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材---史料典故

个人日记

一、古代丹阳简介

新石器时代,丹阳境内就有人类活动。

建置记载以来,丹阳最初称云阳,后数度命名易名,曰朱方、曰曲阿、曰风美、曰兰陵、曰延陵、曰简州、曰云州,唐天宝元年定名丹阳。其中,名兰陵、延陵等,与今常州地区存在区划重叠。

引《十道志》言,云阳氏乃古之仙人,《遁甲开山图》以为云阳先生之墟,可以长往、可以隐处。又言,黄帝时,云阳先生养龙于此,为历代养龙处。从这些记载可知,云阳名的来历是以云阳先生的传说而来。战国时期,丹阳处于吴楚交界处,楚威王东征灭越,尽占吴地,把今丹阳地命名为云阳邑。楚威王之所以将此地命名为云阳,据闻一多《东皇太一考》载,相传云阳是伏羲氏居地,而荆楚又自以为是伏羲氏之后裔,以云阳命名其地,表明这里是楚国祖先所居之地,是楚国固有的美好地方。

 

200810月中新网文化部消息:据最新考古发现,吴国的第一个都城在丹阳境内。

江苏丹阳葛城、神墩遗址考古找到春秋时吴国都城”

丹阳葛城遗址是迄今为止江苏境内发现的,时代最早、延续时间最长、保持较为完好、内涵极为丰富的吴国古城,其时代贯穿整个吴国历史,对于江苏商周时代考古及吴文化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神墩遗址是江苏省第一次初步认定的,从西周前期一直延续到战国早期的,与祭祀相关的重要遗存,是葛城遗址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吴国早期政治中心的确认以及吴国城市的形制布局等诸多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另据《史记》记载,西周古公的长子太伯、次子虞仲为让王位于昌(就是后来的周文王),奔荆蛮建句吴,从黄河流域长途跋涉,族迁至江南宁镇一带,传播中原文明,带动土著部落发展生产,后来建立了吴国。(约公元前1100年之前)

 

二、凤凰山

凤凰山遗址位于丹阳县城西南一公里处。1989年江苏省曾对这里进行考古发掘,出土了腰沿釜、鸭足鼎、鸡冠耳盆、素面鬲等300多件文物,它们属于新石器时代马家浜晚期文化,距今已有6000年的历史。

 

三、季子

季札,生于周简王十年(公元前576年),卒于周敬王三十五年(公元前485年),享年九十一岁。春秋时吴王寿梦第四子,称公子札。传为避王位,“弃其室而耕”。季札受封于延陵,史称延陵季子。季札不仅品德高尚,而且是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外交家。

季子庙,位于江苏丹阳延陵古镇。延陵季子庙,始于汉,盛于唐、宋,延于明、清至今,世称江南第一大庙廷。公元前473年,吴国君主夫差失国,越灭吴后,季札后人仅有四子子玉一支血脉,隐姓埋名,世代一直坚守家园,岁岁祭祀吴氏始祖季札墓塋,并在墓左侧建立季子祠。古时,祠四周水泽万顷,沸井百余。今尚存沸井六口,三清三浊。汉时,儒学渐兴,誉为儒家先驱的季札,其君子之德被司马迁誉为:延陵季子之仁心,慕义无穷,见微而知清浊,呜呼,又何其闳览博物君子也!(《史记·吴太伯世家》)。

十字碑,吴延陵季子墓。墓故有碑,曰:呜呼!有吴延陵君子之墓。自昔相传为孔子之笔。

季子庙闻名遐迩,不仅有十字碑、消水石、季河桥等古迹,更得益于这里有独特的奇观异景——沸井涌泉。季子庙何时有沸井很难考证,但从南朝刘敬淑的《异苑》一书可知,早在1600多年前的东晋时期,沸井已名声远播了。拜谒季子庙,观沸井涌泉是历代达官贵人、文人墨客非常向往的事。南朝张正见来此后写了《行经季子庙》一诗,其中有句:野藤侵沸井,山雨湿苔碑。这是迄今所见最早提到的沸井的诗句。其外,历代名人如李白、萨都剌、沈徳潜等来庙观井后,都留下了不朽的诗文。

 

季札在吴楚边境的延陵耕作,使荒僻之地逐渐适于农耕生产,季札子孙也代代相传,而且人口众多。于是吴国就封季札为延陵季子,季札子孙愈加兴盛。公元前473年越灭吴,季札子孙怀念故国,在名字前冠以吴姓。严格说来,吴季札是南方吴氏的始祖,至今国内和东南亚的吴姓人,都到九里村的季子庙祭祀并寻根。

季子庙的前身是季子墓,墓侧有汉代所建吴氏祠堂,亦称季子祠。西晋永嘉五(311)年,晋陵(今常州)郡守殷仲堪率众大修季子庙;南朝梁天监十二(513)年,延陵(今丹阳)县令王僧恕在季子墓及季子庙外,增道添景;唐开元时,因墓前相传孔子手书《十字碑》,碑文风化残缺,唐玄宗令殷仲堪摹拓其本尚可得而传之;唐大历十四(779)年,季子庙进行修缮改造,《十字碑》由润州刺史萧定摹开元年间殷仲堪拓片重刊于石,延陵守令卢国迁建亭立堂加以保护。此后宋元明清历代,季子庙都被修缮和保护。

