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讨论古诗词语法材料汇编

个人日记

什么是诗词呢?诗词是有它独特的语言组成的,它不同于其他的文学语言。同样的一首诗,一首词,在不同的人心中有不同的理解。即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候,对同一首诗也会有不同的理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诗词的解释有各种不相同的解释。有人说诗“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诗要靠自己去领略,这虽然有失颇偏,但也不无道理。古人说“诗无达诂”,我们说“词无达诂”也是不错的。
书面语言与口头语言还有区别,主要表现在:一是口头语言的情境率大大高于书面语言。口语表达时,交谈双方处在同一情境之中,许多语言成分被省略,却不会影响理解,也不会发生歧义。而书面语言要表达这一情境时,就必须有对人物表情、动作、内心的刻画,有完整的语法结构。只有这样才能使读者产生共鸣。同样的一首诗,一首词,在不同的人心中有不同的理解。即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候,对同一首诗也会有不同的理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知道,人类从创造了文字以来,我们的语言就划分成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有的人口头表达能力特强,说起话来头头是道,引经据典,口若悬河;但真正要用书面语言来表达,却无能为力。而有的人说话笨嘴笨舌,但文章写得非常出色。这是为什么?书面语言与口头语言还有区别,主要表现在:一是口头语言的情境率大大高于书面语言。口语表达时,交谈双方处在同一情境之中,许多语言成分被省略,却不会影响理解,也不会发生歧义。而书面语言要表达这一情境时,就必须有对人物表情、动作、内心的刻画,有完整的语法结构。只有这样才能使读者产生共鸣。二是书面语言中词语的丰富程度大大超过口头语言。口语表达重在通俗易懂。表达一个意思时,使用的词语可以多次重复。既使语法结构不完整、无条理,有时也不会影响对说话内容的理解。而书面语中的词语运用要准确、不重复,语法结构须完整,条理须清楚。也就是说只有经过提炼、加工、润色的书面语,才能使读者读懂。随着社会的发展,书面语言呈现多重性。如、诗词语言、文学语言、哲学语言、军事语言、逻辑语言等等。哲学用概念说话,诗词语言、文学语言用形象说话。哲学语言、军事语言、逻辑语言等社会科学类是用抽象说话的,是概念的堆砌;而诗词、文学是具体的,是现象的排列。社会科学如哲学等是讲逻辑思维的,诗词是讲形象思维的。逻辑思维无法演绎出形象思维的诗词来的。比如吃饭(用餐、灯红酒肉;李白《寄王明府》诗:“莫惜连船沽美酒,千金一掷买春芳。”“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苏轼《食猪肉》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暂借垂莲十分盏,一浇空腹五车书。青浮卵碗槐芽饼,红点冰盘藿叶鱼。蓼茸蒿笋试春盘, 人间有味是清欢。陆游有“蓼芽蔬甲簇青红,盘箸纷纷笑语中”。“一饼不分空恨望,暮年知有几春风?”“吃茗粥作 储光羲,当昼暑气盛,鸟雀静不飞。”“淹留膳茶粥。我饭蕨薇”。“去年散米数千人,今年煮粥才数百。”“去年领米有完衣,今年啜粥见皮骨。” 白居易的《五古·食笋》“此州乃竹乡,春笋满山谷。山夫折盈抱,抱来早市鬻。”“置之炊甑中,与饭同时熟。”“每日遂加餐,经时不思肉。”)比如美女(香草美人、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东风;俏丽若三春之桃,清素若九秋之菊;.翩若惊鸿,婉若游龙;.冰肌自是生来瘦,那更分飞后;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颜;.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朱粉不深匀,闲花淡淡香;细看诸处好,人人道,柳腰身。)比如“时间过得很快”;(”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颜真卿的《劝学》“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陶渊明《杂诗》“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孔子有“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庄子说“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曾国藩有“天可补,海可填,南山可移。日月既往,不可复追。”“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比如离别相思:
