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般若波罗蜜经》2

般若慧海

                                                                               梁昭明太子箫统分章
                                                     姚秦三藏法鸠摩罗什译
                                                     六祖大鉴禅师等合注  

                                                     金刚经译解   主讲:明净法师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图片    
 
善现启请分第二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坐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译解

    在释迦牟尼佛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这个时候了,就有一位长老,谁了?"须菩提”。这个长老了,有“年高腊长”的长老又有“法性”、“福德”、的长老。

    年高臘长;言其这个人年龄很高,受戒的
臘时间也久。 他要单单年高而没有受戒,这也谈不到年高臘长的长老;他要单受戒而不年高,也谈不到是年高臘长的长老。年高,好像摩诃迦叶,年高是最老的,他受戒的时间也是最久,所以这叫“年高臘长”的长老。接下来我讲一讲什么事“长老”?

    1、法性长老;这个法性长老,不一定要年高臘长。法性长老他年纪轻而智慧大,能讲经说法,教化众生;深明法藏,通达妙理,辩才无碍,是个法性长老。

    2、福德长老;福德长老这个人他有福报又有德行,这也可以叫长老。这个长老,是一般人来恭敬他的,称呼他,叫他叫长老。并不是自己自命为长老,不是自己封自己作长老。哦!说我是长老,你们大家应该称我叫长老;不是这样的。这个长老是大家来公认的,不是自己去争取来的。不是说,哦!我就是长老,你们大家应该称我作长老!

    那么年高臘长的长老,又有分别。什么分别呢?受戒十年,这叫下座;受戒二十年,这是中座;受戒三十年,这叫上座的长老。要受戒三十年,这叫上座长老。那么法性长老就不拘年龄。既然讲到“长老”,那不得不讲一下佛陀十大弟子之一。

    谁了?“舍利弗”。
    舍利弗在八岁的时候就做了长老。为什么八岁做长老呢?

    舍利弗在八岁的时候就登座说法,把五印度所有的论师都给辩论的张口结舌,没有话讲了,不得不五体投地,向这个八岁的小孩子甘拜下风,来认输的。所以舍利弗,在八岁就做长老了。这叫什么长老?就是“法性长老”。

    舍利弗,在七天之内,把一切的佛法都学会了,七日之内通达佛法。你想一想,在七天之内就把所有的佛法都学会了。你自己说,他够不够一个长老的资格呢?所以他八岁的时候就做长老了。那也是
绰然有余。

    那么学佛法的人,你和舍利弗来比较一下,舍利弗八岁可以辩论,所有五印度的这个论师都被他辩论胜了;七天之中通达法藏,把一切的法藏都明白了。
 
    说到这里,我很是脸红啊,不知道看我讲法的你脸红不?八岁就登座讲法,还把古印度的所有论师整得五体投地,所以我们学习佛法的弟子一定要用公办道,好好学习。

    那么舍利弗他的辩才无碍,智慧第一。

   “须菩提"又是什么意思呢?这“须菩提”这个意思是空的,是个有的,是个吉祥的。怎么叫空的呢?我讲一个“须菩提”的故事。

   “须菩提”一生出来的时候,他家里有一百零八个仓库,在这每一个库里边都是装的七宝,七宝装满了一百零八个仓库。究竟这个七宝有多少?一定也有个数目,不过现在这个数目就是一百零八个仓库都是七宝。他一出生的时候,你说怎么样呢?这一百零八个仓库就空了,珠宝都统统都没有了,你打开仓库门,这个珠宝一粒都没有了。他的父亲就慌起来了,说这个珠宝被谁都给抢去了呢?我们这么多的财宝
现在都没有了,生这个小孩子有什么用呢?于是乎就去占卦。

