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有哪些致癌物

个人日记

图片
 

家里有哪些致癌物(养生保健)

    家,一向被视为最安全的港湾。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了一份经过两年精心研究,由16名专家完成的史上最全面的内分泌研究报告,并称地毯、沙发、家电、水瓶、玩具、信用卡等家居用品中,存在的溴化阻燃剂、塑化剂、双酚A3类物质可能导致癌症、哮喘和不育等问题。据此,我们列出了家中常见的危险用品,并邀请权威专家解析,这些污染物会对人体造成什么伤害,该如何规避?

  一、危险用品:PVC地板、油漆等装修材料,一次性塑料水杯、塑料手套、玩具、雨衣、鞋类、浴帘、信用卡等日用品,包装袋、保鲜膜等食品包装,以及发胶、口红、指甲油、乳液等化妆品。

  所含污染物:塑化剂,也叫增塑剂(目前使用最多的是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不仅用于塑料制品的生产,在橡胶、黏合剂、树脂、电缆等材料中也有应用。主要起到增加材料的柔软性、韧性和弹性的作用,使其更耐用。

  危害: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伍学焱告诉《生命时报》记者,塑化剂(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有类雌激素作用,大量摄入可能干扰人体的内分泌系统。如果在体内长期累积,会引发激素失调,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最严重的是影响生殖能力,造成孩子性别错乱,诱发儿童性早熟。塑化剂还会伤害人类基因,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肝脏和泌尿系统也会连带受伤,且受损后,还可能通过基因遗传给下一代。另有研究证实,塑化剂会使动物产生癌变反应。

  应对措施:伍学焱表示,对于现代人来说,完全避开塑化剂几乎不可能,但也没必要过度恐慌,只要正常接触,不过量使用,就不会伤害人体。

  国际食品包装协会秘书长董金狮建议,应尽量少用塑胶产品,不应让儿童把塑胶制品放入口中;最好不要用塑料瓶来装酒和油,如果一定要装,最好选择瓶底或瓶身上有个三角标志,三角里面有数字1的塑料瓶,并存放在阴凉通风处;如果塑料制品上标有PVC,说明里面含有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购买和使用时要格外注意;用微波炉加热时,不能带着保鲜膜一起加热,特别是肉类,多数保鲜膜含有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一旦接触油脂,就会释放有害物质。

  中国环境科学院环境污染与健康研究室副研究员王红梅表示,家装尽量选择钢木家具和地板。在选购日常用品时,如果闻到较大异味,就说明其污染物浓度较大,应该果断弃用。绿色和平污染防治项目主任郑钰提醒,选择儿童用品时,要避开PVC材料的,过软、过小的塑料制品要少买,特别要注意有刺鼻的塑料气味,或摸起来有点油腻黏稠感的塑料玩具,应谨慎选择。

  二、危险物品:餐具、水壶、奶瓶、罐头、眼镜片、手机、电脑、购物小票等。

  所含污染物:双酚A,可使塑料产品变得无色、透明、耐用、防摔,应用广泛。

  危害:伍学焱表示,双酚A不仅会导致心脏病,还会诱发糖尿病和肝脏疾病,并影响胎儿、儿童的大脑发育,甚至增加前列腺癌和乳腺癌的风险。美国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双酚A还会增加女性不孕的风险。董金狮指出,双酚A一旦被人体摄入,很难分解,会遗传给后代,还可能发生变异,产生新的有毒有害物质。

  应对措施: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降解塑料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唐赛珍表示,塑料制品中的某些成分是否真正危害人体,和使用方法有很大关系。日常生活中可以注意以下几点:不用塑料杯装沸水,因为双酚A只有在100以上的高温中才会释放出来;不用塑料袋装热食,以免有毒物质在高温下被释放,造成慢性中毒;不用彩色塑料袋装熟食,因为彩色塑料袋大多是用回收塑料制成的,可能释放有害物质;微波加热要用专用碗;新买的塑料制品用温水浸泡数日,加快释放出残余双酚A等有害物质,再使用;超市小票中也可能含此类物质,接触后要及时洗手。