如:灞桥伤别,灞桥折柳,南飞雁等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李白《赠王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由此可见,社会类的科学用语和诗词的文学用语是有在根本上的不同的。杜甫说“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是诗词的语言。形象地描绘了封建盛世分配的不公平,将御用文人粉饰的帷幔击得粉碎。如果诗写成“地主荒淫贪敛财,人民饥寒难度日。”这不叫诗词,而成了说教。给人以抽象的概念,失去了具体的感受。作为诗词的语言,它是苍白的,没有生命力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是李商隐描写爱情的名句。表达了作者都爱人的思念之情香吐不尽的蚕丝和滴不完的烛泪一样。等到要作者不思念,除非作者走完了生命的历程。(即蚕吐尽了丝了,蜡烛成了灰烬)。诗词语言极富感染力。如果写成抽象化概念化的“只要生命存在一天,我的思念就不会停止。”这当真是味同嚼蜡,毫无诗意了。东晋时,一个冬天,谢安集结了家中子弟讲学,不一会儿。外面下起了大雪,谢安问:“白雪纷纷何所似?”谢安的侄子答道:“撒盐空中差可拟。”谢道韫接着说“末若柳絮因风起”。谢安大喜。我们当然知道,将雪比作空中撒盐毫无诗意,把雪比拟成天空中飞舞的柳絮就有了诗意,为什么呢?柳絮的出现,意味着春天的来临,在春风中飘飞着柳絮,生机盎然。不但形象是美的,而且给人们留下了许多的联想。“末若柳絮因风起”就是我们寻求的诗词语言。再讲一个深受苏东坡推崇的吴越王钱镠写给他妃子的信的故事来说明什么是诗词语言。吴越王的妃子出门在外,吴越王思念她,给她写信说“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这很有诗意:既描绘了江南特有的春天景色“花开陌上”,又寄寓了自己盼望妻子归来的脉脉深情。苏东坡读后很感动,以《陌上花》为题,写了三首七绝。其中一首是这样写的“陌上花开蝴蝶飞,江山犹似昔人非。遗民几度垂垂老,游女长割缓缓归。”所谓的诗词语言,不一定是诗人们的专利。有的目不识丁的农人口语中也会不时地闪烁出美妙的诗词语言。袁枚的《随园诗话》里记载着这样的一件事:一个担粪的粪夫在十月,挑着粪桶经过梅树,发现了早梅已经开了满树的花了,他高兴地脱口而出:“有一身花矣”。这位农民很富有诗意,他不但将梅树拟人化,而且赋予了梅树于生命。“一身花”形象地体现了他看到了梅树早放的喜悦之情。而他的随口一讲,恰巧被袁枚听见了,袁枚就将这话写进了自己的诗中:“月映竹成千个字,霜高梅孕一身花。”同样在清末,诗僧释敬安,幼年丧失父母,家贫无以为生,便出家做了和尚。十多岁的时候,他去巴陵探望舅舅,登上了岳阳楼。许多游人在吟诗作赋,他却静心坐下,眼望着岳阳楼下洞庭湖光,一碧万倾。忽然得了一句“洞庭波送一僧来”的诗句。那时侯,他只是一个识字不多,又只有十多岁的小孩子。一句“洞庭波送一僧来”,极富诗意:它恍如一幅画,形象而也生动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我们仿佛看到了在一碧万倾的湖面上,一叶扁舟,一个僧人在沉思,在远眺;僧衣被风吹动,脚下波光凌凌,远处水鸟飞翔;岸边君山青翠……我们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去体会、去补充“洞庭波送一僧来”的诗情画意。以上的例子都是和景物、风景有关。是不是形象思维的东西只和景物、风景才具有诗意呢?答案是否定的。后汉时,有一对好朋友,一个叫张劭,一个叫范式。张劭死了,下葬时抬不动棺材。他的母亲说“难道他还要等什么人来吗?”于是,决定暂不下葬。不一会儿“乃见有素车白马,号哭而来。”他的母亲说:“一定是范式来了。”果然是的。范式来后,叩丧言曰“行矣元伯!生死路异,永从此辞。”换成现代的话就是:“走吧,元伯!生和死的路是不相同的,从此永别了。”