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太极拳经典拳谱《打手歌》 探释(4)
个人日记
【第三句原文】
任他①巨力②来打③我
【字词注释】
①他——与本首歌诀第二句的“人”相同,指敌人或假设之敌人。
②巨力——意为很大的力,是一种夸饰说法。
③打——即攻击,如《梁书·侯景传》:“我在此打贺拔胜、破葛荣,扬名河朔。”
【语法修辞分析】
“巨力”之前省略了介词“以”;
【今译】
任由敌人用很大的力来攻击我,
【讨论】
(一)为什么要“任他巨力来打我”?
很多人包括某些名家都将太极拳的“上下相随”理解和解释为是自己主动的行为,将“牵动四两拨千斤”与“引进落空”理解和解释为是自己主动的控制对方的技法,这是十分错误的。
因为表现为“牵动四两拨千斤,引进落空”的“上下相随”的根本特征是“舍己从人”,也就是“人刚我柔”,“随”就反映了“顺从”的被动。
尽管太极拳的“上下相随”是需要有自身一定力量的作用,但“上下相随”的动力是必须主要由敌人提供的,这是太极拳“上下相随”的根本性原则和奥妙。太极拳的“上下相随”之所以能够具有“以弱胜强”之“人难进”的效果,就是因为有这样的根本原则和奥妙。
《打手歌》则将这一根本性的原则、不可或缺的重要特性和奥妙表述为“任他巨力来打我”。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任他巨力来打我”,也就没有太极拳的“上下相随”了。
由于“任他巨力来打我”是太极拳之所以能够“以弱胜强”之“人难进”的必要条件。所以“任他巨力来打我”不能仅仅理解精神上的“无畏”。有不少人从非太极拳武术观点出发,看不到“任他巨力来打我”这句话的重要性。
国内曾有一著名武术杂志推荐的一篇二期连载的文章居然认为“任他巨力来打我”应该在《打手歌》中删除。其实《打手歌》所阐述的法则都是以“任他巨力来打我”作为前提和条件的,这些法则之所以能够见效的诀窍也在于这“任他巨力来打我”。
这是因为其一、太极拳以弱胜强的一个法宝就是借人之力,能借人之力才可以施展李亦畲先生所说的“擎起彼劲借彼力”,如果没有“任他巨力来打我”,就无力可借了,也就不可能“擎起彼劲借彼力”了。这就像水上葫芦,只有“任他大力来踩我”,才能有使得他“终不得力”至“处处落空”的效果。
其二、凡用“巨力”必定要消耗很大的体力,而随着体力透支,攻防能力也就必然下降。央视武林大会擂台赛就清楚地反映了这种情况,不论体重是50多公斤的人还是110多公斤的人都是如此。武术搏斗虽然有一个回合结束的,但往往也并不是一个回合就结束的,在这种情况下,太极拳正是要使得敌人以“巨力来打我”使其很快体力透支,而我则不用力从而保持体力,这也正是太极拳能够以弱胜强的一个诀窍。
所以太极拳必需“任他巨力来打我”,如果没有出现这种情况,就必须引诱敌人用“巨力来打我”;因为如果无法使得“任他巨力来打我”,太极拳的“四两拨千斤”和“引进落空”也就无法实现了。所以太极拳从“接劲”与敌人相接触的瞬间开始,就必须要借助“人难进”使得“任他巨力来打我”。
能不能出现“任他巨力来打我”是太极拳武术应用能否得心应手成功的关键,因此,“任他巨力来打我”作为了《打手歌》正文的第二句。
“任他巨力来打我”首先必须是在“上下相随于人”与敌人相接触的前提之下表现为对敌人的攻击既不加丝毫主动的抵抗阻挡,也不逃脱,而是表现为无力顶抗、没有威胁,就是说,对于敌人的攻击,不能使用一般非太极拳武术常用的“顶抗”、“上架”、“横格”、“下压”等对敌人具有威胁、震慑的技法。
因为这些方法都是不“任他”的,都是以主动的力量、发挥抗击打能力从而消耗相当体力来强行实施完成的,都是不可能以弱胜强的。而一般武术常用的立即主动闪避与敌人脱离接触等方法,也是不符合“任他”的。因为这种与敌人脱离接触的主动闪避违反了“上下相随于人”,对于太极拳来说是更不安全的。