  三、危险用品:家用电器外壳、地毯、涂料、沙发坐垫填充物等。

  所含污染物:溴化阻燃剂,一种含溴有机化合物的通称,作为阻燃剂使用,主要涂抹于物体表面,防止物体因过热而起火。

  危害:添加阻燃剂防止起火本是好意,但如果阻燃剂对人体有害,就可能得不偿失。溴化阻燃剂作为一种常见污染物,持久性强,易在人体内积聚,会干扰人体的内分泌、免疫和神经系统,造成儿童过度活跃、学习困难,并导致成人精子质量下降和不孕不育。溴化阻燃剂在焚化时,还会释放致癌物。

  应对措施:湖北大学化工学院王应席教授表示,沙发、窗帘、壁纸等阻燃家具,最好使用磷化阻燃剂代替溴化阻燃剂。目前,欧洲已经明确规定不准使用溴化阻燃剂,但在我国,阻燃标准没有欧洲严格,溴化阻燃剂的阻燃效果又是最好的,所以市面上依旧存在含溴化阻燃剂的家具。消费者在选购软体家具时,尽量选亚麻、羊毛面料的产品。如果担心有隐患,可保持室内通风,或种植兰花等可以吸收溴元素的植物。此外,沙发和坐垫等通常使用加了溴化阻燃剂的海绵类物质,一旦外层的包裹物料有破损,应立即缝补。购买家电产品时,尽量选择带有ROHS标志(代表不含大多数种类的溴化阻燃剂)的产品。

  最后,王红梅提醒消费者,现代生活中,难以完全避免上述物质,但无需过度恐慌,因为技术过关、质量合格、信誉良好的企业会根据相关标准生产、加工产品,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文章来源:《生命时报》

 

致癌物究竟有多危险

    背景:你也许还没有意识到,你一边热火朝天地筑起防御堡垒的时候,一边可能随随便便地就把毒品带回了家。

 

    毒物即剂量。我们不能离开剂量孤立地去说某种物质是否致癌。专家认为——

  受访专家:杨亚琴:河南省中医院肿瘤科主任医师,河南中医、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记者 刘永生

  核心提示

  因为科学素养不足,人们对致癌物的认识一直是似是而非、半懂不懂。无知带来恐慌,许多人一听到致癌物就诚惶诚恐。

  30多年来,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致力于对致癌物质的分类研究,并将其分门别类汇入致癌物质名单,截至2011年,名单内的致癌物质已经达到842种,这个研究成果在国际上广受认可。

  多年来,国内媒体只热衷于传播一个简单的结论,即某某物质被列入致癌物质名单,但少有人潜心解读一下这个名单,给公众一个完整、准确的认识。日前,本报记者查阅资料、走访专家,请专业人士为我们科学解读世界卫生组织的致癌物质名单,目的就是让人们透彻认识致癌物质的真相,减少不必要的担忧。

  毕竟,对于致癌物质那种杞人忧天式的焦虑,甚至比所谓的致癌物质本身更危害健康。

  科学解读,从手机成为致癌物说起

  关于手机辐射是否致癌,有过太多的争论,这种争论持续了20多年。

  此前主流的看法是,还没有足够的证据显示两者之间存在关联。但20115月,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将手机定义为可能致癌的物品,原因是其与神经胶质瘤有关联。

  毫无疑问,这条新闻一出,让不少民众感到恐慌。然而,世卫组织这份非结论性的评估报告受到了无线电制造业的嘲笑。国际无线联合会在一份声明中讽刺说,这家世卫组织机构做了无数的评估,在过去还给腌菜和咖啡做出过类似的结论呢。

  那么,到底如何来看待这份报告,它是否值得我们恐慌呢?

