”的。在那是人称其为老大仙,有道行的人。

    摩诃迦叶心想:说也说不过,那我就用神通用火烧死你。可是奇迹出现了,你想会是什么样的奇迹了?摩诃迦叶怎么也想不到,这火非但没有把佛烧了,反过来却烧到自己。也是了,他就没有办法了,向佛投降,皈依了佛。他这一皈依,他的五百个弟子也就跟著皈依了。

     这个摩诃迦叶了,他是三弟兄,另外的两个就是“那提迦叶”和“伽耶迦叶”。他这两个弟兄,一个有二百五十个弟子和三百个弟子,一合起来就是五百五十个弟子,三弟兄总共加起来就有一千零五十个。以后了又度了舍利弗和目犍连,舍利弗有了一百个弟子,目犍连也有一百个全部都皈依了佛陀。那么加起来就是,一千二百五十零五个弟子。

     你不要因为我算数不好,我刚才说了“五比丘”啊,你说对不对?不过在金刚经上把那个零头除去了,所以金刚经上说“一千二百五十人俱”是不正确的,真实的数目是一千二百五十五个弟子都在一起听佛说法,

          尔时 ,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成乞食,于其城中,次弟乞已,还至本处,饭食乞,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译解:
      “尔时”,就是当尔之时。

       “世尊”。为什么叫世尊了?世尊是“佛”十号之一,佛陀了有十种的通号,那么世尊就是十种通号的其中之一。这个“世尊”通号有个来历,我讲一下。

        释迦牟尼佛了是从兜率天宫降到人间,是由摩耶夫人从右胁而生,就是从右边这个
生出来的;摩耶夫人了,就是净饭王的老婆。

      佛陀生出来后了就周行七步,佛陀一生下来就会走路的。走了七步,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这话刚一说完,这时候就有九龙吐水给他沐浴,因为这个了,所以佛是“世尊”。

      “世”?就是世间法,这个“世”不单是世间,还是出世间,世出世间都要尊重佛,都要崇拜佛,所以这叫世尊。

      “食时”,这个就是说明佛和我们人没有区别,佛也是要吃饭的。佛,不是说成佛了就不吃饭,也不喝水了,不是的,佛也要吃饭的。所以这“
食时”。就到吃饭的时候了。到吃饭的时候,佛吃饭不是这么自在的,很麻烦的。这么个麻烦呢?又“著衣”,就著起这个衣。这个衣,有三种。

      第一种就是叫“安陀会”。“安陀会”是梵语,中文叫做"务衣”,就是做工穿的那个衣。那个衣又叫“五衣”,五条衣,是一长一短。

      第二种“郁多罗僧”“郁多罗僧”也是梵语,翻到中文叫“七衣”。这衣是出家人穿。

      第三种叫“僧伽梨”。
“僧伽梨”就是“祖衣”,是一百零八块做到一起的。祖衣:一二三,这是一,这一行,就是一块。这表示什么呢?这个这一块,表示一块田,种的田。这有二十五条,一百零八块。所以这个又叫祖衣,又叫福田衣。福田,所以出家人穿的这个衣服,这个在家人,你供养,就在出家人面前来求福,也就等于种田,把你这功德种到田里一样,所以又叫福田衣。所以穿这个衣的时候,也有一个咒,什么咒呢?

    《善哉解脱服 ,无上福田衣》


     那么是到什么时候可以穿这个衣?
     升座说法和讲经可以著这个衣。这叫祖衣,也叫大衣;赵斋,供应,应该都著这个衣;出去化缘,出去乞食,也应该著这个衣。
  
      释迦牟尼佛成佛后,有那么大的神通妙用的力量,他到吃饭的时候,还著这个衣,穿上这个衣。释迦牟尼佛到吃饭的时候,不是说像我们一般很懒惰的人,睡得到吃饭的时候才起身;有人把饭给做好了,送到面前来才吃,佛不是这样的。

      “持钵”,穿上这个衣服了,就手里拿起这个钵;拿起这个钵,这么样托著,这叫"托钵”。这个钵,是梵语,叫“钵多罗”。翻译成中文的意思,就叫“应量器”。言其这个钵,正可以够你吃,托来的饭够你吃,应你的食量。

       你可能不知道释迦牟尼佛这个钵是哪里来的,四天王献给他的。“持钵",拿着这个钵。“入舍卫大城”,就到舍卫国大城里边。“乞食。与其城中”,到这个城里边去乞食。

        那为什么出家人要去乞食呢?这个乞食,就是给众生种福。因为众生他不晓得得到三宝的面前来种福田。那么你到城里边,去沿门乞讨。有的说是七家的,有的说是无论几家,你乞够吃了,就为止。那么就到这个城里边就去乞食。所以“勿越贫而从富,勿越贱而从贵。”说道乞食了,我不得不说一下“须菩提”。我为什么说他呢?接下来我说一下你就明白了。