当然,“任他巨力来打我”也不等于完全任由敌人攻击而“虚退”而被动或主动的退撤,因为这种被动或主动的退撤并不能有效摆脱敌人的攻击,也违反了“上下相随于人”。“上下相随于人”所体现的“舍己从人”并不是一般概念的纯粹的“忍让”、“被动”,而是能够实现“牵动四两拨千斤,引进落空”的“被动”。
太极拳的“任他巨力来打我”虽然是既不加主动的抵抗阻挡,也不逃脱,但借由了与敌人的接触和敌人的力量,发生了全身性的活动,使得能够保持一个既敌人打不着我又出现我与敌人位置十分贴近等有了适当的准则,同时又使得敌人感到我与其接触的肢体成为了其一个负担,既对其攻击有妨碍,又不能通过这个负担将力作用到我的身上,同时又因为这个负担的存在与自己的用力而其攻击被破坏了。
可见“任他巨力来打我”不等于让敌人随心所欲,而是要使得敌人骑虎难下。所以,“上下相随于人”与“任他巨力来打我”是联系在一起的。“任他巨力来打我”体现了王宗岳的“人刚我柔”和“本是舍己从人”等武术思想,是太极拳能够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性的条件。
(二)“任他巨力来打我”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任他巨力来打我”其实就是王宗岳所说的“舍己从人”。
其主要特征是什么呢?那就是对于敌人的攻击不加一丁点儿主动的作用力,不加一丁点儿的威胁,任由敌人作用,自己肢体的活动主要是以敌人的作用力作为动力而被动地活动的。
比如定步右单推手,当对方推时,自己的身躯是以左胯为轴被动转动的,同时身躯又是像面对面盆、沿着面盆边被动地先略后退再向左移动的,右手臂的肘又始终处于右肩的前外方是不主动的,这样,只要确实做到了放松、没有主动的“不动手”的“随人而动”,可以通过简单的几何图形分析,自己的右手臂和身躯被对方无论是骤然还是缓慢推动的结果必然造成对方右手前推方向改变至落空,这就是“任他巨力来打我”的一个典型的“上下相随于人”的现象。
当然,微观精细地说,在这样的“上下相随于人”中,自己身躯肢体的活动是存在一点主动的,但是,自己与对方所接触的右手臂无论对于对方而言还是对于自己的脚而言都是完完全全被动的。而且,既自己这一点主动就像是鞭子之抖动,腰脊是捏鞭把之手、脚是鞭把、手臂是鞭梢,手之动是脚之动传递上来形成的;又这一点主动对于自己的被动而言是完全可以被忽略的,是可以用“彼不动己不动”来概括的。
这样的“任他巨力来打我”就是王宗岳所说的“人刚我柔”。显然这“人刚我柔”是既有自己与敌人接触之“粘”,又有自己“上下相随于人”之“走”的;而造成的对方的“落空”,就是“人背我顺”,显然这“人背我顺”也是自己与敌人接触的“上下相随于人”之“粘”与“走”所造成的。
由于“任他巨力来打我”而自己没有主动可以使得自己肢体放松不紧张,因而肌肉就比较柔软,但太极拳的“柔软”主要不是指肌肉柔软,是指肌肉与不用力时相同的柔软,而有的人肌肉结实,即使一点不用力地放松时也不是很柔软的,所以,“肌肉结实”是因个体差异相对而言的;而且如果肌肉柔软却没有造成“人背我顺”的效果,这样的“柔”或“柔软”也不是太极拳的“柔”或“柔软”。
由此可见,“任他巨力来打我”是太极拳能够造成“人背我顺”之“柔”或“柔软”的主要表现。
然而,现代许多人的推手都违反了“任他巨力来打我”这一太极拳的根本法则。比如从视频上可以清楚看到许多人包括一些太极拳名家的右单推手,当对方推时,自己的右手臂先是边退边屈,然后主动右转身使得右小臂向右移动,从而加给对方的右手臂一个横力,迫使对方的右手臂改变了前推的方向。
显然,对方的右手臂前推方向的改变是我的强行作用所造成的。这就是违反“任他巨力来打我”这一太极拳根本法则的表现。显然如果对方的前推力大于自己的横力,要以这样的横力改变对方前推的方向是不可能的,这样的方法显然是属于外家拳“以横破直”的技巧。