  从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的研究报告来说,可能致癌致癌不是一回事,但许多媒体不懂这个科学概念是有区别的,就将这份世卫组织的报告直接误读为手机致癌,这种误读又被人发在网络上广泛传播。

  那么,把手机列入可能致癌名单究竟意味着什么?专家解释说,世界卫生组织这份新报告仍然夹杂着很多不确定性因素。研究人员也承认,将无线设备和脑瘤联系起来的证据是有限的。对于其他种类的癌症,则没有充足证据。所以,不能简单地说手机致癌

  简单地说,普通人可以这样理解世卫组织这份报告:这些研究结果只能说明,使用手机和神经胶质细胞瘤发病之间存在微弱的关联,目前来看,过度使用移动电话导致脑癌的证据非常薄弱。

  知名科普网站果壳网的成员也在网上辟谣说:那个研究并不能证明两者有因果关系。并且不同的统计研究对这个相关性存在与否还有争议。所以,媒体不严谨的传播,只是在哗众取宠、制造恐慌。

  致癌物类别不同,致癌风险不同

  事实上,媒体把手机误读为致癌物,这条新闻遗漏了很多重要的信息,因此看起来会很吓人。

  第一个重要信息是,在世界卫生组织的致癌物质名单上,作为可能致癌物,与手机同级别的还有咖啡,咖啡早在1991年就被列入名单。但时至今日,人们并未因此而停止饮用这种饮料。第二个重要信息是,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对致癌物质所做的分类研究本身就说明,不同类别的致癌物质,其风险也并不相同,理解一个致癌物质的风险,应该看其所处的类别。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如何对致癌物质分类呢?如何评估它能否导致癌症呢?首先要做动物实验,实验会得出不同的结果,比如,致癌性证据充分、致癌性证据有限、致癌性证据不足、缺乏致癌性。然后,专家们再根据这些证据,将致癌物分类。目前的842种致癌物质可分为下列五类四组:

  第一类:致癌

  组1:对人类是致癌物。对人类致癌性证据充分者属于本组。如吸烟和二手烟。

  第二类:很可能致癌

  组2:对人类是很可能或可能致癌物。又分为两组,即组2A和组2B 

  组2A:对人类很可能是致癌物,指在动物实验中发现充分的致癌性证据,对人体虽有理论上的致癌性,但实验性证据有限。如丙烯酰胺、无机铅化合物、氯霉素等。

  第三类:可能致癌

  组2B(可能致癌,手机辐射就在此列)对人体致癌性的证据不充分,但是对动物致癌性证据充分。

  第四类:未知

  组3:对人体致癌性的证据不充分,对动物致癌性证据不充分或有限;有充分的实验性证据和充分的理论机理表明其对动物有致癌性,但对人体没有同样的致癌性。

  第五类:很可能不致癌

  组4:缺乏充分的证据支持其有致癌性。这类只有一种物质——己内酰胺。

  可能致癌致癌不能混为一谈

  读了上面的分类,我们就知道,可能致癌致癌是有区别的,它们完全不能混为一谈。

  但在媒体和网络上,此类误读比比皆是。比如,此前香港媒体报道,黄酒中的氨基甲酸乙酯是可能致癌的物质,在内地的媒体和网络上,就变成了致癌物质;苏丹红也是可能致癌物,但现在大部分人的印象都是致癌物质。如果 “可能致癌物质能简称为致癌物质,那世卫组织干脆就不用分级了。

  在上面的分类中,手机处于组2B,如果担心手机致癌,那么,我们再看看比手机危险级别更高的那一组都有些什么内容。

  详细查阅致癌物质名单,我们看到,在组1(致癌物)里,包括这些内容:含马兜铃属植物的中药、太阳辐射、酒精饮料、槟榔果、含烟草的槟榔咀嚼物、家庭燃烧煤(室内燃烧)、咸鱼(中国式)、烟草制品、木屑尘、家具和橱柜制造、油漆工等。

  上面的内容,很多都是我们身边的常见物质或常出现的环境,如果只给出一个结论,不再做科学分析,那么人们就会对致癌这个字眼极度敏感,也有可能轻信,并且将这种危害夸大。

  太阳光也是可能致癌物

  科学分析致癌物质名单,我们仅举上面太阳辐射一例。

  太阳辐射,通俗地说,就是无处不在的阳光,其中的紫外线是可能致癌物。如果对一些基本的科学常识不了解,或者只是一知半解,人们只能开始忧虑身边的致癌物质真是无处不在现在我们无处可逃了。关键在于,科学理解致癌物,人们需要更完整的信息。

  太阳光中的紫外线辐射确实对人类健康有很大的影响,它可能导致皮肤癌。然而,人类并不会坐以待毙,一方面可以通过摄取食物中的维生素D来防止疾病发生,另一方面,强烈的紫外线辐射只在少数地区存在,多数人居住的地区都没有足够大的紫外线剂量。