这话虽然不是诗。但却很富有诗意,它充满了真挚的朋友情谊,使人感动。当场“会葬者千人,咸为挥涕。”感动了千余送葬者。还是袁枚的《随园诗话》里记载的一件事:袁枚的家乡有一个小商贩,识字不多。他母亲死了,他一边叫着他妈,一边哭着说:“叫一声,哭一声,儿的声音娘惯听,如何娘不应。”“闻者动色”。这是一首民歌,虽然没有多少文采,却能感动每一个在场的人。就是因为它发自内心,有真情实感。这样的语言才能称地上是诗词语言。诗词是用形象语言来表达情感的。有的人不懂诗词语言,在你写了富有诗意的诗句时,他也不明白。李白说“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愁催白发,长到了三千丈。这是诗人表达的手段。而不懂诗词语言的人就会指责说:“哪里有怎么长的头发呀?”你能够说什么呀?当然,如果生理学家说愁会使人的白发长到“三千丈”,那就是笑话了。再举个例子,来说明不懂诗词语言的人闹出来的笑话:苏州有位老诗人,中秋之夜,特地邀请了在苏州衙门里作师爷的女婿来共同饮酒赏月,老诗人一时兴起,随口吟诗一句:“一轮明月照姑苏”,正开动脑筋想第二句,他的那位师爷女婿打断丈人的思路,说:“大人这句诗好是好,可惜于情于理不合。”老诗人以为自己的师爷女婿于诗词上有了很答的长进,忙问:“如何不和情理了?”女婿娓娓答道:“一轮明月不仅照姑苏,也照亮了姑苏以外的许多地方,是不是改成‘一轮明月照姑苏等地’为好。”老诗人听了这位女婿的“高论”当真是哭笑不得了,将一时兴起的诗意败坏的荡然无成了。我们说这位女婿的话错了吗?没有错。按照长理,完全正确。因为他是师爷,以断案的法律语言来判断一轮明月所照的范围,法律用语当然要求判语正确。而诗词语言和法律语言完全是两码事。这事一是说明了这位师爷不懂诗的语言,二是说明了诗词语言有它特定的规律。不是其他语言能够替代的。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工具。对于诗词作者来说,除了上述功能以外,语言还是用来塑造诗词艺术形象的工具,也是沟通诗词作者和读者思想感情的媒介。唐代诗人刘禹锡说:“心之精微,发而为文;文之神妙,咏而为诗。”清代诗论家吴乔在《答万季野诗问》文章中说:“意喻(比喻)之米,文喻之炊而为饭;诗喻之酿而为酒。饭不变米形,酒形质尽变。”他形象地把文章比作米做成的饭,而把诗则比作米酿成的酒,恰到好处地说明了诗词与文章的区别。强调了诗词比文章更加浓缩,味道更加浓郁,语言理所当然的要更加精美。正如明代诗人谢茂秦所说:“凡作近体,诵之行云流水,听之金声玉振,观之朝霞散绮,讲之异茧操丝。”强调了写作诗词必须要有精美的语言。诗词是一种高雅的艺术。其高雅并不在于它如何如何的深奥难懂,而在于它有不同于一般文章的意境、韵味以及情真意切的感人魅力。它的语言越是自然流畅、通俗易懂,就越能获得其本身所具有的高雅艺术的社会效应。对诗词语言的要求,总的要“意新语工”,“语意两工”。有了新意,还要有好的恰如其分的语言,才能使新意得到充分和完美的表达。就一般诗歌而论,都具有反映生活的高度集中性和概括性,具有丰富的想象和强烈的情感,语言准确、精练、生动、形象,具有鲜明的节奏与和谐的韵律。作为中国古典诗词的格律诗,它对语言的要求则更高、更严。因为它篇幅短小,除了题目,最短的五言绝句只有20个字,最长的七律也只有56个字。要用这么短而少的文字来表现一定的生活内容和思想感情,就必须高度概括,语言就必须特别凝练、含蓄。
另外,古代诗歌又都是便于吟诵的,又要求语言具有均匀的节奏及和谐的韵律。因此,古今凡优秀的诗词作品,在语言上无不具有这样几个特点:1、准确达意,2、精练含蓄,3、形象生动,4、色彩鲜明,5、音韵和谐,具有节奏感,能配乐演唱。诗词语言来源于生活语言,但它又不等同于一般的生活语言,也不同于一般的文学语言,而是一种特殊的文学语言。诗词语言是从生活语言中经过加工、提炼、改造的更加优美的语言。清代诗论家袁枚说:“诗如言也,口齿不清,拉杂万语,愈多愈厌。口齿清矣,又需言之有味,听之可爱,方妙。”诗词用语要语、意两工
