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时刻
个人日记
九辩:千古一叹:悲哉,秋之为气也! 《九辩》 导语 “悲哉,秋之为气也!” 一代才子宋玉,青衫随风,衣袂飘拂,登高临远,凭水凝眸,看那澄澈清冽的秋水、摇曳凋零的草木,感怀那充溢天地间的袅袅秋风,与浩淼的清泠秋气。 耳畔,是萧瑟凄清的秋声,寒凉袭人,一丝丝渗透了他的青衫,直迫肺腑;一霎时,触动了胸中那一颗凛凛的秋心、遽然成愁! 那凭水临风的寒微之士,茕茕孑立于秋风之中,直觉得此生孤身羁旅,落拓异乡,一生漂泊、知音零落,不由得俯仰天地,极目楚天,发出这飞越了万水千山,直达霄汉的浩然长叹 悲哉,秋之为气也! 从此之后,九州天地便有了“宋玉悲秋”。 从此之后,神州的文人便追随这千古言秋之祖,钟情痴心于悲秋,一直悲到“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秋花、秋草、秋水、秋月、秋景、秋窗、秋灯、秋夜、秋情、秋风、秋雨、秋梦、秋屏、秋声、秋江、秋意 无一不悲。 然而千载之下,万般变幻,虽诗圣诗仙诗祖宗,再是踊跃言秋,也都抵不过这一句:悲哉,秋之为气也! 在光阴流转数千年之后,这饱含悲怆的千古一叹,依然以其无与伦比的浩然之气,回荡在寥廓的楚天。 一 云梦之田,宋玉孤身只影,又是一个通宵未眠。 清晨,在寒凉萧索的秋风中,彻夜难眠的宋玉,一袭单薄的深衣,又出门了。他爱去屋后的山上,停停走走,走走停停。 人人都道他是去山上看花,他也只当自己是去看花,去看那春花烂漫,去看那秋叶凋敝;看那南来北往的纷飞雁,看那燕燕于飞不了情。 在漫天飘洒、缤纷飞舞的落花中,未知他是否还看到了昔日郢都的“阳春白雪”,是否还看到了郢都城破时的硝烟弥漫,那些令其先师难以释怀的艰辛困苦、血雨腥风,黄钟毁弃、瓦釜雷鸣,是否还看到了楚国方城内外、大江南北,万千百姓的颠沛流离、踬踣辗转,与呼号无助、喋血被难 公元前二百多年的临澧,已遭到去职放逐的宋玉,就那样一步一步,登上那看花山的高处,凝眸远眺,回望故国,也回望自己的一生。 这是怎样的一生呵? 虽然出身贫寒低微,但是才华横溢的宋玉,经过朋友推荐,成为楚王身边的臣子,青年时代即以文字侍奉楚顷襄王。 他的文品雅量高致,他的辞赋清俊风流,他的文章锦绣天成,他以绝顶的聪慧智识,才压唐勒、景差,那横溢的才华,直教苍天也生了妒,而况小人乎?妒火中烧的小人想要贬损他,却反而被他伶牙俐齿地好一番嘲弄,轻而易举酣畅淋漓地贬损回去,不仅羞辱不了宋玉,自己反落得个灰溜溜遗臭万年。 宋玉之才,可谓再难寻觅,放眼当世的天下,再也没有哪一个文人能够出其右的了。那为君的一高兴,便赏赐了这一块云梦之田。 风云变色,兵爨袭来,楚国的都城歌舞不再。繁华瑰丽,冠绝南国的郢都,遭受了旷世劫难。国难当头,王室贵族们纷纷弃郢、狼狈逃窜。不合世俗的宋玉,被顷襄王去职放逐到江南的临澧,此后便在这僻远的异乡度过了余生。 上山观花作赋,下湖放舟吟诗 这是他遭遇失职之后的生活写照,似乎还不错,在世人的眼里依然风流,依然浪漫不羁。楚国衰与不衰、亡与不亡,都是如此这般,也都只好如此这般,直至死后葬在浴溪河的南岸,不再黯然哀伤。 从此一代辞赋精英,就在这河畔静默长眠,与浴溪中的黄花鱼儿为伴。 一百多年之后的大汉朝,出了一位以写史而名垂青史的太史公。
这位因开罪帝王而惨遭宫刑的太史公,在叙述光耀千秋的屈原悲愤而死的时候,提到了他的后继者,辞赋大家宋玉。悲愤之余,太史公一锤敲定了千古音:“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
“之徒 然 终莫敢直谏”这几个字便是那一锤定音的锤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记载的这段有关宋玉的内容,只消寥寥数语,便将中国文学史上那紧紧相连的“屈宋”之间,划出了一道鸿沟。
司马迁因坚持犯颜直谏而获重罪,并在遭受了奇耻大辱之后,依然抱定史家信仰,不畏强权不为王者讳,坚持按照心中的观念撰修史书,在他看来,“终莫敢直谏”的宋玉,的确算得一个卑顺懦弱的匹夫吧。
彼时,去职放逐的宋玉,立在那秋风萧瑟的山上,看着往日放舟的清凉秋水,怆然悲秋之际,他的心中不知是否已经预见了,后世之人对他将是如此的评价?