  正如世卫组织一位博士所说:我们需要充足的阳光,但是过多的阳光是危险的。关键是,怎样才算过多,这涉及的是剂量问题。

  实际上,太阳光辐射剂量过大的地区是西藏。这是因为,西藏地区平均海拔高、大气稀薄、所含杂质和水汽少、透明度好、云量少、日照时间长等,这使得照射到地面的太阳辐射比同纬度的地区强。

  一个重要的科学原则:毒物即剂量

  所有从事科学的人,都坚持一个原则:毒物即剂量。我们不能离开剂量,孤立地去说某种物质是否致癌。

  不管是致癌或者可能致癌,都一样跟剂量有关,因为得出这个致癌或者可能致癌的结论,本来就是根据一定条件下的一定剂量的试验得出来的。

  比如上述的手机可能致癌的研究,其中一项研究对象即是平均使用手机10年以上且每天通话超过30分钟的人群。

  一位科技记者曾说,媒体常见的说法就是长期食用可能致癌,这句话跟长期在路上走可能被车撞有点类似。这样的句式所指的物质,有可能要每天大剂量吃上几十年,才会有十万分之一患上某种癌症的可能。科学松鼠会的作者们也常说离开剂量谈危害就是耍流氓,就是说,是否产生危害要看该种物质的剂量。

  所以,并不是说一种食物中含有某种物质就一定致癌,致病还要考虑其剂量、致病条件,这是最基本的常识。你可能会说,也许一两次不会致病,但长期食用谁能保证不致病呢?确实是这样,所以我们要制定标准,标准的制定一般都会考虑长期食用的问题(包括照顾到特殊人群如老人小孩),所以没有超过标准规定的限量值,一般是不用担忧的,也不用扣上毒食品的帽子。

  相比致癌物生活方式的影响更大

  如今,人们认识癌症已经达到基因的层面。

  众所周知,癌细胞并非身体的外来之物,第一个癌细胞是由身体里正常的细胞发生基因突变而形成的。这个基因突变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

  致癌物质进入人体到达某器官,损害细胞促其突变,形成潜伏的癌细胞,癌细胞必须经过促癌因素的促进,才能大量繁殖,最后发展为癌症,这个过程需要几年到几十年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人体本身的免疫功能也能修复细胞、杀伤癌细胞,因此,癌症不是说得就得的

  在一个人整个生命的几十年间,体内可能有许多细胞发生癌变,但并不是每一个癌变细胞都会发展为癌症。有些癌细胞被免疫系统消灭了,有些癌细胞自然死亡了。是的,癌细胞也像正常细胞一样可以自然死亡。

  致癌物必须达到一定的剂量才有致癌作用,同时必须保持一定的接触时间。不具备这两个条件,就不一定会致癌。比如,一个人烟抽得很凶,那么,基因突变所需要的时间就会从通常的10年骤减为1年。而在非烟民身上,要几百年才能完成的肺癌或膀胱癌的发育过程,在这个瘾君子身上,只需要短短几十年。

  所以短暂地接触易致癌的因素并不构成安全威胁。

  在生存的环境中,人们不可避免地会接触致癌因素,但同时,日常食用的一些食物中就有天然的抗癌物质。如谷物、蔬菜和水果中的膳食纤维、维生素C、胡萝卜素、番茄红素等。   

  所以,尽管现代社会的环境污染使我们周遭多了不少致癌因素,但就目前的研究来说,这些无法避免的环境因子并不会对我们构成绝对的威胁。相比较而言,生活方式的影响更大,比如吸烟、喝酒、缺少锻炼、摄入热量过多导致的肥胖等。

文章来源:大河健康报

文章评论

可以

[url=http://yu999123.blog.163.com/][img,500,333]http://a2.qpic.cn/psb?/V11dvQ8C3lbB7q/srG.5JhAoYw9gXj0igbHWwlczhcZFFisfB5cUOjCxG0!/b/dB1bX6CKKgAA&ampbo=9AFNAQAAAAACAJ0!&ampsu=2251025377&amprf=2-9[/img][/ur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