所谓“语、意两工”,就是说写诗词“诗意”要好,“语言”也要好。作者在构思一首诗词时,发现或者推敲出了新意、深意,同时还要认真选择好的语言来表达。否则,有意无词,就会像吴乔在其《围炉诗话》中所说的那样,“像在棉袄子上披了一件蓑衣。”唐皎然在其《诗式》中打了一个比方,说:“或云:‘诗不加修饰,任其丑朴,但风韵正,天真全,即名上等。’余曰:不然。无盐(丑女)阙容而有德,何若文王太姒(si)有容而有德乎?”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诗词应该内容和形式都好。同时,两者必须有机的统一起来。瑰丽的语言,必须能把优美的意境充分地表达出来,才称得上是好的语言。其实,这个问题说到底,还是个语言问题,因为人的思维是借助于语言进行的,离开语言的思维是不存在的。从这一点也可看出语言的重要性。宋代大诗人王安石提出,写诗填词要用“诗家语”。所谓“诗家语”,就是说诗的语言要达到四个“之”:即言之有物,观之悦目,听之悦耳,思之悦心,从而具有强烈的表现力。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是写诗人登楼所见:景象壮阔,气势雄浑,白日西沉,黄水东去,高山大河,尽收眼底,读后使人心胸为之一振,眼界为之大开。但诗人到此并没有就此罢手,平平地写下去,而是一翻新意,把读者引向更高的境界,和更广阔的视野:“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两句既反映了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健康心态和高瞻远瞩的博大胸襟,也顺理成章地说明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这样一条深刻的生活哲理。全诗只用了20个字,就把诗的“意”充分表达出来了。这些语言就是好的语言,就是“诗家语”。这里顺便再说一下,关于诗词意境的提升问题。我们不少诗友写诗不注意或者说不会提升诗的意境,只是平铺直叙地写事、写景、写情,而不注意或不知道意境的提升或者升华。王之涣这首诗就给我们做出了这方面的示范。他这首诗前两句是写景,如果后两句继续写景,也能写下去,甚至也能写出一首不错的五言绝句。但他没有那么写,而是笔锋一转,“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一下子就把整首诗的意境提升到一个“人人心中有”,而又“人人笔下无”的哲理性高度,成就了这首诗的千古绝唱的历史地位。希望大家能认真的借鉴、思考。再看唐代诗人李绅的《悯农》诗: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首诗的语言特点是朴实,通俗,浅显易懂,在我们国家可以说是脍炙人口,妇孺皆知。本诗上联写事,下联抒情,其意境主要表现在下联。由于它的内容和形式统一得好,富有深刻的教育意义,所以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喜闻乐见,代代传诵,成为人们教育子女和年轻人爱惜粮食、勤俭持家、勤俭做事的经典诗篇。诗词语言的遣词造句要突出一个“活”字。
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一首好诗或好词就像一座雄伟壮观的高楼大厦,它要由许多优质的建筑材料所构成。要写出一首好诗好词,在语言上就要有丰富的词汇,以便根据内容的需要,选好用好词汇。因此,要写好一首诗,填好一首词,遣词造句是一个重要环节。这个环节不解决好,前面所说“诗的语言”、“诗家语”等等也就很难达到。而要解决好这个环节,除了要求作者必须掌握丰富的词汇和具有基本的语法、修辞知识以外,另一个重要支撑点就是要注意解决一个“活”的问题。我国历代的诗词大家,都很讲究诗词写作中字、词、句的活用。他们认为:“诗贵活句,贱死句。”(吴乔语)。吴乔这里所说的“活句”,指的就是诗词语言的生命力。意思是说语言要有生命。诗人要学会用有生命的语言,来构造有生命的艺术形象。唐初四杰之一的卢照邻说:“下笔则烟云飞动,落纸则鸾回凤惊。”都是强调写作诗词,遣词造句,一定要在“活”字上下功夫。特别要注意用活动词,一字用活,全篇皆活。诗词中的活字、活句很重要,尤其那些带有关键性的“活字”、“活句”,用好了,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整首诗的艺术形象活起来。诗词是讲究形象思维的,把形象写活是诗人词家的天职。但诗词光有形象还不够,还要使形象活起来,呈现出动态化,给人以动感。所以,巧用动词,或形容词活用做动词,就能使全诗生辉,产生无限的艺术魅力。如“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的“敲”字, “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云破月来花弄影”中的“破”字和“弄”字,以及“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中的“舞”、“驰”等等,这些字都很好的起到了这方面的作用。另外,即便写静景,也要注意用动词来反衬,从而更显出静的程度,显得静中有动,而不是一味的静,静如死水,一片呆板,毫无生气。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桂花落下的声音都能够听得到,月亮升起的亮度都能够把山鸟惊起,你看,一个“落”字,一个“出”字,竟把一个夜深人静、万籁俱寂的山林描写得多么幽静而有生机,有静有动,静中生动,情趣盎然,跃然纸上。诗词语言还要注意含蓄
