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 练太极拳膝关节疼痛的原因分析及防治---恬静太极

个人日记

 

练太极拳膝关节疼痛的原因分析及防治

.


.


           膝关节是人体下肢支撑身体最重要的关节,太极拳运动虽不是激烈的体育运动项目,但由于练习过程中要求身体放松下沉,下肢松胯屈膝,经常有一腿支撑重心,所以对腿部力量的要求很大,膝关节的正确锻炼则更要。
                        膝关节疼痛的原因      一、练功前关节活动不充分
          有些人练习太极拳时不做热身运动,直接进行套路练习,想利用有限的时间多练一遍拳;有些拳师本身就不重视热身运动,这是非常错误的。活动不够充分就开始练拳,膝关节周围肌肉韧带还比较僵硬,做动作不慎就会造成膝关节扭伤,在以后练习时就会出现疼痛现象。
二、练功后不注意休整及保养
           由于太极拳是在松胯屈膝的情况下进行锻炼的,对腿部力量的要求较大,通过较长时间的练习,腿部肌肉由于疲劳就会比较紧张。这时在停止练习后,就要注意肌肉的放松。如不充分做好休整活动,就会使腿部肌肉僵硬从而导致膝关节劳损,这就像参加百米冲刺的运动员跑完后不能马上停下来,而是还要进行一段距离的慢跑使身体有一个恢复的过程。
            另外,膝关节除了在锻炼前要充分活动开、结束后做好充分的恢复休整外,还要注意对膝关节的保养,即在练完功后,周身出了很多汗水,全身毛孔都张开了,这时一定要注意避风,俗话说“避风如避箭”。刚练完功,不能马上进入空调房间,或用电风扇对着吹和洗凉水澡。而冬天在不运动时要注意膝关节的保暖,不要让膝关节受寒,大风天气里不要在户外练拳,否则也容易让关节受风。
三、练功时姿势不正确
          1、跪膝。跪膝就是膝关节超过脚尖太多,使整个身体的重量都压到膝关节上,不能顺利地下到脚上,由于膝关节承重太大,易造成膝关节疼痛。
              2、定式时实腿的膝关节与脚尖不能对照。陈鑫说:“骨节要对,不对则无力。”由于膝关节与脚尖不对照,使膝关节受力不当,所以易造成膝关节疼痛。如动作“懒扎衣”定式,右腿要注意膝关节与脚尖对照;动作“单鞭”定式,左腿要注意膝关节与脚尖对照。
            3、重心倒换时动作幅度过大,两膝造成左右摇摆;同时两脚不能抓地,出现不是外侧脚离地,就是内侧脚离地的现象,这样子扭来摆去,也会对膝关节造成不良影响,容易使膝关节受伤。
           4、动作转换时不能虚实分明。在脚尖外摆、内扣时尽量不要负重,待定好方向后,再将重心转移过去,不要将两脚在地下虚实不分地乱扭乱摆,这样既不能体现出虚实分明,又会在带负荷转重心时,不小心使膝关节受伤,导致以后出现关节痛。
四、原有伤痛练拳后表现明显
           有些人在过去从事其他体育运动时就曾经受伤,或膝关节曾因为风湿、受风寒得了关节炎,但由于平时没有大的运动量,腿部不承受大的压力所以表现不明显,而习拳时由于全身放松下沉,下肢松胯屈膝、单腿支撑重心时,致使腿部超负荷承受压力,就使原来伤痛的膝关节表现出较为明显的疼痛感。
五、重心过低造成运动量过大
