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杂记(头菜煮猪肉)
个人日记
回家后,常与母亲聊起过去的事,无非就是那些从前如何艰难的日子。关于那些吃的尤其多,像一个豆豉碗都得抢着,吃菜包饭之类的,都被母亲翻了出来。然后又与现在的生活比较,诸多感慨,我说:“现在很多人在网上发帖子,都说怀念老毛的日子。”母亲并不知道网上的事,对于帖子更不清楚是何东西,一辈子与田地打交道,虽略有些文化,却也不与大政治沾边。所以,我们所感慨的政治,她便不懂,只管听着。但毕竟不是愚钝之人,我与小妹的讨论,她总算明白其中的因由,说道:“说那时候好,当然有那时的好处,但只说好不说坏,也许是另有原因的吧。至少像我们这样的只与田地打交道的农村人来说,如今的日子,单从物质上说,要比当年不知道好了多少倍。”我们都是过来人,母亲这话,又如何不是呢?
于是,又聊到了当年什么都是“票”的事情,诸如布票,粮票,肉票等等,这些东西,虽然年代不久,但其实,因这些票与我们家,没有半点关系,所以我早已经遗忘。母亲说起来,便又重新焕发了记忆。那些年,国家计划经济,什么都用“票”来控制,买布得有布票,买米得有粮票,买肉,自然得有肉票。然而,这些有票的,也不是我们这些种田的人。而且即便有票,没有钱,也买不起布,买不起肉。这都是事实。
闲聊中,母亲说起了一件我早已经没有印象的事。
那年,她在自家的自留地里割了些红薯藤煮猪食,顺便把好的叶子摘下,扎了,挂在门口叫我卖。却没料到不一会儿,我却大哭着跑回家告诉母亲,说是被人拿走了。母亲安慰着我说不要紧,并告诉我她知道是谁拿走了。然后她放下手中的活儿,跑到工商所去,那些红薯叶果然便是工商所的人拿走了。原因当然是私自卖东西,是犯法的事儿,自然是要没收的。母亲现在说起这事,其实,大都是因为那时我的哭相过于夸张,所以只作是笑话来说。似乎对于被拿走红薯叶也没多大的想法。毕竟当时事实如此,从来没有人敢于公开摆卖东西的,摆卖就没收,这是任何人也不例外的事情。至于母亲是如何拿回红薯叶的,我们一直也没有问过,总以为大概也因为那些工商所的人大都是乡里乡邻,终究还顾全这份情面吧。这回子,母亲却把原因说了出来,她说当时她找到了工商所的人,要工商所的人把红薯归还,工商所的就拿摆卖是违法的大道理跟她说,母亲说:“我难道不知道是违法的事么?之所以要偷偷的摆这几扎红薯叶,不过是为了能卖了换钱买盐而已。”即便如今听到这话,我和小妹尽管笑着,但也知道这笑当中有多少苦涩的成分在内。
其实,从小过的便是苦日子,却因为都是农村人,对于政治啦,制度啦这些大是大非的东西并不明白,所以莫说是小孩子,即便是村里的那些略读了些书的老人们,除了会跟晚辈们读一些经书外,也从不知道政治为何物,也便都过着些无知无觉的日子。苦也罢,乐也罢,过一日便是一日,队长吹哨,便上工,等队长再吹哨,便下工。到年终时,大家分,多也好,少也好,即便有怨言,也不过是一时的。就像如今,母亲说起当年的日子,也是笑着的,于当初的日子,也仅限于怀念,却无一丝怨怼。这也许就是别人眼里愚昧的农民吧。
我跟母亲说:“我记忆最深的是分田后的第一次收成。那时,你站在窗户,对着隔壁的伯娘说,什么地方收几担,什么地方又收几担,除了交公粮,购粮,还有多少多少剩下。那个欢快的样子。”母亲笑道:“你想,每年拼命的干活,到年终时,却还是超支,最后得向生产队借谷过年,来年又拼命的干活,可是到了年终欠的没还清,又得继续借。都没个了结。就连你们搞勤工俭学的那些谷子,也得帮补着家里用了。分田到户后,第一次自己有了余粮,又怎么能不欢喜呢?”母亲所说的勤工俭学的事儿,现在倒还是记得清楚的。那时,学校每到夏收秋收季节,都把学生放回家去帮忙,但收假时要每个学生,上交多少斤谷子,算是响应“颗粒归仓”的号召。 而我们是真的到田里捡的,只是捡回来之后,先把好的留下来,上交给学校的,就是些稍差一些的谷子。在这上面,几乎家家的孩子都有自己的方法来蒙骗学校。诸如将谷子放在水中浸泡,使谷子显得饱满。甚至在谷中渗点沙子也有人干。为的就是要把捡来的好的留下来自己帮补家用。可见,当时家家的生活情况,其实大概也差不了许多。(劳动力多的家庭,不会超支,但是似乎交上去的谷子也不会多,因为,谷就是财富,谷多的家庭跟现在钱多的家庭一样)
有时候,看网上的帖子,那些洋洋洒洒的万字长文,一千个,一万个的赞当年如何如何好,而那些没有真正经历过的人,面对如今的种种,似乎也觉得当年确实是好,便充当起愤青来。面对这些帖子,觉得写帖子的人除了刻意维护过去外,便是觉得他们并没有真正深入到当时的农村去看看情形。当然这是撇开所谓的大政治而言,中国的农民们,似乎最关切的还是自身吃穿住行这么些细小的事儿,所以再大的政治争斗,政治利益,又或者是国家利益,似乎也较不过可以吃饱穿暖。换句话说,所有的政治考量,在没见识的农民眼里,可以轻易的被一日三餐所击败。通常挂在官员们嘴上的“民生,民权,民主”,其实,在政治上毫无意识的农民眼里,什么权,什么主,似乎都不及这生要紧,生也是官给的,权也是官说的,主也是官作的。也是,倘若连生也解决不了,这权,这主都不过虚话而已。这也许也算是朴素的农民意识吧。(其实,按事物一分为二的观点来说,有利总有弊,单纯的说以前是好的,又或者单纯说现在是坏的,似乎都是错误的,可惜没有人再这么辩证的看事物了,便只有以偏概全存在)