但他一定不知道,还有更差的评价等在后面。
20个世纪的40年代,郭沫若先生的话剧《屈原》公演。
在这部广获赞誉的经典话剧中,宋玉是屈原的弟子。与剧中的另一位弟子“婵娟”比较起来,宋玉的形象实在是有些太糟糕了:同样身为学生,婵娟为了先生慷慨赴难,而他宋玉,却临危变节投靠了腐朽势力。
倘若只看了这出剧,恐怕对宋玉是难以有什么好印象的 剧作家还借一个纯洁善良的女子,柔弱而坚强的婵娟之口,鄙夷地痛斥他,“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彼时正值中国陷入惨烈的抗日战争时期,内忧外患,国破民贫。郭沫若先生大约是看到了太多的没有骨气的懦弱文人,胸中难以平静。
面对满目疮痍的祖国破碎的山河、面对苟合媾和的投降主义、面对“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政策,郭沫若先生在笔尖灌注了强烈的激情,倾注了满腔的热血,高声呼唤屈原精神,呼唤反抗侵略反抗压迫的斗志,他让屈原在舞台上疾呼 “风!你咆哮吧!你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在这暗无天日的时候,一切都睡着了,都沉在梦里,都死了的时候,正是应该你咆哮的时候,应该你尽力咆哮的时候!”
剧院中,屈原的这段独白,将一颗为了祖国忧虑如焚的赤子之心,袒露在观众面前,那样披肝沥胆的激情,借着电闪雷鸣一般激昂的《雷电颂》,震撼了万千的国人。
而作为映衬、作为对比人物的宋玉,从戏剧艺术的角色设置角度来看,其形象自然要与其先师屈原形成鲜明的对比,而这,已是注定了宋玉形象在剧中的难堪;更何况,史书上早已有司马公的评论在先。
于是,玉树临风的才子宋玉,成了一个受人鄙弃的、以巧文妙字侍奉君王的娱乐之臣,一个“没有骨气”的懦弱文人的典型代表。
这位因开罪帝王而惨遭宫刑的太史公,在叙述光耀千秋的屈原悲愤而死的时候,提到了他的后继者,辞赋大家宋玉。悲愤之余,太史公一锤敲定了千古音:“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
“之徒 然 终莫敢直谏”这几个字便是那一锤定音的锤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记载的这段有关宋玉的内容,只消寥寥数语,便将中国文学史上那紧紧相连的“屈宋”之间,划出了一道鸿沟。
司马迁因坚持犯颜直谏而获重罪,并在遭受了奇耻大辱之后,依然抱定史家信仰,不畏强权不为王者讳,坚持按照心中的观念撰修史书,在他看来,“终莫敢直谏”的宋玉,的确算得一个卑顺懦弱的匹夫吧。
彼时,去职放逐的宋玉,立在那秋风萧瑟的山上,看着往日放舟的清凉秋水,怆然悲秋之际,他的心中不知是否已经预见了,后世之人对他将是如此的评价?
但他一定不知道,还有更差的评价等在后面。
20个世纪的40年代,郭沫若先生的话剧《屈原》公演。
在这部广获赞誉的经典话剧中,宋玉是屈原的弟子。与剧中的另一位弟子“婵娟”比较起来,宋玉的形象实在是有些太糟糕了:同样身为学生,婵娟为了先生慷慨赴难,而他宋玉,却临危变节投靠了腐朽势力。
倘若只看了这出剧,恐怕对宋玉是难以有什么好印象的 剧作家还借一个纯洁善良的女子,柔弱而坚强的婵娟之口,鄙夷地痛斥他,“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彼时正值中国陷入惨烈的抗日战争时期,内忧外患,国破民贫。郭沫若先生大约是看到了太多的没有骨气的懦弱文人,胸中难以平静。
面对满目疮痍的祖国破碎的山河、面对苟合媾和的投降主义、面对“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政策,郭沫若先生在笔尖灌注了强烈的激情,倾注了满腔的热血,高声呼唤屈原精神,呼唤反抗侵略反抗压迫的斗志,他让屈原在舞台上疾呼 “风!你咆哮吧!你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在这暗无天日的时候,一切都睡着了,都沉在梦里,都死了的时候,正是应该你咆哮的时候,应该你尽力咆哮的时候!”
剧院中,屈原的这段独白,将一颗为了祖国忧虑如焚的赤子之心,袒露在观众面前,那样披肝沥胆的激情,借着电闪雷鸣一般激昂的《雷电颂》,震撼了万千的国人。
而作为映衬、作为对比人物的宋玉,从戏剧艺术的角色设置角度来看,其形象自然要与其先师屈原形成鲜明的对比,而这,已是注定了宋玉形象在剧中的难堪;更何况,史书上早已有司马公的评论在先。
于是,玉树临风的才子宋玉,成了一个受人鄙弃的、以巧文妙字侍奉君王的娱乐之臣,一个“没有骨气”的懦弱文人的典型代表。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