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太极拳经典拳谱《打手歌》 探释(5)

个人日记


 
图片
 

 【第四句原文】
 
         牵①动四两拨②千斤。
 
        【字词注释】
 
         ①牵——原意为援引、带领、引导、牵引等,是一种主动行为,上文的“牵”引申为指在借人之力的前提下,由腰脊主宰、由发生于脚的力量向上传递的引起躯体动作,是太极拳特有的术语,因此不应该用一般“牵”的概念来机械套用。
 
         ②拨——原意为主动的来回作用、摆弄;上文之“拨”引申为实际的指“控制、左右”。
 
         【语法修辞分析】
 
        “牵动四两拨千斤”中的“牵动”与“拨”显然不是同一个对象,“牵动”之后省略了宾语,这一宾语应该是“肢体”。“四两”之前省略了介词“以”,“以四两”是“牵动”的状语被后置。所以此句应该理解为“牵动肢体以四两拨千斤”,用现代汉语说就是“以四两牵动肢体拨千斤”。

        “四两”与“千斤”相比较,就如韩愈所说的“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与庄子所说的“螳臂当车”,是属于实际上确实微不足道的力量。显然,“四两”与“千斤”都为夸饰,都不是准确的实际数字。其中“四两”是指相对比较小得悬殊的力,而“千斤”则是指相对比较大得悬殊的力。

        这样措词的目的是为了既使人清楚地明白是夸大,又使人能够印像特别深刻地明白双方力量对比是十分悬殊的这么一回事。
 
      【今译】
 
       我以很小的劲力牵动我的肢体,从而控制敌人很大的力。
 
       【讨论】
 
       (一)“牵动四两拨千斤”是什么意思?
 
        太极拳与敌人接触之后的“上下相随”是借“任他巨力来打我”达到“人难进”的。那么,“人难进”的方法是怎样的?《打手歌》指出首先的就是“牵动四两拨千斤”。

        必须明白,这“四两拨千斤”,不仅其中的“四两”与“千斤”是夸饰,无非是表示相差悬殊的小力与大力而已;而且其中的“牵”与“拨”也是一种比喻和借用。
 
       “牵动四两拨千斤”的中心意思是小力控制大力。

         显然,按照一般的习惯思维,小力控制大力那是不可能的。但是事实上自古以来确实有这样事情的发生和记载。就武术而言,民国时期出版的《少林拳术秘诀·趋避歌诀》中就有“山重身难压,隙开进莫停;势猛君休惧,四两拨千斤”之语,反映少林拳就有小力控制大力这样的效果,这小力控制大力就是表示“以弱御强”。

         全面辩证地说,在特殊的情况下,“以弱御强”地小力控制大力是可能的。而约明代开始流传的古代太极拳谱和清代末公开的《杨氏老谱》中所说的“四两拨千斤”则与少林拳术所谓的“四两拨千斤”还有其特殊性。或者说:这两者的概念是不一样的。那么,这两者有何特殊性?有何不一样呢?那就是:
 
         ①少林拳术所谓的“四两拨千斤”是完整的表述,是表示 “四两”直接作用动“千斤”的用力攻击,比如“顺手牵羊”就是以小力直接牵拉动大力的。但太极拳所谓的“四两拨千斤”完整的表述是“牵动四两拨千斤”,是表示通过“牵动四两”,从而间接引起“拨千斤”的。
 
         ②少林拳术所谓的“四两拨千斤”之“拨”是一个“实”性的表示主动的词。但太极拳所谓的“四两拨千斤”的“拨”并不是一个“实”性的词,而是一个“虚”性的词。或者说是一个借用的词。这就像中医所谓的“虚寒”,并不是表示“寒”偏多了,而是表示“热”变得偏少了;因为“热”变得偏少了,“寒”相对而言才变得多了,原来的“寒”其实并没有变多。

        太极拳所谓“四两拨千斤”的“拨”所表示的也不是“四两”之力“拨”动“千斤”,而是表示“四两”对某不是“千斤”的东西有所“牵动”,从而引起“千斤”自己发生了错误的行动,现象上就像是“千斤”被“四两”所“拨”动了。
 
        郑曼青先生在《郑子太极十三篇·述口诀》中对“牵动四两拨千斤”有一个生动的解释。

        在这一节中,郑曼青先生说当时农村放牛娃手中所牵的穿在牛鼻子上的牛绳就相当于是被“四两”所“牵动”的东西,放牛娃“牵动”牛绳的力就相当于“四两”,牛就相当于“千斤”;放牛娃以“四两”之力“牵动”牛绳,“千斤”之牛就随之而动了。