           每个人的体质不同,有些人从来不进行体育锻炼,所以,在初练太极拳时就会感到腿部支撑力不足,腿部容易疲劳,这样也容易使膝关节在控制能力差时受伤,致使关节疼痛。 .
.
     如何防治
.
         由于膝关节疼痛会严重地影响姿势动作的准确,从而阻碍拳艺的进步和提高,使自己对前途失去信心,以至于放弃练拳。这就要求我们太极拳的教练要对运动生理学、运动力学、运动解剖学有所了解,要正确地、系统地、科学地去练习太极拳。要做到在练出一身好功夫的同时,练出一个好身体,不能功夫练上身了,身体却练坏了,所以练真功与养生同样重要。只有在方法正确的前提下,才能练出一个强健的体魄,让太极拳成为我们最佳的健身方式,为人类的健康长寿作出应有的贡献!
           练拳后膝关节疼痛是什么原因?陈式太极拳对下盘要求比较高,一般做完了练习后,比如基本动作以及雀地龙等,走起路来膝关节就会有点痛,不知是什么原因?向各位请教!不胜感谢! 关于练太极拳引起膝关节痛你所遇到到的问题很多练习太极拳尤其是陈式太极拳的练习者都遇到过。原因一般有两方面:一是练拳架的过程中拳架下盘未达到正确要求,下肢在运动过程膝关节与脚尖方向不一致,导致膝关节内两条交叉韧带所承受的负荷不平衡,而引起的膝关节炎(多为髌前滑囊炎),此种情况在练完拳后的感觉尤为明显,感到关节酸痛、酸胀,严重者患侧关节可比健侧关节肿胀,但休息过后可缓解。二是练习者本身下肢肌肉力量尤其是在耐力及控制力方面仍有所欠缺,但练拳时却要求过高,拳架练的很低,负荷过重引起,此种情况有的人在膝关节稍上方的股四头肌肌腱一段的酸痛会比较明显,膝关节囊的酸胀感没前种情况那么明显。
出现这情况也不用太担心。首先,练拳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姿势的要求,膝关节与足尖方向要一致,练拳先要慢慢练,放松练,即使是发力的动作如掩手弘锤也不要发力打出,只要打出发力的意念就好了,因为很多初学者还未学懂得放松,拳架不够松、柔,胡乱发劲,只会发出的是死劲,而不是弹抖劲,这样练习难于去僵求松,且发力过程容易对膝关节造成慢性损伤。拳架要练的够熟练、松柔了,才可发劲。其二,练习者如果是年轻力壮可直接从低架练起,但是如果年纪较大或身体瘦弱者或平时缺乏体育锻炼者,建议先从高架练起,即拳架不必要求太低,只要能做到重心的虚实变化就可,还可以练习站桩作为辅助练习,初时每次站桩的时间不用太长,适可而止,慢慢增加练习时间,通过这些锻炼时间长了下肢的力量可以得到明显的加强,这样拳架可练的低些,简单说,就是拳架先从高练起,时间长了,练低架的时候就不会感到那么吃力了,而且拳架也会比较松柔。因为有的练习者在初练时练低架,虽然动作可以基本做到,但完成的比较吃力,拳架就缺发松柔,比较僵、滞、劲断而不连续,而从高架练起不会那么吃力,放松起来也比较容易一些。
   很可能是错误的理解圆裆开胯,用膝盖外撑来造成圆裆的感觉,结果变成膝盖过分外掰,自己扭伤自己。
练雀地龙时把注意力放在腰胯的转换,裆开膝合,架子不要过低,全身的力尽量放到脚底,不要停留在膝盖。
膝痛分几部分
第一:膝之后部疼痛是拉筋拉伤了,要小心保护十字韧带。
第二:膝之上部及大腿部份是四头肌,练拳酸痛是正常的事,注意强度就可以了,没关系的,太酸痛时按摩下及休息一两天就无事了。

