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家贪

个人日记


纵观历史,贪官污吏层出不穷,而且一到这伙人肆无忌惮为所欲为左右朝政的时候,这个朝代也就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了。贪的表现各不相同。有的是一人贪,有的是夫妻贪,有的是全家贪,贪得轰轰烈烈、热热闹闹。

唐朝的李义府大概算得上是一个热闹人。

李义府,瀛州饶阳人。其祖为梓州射洪县丞。贞观八年,剑南道巡察大使李大亮见李义府善写文章,上表推荐了他。对策擢第,补门下省典仪。黄门侍郎刘洎、侍书御史马周也称赞他,不久他就当上了监察御史。又敕他以本官兼侍晋王李治。到李治被立为太子后,除太子舍人,加崇贤馆直学士。因与太子司议郎来济都是以文章著称,故时称“来、李”。李义府献《承华箴》,太子将文章表送给他父亲看,李义府得到了四十匹帛的奖励,接着,命令他着手写《晋书》。李治登皇帝位后,晋升他为中书舍人。永徽二年,兼修国史,加弘文馆学士。李治想要立武昭仪为皇后,李义府私下表示支持,便被提升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监修国史,赐爵广平县男。

李义府表面上对人随和有礼,与人说话总是和颜悦色,而内心褊狭忌妒,阴狠残忍。在他身居要职之后,希望他人都来依附自己,稍有触犯,则要加以陷害。故时人说他笑里藏刀,又以其柔而害物,也称他为“李猫”。显庆元年,以本官兼太子右庶子,进爵为侯。有洛州妇人淳于氏,坐奸系于大理,李义府听说妇人貌美,便暗中指使大理丞毕正义免她的罪,然后把她纳入外室。大理寺卿有所怀疑,将情况上报,诏令查其事,毕正义惶惧自缢而死。侍御史王义方廷奏李义府所犯罪状,唐高宗大怒,将王义方贬为莱州司户,而不问李义府的奸滥之罪。退朝后,李义府得意地问道:“王御史妄加弹劾,惭不惭愧?”王义方正色道:“孔子担任鲁国司寇,仅七天便诛杀少正卯。我王义方就任御史十六日,却不能清除奸邪,确实有愧。”不久,李义府兼任太子左庶子。显庆二年,代崔敦礼为中书令,兼检校御史大夫,监修国史、学士并如故。寻加太子宾客,进封河间郡公。显庆三年,又追赠其父李德晟为魏州刺史,诸子都被封为清要官职,诏令为其造甲第,荣宠无人能比。而李义府贪得无厌,与母、妻、子、婿一起卖官鬻爵,其门如市。他多引腹心,广结朋党,权势熏天。

此前,杜正伦为中书侍郎,李义府为门下典仪,后来二人同为中书令。杜正伦自恃前辈,对李义府很轻视。中书侍郎李友益与杜正伦密谋除去李义府,李义府知道后向皇帝报告。在皇帝面前他们各执一词。皇帝认为他们是大臣不和,各打五十大板,贬李义府为普州刺史,杜正伦为横州刺史。李友益流放峰州。显庆四年,将李义府召回,兼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此前,李义府自称出身赵郡李氏,被给事中李崇德列入族谱。他贬官普州时,李崇德将他除名,因此怀恨在心。李义府回朝后,命人罗织罪名将李崇德下狱。李崇德最终在狱中自杀。他出身微贱,虽官居宰相仍不得入士流,因此奏请重修《氏族志》,主张不论门第,凡得五品官以上者皆入士流。

龙朔元年,因母亲去世而离职。龙朔二年,复职为司列太常伯、同东西台三品。他奏请皇帝,将自己的祖父改葬到永康陵侧。三原令李孝节私征七县丁夫车牛,载土筑坟,昼夜不息。高陵令张敬业恭勤怯懦,不堪其劳,死于工作场所。王公已下,争致赠遗,其羽仪、导从、轜輶、器服,穷极奢侈。送葬队伍绵延七十里,极尽奢华。其规模之盛,自唐高祖武德年间开始都没有过。

李义府本无鉴别人才的能力,借着武后的势力,专以卖官为事。不按规矩来,官员多有怨气。李旦初为殷王,以李义府兼殷王府长史。龙朔三年,李义府升为右相,仍旧主持铨选。他在皇帝面前谄言自媚,出外则肆意乱法,百官尽皆畏惧,无人敢言其过。唐高宗对此略有所知,告诫他道:“听说你的儿子、女婿多有不法之事,我都为你掩饰,你该对他们多加管教。”李义府勃然变色,问道:“是谁告诉陛下的?”高宗道:“你知道就行,不必问我是怎么知道的。”李义府也不谢罪,扭头便走,高宗也没有追究。不久,李义府请术士杜元纪望气。杜元纪道:“您的宅第有冤狱造成的怨气,如果积蓄二千万钱,可以将怨气压制。”李义府深信不疑,更加急切地搜刮钱财,还趁哭吊亡母之时,与杜元纪微服出城。时人认为李义府在窥测灾异,图谋不轨。这时,李义府又向长孙无忌之孙长孙延索钱七百贯,授给他司津监的官职,结果被右金吾仓曹参军杨行颖告发。唐高宗命司刑太常伯刘祥道与侍御一同审讯,并由司空李勣进行监督。情况落实后,唐高宗下诏,将李义府长期流放巂州,其子婿也都遭到流放。朝野对此无不称庆,有人甚至写了篇《河间道行军元帅刘祥道破铜山大贼李义府露布》,张贴在交通要道上。乾封元年,唐高宗封禅泰山,大赦天下,但却不许长期流放的罪囚返回。李义府忧愤不已,发病而死,时年五十余。至此,担心他东山再起的朝士方才安心。上元元年,李义府的妻子、儿女遇赦,得以返回洛阳。如意元年,武则天念及李义府在永徽年间的翊赞之功,追赠他为扬州大都督

唐代思想家,文学家李翱说:“所谓奸邪之臣者,荣夷公、费无极、太宰嚭、王子兰、王凤、张禹、许敬宗、杨再思、李义府、李林甫、卢杞、裴延龄之比是也。”

唐翰林学士李綘说:“北齐任杨遵彦则理,用高阿那肱则乱;隋代任高熲则理,用杨素则乱;国家任房玄龄、杜如晦、魏徵、王珪、姚崇、宋璟则理,用李义府、许敬宗、李林甫、杨国忠则乱。

衰亡一个朝代,腐败的众管家功不可没。

  [1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