诗词属于文学艺术的范畴,它是用艺术形象来表现思想感情的,往往是意在言外,王顾左右而言他。诗词与散文不同,一般情况下,它不直说,而多用比喻、象征与暗示。这就是诗词语言的凝练和含蓄,也是诗词语言的一大特点。由于多用象征与暗示,因此也就使诗意更加丰富和难以确指。
汉代思想家董仲舒在其《春秋繁露》里说“诗无达诂”;明代“后七子“之一的文学家谢榛在其《四溟诗话》里说:“诗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若镜花水月,勿泥其迹可也。”说的都是这个意思。清代诗论家袁枚在其所著《随园诗话》中说了这么一段话:“凡人贵直,而作诗文贵曲。近人王仔园《访友》:‘乱鸦栖定夜三更,楼上银灯一点明。记得到门还不知,花阴悄听读书声。’若到门便扣,则直矣。方蒙章《访友》:‘轻舟一路绕烟霞,更爱山前满涧花。不为寻君也留住,哪知花里即君家。’若是知君家,便直矣。”关于诗词语言的锤炼
诗词语言不是天生就有的,它源于生活语言,又高于生活语言,雅于生活语言。诗词语言是诗词作者经过反复推敲、琢磨,精益求精之后才能得来的。我们把这种推敲、琢磨、精益求精的过程叫做锤炼,就像锻工锻造铁器一样,经过千锤百炼,去掉杂质,留下精粹。清代诗论家赵翼在《瓯北诗话》中说:“所谓炼者,不在乎奇险诘(ji)曲,惊人耳目,而在乎言简意深,一语胜人千百。”诗的篇幅很短,它的语言要求高度概括,特别精练、含蓄,还要准确、形象,具有感染力,因此在语言的锤炼上必须下大力气。晚唐诗人刘昭禹说:“写五言律诗,要像40个贤人,个个精当,字字恰到好处;不能参杂一个屠夫、商贩进来。否则便破坏了整个协调美。”写五律如此,写别的诗词都应该如此。在诗词中只有对所使用的每个字每个词都认真锤炼,仔细推敲,才能做到字稳词妥,写出光彩照人的美好诗句和诗篇来。这里要从三个方面下功夫。第一,要做到字斟句酌。在创作实践上要力求做到“日锻月炼”、千锤百炼。唐代诗人李频说:“只将五字句,用破一生心。”杜甫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关于这方面的名言名句还有:“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新诗一联出,白发数茎生。”“常喜诗无病,不愁家更贫。”等等。这些诗句都是古代诗词大家们在写诗过程中呕心沥血、遣词造句的真实写照。杜甫诗中有一联名句:“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原先上联是“桃花欲共杨花语”,他觉得不够满意,后经反复修改,才成为现在这样的句子。与原稿相比,诗意就显得更为细腻、更为形象,也更符合实际了。大家都知道白居易的诗大都明白如话,通俗易懂。但据史书记载,他的不少作品在遣词造句上也是经过反复推敲,字斟句酌的。袁枚的《随园诗话》中就记载了周元公的一段话:“白香山诗似平易,间观所存遗稿,涂改甚多,竟有终篇不留一字者。”有的诗本来已经写的不错了,为了追求更完美的意境,有时只改动一、两个字,情况就可能大不一样。清朝顾嗣立在其《寒厅诗话》里记载张桔杆的诗:“半篙流水夜来雨,一树早梅何处春?“元好问说:“佳则佳矣,而有未安。既曰‘一树’,乌得为‘何处’?不如改‘一树’为‘几点’,更能贴切‘早梅’。”南朝庚信诗:“永韬三尺剑,长卷一戎衣。”意境一般。杜甫给他改为“风尘三尺剑,社稷一戎衣。”上下句各改了两个字,诗的意境立马就变得视野开阔,格调高昂,显示了诗人忧国忧民、心怀社稷的壮志豪情。像上边这样字斟句酌的例子还有很多,时间关系就不一一例举了。古代的诗圣大家都能这样字斟句酌,锤炼诗句,我们这些一般爱好者写诗,还有什么好说的呢。只有以诗圣大家们为师,端正态度,虚心学习,才有可能学得一点真功夫,把作品写得比较好一点。第二,要认真炼字炼词