        相信读过,《楞严经》的,应该知道其中有这么一句话;“阿难已知。如来世尊。诃须菩提及大迦叶。为阿罗汉。心不均平。”在当时了,须菩提专门向有钱的去乞。那为甚么释迦牟尼佛要这么样诃诉须菩提及大迦叶了?因为须菩提这样想的;哦,有钱的人,他为什么有钱呢?就是因为前生,他做功德,做了很多功德,所以今生他就有钱了。我如果不向他去化缘,给他种福的话,他今生不做功德,来生就该贫,就不会继续富贵了。所以须菩提就专门化有钱的人。但是,有钱的人所吃的东西一定都好吃的,我本人了相信须菩提好吃好东西,所以就专门去向有钱的人化缘。他也就说是,我给他种福,他好来生有钱。但实际上,须菩提好吃好东西。这是我这么说,或者须菩提,没有这么个食欲。不像我们一般人,专门想好吃好东西。须菩提,就是想给他再继续种福田是真的。

        这个"大迦叶”呢,他了是个苦行头陀,一天只吃一餐。所以他化缘不化有钱的,他专门去化穷人。他的思想是怎么样呢?他说;“哦,这个穷人,为什么他穷呢?就因为他在前生,不知道做功德,不知道有钱做好事,所以今生他就穷。我现在去度一度他,令他在三宝的面前,来种一点福,来生他就会有钱了,就会富贵了。”所以大迦叶专门化穷人,哪儿一家穷,越穷他越去化缘的;化得甚至于他想人家自己都不吃,把人家所做的这个饮食,来布施给他。

        我相信这个迦叶祖师,也是因为他修苦行,愿意受苦,不愿意吃好东西。他知道有钱的人就吃好的。他自己不喜欢吃好的。

       《减衣增寿;减食增幅》减衣食,就增他这个福寿,所以大迦叶他活了一百二十岁,才皈依佛。大约他生生世世,都这么节约,省吃俭用,不喜欢吃好吃的,所以他尽化穷人,向穷人化饭吃。一定大迦叶不会嘴馋的,和须菩提正好相反。但是,这两种思想都是偏的,偏于两边。不合乎中道。所以佛就诃诉说他们两个人是阿罗汉,所做的不合乎中道,偏于一方。

       那么在《楞严经》上就是这个样子说的。现在,佛子是平等乞食,也不择有钱的,也不择穷的,就好像阿难去乞食,“方行等慈。不择微贱。”又他这个心中,“初秋最后檀越。以为斋主。不问净秽。刹利尊姓。及旃陀罗。方行等慈。不择微贱。发意圆成。一切众生。无量功德。”行这个平等的乞食。

      “次弟乞已”;所以,为甚么说佛没有拣择呢?次第“,他挨着门去乞食,这叫"次第" .

      “乞已”,乞完了这家乞那家,很有次序去乞食。
      “还至本处”;那么乞食乞完后,回来就到“祇树给孤独园”。这个“本处”,就是“祇树给孤独园”。
    
        “饭食乞”;就吃完饭。
        “收衣钵”:把衣服也收起来,把钵也收起来;把这个衣钵都收完之后,就“洗足已”。佛因为走路不穿鞋和袜子,就打赤脚的。回来了,吃完了饭洗洗脚,把脚也洗完了, “敷座而坐”。这个脚洗完了 干什么呢?饭也吃饱了,缘也化完了,那么这时候就把衣钵收起来,洗洗脚。你看看,啊,这种的本地风光啊!

        “敷座而坐”,这时候就打坐了,参禅打坐。“敷”,就是敷坐,把座位收拾得坐的舒服一点。这是佛在吃饭,穿衣服,一天到晚这就是表示这个实相般若,本地风光;不是故意矫揉造作,说是我修行了。
  
        你要彻底的明白 “法”,一切举动行为都是修行。你不要说是我打坐的时候我坐这个地方,装模作样好像是老修行了;一不打坐了,七扯八拉,讲讲东,说说西的,南朝北国,乱说乱讲的。所以我们要想用功修道学佛的人,一举一动都不要对人家有妨碍。

        你看!我们的释迦牟尼佛,到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没有乱吵乱闹 的这种声音,都是无声无
嗅。

               回向偈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普愿尽法界。沉溺诸有情。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