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我乡愁于心田

个人日记

 

 

前些日子,父亲来电话说,去冬今春,村里一直在搞“园田化”作业,方圆十几里,没种油菜,几箱蜂错过了油菜花蜜。

所谓“园田化”,就是在政府主导下,通过测绘,将各户的责任田,统一推平,并修建统一标准的机耕道和“U”型灌漕,形成一马平川的网格式田块。

清明回乡,田野,已是面貌一新,甚至新得有些陌生。弯弯曲曲的田埂被笔直宽阔的机耕道所代替,那依势而成、高低不平、错落有致的水田、旱地、池塘、水洼、草洲、湾溪、小径、港汊、堰沟、暗渠、明坎,都不见了。若大的生产队时代的公共打谷场没了。那两处高高突兀在田畈中央的坟丘也被迁走推平。

我成长的足迹与记忆,仿佛突然被时代潮流抹去、湮灭。心里,顿时有些空落。望着故园,我百感交集,怅然若失,不知自己是在笑还是在哭,或者应该笑还是应该哭。

离乡的人,心里、梦里总是深藏着故园之恋,也许这就是所谓的乡愁吧。乡愁,能让游子在特别的日子,形成火车春运大军、摩托返乡大军,不回家一趟,就寝食难安。而山山水水便是乡愁的永恒载体。习总说,要让居民记得住乡愁。只是,栓过几代人乡愁的“系桩”被改造得认不出了,乡愁,便似一叶汪洋中漂泊的孤舟,蓦地没了托寄。

故乡,那些弯弯的小路,纵横交错,无尽延伸,盘连成一个巨大的网。乡愁,又何尝不是一张网呢?它是一张具体而又抽象的网啊。那是亲人、亲戚、亲情的网;是家族、家风、家规的网;是乡亲、乡音、乡俗、乡情的网;是记忆的网,岁月的网;是饱含欢笑、愁苦,汗水、泪水的网;是写满勤劳朴实、催人奋发的网。农民,世世代代被网在网中央,无法挣脱。任凭你到大城帀,任你到海角天涯。这张网,会让你牵肠挂肚,会让你泪眼婆娑。

村子,有些冷清。青壮大都外出务工,老人与小孩成了村庄的主体。昔日鸡飞狗跳、猪牛满坡的景象已经不再,土地抛荒屡见不鲜。无疑,园田化,对于推动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机械化,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是必须的。对于促进土地流转,减少土地抛荒,提高农民组织化和农业市场化程度,有着积极意义。然而,人,又都是有感情的动物。对曾经的过往,总是有一份执著的眷恋。

故乡,是我的“情”根,早已幻化成“氧”,溶在我的血液中。我经常在“走一走,看一看”中,寻找儿时的足迹,追思已故亲人的容颜,抚摸一些遥远的故事。每每触景,就会生情。如今,面对那些突然消逝的“景”,只能用一些文字,祭我乡愁于心田了。

村庄每个角落,都曾有我的身影,野外每条田埂,都曾有我的足迹,谁家丁点变化,都曾尽收眼底。田螺家的桃树上竟然残存一个没被人发现的水蜜桃;金狗家又有一个柚子长黄了;禾香家那棵枯桑,雨后又长出了木耳;木活家的独轮车换了新木架;老光棍年生家的门是虚掩的……

哪条溪鱼多,哪个池塘菱角最鲜嫩或者鸡头莲梗最脆甜,哪家的田地坐落在哪,哪处水渠、堤坡、河洲草茂,适合放牛,哪片区域牧鸭,鸭子不会乱跑,我都一清二楚。

过去,苦的时候,真的好苦。 1980年,夏旱,菜园蔬菜枯死。商管所的什锦菜、萝卜干才1毛多钱一斤,但大多数人家仍然舍不得买。没菜下饭,于是,吃辣椒叶子、吃芝麻叶子、吃菱角藤。我那时才十来岁,最讨厌奶奶叫我去撸芝麻叶子来做菜,太难咽了。1983年,水灾,圩堤决口。房子进水,贮粮也浸了水,发了霉的粮食,吃了几个月。

过去,累的时候,真的好累。每年夏收夏种“双抢”期间,小孩子与大人同进同出,顶着烈日,在田间干活。一个暑期下来,双肩磨破皮,背上晒脱皮。我5岁就跟着姑姑拾稻穗,6岁放牛,7岁捕鱼,8岁割油菜;10岁那年,包产到户,开始扯秧、耘禾、割稻、挑禾、打谷; 12岁栽禾,13岁耙田,15岁后,所有农活都能独立完成。

高中暑假,很多次,一个人扛着4米多长的“木水车”,烈日下车水汲灌稻田;很多次,一个人扛着铁锹到田间看禾苗长势、虫情,堵田埂漏水的鳝洞;很多次,一个人在漆黑的田畈,挖好拦沟,等着上面乡镇分剩的云山水库的水缓缓流到田里;很多次,骑着自行车,到十几里开外的基层供销社,去买一包钙镁磷、碳酸胺或者尿素,然后晃晃悠悠地骑回来,并施到田间地头;很多次,驼着兑水后几十斤重的药水机,到棉田、稻田,拧开喷雾器,一施药就是几个小时,双肩被绑带勒得通红,偶尔还中毒,又呕又吐。