《史记•吴太伯世家》后人有注:季子墓葬于江阴申浦(今申港)。由《江阴县志》知,申港季子祠建于宋,十字碑乃宋崇宁二年(公元1103年)由知常州事朱彦立。此祠与延陵镇季子庙相去千年,或为衣冠冢,有待考证。

 

四、秦始皇破王气

公元前222年,秦始皇平定楚国江南地带,实行郡县制,改楚云阳邑为云阳县,属会稽郡(管辖今江苏东南部和浙江东部),但不久却更名为曲阿县。

秦史官占东南云阳有王气,始皇遂发赭徒(罪人)三千,凿云阳北冈,在县北18里处,截直道使之阿曲,故曰曲阿,并改云阳县为曲阿县。

据传,秦始皇东巡时,随从史官占卜称:云阳有王气。始皇很害怕云阳会出皇帝来争夺他的江山,所以就立即下旨来破掉丹阳的风水。这其中的第一个举措”,凿云阳北冈,引江水向南穿过云阳,世称徒阳运河,成为后来京行大运河的基础;第二个举措,就是将会稽驰道经过云阳的地段改得弯弯曲曲,截直道使曲,也就是故意把直道修成弯道,其目的就是为了破云阳的王气;第三就是将带有王气云阳县名改为曲阿

 

可是,运河挖了、道路弄弯了、名字也改了,但是方士的预言最终还是不幸应验了。在秦始皇死后的430年(公元222年),丹阳出了第一位皇帝——三国东吴大帝孙权。

孙权祖籍浙江富阳,从祖辈起移居曲阿(今丹阳西郊司徒镇),祖父孙钟在丹阳司徒以种瓜为生,死后被葬于司徒白鹤山,其父孙坚死后被葬于丹阳司徒吴陵港,墓叫高陵

到了南朝,丹阳又出了两代开国皇帝。其中的一位是萧道成,字绍伯,小名斗将,是南朝齐高帝,丹阳访仙镇萧家巷人,享年56,死后葬于丹阳胡桥狮子湾泰和陵。另一位便是萧衍,字叔达,史称梁武帝,也是丹阳访仙镇萧家巷人,享年85岁,葬于丹阳荆林三村巷修陵。所以,后来丹阳被称为“齐梁故里”。

链接人民网http://culture.people.com.cn/GB/40479/40482/4582914.html

 

 

五、曲阿后湖

后湖,位于今丹阳县城北练湖,史称曲阿后湖。

据史料记载,西晋广陵相陈敏,令弟陈谐,遏马陵溪水以灌云阳。这就是练湖,和其他名湖相比,最大的特点是,它不是一个天然的自然湖,而是人工湖。

练湖毗邻江南运河,在历史上具有调蓄山洪、灌溉、济运等作用。东晋又叫曲阿后湖,南北朝时周围号称120里,唐代又叫丹阳湖。

明朝《幼学琼林·卷一·地舆》中有这样一段: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此为天下之五岳。饶州之鄱阳,岳州之青草,润州之丹阳,鄂州之洞庭,苏州之太湖,此为天下五湖。这里的润州之丹阳就是指镇江的丹阳湖。

古代练湖曾以济运为主,有七分济运,三分灌田之说,唐代时放水济运河,称湖水放一寸,河水长一尺

但元明以后,由于淤积和围垦,湖身逐渐浅狭,作用也逐渐缩小。明末清初,上练湖围垦殆尽;清末,下练湖也大部被垦辟为田。1949年以后,古练湖基本消失殆尽。

 

练湖作为历史名湖,不是因为其水域之辽阔,不是因为其地势之险峻,练湖之所以成为我国的历史名湖,除前面提到的它是一项重要的水利工程,对大运河的漕运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在形成湖泊后,逐渐展现出来的秀美水乡田园风光,从而成为江南水乡文化和田园文化的杰出代表。又由于它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毗邻大运河,又处于江南众多历史文化名城扬州、镇江、常州和苏州之间,交通便利,故而吸引了历朝历代无数文人墨客,包括帝王将相到此游玩观赏,从而又引出许多名人轶事,千古诗词歌赋,为练湖的兴旺起到重要的催化作用和放大效应。

在古代帝王中,从南北朝的齐、梁帝王,宋文帝刘义隆,到清朝的康熙、乾隆,都多次驾临练湖。尤其是乾隆在六下江南中,曾两次驾游练湖,并即兴赋诗,留下千古佳话。一个多次受到国家帝王重视并光顾之湖泊,在国内大湖泊中也是为数不多的。

 

中央电视台曾经播放《话说运河》历史专题片,其中在谈及大运河的历史作用和文化价值中,提到运河文化带最著名的几大历史名湖时,其中就有练湖,并把练湖与太湖、洪泽湖、西湖、玄武湖等相提并论。在讲到消失的练湖时,陈铎话语苍劲有力、深沉而又饱含惋惜之情!

 

文章评论

云~裳

喜欢历史文献呢,七弟夏安……[em]e163[/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