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今宵《二》 (乙未年2015村晚)

个人日记



      时光策马奔腾远去,羊羊得意疾步而来。日历被春风翻拂,一页页飞忽而过,转眼羊年春节已至。

      仿佛,去年“村晚”《难忘今宵》的旋律音犹在耳。一整年的时光不知不觉被更迭递换,春去又回。今夜,又将“村晚”。马年我们村的“春晚”是全义乌市唯一的一台村级晚会,开了“村晚”的先河。
犹记去年村晚,每一个节目都那么出彩。老中青幼齐上阵,歌、舞、戏曲、道情、器乐合奏、小品、魔术渐次登场。晚会的编排与表演,都堪称“高手在民间”。 最让人遗憾的是,那么一台美仑美奂的晚会,竟然没有人想到要录制音像留存下来。直到欢腾渐消远,才惊觉,没有刻留难复返的好时光,唯剩下对那一场“盛典”的口耳承传。

      去年的歌舞《大中国》与《谁不说俺家乡好》,参演的是一拨“老娘们”个个窈窕柔美如花似玉。也许为更加衬出那拨娘们的姣好,一伙主办人生出一馊主意,要另组一拨看着“茁壮”的大婶来一曲最基础最简单的广场舞《小妹妹送情郎》,我也在这“被人劝着上吊”的拿白菜衬托玫瑰的一列。刚学时,觉得太难了。因为平生从未在众目睽睽下如此袅娜娉婷过,兼及也许无此天份,学起来又无法放开手脚,动作显得茁稚生硬。屡屡想退堂,总又继续受鼓励、被怂恿继而盛情难负,遂全心投入。凡事怕用心,一用心,无往不胜;一用心,发现那一套动作真是再简单不过。那么简单的动作,学不会实在是天理难容,该天诛地灭!

      鱼曹头村的第二届“村晚”在仓促的排练中倒计时。转眼间,除夕已至。“村晚”大幕拉开。

      开场一曲舞蹈《红色娘子军》铿锵雄壮,舞者身穿迷彩裙装,腰鼓悦耳清脆,舞姿刚柔相济,干练揉合妩媚,悦目赏心。《烟花三月》,曲声悠扬,舞姿轻灵,舞装大红嵌金,那份艳柔飘逸,仿佛天女落凡尘。《扎西得勒》,浓郁的边塞风情,欢快而热情洋溢。还有一小姑娘的藏舞跳的,如蓬勃盛放的花朵那样美。我参舞的《小妹妹送情郎》,由于“半路出家”,自是让人不敢恭维。跳得美不美,另当别论,但我们一拨人,却也是用了十二分心的,也算是勤勇可嘉吧。这几个舞蹈在小品与戏曲、流行音乐穿插,间错有致。

      几出小品传承去年村晚的衣钵,依旧可圈可点。《烛光里的妈妈》,唤醒人性,弘扬孝道,呈现真善美,看得观众热泪盈眶。还有《傻子学校》,提醒人们关注残障儿童这个弱势群体。参演的有我们村有多年小丑表演经验的女演员,演的是男角,演得滑稽,让人捧腹。捧腹之余,笑中带泪,乐中有悲。《便衣护士》中的就医老农、人在岗心不在岗的注射室护士,打针的情境表演得动作夸张至极,让人喷饭。内容暗喻了医患关系的不平等以及强调相互理解相互关爱是多么多么的重要。

      一父子分别演唱《红日》与《愚公移山》。一曲粤语版《红日》热情勃发,催人奋进。《愚公移山》那种我未成业有子,子未尽业有孙,子又有子子又有孙承继无穷极的豪气和浩气,铿锵的乐声传递着大无畏的精神,听来让人振奋无比。
娇俏的瑶瑶姑娘唱《小城故事》,温婉深情,唤起一代人对流逝的旧时光的美好回忆。这首邓丽君的歌几十年来不朽传唱。如今听来,依旧温情满怀。一小萝莉唱《南泥湾》,清脆琳琅,这一“古老”的歌,曾标识上世纪的六、七十年代建设兵团那艰苦、开拓、向往的精神。
      与小萝莉唱的《南泥湾》有得一比的是,俩年近八十的老者也合作了一曲《南泥湾》。其中一老者携小甥女拉二胡伴奏。二胡悠扬,老少合奏成一景。另一老者一引吭,先博得台下哄堂一片笑。不笑别的,只因其一张口,那声音居然清朗有加,与他老农民伯伯的形象以及他的年岁形成大反差。那么个老人,居然还能唱出那么“年轻”的声音,着实难得。据说,在几十年前,他在村里自行组合的草台班子里担纲古装剧中的“丫环”一角。丫环可不是谁都能轻易演的,得具备玲珑的身段、柔美的肢体动作、甜婉的唱腔才行哦。待他唱毕,我由衷喝彩。想必其他鼓掌喝彩的人也是与我一样的感受的吧!
      《涛声依旧》……
      《梦醒时分》……
      《妈妈的吻》……
       ……
      一首接一首,你唱罢,我登场。青春的歌,怀旧的歌,热辣的歌,就那样一首接一首,欢腾,和谐,快慰……
哦,今夜,我们身陷欢腾的海洋……

