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太极拳经典拳谱 《打手歌》探释(6)

个人日记

 
图片
 


【第五句原文】

 
      引进①落空合②即出③
 
     【字词注释】
 
      ①进——“进”之义为靠近,如《礼记·檀弓上》:“丧服,兄弟之子犹子也,盖引而进之。”
 
      ②合——“符合”,如《孙子·九地》:“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
 
      ③即出——“即”就是立即;“出”原义有发出、驱逐、出动等义,引申为指发劲攻击,包括向对方点穴和将对方发出去。
 
 
     【语法修辞分析】
 
     “引进落空合即出”是四句话省略了一些句子成分的紧缩合幷,包括了“引进”的主语“我”和“引进”的宾语“他”、“落空”之前的“使他”、“合”的主语“使他落空”和状语“一旦”、“即出”的主语“我”和宾语“他”。补充上句子成分,该句应该理解为“我引进他,使他落空。使他落空一旦合,我即出他”。
 
      【今译】
 
       我引进他,使他落空,如果使他落空一旦符合了,我就立即发劲攻击他。
 
      【讨论】
 
      (一)“引进落空”是怎样的?
 
       由以上论析可见:太极拳的“上下相随”要实现“人难进”的武术效果,就必须以“任他巨力来打我”作为动力,以“牵动四两拨千斤”作为方式。
 
       那么,这“牵动四两拨千斤”的动态外形是怎样的?所要达到的全部武术目的是什么呢?那就是“引进落空”。或者说:“引进落空”就是“牵动四两拨千斤”的全部动态反映,就是“上下相随”的全过程。
 
      “引进落空”也是一句脍炙人口的太极拳经典成语,《打手歌》是现存最早出现这一句经典成语的古文献。歌中的“任他巨力来打我”清楚地反映了太极拳将敌人的攻击“引进”再让其“落空”并不是我自己的力量发生作用的,而是完全靠敌人的用力。
 
       因此《王宗岳太极拳论》说“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这“任他巨力来打我”就是鉴别是不是太极拳“引进落空”的标准。
 
       由此可见,不少现代太极拳名家都将“引进落空”理解和解释为是我顺着敌人用力的方向加上自己的小力实施的主动技法,这种理解和解释是根本性的错误和误导。
 
       显然,“牵动四两拨千斤”的最终目的和最后动态外形是使人“落空”。而使人形成“落空”的“背势”,显然是太极拳攻击敌人所需要的最理想的条件。
 
       那么,“引进落空”究竟是怎样的动态外形呢?或者说,“引进落空”过程中我自己身躯肢体的运动轨迹是怎样的呢?那就是《杨氏老谱》所说的“能如水磨催急缓”。
 
      具体地说就像是用我自己的手牵动着小石水磨时的这种动态。再具体地比喻,就像是一个盛着水的面盆向自己移过来已经与自己相接触,为了不阻挡这面盆的移动,自己就需要顺着这面盆移动的方向后退同时沿着这面盆的周边向一侧弧形地移动。
 
       这样的转身移动就形成了“引进落空”,这也就是说“引进落空”的运动轨迹是一段以敌人一方为圆心的弧线。太极拳无论是身躯还是手臂“上下相随”也就是“引进落空”的运动轨迹是无不包含着这段弧线的。
 
      具体的实际例子比如右单推手中,双方接触的开始时,我的右手臂是呈现为一段圆心在我方之圆弧的。当对方开始通过我的右小臂将力作用到我身体的进攻,其右手臂用力的方向是对准我的身躯中轴的。由于我的手臂和肢体各关节放松不用力,从而由于对方力的作用,我的右手腕发生了以肘为轴的朝着我身体方向的弧形轨迹的移动,我的右手臂就越来越向半月形变化,甚至变成了弦月形,也就是我的手腕部几乎与我的胸部相贴近了,这样就发生了将对方向自己“引近”.
 
        然而,由于我的右臂肘部是处于我的右前外侧方,我的右手臂既然变成了半月形,右小臂是以肘为轴不断转动发生位置变化的,于是,对方作用于我的右小臂的方向线也不断发生了变化;这样就必然造成对方手臂的用力方向由于其自己的用力被不断改变而偏离我的身躯中轴。
 
       由于人的大臂之长总是大于小臂,而“虚腋”形成的右肘在身躯的右前外侧方,我的右小臂再转动也是不可能碰到我胸部的;而且只要手臂有合适的由于放松形成的“沉重”的阻力也就是“掤劲”,使得手臂与胸部有一定的距离,同时我的身躯在对方之力的作用下还可能略有含胸与后退,或许还有微微的像沿着一个面盆的周边弧形的左移,我的右小臂就更不可能碰到我胸部了。
 
      而随着右小臂被对方推按得与我的胸部距离最近时,我的身体必然由于对方的用力而以左胯为轴尤其地发生右转,这样,我像沿着一个面盆的周边弧形地向左侧移动的幅度也会骤然最大;这就像是一个面盆,底部仅有三分之一放置在桌子上,有人一按面盆的中心,这个面盆肯定是要翻转的,从而按面盆的人肯定是要按得“落空”的。
 
      太极拳无论是身体哪个部位实施的“引进落空”,无论是什么外形,无不都是这样的原理。

图片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