    因为“须菩提”一生出来,这个财宝都没有了,叫“空生”,空了。去这一占卦,叫占卦的人给一算;一算说这个小孩生出来,既善且吉,好得很!既善且吉所以又叫“善吉”。那么等到过了七天之后,他这一百零八个仓库的珠宝,又都现出来了 ,一粒也不少,还是那一百零八个仓库里头,满满的都装着七宝。所以他父亲,先给他取个名字叫“空生”。因为算卦的给他算的,既善且吉,这个非常吉祥、非常的好、所以又改名叫“善吉”。等到七天之后,财宝,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这一些个七宝又都现出来了,所以他父亲想一想,空生改了善吉,现在这个珠宝现出来了,还要纪念这个现出来的名字,就叫“善现”吧,长大了,正遇著释迦牟尼佛出世弘法,教化众生,于是乎,他就去跟著佛出家了。出家了,那么还是纪念他这个名字,就叫“须菩提”。所以,须菩提他的名字就又叫“空生”,又叫“善吉”,又叫“善现”,有这么三个意思。

   “在大众中”:须菩提在这个般若法会上,百千万亿天人的大众里面。

   “即从坐起";他看见释迦牟尼佛坐那个地方 ,如如不动,了了常明,这种的境界,他知道这有所表法了。表示甚么法呢?这表示这般若智慧的法门。怎么样表示法呢?

    释迦牟尼佛在他日常伦常里面,行住坐卧之中,演说实相般若、观照般若、文字般若,这种般若的妙法。
这个般若的妙法,唯智可入,要有智慧的人才可以明白。

    须菩提既具智慧又有福德,所以他就会意了,他就明白佛要说实相般若的法门,所以他在大众里面,“即从坐起",就从他那个座位上站起来,“偏袒右肩”在印度的风俗,偏袒右边那个肩,这表示最恭敬的一种礼节。

    谈到这个偏袒右肩,在我们中国的出家人,搭的这个衣,也是右边肩膀露出来。这也就依照佛教的制度来做这种衣。但是在印度、缅甸、泰国等,出家人所搭袈裟都是黄色的,没有钩环。那是佛住世留下的这个衣的制度。

    在我们中国这个衣,为什么有钩环了?印度、缅甸、的衣没有钩环了?因为这是有一种通权达变,因事制宜的一种关系。

    在中国的气候比较寒冷,所以人在贴著皮肉这地方,必须要穿一点棉衣服,或者夹衣服,在衣服上边加上袈裟,就不容易感觉。如果你没有个钩环钩上,它就跌掉地下也没有人知道的。

    知道这个“钩环"是谁发明的吗?
    
   “达摩祖师”是很聪明的,不但聪明而且还是一个发明家。

    于是乎就发明这个钩环,加到衣服上,把它挂起来,里边穿着衣服,外边搭上这个衣,挂上一个钩环,这个衣就不会跌到地下。因为有个钩环钩著它。这既可以保持佛制,又可以通权达变。

    那么,“须菩提"就把右边的肩膀露出来,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右边这膝盖跪道地下。

   “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偏袒右肩。右膝著地”这是身业恭敬。“合掌恭敬”;这是意业清净。“而白佛言”;这是口业清净。这是表示三业清净;清净其心、清净起身、清净其口、。三业清净,“而白佛言”;向佛来请法。

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译解

   “希有”;“希",稀少;“有”,就是有;这很少有的。很少有的什么呢?很少有的世尊与佛。

    那么释迦牟尼佛敷座而坐,一句话也没说,须菩提为什么这样多事?无风作浪,无事生非,头上安头,相上取相。为什么这样做呢?这岂不是所谓没有事来找事做吗?
 

    释迦牟尼佛一句话也没有说,他为什么就说“希有”了呢?

    释迦牟尼佛一句话也没说,他为什么就说“希有”了呢?或者释迦牟尼佛说个什么道理,有一个甚么表现,这他说“希有世尊”都可以的。现在释迦牟尼佛无所作为,只是敷座而坐,须菩提就说;“希有”。

    释迦牟尼佛敷座而坐,说法已尽;说法已经完了,所以须菩提才说;“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这个说的般若就是“护念诸菩萨”,所说的般若也就是“
付嘱诸菩萨"。