a)大腿骨 b)大腿直筋 c)膝盖骨 d)膝盖韧帯 e)胫骨粗面 f)大腿骨之关节面
g)外侧半月板 h)内侧半月板 i)前十字韧帯 j)后十字韧帯 k)外侧侧副韧帯
l)内侧侧副韧帯 m)腓骨 n)胫骨

第三:膝关节之下方疼痛就要留意一下了,是半月板之位置,要么就是姿势不正确跪了膝,或重心偏前了,注意把姿势调整好。
第四:膝之两边为侧副韧带,这两边疼痛大多是动作中扭了膝,在拳架中变换方向时脚的摆放是重要问题,撇脚和扣脚掌握不好,尤其是新动作时上身腰转了而下身不转,或膝转了而脚腕不转多会出现你的问题,休息一下,按摩一下可使其缓解。
    我是一初学者,现在一直练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自己感觉原因可能有以下三点:
一,姿势不对;
二,工夫欠缺;
三,练太极拳前有风湿(风寒)症状,练太极拳时内气运行不通时所致(正所谓"通者不痛,痛者不痛"). ... 国家二十四式虽是抽取杨家的式子,但对身体要求没有严格要求
杨家的弓步是以坐胯圆裆为准,如果做了坐胯圆裆,弓步前脚的力会与后脚(后脚带点曲膝)相通,则倾聚前脚膝盖位的力,将会由后脚分担,减少伤膝
而李天骥编二十四太极,他自家是形意底子的,他们是用抽胯力,所以力是抽回会阴处,所以不会伤膝盖,而学的是国家教练,用的是长拳功基础,所以可说是练错又教错。
练太极拳伤膝是怎么回事?
太极拳对于膝盖练习有什么要领可掌握?
               -----------博约 ------------
伤膝的原因可能是练习者太注重表演性而忽略了太极拳真正的要领。这种现象在初学者和专业运动员中受伤情况较为严重。还有就是腰肌劳损在太极拳爱好者中也比较普遍。
现在练太极拳的人大多都把自己的步幅跨得过大了。一旦步幅过大,势必造成上身的僵硬。上身一僵硬,反过来又造成下肢难有很好的支撑力和平衡性,这样对膝部就更加大难度。对于膝部肌腱先天比较弱的人来说,自然就容易受伤了。
“过犹不及”都是不符合太极拳自然原则的。这也是好多练太极拳多年不能松沉下来的缘故吧。
太极拳《关要诀》中就有一句:“定踨于膝”。就是要求膝盖必须定向于脚尖所对的方向。
无论那一派太极拳都对膝盖的锻炼有比较严格的要求:就是在弓步时,“小腿与地面垂直”为度。
但是,现代体院武术的倡导是膝不过脚尖。其实,他们都过了脚尖了。专业运动员的膝过脚尖,当然就会误导业余爱好者们的练习方向。因为专业运动员是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嘛。榜样都出问题,被误导的业余爱好者们当然也就会跟着出问题了。
太极拳对于身肢的要求,在其他武术里面也应该是通的。
      正视膝痛-----太极拳习练方法纠误2003年12月27日,在广州华南师范大学召开了“2003年太极拳国际论坛”会,研讨太极拳发展的问题。
在“论坛”召开的前几日,12月20日《人民日报》和12月23日的《广州日报》,先后发表了同一标题为《腿部有损伤的中老年人不宜练太极拳》的文章:“甘肃省对345名练太极拳的人调查,发现有42.3%的人患膝部关节痛,其中58.7%是练拳之后才痛。”
这个信息,对练太极拳的人特别敏感并成为这次“论坛”的重要话题。有几位与会代表闻讯就立即到“论坛”附近的办公室,查找上述报纸看。
有的代表对上述信息表示怀疑说:“甘肃是怎样调查的?太极拳是能防治疾病的,怎会引起膝关节痛”;也有说:“我练太极拳也有十多年了,可没有膝痛这种毛病!”……该文写道:“科学的太极拳运动,是可以有效促进下肢血液循环,起到按摩治疗腿部劳损作用,但是练习不规范,却又容易造成各种运动性损伤。”但是,文章没有说明,为什么这么多人练拳都不规范?而膝关节痛又多是练拳引起的。
这位长者分析说:甘肃省被调查的对象,很可能多是练“竞赛套路”的人,练“传统套路”的人不可能有这么多人患膝痛。他认为“竞赛套路”有不少动作是不规范的,是引起膝关节痛的主要原因。据此,他建议修改1956年和1960年先后出版的24式和88式太极拳竞赛套路,并强调说,这些套路已推行40多年了,国家宪法沿且一再修改,这些套路有不规范之处,为什么不可以修改?