      此台“村晚”,村民自导自演,演出风格很“村”,此谓接地气吧。节目生活气息浓郁,观演者如饮农家自酿琼浆,温情入心。

      演唱婺剧折子戏《探子回报》及《徐策跑城》分别两人。前者专业水准颇高,唱腔与音色圆润高亢通透,美感十足;后者资深票友,演唱热情投入,听者纷纷叫好。之后的《红楼梦》之“金玉良缘”选段,越剧温婉柔美的本色,带来一抹清新之色,细腻赏心。

      美中不足的是,除舞蹈有专业着装和小品有与角色对应着装外,其余演唱者都是便装登台,难免让人觉得有失庄重。我建议来年各位参演者能更注重舞台形象,置办稍显庄雅的演出服,提升舞台形象,增加感染力。

      村晚舞台,选在村文化礼堂。这文化礼堂,之前通称大会堂。占地面积千余平米,在三十余年前建成,算是村庄内的庞大建筑。一个小小的座落在高山巅上的村子,拥有如此建筑,在当时交通尚未通达情况下是叹为奇观的。建筑材料都是人手扛挑,且建成后的“宏伟”程度丝毫不逊于任何一个大村子。顾名思义,的确是用作开大会的。泱泱近千人,在里面听观村领导宣传贯彻国家涉农政策大精神。当然,近些年这大会堂已失去了开大会的功用,只有每年元宵唱戏时才大开众门,任由闲杂人等进出,任由舞台上生旦净末丑尽情演绎帝王将相荣与衰、才子佳人美和丑。前几年的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下拨,修葺一新,更名为“鱼曹头村文化大礼堂”。

      三十余年前的小小的我,曾在这舞台上,唱过《妹妹找哥泪花流》,唱过《边疆的泉水清又纯》,唱过《茉莉花》,唱过《情深意长》、《英雄赞歌》、《山里的孩子心爱山》、《南泥湾》……每每有县级工作组来检查指导教育工作时,老师总让我去挣个头脸。当时“县”这个名头,是村民们所能见识的最高级别的部门了。当初对我宠爱有加的成老师,为我改编《南泥湾》成《歌唱鱼曹头》,稚嫩胆小的我,不知当时是咋胜任的。以至多年以后甚至愈来愈感念那位老师的厚爱。在这舞台上,让我最自豪的是我领唱《我的祖国》。“一条大河波浪宽……”声犹在耳,却是时光如梭,“雕栏玉彻犹在,叹朱颜已改。”“成就”我登台唱歌的人与事,早已物犹是而人已非了。

      那时候所谓的登台唱歌,并无乐队伴奏,更无伴奏的音响与声带。唯承授老师的教,乌鸦学舌,没唱成信天游就不错了。想来当年站在这小小的舞台上的小小的我,唱起歌来该是并不声情并茂的吧!唱《边疆的泉水清又纯》时我想我并不热爱祖国的边疆并且并不清晰“边疆”这概念。唱《情深意长》时我并不“情深意长”,老区人民“凑一把蒙山柴、添一瓢沂河水”那深深的情意于尚是蒙童的我而言,是无法体会与演绎的。只有那《茉莉花》,赛雪的白、胜梅的香,仿佛在歌词里飘漾。小脑海里爱茉莉花,在我日后长长的成长岁月里一直不敢摘一朵,因为“怕旁人笑话”,“怕看花的人儿骂”,“怕来年不发芽”……

      今夕除夕,我又站上这温馨的舞台,来一曲女中音《爱江山更爱美人》,惜人生苦短,借人生豪迈,来个不醉不休……


      一个“草台班子”,一班草根演员,演得很“村情”,却是营造了欢乐无限……


      今年晚会的主题是“常回家看看,让老人更幸福”。晚会在《常回家看看》的乐曲中结束。

      今宵,天下赤子神州万里同怀抱;今宵,相邀明年普天同庆春光好!






文章评论

边城牧歌

啊哟,啊哟!没法不爱你了,草莽英雄,天下无双,比中央台的春晚实在,贴心,热闹,地气十足。

秋日私语

没想到你那小山村也有这么丰富多彩的村晚,堪比央视的春晚了。你的文采真好,让我仿佛置身其中,感同身受。时常会想起你那里山涧水流,山路弯弯,还有路边的你和狗,那是一幅完美的画面l

997352906

[em]e198[/em][em]e204[/em][em]e184[/em]

月亮

朋友的文字再次勾起了我对“村晚”的向往,这是一篇非常好的文章,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