    在释迦牟尼佛,离言说相;离文字相,离心随缘,离一切诸相,而说实相的般若。一般的凡夫是没能了悟这种的般若妙法。所以须菩提一看,这要想个办法,令释迦牟尼佛再说一个权巧方便的文字般若。本来释迦牟尼佛这宣说实相般若已经说完了;说完了,只有证果的圣人懂这实相般若,凡夫俗子是格格不入的。是这个“须菩提”,为大权示现,为众生请法,所以才从大众里边,就站起来,把右边的肩露出来,右膝跪倒地下,合掌恭敬对佛说。

    说什么呢?须菩提对释迦牟尼佛说;“希有世尊!” 说,真希有,真少有!少有什么?世尊,世尊这个实相般若,善护念诸菩萨啊,善付嘱诸菩萨啊,这个法是妙到极点!

    以上四段是《金刚经》的经典道理所在,一定要记好。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译解
  
   “世尊”,这位众生请法。谁请的啊?须菩提请的。
     
    这时须菩提又称了一声世尊,说“善男子,善女人";“释迦牟尼佛,佛、世尊,你讲这个实相般若已尽,可是一般的众生不明白,没了解。所以,我再请求世尊,为“末法”的众生,为“将来”的众生。

   “善男子”;就是一切好心的男子;“善女人”;一切好心的女人。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我讲讲“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什么意思呢.为什么大多数讲经的法师不翻呢?因为这是佛的一个极果的名称,佛的果位上一个名称,所以就保留不翻。最初翻译经典的这个法师,他没有把它翻译过来,保留着它;以后翻译经典的这个法师,也就尊古不翻。所以保留这原有的意思,就没有把它翻译过来。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就是“无上正等正觉得心”。

   “阿耨”就是“无上" ;“三藐”就“正等”;“三菩提”就“正觉”。
  
   “ 正觉",就是异凡夫;凡夫是不觉的。那么正觉了,就和凡夫不同了,他得到这个正当的觉悟,所以和凡夫不同。

   “正等”就是异二乘,和二乘的又不同;而二乘了,只有正觉而没有正等,这个“正觉”,正当的觉悟了。

   “正等”正等于佛的觉悟了,还没有无上,正等还没有谈到无上。那这个“无上”,就是异菩萨,和菩萨不同。菩萨只有得到正等而没有得到无上,所以菩萨就叫“有上士”。

    佛呢?就叫“无上士",没有再在他上边的了。所以这无上就是佛的极果。在过去翻译经典的大德法师,都保留佛的这个名号,所以都没有翻。对于这个基本上所有的法师都是不翻译的。

     那么假如有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这就请问佛了,说怎么样可以常住他这个真心呢?

    “应住”;这得到他这个真心怎么样常住呢?
    “云何降伏其心”;怎么样才能降伏他这个妄想心呢?怎么样才能降伏他这个攀缘心呢?怎么样才能降伏他一切一切虚妄的心呢?怎么样能降伏他的贪心呢?怎么样能降伏他的嗔心呢?怎么样能降伏他的痴心呢?这“降伏其心”,所有这一切的不好的心,都要降伏。

     怎么叫“降伏"呢?这个“降伏",本来它是不伏的来着,那么现在好像两个作战,作战把他战败了,他投降了。这就是降伏了。我举个例子。

      对于这个问题我以前讲过很多次,“贪,嗔,痴”,你怎么样能降伏这个贪嗔痴?你就培植你这个戒定慧;你戒定慧现出来了,贪嗔痴它就没有了。这个贪嗔痴也就是戒定慧;戒定慧也就是贪嗔痴,就看你会不会用它。所以你要分清楚,搞明白,别稀里糊涂的。

     举个例子,好像一样的钱,拿这个钱去买鸦片烟回来抽了,你也觉得很好的;你要拿这个钱去帮助人,令人免除人的痛苦,那这比你自己抽鸦片烟更好;那么一样的钱,看你怎么样的用法。