不少代表担心,太极拳会引起膝关节痛的信息,会使初学太极拳者存戒心而影响练拳的积极性;出会使想练太极拳的人,特别是青少年人会望而生畏“不敢问津”,从而大大妨碍太极拳运动的深入发展。
笔者是个太极拳迷,练拳数十年如一日,大约练了30年左右的“竞赛套路”,对增强体质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也因此而经受过长期膝关节痛之苦。至1987年改学传统杨式太极拳,当时还是有严重膝关节骨质增生,曾多次到佛山中医院治疗,该院住院部主任潘国全医师曾拿着我的X光照片告诉我:“你双膝骨质增生十分严重,最好还是去练太极拳(后来才知他的父亲是广州人称“太极皇”的潘炎流先生)。”果然如他所说,我经过积极学习传统套路两三年后,膝痛逐年减轻,四五年后就很少疼痛了,现在徒手也可以登山了。
笔者练拳的经历以及所知广东佛山的区荣钜、杨氏太极的嫡传杨振铎先生等练传统太极几十年的老师练拳实践,完全证实上述专家的论断是对的,据我所认识的太极拳家都没有练出膝部关节痛。相反,练“竞赛套路”反映膝痛的人,则每有所闻。
24式和88式太极拳套路,都是借鉴杨式传统套路编著的,为什么在防治疾病的作用上却有这样的反差?经本人悉心研究,发现好些动作,在竞赛套路方面是会引起膝痛的:
第一, 弓步。“竞赛套路”要求“膝盖不要超过脚尖,后腿自然伸直”,但练者据此,即使“不超过脚尖”也会膝盖与脚尖取齐,因为后腿伸直,膝盖如果不到脚尖,就会虚实不分,出现“双重”的弊病,加重双腿的压力而转动不灵。这种弓步,大腿与小腿之间的骨关节不是互相吻合,而是由于倾斜而长期分离,使关节互相磨损,气血也因此而受阻造成“不通则痛”。而腿的伸直是完全不符合“劲以曲蓄而有余”和“一身五张弓”的传统要求的,由于双膝前后弓步,时而前倾,时而后仰,直接增加了双膝关节的负担,久而久之,便会引起关节痛。
路则不同,不论前后弓步,却是膝盖对涌泉脚面的“三七步”,是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不论进、退、转,步法十分轻灵,做到不偏不倚,不倾不仰,膝的关节不仅不会受到磨损或扭伤,反而起到轻轻按摩的相互作用,所以能治疗腿关节劳损。
弓步是太极拳所有步法中的主体,约占各种步法的65%-70%,因此弓步的步法是否合乎规范是对膝部关节起好坏作用的关键!
第二, 换步。“竞赛套路”在左右换步时,明确要求:“上体后坐”、前“脚尖翘起微向外撇”(即所谓“后坐撇脚”),然后再踏实前脚成弓步。这种换步方法,比起传统套路,不是简化了,而是复杂了。以“左右搂膝拗步”为例,“传统套路”左右都是三个实步两个虚步,而竞赛套路左右都是四个实步三个虚步。如果单纯步法数量增加,而增强运动量还不要紧,问题在于这种不合规范动作的增加,使膝关节受到严重的损害:由于身体后坐,“脚尖翘起微向外撇”就必然是以脚跟为轴转,这就使得腿的转动与腰胯分离,而不是脚随腰转。这种不良的转动,使左转时,左膝偏向左歪,右转时右膝偏向右歪,连脚尖也不能对正,更不用说百会穴、会阴穴与涌泉穴之间成垂直线了。这样“撇脚”,当站起来时,大大增加了两膝之间,骨与骨这间的摩擦力和加重了小腿的负荷,时间长了两膝安得不痛!那么“撇脚”后是否可以“以腰带腿”呢?当然可以,可是这样转的话,因身体坐实后腿,而勉强用腰去带前腿,又必然使后腿受腰胯大力的扭曲,久而久之就会扭伤,要想膝不痛也难!
第三, 竞赛套路较注重外形动作,内在方面注意较少,特别是与意、气、力的结合较少,谈不上“气遍身躯无少滞”、“以意运气”、“气与力合”等等,形成内外不协调,呼吸与动作不调和,使气血不流畅甚至堵塞,这些都是导致膝关节痛甚至其他关节痛的重要原因。
    因此,笔者认为太极拳的规范问题是当前太极拳运动中的重大问题,应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使太极拳运动更规范地走上正轨而深入发展!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