又比如有的人认为“捋”就是顺着对方用力方向略微加上改变对方用力方向的力。这种说法将太极拳“上下相随于人”之“捋”与发劲攻击之“捋”混淆了。太极拳发劲攻击之“捋”的特性是顺着对方用力的方向加上自己完全主动的整体的劲力,这完全主动的整体的劲力是不存在“彼不动己不动”特点的,而且,也不是加上略微之力,而是加以“何坚不摧”之十分强大之劲力的。
然而,太极拳“上下相随于人”之“捋”除了维持自己“掤劲”姿势的静态之力外是没有丝毫完成动作的主动之力的,是杨澄甫先生所说的“练太极拳者不动手”的。所以,这种“顺着对方用力方向略微加力”的说法同样是违反“任他巨力来打我”这一太极拳根本法则的。
事实上,如果对方的前推力足够大,要以这样略微加点力的方法改变对方前推的方向显然是属于“杯水车薪”的作用而不可能实现的。因此,对于太极拳而言,这是一种似是而非的说法。由此可见“上下相随于人”究竟是不是太极拳的,“任他巨力来打我”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鉴别特征。
学练太极拳头等重要的是必需知道太极拳的发劲攻击是建立于“上下相随”之“随屈就伸”基础上的,而太极拳是除了发劲攻击就是“随屈就伸”,“随屈就伸”则又是以“任他巨力来打我”为前提和条件的。只有以“任他巨力来打我”为前提和条件所学得、所悟得的使得敌人打不着、伤不到自己并且敌人因为攻击而形成背势的技法才是太极拳的技法。
然而,现代许多太极拳名家都将“随屈就伸”、“沾粘连随”说成是主动的技法,这是对太极拳根本的歪曲。因此,学练太极拳必需保持警惕,不论谁的资历多老、传承多正宗、名气多大、头衔多高、是不是名家,如果说的话、教的法是违反、抛弃了“任他巨力来打我”的,那么,这说的话、教的法对于太极拳而言就不可能是正确的。
(三)“任他巨力来打我”不等于主动退避的“蛤蟆跳”
虽然太极拳的“任他巨力来打我”与“上下相随于人”是联系在一起的,但太极拳也不是任何情况下都始终不与敌人脱离接触。正如董英杰先生《太极拳释义》所载《打手歌》末尾所加的六句中就指出“被打欲跌须雀跃”,就是由于自己的太极拳功夫尚不到一定层次,敌人攻击之力已经或即将作用到我的身体重心,而我无法化解,可能会倾刻间跌倒在地了,在这瞬间就应借敌人之力迅速跳开而与敌人脱离接触。
因为敌人发力之瞬间必定脚步固定,趁此机会跳离可以因为跳跃而立即与敌人拉开较大的距离,避免继续接受敌人的作用力,从而可以迅速找回自己将失去的重心,恢复站立平衡,免遭跌翻被制而不必用大力顶抗消耗很大体力,甚至可能借力跳离同时并不与敌人脱离接触而趁机捋带反击敌人。
学练太极拳尽管方法正确也有一个功夫高低的情况,因此在武术实战中谁都有可能遇到被攻击而不能化解的情况。所以,“被打欲跌须雀跃”的技能当然也是学练太极拳的一个内容。不过应该明白这种跳离法是属于“被打欲跌”万不得已情况下化险为夷的特殊方法,不属于太极拳特征性的典型的“运化”法。
但是有的人热衷于用这种“被打欲跌须雀跃”法来取代沾粘连随的运化法,表现为对方一进攻,不是追求随人而动使得对方没有力的着落,从而化解掉对方的攻击,而总是一接受到对方的力,立即表现出几乎在原地双腿或单腿蹦蹦跳跳,而且还有一腿连续不断地反复蹬地,成了“被打无欲跌而雀跃”了,这种行为现在又有被称为“蛤蟆跳”的。
这种“蛤蟆跳”法当作一种健身法也无不可,而如果应用到武术实战中去,一是违反了“以静制动”的“随屈就伸”,多次反复采用,必然会消耗较大的体力;二是连续不断地反复蹬地,正好给了敌人再次连续攻击的充裕时间。
必需明白郑曼青先生所说的“学吃亏”的目的是为了“得便宜”。就是要学会用“吃亏”的形式造成“人背我顺”的形势从而“得便宜”。而“雀跃”、“蛤蟆跳”绝对不是太极拳主要的化解技法。如果热衷于锻炼“被打无欲跌”的“蛤蟆跳”要想能出现“人背我顺”的效果而“得便宜”那就纯属痴心妄想了。所以,将“蛤蟆跳”当作一种太极拳的主要锻炼方法显然是本末倒置、喧宾夺主。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