        这就是说:“千斤”之牛的动并不是被放牛娃“四两”之力直接作用发生的效果,而是通过“千斤”自身的因素才发生作用的。如果“千斤”自身的因素不起作用,比如这头“千斤”牛发起犟脾气来赖在地上不动,或者是一头石牛,那么,即使是用“四斤”、“四十斤”、“四百斤”的力也是无济于事了。

         所以,归根到底,正如郑曼青先生在该书中所说,太极拳的“牵动四两拨千斤”是“千斤”自己所动的。这是太极拳所谓的“四两拨千斤”与少林拳所谓的“四两拨千斤”根本的区别。
 
         这种间接“控制”这就像是工业遥控,手按遥控器按钮之力无非仅几克而已,然而遥控器发出的无线电信号可以指挥控制远处几吨重量工业设备的动作,可说是“几克拨几吨”,这手按遥控器的几克之力也不是直接作用于这几吨重工业设备而是间接“控制”的。

        李亦畲先生《撒放密诀》中所说的“擎起彼劲借彼力”也说明了这样的意思,就是说现像上是我把对方“擎”了起来,其实是我借了对方之力,是对方自己把自己“擎”了起来。这就如一个人猛推虚掩的门,结果随着门的被打开而扑跌了进去,现像上是门“擎”起了人,其实是人自己用力把自己“擎”了起来。
 
        怎样才能以“四两”之力间接地使“千斤”自己动呢?郑曼青先生在该书中又说,“牵动”只能用“四两”之力,就是用很轻的对“千斤”之动根本起不了作用的力。如果“牵动”所用之力大了,比如用了“八两”力,“千斤”发觉了我“拨”他的意图,就反而“拨”不动了。这也就是为什么王宗岳说:“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这“显非力胜”不是说用了多余的力,将多余的力浪费了,而是说用了多余的力纯然是帮倒忙。
 
        那么,太极拳“牵动四两拨千斤”所“牵动”的“牛绳”是什么呢?显然首先就是自己的躯体,躯体再有所带动自己与敌人所接触的手臂。

        而综合古代和近代的太极拳经典与实际,这被“四两”所“牵动”的手臂不仅不可能为“四两”,而且还是表现为有相当重量的。正如杨澄甫先生所说是“柔软沉重”的。这种“柔软沉重”的重量使得敌人感到了没有主动的阻力。这种阻力就相当于是火车轨道对于火车轮子的阻力,既不能阻止火车轮子的滚动前进,而火车轮子滚动前进的方向又被限制了,火车轮子的乱滚动被妨碍了;对于敌人而言,这重量就相当于是与我的身体没有关联的东西放置在了敌人的肢体上,成为了敌人的负担。

       这种情况就像是人猛推虚掩阻挡之门,门的重量并不是“四两”,比方说是“四斤”,由于门轴不是很灵活,于是在有人猛推门时在门上加上了“四两”力,相当于在门轴上加了润滑油,这样,这门主要还是猛推门者所推动的。
 
       “四两”之力的大小有什么衡量标准呢?那就是必须使得敌人感到我的手臂是完全地被其所推动的。具体的操作关系到两个因素,一是手臂局部必须不能主动用力,二是必须有一定的腰脊控制下脚传递而上的劲力(被古拳谱称为“气”)。

        但这“气”必须不能引起我的手臂之动领先于敌人之动,必须保证我的手臂对于敌人而言是完全被动的、如李亦畲先生所说的与敌人的作用力“恰好不先不后”而被推动动的。

        如果我的手臂局部一有了主动的用力,或者被我身躯的带动领先了敌人之动,那么,敌人的用力就有着落了,这“牵动”之力就是大于“四两”了,“拨千斤”也就不可能实现了,也就必然会发生以力相抗了。

        而当“牵动”之劲力既不太小又没有超过“四两”,我的手臂就像是浮的水面上的葫芦,有人用脚大力去踩踏葫芦,结果葫芦就随着踩踏由于浮力而滚动滑脱,人的脚就踩空落水,也就是人被“拨动”了;这“四两”之力就是水对于葫芦的浮力,踩空落水的人实际上是自己“拨动”了自己。
 
        由此可见,所谓的“牵动四两拨千斤”的“拨”主要是我自己的“被动”与敌人的“主动”所造成的,对于我自己而言那是“拨拨动动,不拨不动”的,可近似认为完全是“被动”的,是“彼不动己不动”的,也就是杨澄甫先生所说的“练太极拳者不动手”的。如果由于自己手臂局部的主动或脚传递上来的力太大,自己手臂的动领先于对方了,那就是杨澄甫先生所说的“动手便非太极拳”了。

         由此也可见,“牵动四两拨千斤”的速度是“缓应急随”完全决定“千斤”之对方的。不少现代太极拳名家都将太极拳的“四两拨千斤”当成了是一种我自己主动的技法,这是十分错误的。

 
图片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