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果“七绝.吟十六月”赏析

个人日记

图片


         阿果“七绝.吟十六月”赏析

 

原诗:            七绝.吟十六月

              (中秋无月,十六得见而作)

 

我于人世月于天,皆惯清孤不惯欢。

纵使今宵相见晚,心中一样是团圆。

 

赏析:月亮是历代文人最为喜爱的描摹意象之一,或赞其圣洁、清美;或咏其高远、神秘;或叹其皎皎自在、空寂广寒;或羡其远离尘嚣、独往独来。古往今来,诗人更是对月情有独钟,咏月诗句不可计数,“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诗经.陈风.日出),“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曹植),“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今人不见古人月,今月何曾照古人”(李白)。以月喻人,寄千里相思于月下,思故乡渺渺于月下,念友情盛谊于月下,漫步清辉里,徜徉月光下,总能激发人无尽的思念和悠然的遐想,让人情怀难禁,诗意顿生。中秋之月,寓意团圆。作者题注中表明,十五夜晚因云层阻挡,未见月亮,到十六夜始见。十五的月亮十六圆,面对迟来的中秋圆月,引发了作者深深的遐思,遂作此诗。

      “我于人世月于天,皆惯清孤不惯欢”。明月在天,我在人世。面对浩渺中空的明月,在静谧中似乎隐隐地给人们一些启示,由月及己,浮想联翩。起句直接点出诗要描摹的对象,暗示要进行我与月的对比,为下文的展开联想做了铺垫。次句紧接着指出人月之间的共性,都是习惯于清静独处,崇尚自我修炼,而不善于声色喧闹、群欢作乐。“清”是一种有着传统文化积淀的知识分子的清雅,“孤”则是对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自我感知,如屈子般玉碎不改其白,竹焚不毁其节,岂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胸怀冰雪,不从俗流。这里作者虽未明言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却已经暗暗地表达了鞭笞之意,同时,从自我个性的剖解中,已经清晰地表明了自己高洁不群的品质。“欢”或言群集,或言醉生梦死的寻欢作乐之态,而非指真正的内心欢愉。这里也可看出作者对欢乐的观点:真正的愉悦是内心的宁静,是像明月一样清辉皎皎、内心高洁。虽然,明月看似形单影孤,却精神饱满、充实,自能因此而睥睨群星,超然物外。

      这里作者用词是十分讲究的,看似顺手拈来,平白无奇,细品则含义悠远。如虚词的使用,起句的“于”字,其实有短暂寄寓,永恒之一瞬之感,用一种温婉、内敛的笔调,在平实直叙的背后,隐含着淡淡的幽怜之意。次句的“惯”,表面上是对普遍习性的表述,实质上则有强烈的肯定之意。这是一种自信催生出来的对自我个性品行的肯定,是一种对优秀传统文化、士子气节的肯定。

这俩句颇有“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只愿君心似我心”的况味,但比之少了点直白情谊,多了些含蓄禅意。

纵使今宵相见晚,心中一样是团圆”。风雨难测,世事难料,今宵得见圆月,同样给人心中以无尚的慰藉。这是一种对幸福的执着、坚定的追求,一种自信充溢其间,是一种世事洞明、恬淡平和之感,就像午后斜躺在竹椅上,品着香茗读周作人的散文,闲适、舒缓、悠游又淡定,如山中清泉徐徐吐出层岩,缓步流向江河大海;如明月悄然升起海上,清辉遍洒,空明透彻。此际,万籁静声,纤尘俱无。这俩句表明了作者胸襟阔大、沉着坚毅、淡雅娴静的心态。以平淡的笔调书写了“亦无风雨亦无晴”的旷达,带领读者进入了一种天心月圆般的禅境。

结尾“团圆”一词照应起首的明月,暗合八月十六月亮最圆最美的题旨。同时,心境上也由淡淡的幽怜转为开阔、疏朗,使诗作呈现出结构谨严、细致绵密、前后呼应、浑然一体的格局。全诗起伏跌宕、层次分明,读来胸襟翻涌、思绪波动,细细品味,带给人的不仅是一种心境上的舒张、恬淡,更有一种意境悠远、余韵绵绵的遐思,而不是一览无余、清澈见底。

月亮高远、润洁、柔和、清幽、纯净,“气融洁而照远,质明润而贞虚”.“升秋质之悠悠,降澄辉之蔼蔼”.是美的象征。诗中作者以月为意象,用比较的方式,抒发了自我的品质情操追求。此时作者赏,实有“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的意味,虽是静谧无声,胸间却是起伏共鸣。这种共鸣是人月品质合一的和谐之声。而若把“相见”引申为对人之思念,恐怕非作者本意。

“我人世月天,皆清孤不欢”。作者采用了对仗式隔字重复的手法,是本诗的另一重要特点。这种句法的使用,通常多见于律诗中,如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诗中,“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尾联“即从巴峡穿巫峡,便向襄阳向洛阳”。此处作者将其应用到绝句中,同样起到了音韵悦耳、氛围和谐、诗意浓烈、强化感觉的效果。这种复字的用法可追溯到《诗经》中的章节复沓,到唐诗鼎盛阶段逐渐演化为多种类型的复字用法句式。不仅没有所谓的“犯重”诗病,而且更有助于主旨的表达效果,回环跌宕,增强了诗作本身的艺术感染力。
    
次,全诗多用实词,关键之处的“于”“皆”“不”等虽属虚词,但意义实化。借由这些词的斡旋,全诗呈现出“自然如行云流水”的感觉。

    再次,这首词的审美结构中,作者对意象——“月”的体验和感知,都出于一种本能的亲和,亦即“天人合一”的直觉感应,从而进一步深化了诗的主旨。

 

作者是一位富有才华、勤学上进的诗人,既善于学习借鉴,又勇于创新发展,这首诗当是在充分学习借鉴唐诗以及宋禅诗和小令的特点和优点上,摒弃了幽怨、隐晦的特点,在自然流畅中呈现出自己别致的独特风格。

阿果这首咏月之作,语句清新质朴、优柔舒缓、自然流畅,无任何斧凿痕迹。娓娓道来,幽而不怨,如倚窗望月时轻语,如对月浅斟时的自悟,在平实质朴中表达出复杂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悠远境界,可谓佳作。在欣赏的同时,对作者高超的表现手法深表钦佩。

 

                                       2014.9.22



             

 

            



文章评论

湄子

[em]e179[/em] [em]e179[/em] 点评深刻,文笔细腻。 受益匪浅。

锦瑟

电视台阿果么?经此且赏且析始悟诗作之高妙。极赞长风之赏析至为精辟。无愧才子雅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