要做到字斟句酌,就要认真炼字炼词。袁枚在其《随园诗话》中打了个比方说:“熊掌豹胎,食之至珍贵者也,生吞活剥,不如一蔬一笋矣。牡丹芍药,花之至富丽者也,剪彩为之,不如野蓼山葵矣。味欲其鲜,趣欲其真,人必如此,而后可与论诗。”强调了诗词用语,要新鲜、自然,真切、有趣。诗句以一字为工,自然新鲜,就犹如灵丹一粒,能点石成金。鲁迅先生《为了忘却的纪念》一文中有一首诗:“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其中颈联原稿为“眼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边觅小诗”,正式发表时改为“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很显然,“忍看”比“眼看”显得内容更丰富,更具有感情色彩。“刀丛”比“刀边”更深刻地刻画了国民党反动派镇压进步作家的残暴罪行。由此可见,要炼好字(词),不能粗炼,而要精炼,即精当的选择字、词。要紧紧围绕所写诗词的主题,去选择那些响亮、灵活、有生气和形象鲜明的字、词。注意避腐、避哑、避弱、避笨、避粗俗、避生硬等字、词。总之,炼字(词)贵活、贵圆通,不能拘泥、死板。最后,再讲一讲炼句的问题。
顾名思义,炼句就是锤炼句子,使句子达到诗意和诗境的理想要求,能充分地满足读者的艺术需求。隋朝诗人谢道衡出使到陈,正月初七(人日)那天,人们请他写诗。他随口吟道:“立春方七日,离家已二年。”众人听后觉得很平淡,说他不会写诗。可他接着又吟道:“人归落雁后,思发百花前。”众人又改口称赞“好诗”。为什么说它好呢?这首诗好就好在它抒情自然,真挚感人,把一腔思归之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再看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诗: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这首绝句本是苏轼为好友恵崇和尚写的一首题画诗,但他却把江南早春的景物渲染得如此生机盎然,鲜明生动。你看,前两句写竹子和桃花,竹叶是青翠欲滴,桃花是鲜艳夺目,红绿相间,色彩绚丽,勾画出了春天的景色。“三两枝”,是早春、争春的桃花先开了,继之而来的必然是百花盛开,万花争艳。这样写,既符合时令特点,景色又疏淡可人,很美。“鸭先知”,其实是说人先知,勤劳的人们早早起来到江里去放鸭子,这是为了以动物的感知来传达人的感知,以动物的欢愉来反映人的欢愉,从而使意境增加了一层曲折,在意味上就多了一层内容。由此可见,这首诗写的确实很美,具有含蓄、蕴藉、形象、传神的特点。
炼字(词)是炼句的基础,炼句是炼字的结果,两者的目的都是为了炼意,为了提高诗的思想性,为了创造更高更美的诗境,即诗的意境。两者的关系是辨证统一的。如果诗词的立意不高,即使在字句的锤炼上下再大的功夫,最终也不会创作出动人的诗词作品来。反之,虽然有了好的立意,好的思想性,但如果没有恰到好处、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的字句,也同样写不出好的作品来。诗词语言的锤炼与修养,既是一个实践问题,也有一个理论问题,对于一个诗词爱好者特别是诗词作者来说,要想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艺术水平,就要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下功夫,努力学习,持之以恒,才有可能取得实效。第一,在理论上要加强语言基础知识的学习。包括汉语言语法、修辞知识的学习,古文知识的学习,如有兴趣者,还可涉猎一些文、史、哲以及宗教方面的书籍,以增强古文字修养和拓展知识面。第二,要多读古今诗词大家、名家的经典作品,注意从中汲取精神与语言词汇营养,以熏陶情操,启迪智慧,培育诗思(形象思维),激活灵感。第四,在实践上要努力实现三转变、三避免、三追求。
三转变:从时政语言向生活语言的转变,从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的转变,从散文语言向诗词语言的转变。
三避免:避俗,避呆,避重复。
三追求:求新,求奇,求活。
我们常犯的毛病是求古,追求古色古香,这是错误的,阻碍了诗词的发展求活必须新颖奇巧第五,树立诗不厌改、虚心求教、一字为师的理念,摒弃浅尝则止、粗制滥造、讳疾忌医的恶习,初稿写成后,要字斟句酌,反复锤炼,反复修改。在这个过程中,特别要注意听取别人的意见,哪怕一个字,一个标点符号。古人就有一字师的求学心态和治学精神,这种虚心好学、严谨治学的态度,我们今天尤其应该提倡。总之,诗词是一种高雅的文学,而高雅的文学必须用高雅的语言文字来表达。
希望大家在今后的诗词学习与写作中,要进一步提高对诗词语言特殊性的认识,自觉加强诗词语言的学习与修养,创作出更多更好的诗词作品来。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