     这个贪嗔痴,戒定慧也是这样子的;你要是会用就是戒定慧,你不会用就是贪嗔痴。你明白了,贪嗔痴变成了戒定慧;你愚痴了,戒定慧变成了贪嗔痴。

     这也就是我以前讲的那个道理---“水不异冰,冰不异水;水即是冰,冰即是水。也就是“烦恼即菩提,菩提即烦恼”,你要是会用,烦恼变成菩提了。

     所以,说的是法,行的是道。我们说得好,说得妙,不实行就不是道。一定要实实在在去做,老老实实依照佛法来修行。

     依照佛法修什么呢?
     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这就是降伏其心。你把妄心降住了,真心也自然就常住了。

     正所谓;常住真心,性净明体。也就是你这个妄心息了,真心也就现出来了。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译解
 
    释迦牟尼佛见须菩提这样的来为众生请法,他很欢喜,所以就赞叹须菩提,说是;“善哉善哉”说。你,须菩提真好呀!你须菩提,好得很哪!我!很欢喜你,你是我一个最好的徒弟!

    于是乎,释迦牟尼佛就说了;“如汝所说”不错了,就像你所说的,“如来善护念诸菩萨”;说是,如来我,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说这个般若法门。“汝今谛听”;你现在啊,要谛听,你要特别注意。我,“当为汝说”;我现在给你讲一讲,可是,你不要当耳边风似的。我给你讲这个般若妙法,哎!你从这个耳朵进去,从那个耳朵又走了;过耳不留,那可就是,枉费如来的一番心血啰!你要特别注意听嘛!“当为汝说。善男子”你所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多罗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应该,这样子住他那个真心,“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像这样子降伏他那个心。

    这个,《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这个要紧的地方就在这“如是”两个字,“应如是住”。

   “如是”,这个地方,释迦牟尼佛有一个表法,不过在文字上没说,怎么样呢?“如是”,没有话讲,“言语道断,心行灭处。" 在这个时候,言语的道路断了。你心里,所想的想像也没有了。所谓“口欲言而辞丧"; 口,想要说,没有话讲,这个话亡了,死亡了;“
口欲言而辞丧。” “心欲缘而虑亡”;心想要攀缘一下,哎,这种虑,这思虑心也没有了。

   “如是”;如是没有,这个地方,没有话讲,就是叫你参禅打坐,这就“如是”。
     
   “应如是住';你应如是住,住到这个地方;你真心住到这个地方。

   “ 如是降伏其心”;你能以参禅打坐,用这种的静
虑的功夫,你的妄心也自然就降伏了。所以说“如是。”

   “如是”;这没有明显表出来,这有一个样子。这个样子,什么样子了?就是叫你修道那个样子。就可以常住真心;你能这样就能以得到本来那个性净明体;你能这样子,也就可以降伏其心。

   “唯”;须菩提一看这个样子。什么样子?它没有样子。无相般若没有样子,就这个实相的般若。须菩提就明白了。不但须菩提明白了,须菩提想将来的一切众生会明白,所以他就应诺。

    这个“唯”就是答应的,哦!哦,这个“唯”就是应诺之辞。我讲到这个地方,好像那个孔子和曾子,和一般的弟子在一起。我举个例子。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他说;我这个道啊,就是应用一个真理,来把它贯穿起来,这就是我的道。

    曾子曰;“唯”。曾子说,就是这个“唯”,说;哦!答应著,哦!
   “子出,门人问曰”;孔子走了,这一班门人也不知道曾子“唯”了一声,这是什么意思呢1

    曾参知道了,但是其他弟子还不懂,就问说;夫子之言,何谓也?”说;“老师所说的话是说的什么东西啊?说的甚么?我怎么不明白呢?

    这一些弟子大约也很粗气的,这么样就问。
    曾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他说;“夫子这个道就是忠于持已,恕以待人哪!”
    这“忠恕而已矣”,那么也就是这个“唯”。

    那“然”呢?“然”又是重诺之辞,就是应了一声再应一声。是啊,是啊,是这个样子。“然",是这个样子。

   “世尊”;又叫了一声世尊,须菩提叫的,说;“愿乐欲闻"说;我很好乐,很愿意,好乐,听释迦牟尼佛您说法,听老师您说法的。我很愿意听的。 

        回向偈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普愿尽法界。沉溺诸有情。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