家人之间的聊天,便更没有政治性质在内,所以,与母亲和小妹所聊的,便全当是对儿时的回忆。总的来说,都满足于如今一日三餐的温饱之中,所以没有太多的愁苦在内,只当了笑话。我说:“那时的生活,似乎并不觉得苦。”这一点,母亲倒是没有半点犹豫,说道:“确实是。与我们家相似的情形多得很,似乎还真没有一家有苦的表现。”我不解,说道:“为什么?”母亲笑道:“这有什么,日子再苦,总会过去。”然后又说:“其实,重要的是一家人都健康,开心。这是什么都比不上的。”
我默然,母亲这话,其实包括了一个朴素的道理在内:物质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精神上的依靠。然而,这个道理似乎在如今的社会中,却是行不通的。当然,我无法反驳母亲的话,毕竟,与当今社会不合,并不说明这道理就说不通。就像现在,一家人聊天,吃饭,母亲绝对不会因为所吃的东西比不上别人而不开心。
母亲总结说:“你们兄妹,都有一个特点,其他的穿与用,似乎总是得计较半天,但于吃这方面,似乎就从来没有计较过。”我与小妹便笑。母亲这话正是因为我和小妹买零食的原因。小妹买了黄皮子,红提。我呢,隔天也买了龙眼,还有龟苓膏。在母亲看来,这都是不菲的价钱。而我与小妹,在吃这上面,还真没计较过价钱,也许是因为大家都觉得吃东西都比穿着重要,也不知道是不是从小就被饿怕了的缘故,如果便尽量在吃上面满足自己吧。只是在能力上,与有钱的人比,我们可以买得多与少的问题。
那天,吃过午饭后,经过市场,忽发奇想,跟母亲和小妹说:“当年我们吃的那个头菜煮猪肉啊,那味道真好。我等下去买头菜和猪肉。”她俩人并无异议,买头菜的钱是我付的,而猪肉钱,则是小妹付的。回去之后,将头菜浸淡了和猪肉一起煮了。还加了许多的佐料,自信要比小时候吃的单纯就是头菜煮猪肉要好,但吃起来,哪里有过去的那种味道呢?
我当然明白个中的原因,无非就是那时的环境与现在的环境不一样而已。将这事跟小妹和母亲说了。小妹倒没有说什么,母亲却笑着说:“还记得村里的二伯娘吧,有次在我们家里闲聊的时候,说:‘现在的鱼啊,腥;现在的肉啊,臊;现在的鸡啊,肉不结实,……’”这二伯娘说的是事实,现在的东西,用的都是催长的方式,三两个月,猪鸡鱼都可以上市。自然没有了过去踏踏实实养大的那种味道。但母亲要说的却不是这些,她说:“二伯娘的话马上被人反驳,说:‘二嫂,你现在不过就是有了点钱而已,如果是过去,我看你也没有这么多话说。’”这二伯娘,当初便和我们家一般的穷,终日也难得见一见肉。如今却是极有钱的人家了。也许这才是根本的原因。
母亲说这件事,其实并无深意。然而却让我想起了很早的时候,就读过了《芋老人传》这篇文章,而且,知道这文章之后,依文中的表面之意,我便也常常拿这来取笑一些后来发了财的朋友,但凡他们嫌某某东西不好的时候,便说“时,位之移人”。过去的美味佳肴,到如今便是再普通不过的食物。其实,我常常告诫自己:即便时过境迁,但很多人与事都必须要保持不变。可如今,我虽然还挣扎在生活线上,依然会觉得头菜煮猪肉不如从前,难道便也成了这般的人么?想想不禁汗颜。
想起《芋老人传》,便又不禁想到现在的这个社会。这些年里,物欲横流,人人逐利而生,钱成了一切。开口是钱,闭口也是钱。除了钱外,再没其他东西。很多人便连爱情,亲情,都拿钱来计算,朋友就更不在话下,往往便成了利益工具。芋老人告诉那个已经贵为宰相的曾经的穷书生所说的话,“时,位移人”而视糟糠之妻为芋,视贫贱之友为芋,皆弃而不顾,放到现在,依然是极为准确贴切的话。
其实人的一生,应该拥有的财富,不应该简单的停留在钱上面。有钱,或者钱多,可以获得丰富的物质,这固然是幸福,没有钱,如果拥有一份丰富的精神财富,又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呢?
文章评论
一锋
人是自私的,特别在道德缺失的现在,金钱,色欲,权力成了今天的人努力的方向,无视任何礼教,任何约束
小牛
在你文中提及的古今形象中都会找到自已的影子,社会在进步,该保留下什么呢?人不同,其行亦不同。
人在他乡
轻轻的走过,没文化的人只能说一句,好厉害,能写得了那么多字
踏踏踏踏踏歌
钱钱钱,为什么不姓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