正因为农村的苦和累,加上种田成本高,周期长,灾情多,收入低。长辈,总是幻想着能出现替人干活的“木牛流马”,总是希望后辈们能跳出“农门”,摆脱“泥巴脚”。

他们哪知道,时代就发展这么快。如今,农村青年成批进了城。从插秧到施肥、收割、运输,全程都机械化了。过去,一块田仅耘禾、锄草,就要重复若干次,否则,杂草丛生。如今,只要施一次药下去,草枯而庄稼不死。施药,现在还用上了小型无人机,一次可施几十亩。

机械化提高了生产力,但田野也从此变得空旷、寂寥。满田畈劳动的人群不见了。牛背后,耙田汉那高亢悠扬的“田歌”,再也听不见了。一丝不可名状的戚然和怅惘,掠过心头。突然怀念起当年全村的男女老少,热热闹闹共畈劳作的日子。

我没有半点怨恨当初大人对我们小孩子象“长工”一样苛刻。反而觉得,大人不溺爱孩子,其实是一种福报。也许苦日子、累日子教会了自己勤劳刻苦,让自己懂得感恩与知足,令自己一直敬畏劳动,崇敬汗水吧。经过真正劳动洗礼的农民,骨子里大都坚韧、坚强,不怕苦、不叫累。这种农民的品格,让我终生受益。读书时,因能吃苦,成绩一直不错。参加工作后,因能吃苦,凡负责的工作,都有一定的位置。自己也一步一个脚印地在思想、政治、能力上不断进步。勤奋习惯的养成,都是家乡所赐。所以,家乡,就是我生命的摇篮、熔炉与圣地。

家乡,公路宽了,房屋气派了,小轿车多了,日子比从前富足了。只是,在翻天覆地变化的同时, 一些美好的东西,却成了时代的祭品,让我心痛。看着生态环境在恶化,风俗文化没有了传承,人情世态愈加炎凉,媚俗炫富盛行,黄赌毒沉渣泛起,人们对暴发户黑吃黑竟然充满羡慕。我心里不是滋味。如果,时代的发展,要牺牲几代人坚守的美好为代价,那真是太沉重了。乡愁,就染上了哀愁的味道。

原以为,家乡的山水田地,是个取之不尽、食之不完的富矿,没想到,才几十年,因为农药与化肥的过度使用,不但土壤肥力下降,一些常见的野外生命也濒临绝迹。当初,只要有水的稻田,就会有无数小鱼、蝌蚪、泥鳅、黄鳝。如今,水沟里、水田里没有了这些东西,乌龟、甲鱼象熊猫一样珍稀了,青蛙竟然也成了稀有动物。这些卑微生命的消失,让田野少了灵性。

现在的农村,已经没有抓“稻花鱼”的慨念了。那是水稻含肚扬花之际,水田要放水“干脚”, 以利根系发达。这时,积水洼处,小鱼儿聚集,扑楞得泥水哗哗响,站在田埂上,听声就知道哪儿有鱼,拎个鱼蒌,就能抓半蒌。

一场大雨过后,扛一个竹蔑做的,状如花瓶,带“倒须”的鱼籇,利用鱼爱溯溪的习性,把鱼籇埋到水流不断的溪水中,总得收到不少的鱼。拿个抄网、阵篱网,沿小河边、小沟寻找有活水的地方,也能捞到不少的鱼和泥鳅。

用个竹篮,放进几只敲碎了的田螺、河蚌,然后用绳子掉入水中,或者用废蚊帐罗布,缝在一个铁丝圈上,再系三根小绳,形成一个平台,然后抹点湿糠,用钩子送入水中,不一会,起出水面,竹篮里、罗纱中,总有一把活蹦乱跳的虾。

那时的青蛙真多,村头、墙角、菜地,塘边,到处都是青蛙。晚上,随便走到哪条田埂,都有无数青蛙“扑通”跃水。以至于,若哪条路没有青蛙入水的声音,基本可以断定有人刚走过。青蛙是最好钓的。用一根两米的小竹杆,系根小苎麻绳,再绑一只小青蛙,到菜地、水草丛、棉地、稻田,把小青蛙放到其中,一提一落,那呆蛙便以为是虫子,纷纷来抢食。不过,我已经很多年不吃青蛙了,算是赎罪吧。

那些钓甲鱼、抓乌龟,掏麻雀、诱斑鸠,摸螺蚌,挖黄花采、野葱,掐玫瑰柳、萝卜菜柳,扳小竹笋,掰茭白,采菱角,摘桑椹,拾地衣,寻蘑菇的故事,那些放牛斗架,到打谷场游戏,到小河里游泳的故事,正在成为传说。

