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与沟通
个人日记
看《爸爸去哪儿》,有一集是要让五个孩子选爸爸,五个孩子选出得票最高的一个爸爸第二天照顾他们,其余的爸爸有别的活动。
其他四个孩子顺利选了爸爸,只有Kimi一直哭闹,他说他只要爸爸,无论摄制组怎样解释,要他选一个爸爸,Kimi还是只要爸爸。4岁的孩子,最注重的是爱与完全感,在他心里,爸爸只有一个,怎么能选呢?我想如果摄制组换一个问法:“kimi,明天爸爸有任务,你选一个叔叔陪你玩耍,好吗?”如果这样的提问,也许kimi 可以接受,并且也能选择了。
还记得孩子刚上小学时,对于作业观念不强,我就会跟她说:“典典,快点写作业,否则就浪费你玩的时间了。” 她总是快速写完作业,然后高高兴兴地游戏去了。
小升初的孩子正是要进入青春期的时候,所以这个阶段与孩子沟通更需要技巧。这个时期的孩子总愿意说不,总想体现自己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因为青春期的懵懂,有着自己的小秘密。此时的家长更需要讲究策略
1.和孩子谈话不能用绝对的语气,可以商量,可以选择,可以建议。比如,有时候有杂志征稿,我会对孩子说:"典典,今天XX杂志有个微作文,题目很有意思,你看你愿不愿意练练笔?" 无论孩子怎样的决定我都支持,因为只有她有兴趣,才会写的好。
再或者孩子跟我说:“妈妈,我今天真的不想弹古筝 。” “好吧,学习乐器是你自己的事,你的古筝已经考过十级,以后这只是你的一个业余爱好,你可以自己决定的。不过妈妈真的喜欢听你弹的古筝。” 因为这样的宽松环境,所以女儿有时候也会对我说:“妈妈,我好几天时间没弹古筝了,今晚吃完饭我弹给你听吧。”
2.与孩子谈话,先说好,再说不。这实际也是一种谈判的策略,而不是命令的方式。比如,学校禁止带手机,但孩子要带手机去学校(这实际是无法禁止的话,其他同学也偷偷带),可以先答应孩子,同时提出几个要求,比如,一定要打到静音,上课不能玩。这样孩子可能愿意接受我们的要求。如果直接不让孩子带,孩子不高兴,破坏亲子关系,还可能非要带,而且不注意静音和会在上课玩。退是为了进,妥协是为了更好地、实际地坚持 。
3.做父母的曾有的观点是:我是为了孩子好,所以孩子必须听我的;现在的观念应该改为:我为了孩子好,但是为了使孩子合作,我要想想怎么让他接纳我的想法,不然就没法帮助他了 。此时需要的是思维的转变,如果做父母的无条件的接纳孩子,孩子才会理解你真的爱她、为她好。
文章评论
阳光
你真的很有心,这样的技巧我总学不会,能多给我们说说这样的例子吗?
晨儿
方法真的很重要,多多分享一些。[em]e163[/em]
那片云
也常常感觉 孩子无错 错的是我们没有足够的耐性和智慧[em]e100[/em]
垄上清风
来老三家学习。[em]e113[/em] [em]e182[/em]
飘渺
[ft=,4,楷体_gb2312][/ft]退是为了进,妥协是为了更好地、实际地坚持 。 说的真好,我总是强制要求孩子,向你学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