还有那些流传甚久的农村风俗文化,命运也是一样。失传的失传,废弃的废弃。

村庄戏班那些同台唱戏的角们,伴奏的艺匠们,大都到了迟暮之年。戏箱里的服饰道具早被老鼠咬烂,戏谱也不知所终。清楚记得,年关之后,邻近村庄的戏班,你到我这来唱,我到你那去演。汽灯亮如白昼,台下人头动,大人如痴如醉,小孩穿来蹿去。演员、跟班分到各家吃派饭,户户待客,家家论戏,那个热闹,才真的叫“年味”。

那艘龙舟,已经烂穿,多少年没下过水了。当年,端午的鼓点声起, “划着船,扯风篷,尖尖船,走四方”的号子一喊,两岸曾经多少人为之疯狂。清楚地记得,一位小媳妇,听见鼓声,心就飞到了现场,她嘴里念着号子,眼睛瞅着窗外圩堤,同时,拿锅铲的手也没停,合着号子,下意识地做着划水的动作,竟然把锅里的面条浇了一地。

养育了多少代人的那口老井还在,但各家都钻了压水井,老井已遭废弃。一年一度的,庄严肃穆,妇女要回避的“洗井”仪式,也就自然消亡了。

如今,大年初一拜祖堂还在持续,过年期间的闹龙灯也还有,但是,技巧性强些、难度大些、艺术程度高些的狮灯、船灯、蚌灯,已经很少有人会玩。七月半祭祖,元宵上坟、清明挂纸的习俗还延续着,但是,少了很多青壮年参与。很多农民工,只有春节能回家一趟,而且仅仅呆几天。有的,为错开春运返程人流高峰,初七前就踏上离家的路。祭奠先人的仪式,只能由家里的留守老人来孤单地完成了。不仅如此,连过年过节到亲戚家向长辈拜年拜节的礼仪,年轻人也越来越没时间与兴趣参与了,稍微疏远一点的亲戚,几年都不去一次。

如今,农村娃与城里娃没有多大差别,小小年纪,也到过很多地方。见得多,识得广。大多数家庭,也就两个小孩子,宝肝宝命的。很少让小孩干农活,小孩也很少真正溶入大自然。这些小孩,心都在父母打工的地方,梦在城市。他们都是要飞离农村的。因为玩手机多、看电视多、上网吧多,不少农村孩子的眼睛过早地近视了。我们小时,没有电灯,但视力非常好。晚上,经常成群地在村前村后做游戏。黑夜走到别村看电影,根本不用手电。

我不知道,没有干过农活,没有与家禽家兽亲密接触过,没有尽情享受过农村大自然赐与,没有全面领略参与过本地乡土风情的农村小孩子,还能算真正的农村娃吗!到将来,能系住他们乡愁的,除了一栋老宅,几座坟莹,还能有什么呢。

 



文章评论

夏日最后一朵

真实再现了我们儿时的记忆~我是九斤老太,我要说一代不如一代[em]e113[/em]

落尘

读的人眼泪汪汪。故乡,故乡,永远的牵挂永远的愁……

绿色满天

也许这就是改革的新貌,不过我相信,改革的春风,会人民的生活会越来越好。[em]e100[/em]

捻茶儿

乡愁是你离开那个地方,又对那个地方的想念。对于一直都留守在那里的人来说,改变也许预示着一种希望。

醉漾轻舟【休网暂不加】

字字句句充盈着对农村现状无奈的叹息,凸现了对昔日乡野的怀念。如锦兄笔下堪忧的状况大有蔓延之势:过度使用化肥造成生态恶化,处处可见清池的鱼虾、泥鳅黄鳝已成为历史。本应传承的风俗文化却因为后生们背井离乡心不在焉而后继乏人……令人忧戚,令人痛惜!

向阳花木

现在的农村生活和传统农村生活相去甚远了 ,乡愁也只能积淀在心底。

嫣然

阿锦可以出书了,书名就叫《浓浓的乡情》[em]e112[/em][em]e112[/em]

嫣然

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乡情,乡愁,乡俗……最是家乡情意深。

醉漾轻舟【休网暂不加】

这篇文字也展示了传统农业时代的辛苦劳作却让简单的快乐萦绕心怀,体现了现代农业的优势与由此带来的弊端。发展中总有一些东西被丢弃,日积月累后蓦然回首,才发现某些珍贵的东西已经难以寻找回来了。颇有深度的文字,给人思索和启迪。欣赏如锦君这篇极有意义的文字。

媚子

思故乡,念故乡,故乡永难忘!

文竹

或许有一天,连坟茔也没了呢!

文竹

那根白白胖胖却甜翠无比的花生芽,那细细小小的红薯芽,还有那垃圾堆里捡来的气球片儿,那打谷场上的挥汗如雨……不止一次出现在我的梦里,晃荡在我的眼前。可只是梦而已,再怎么怀念,再也,回不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