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游蒙山

原创文学

      七月,本是“三伏天不出门,赛神仙”的节气,但对于小伙伴们欲游蒙山的邀请,还是想去寻找“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挑战自己,亲近祖国山川的念想。无论是对于爬山的体力,还是当天的33°的高温天气,都是一个挑战。其实,我更想一睹夏日蒙山万丈绿海,峰峦叠翠,浩渺深邃的壮丽景观。
        七月的蒙山,万物葱茏,雄壮秀美,绵延的山脉,在一层薄薄的轻纱中朦朦胧胧,似雾似烟,富有韵致。据了解,蒙山被誉为“山东十大最美的地方”,总面积5.5万亩,自然资源丰富多彩,森林植被覆盖率达98%以上,有"百里林海,天然课堂"之称。在蒙山脚下我是多么的渺小,仿若只是一株兰花,紧贴大山磅礴的胸怀,跟随山风,把仅有的一抹馨香飘于山中。
        我们拾阶而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金刚门文化广场,金刚门广场由山门牌楼、华表、龙柱、罗汉堂和金刚门组成,八大金刚承托起四大菩萨,气势雄伟壮观,雕刻精美绝伦,据导游介绍,金刚门广场聘请国内一流古建筑专家设计,投资两亿。与蒙山秀丽自然风光有机融合,相得益彰,成为蒙山标志性建筑之一,也是我们从中路登山的必经之路。面对八大金刚和四大菩萨,我不由双手合十,毕恭毕敬默念于心,人的生命是无常的,但愿游蒙山之人面对层层叠叠的山川,能顿悟世事,以菩萨心肠度世,怀大山般博大而宽阔的胸襟。
       自上山开始,舒缓,朴素,典雅的《沂蒙山小调》飘荡山中,我们追随着生命的歌唱,发誓一定要登到山顶。一路攀爬,汗水浸湿了前胸后背,一阵阵山风吹来,我们深吸一口纯净天然的自然氧气,顿感身心舒畅,暂消登山时的劳累之感。每一个路段都有出售纪念品、饮料和一些山中食材(如山蘑菇,野鸡蛋等)的人,他(她)热情,好客,总是以一个山中主人的态度招呼游人,她(他)们所卖的物品都是早晨天亮时从山下挑上来的,而夜晚来临之前要挑下山去。上山一个半小时,下山一个小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古铜色的面颊,泛着健康的气色。我们都买了一些物品和食物,虽然价格要比山下的贵,但我们从内心深处对她(他)们有种敬意,她(他)们一定心怀对大山的热爱,为了方便游客,才途此劳累,上山兜售,现在人们的生活的条件好了,要不然谁还会有如此爱心?和一位大姐攀谈,她丝毫没有一点幽怨之感,脸上挂着淡淡的笑容,朴素而亲切。她不时和游人说着山中的一些趣事,还不住手地把游人捡过弄乱的物品摆好。她们在大自然的怀抱里目睹万物轮转,呼吸着山之灵气,纳万木之精髓,听山溪低吟浅唱,独享灿烂阳光润泽,驱赶凡俗中的阴霾,回归自然之内心,每天清洗灵魂的污垢,还生命的本真。无论是劳作在山中,还是游览在山间,都是幸福的人。生命都会健康喜悦,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会如蒙山的山路经过崎岖和坎坷,峰回路转。
          蒙山还是有着悠久的文化和深厚历史底蕴的。路经孙膑桥和庞涓桥以及鬼谷子墓,从一处处木牌了解了战国时期,那段师出(鬼谷子)同门学习兵法的庞涓陷害孙膑的凄凉历史。同时也了解了蒙山是道教八仙文化发祥胜地之一,是世界著名养生长寿胜地,是鬼谷子王禅修炼神道之地,一面城墙上用金色雕刻的《金刚经》全文在灿灿的阳光下烁烁发光,证明了也是世界四大名教之一佛教的圣地。据蒙山文化记载春秋时期,在蒙山南北封国设邑,孔子也曾“登东山而小鲁”,咏叹蒙山。唐代李白、杜甫结伴同游蒙山,杜甫写下“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的名句; 唐玄宗曾率群臣登临蒙山,留下佳话流传至今;北宋文学家苏轼登蒙山留有“不惊渤海桑田变,来看龟蒙漏泽春”的赞誉;康熙大帝冬游蒙山留下“马碲踏碎琼瑶路,隔断蒙山顶上峰”的诗篇;乾隆皇帝南巡中游历蒙山则留有“山灵盖不违尧命,示我诗情在玉峰”的赞美之辞。山是静默的,它在无言中讲述着历史,生命,岁月的演变;它又是富饶的,树木,花草,山路都在怀中渐次成长。不登蒙山,怎知蒙山是如此富有生命的,历史的山峦?登蒙山,更让我心中多了一份对山的敬昂和祈拜。



         行至山中,树木葱茏,山路弯曲,绿荫如织,山间之水,顺流而下,时而汹涌如来,时而叮咚作响,仰首而望,我们依然望不到山的尽头,但身在山中,倾听山雀悦耳的啼鸣,落入眼中的依然是满眼的绿,灌木蓬勃丰盈,植被多而浓密。一层薄纱笼罩其上。云朵飘于山间似盛开棉花,又似一群小绵羊,在山中不停变幻,美丽至极。抬手是枝繁叶茂的山楂树,柿子树,松树,它们靠天公赐予雨露的恩典生长,又要经历狂风雷电的历练。低手是漫山的花草,狗尾草,蒲公英,喇叭花爬满时珍故居,吹开药圣用竹片篱笆做的门扉,那茅草搭建的小屋,矗立山中。随手拔一棵野草,一种淡淡的苦味充斥着舌根,津液蜂拥而上,口中仿若一种清爽和清纯的水滴于口中,没有了口渴的感觉。这些花花草草,莫不是明代医学家李时珍的珍爱?它们在岁月的长河里被医圣赋予了经久不衰的生命,带给人间健康,永恒,美好?我仿佛看到药圣李时珍正手拿竹篮从山中采药归来,那一身白色长袍飘逸而富有诗意……时光飞逝,几千年之后的今天,《本草纲目》成了人类健康的生命之本。
       登山不进寺庙是一种遗憾,我们路经海拔850米之上的蒙山雨王庙,庙周围绿树浓密,香火缭绕。据历史考证,雨王庙始建于金明昌年间,是专门供奉雨神的庙宇,在北方地区少见,是一处颇有价值的人文景观。传说鬼谷子、钟离子、羡门子在此祭神祈雨。当地百姓十分尊崇雨王,每年三月三日为雨神祭奠日。在雨王的护佑下,蒙山风调雨顺,历有“七十二场浇花雨”之说。我们面对庙内雨王、鬼谷子、观音三尊神像,以虔诚的心灵,祈福蒙山风调雨顺,祈福我们人间无洪涝灾害,处处和谐美好。
        歇歇停停,在下午三点钟,终于行至山顶。典雅,静谧的蒙山会馆就在眼前,我们不顾登山的劳累,不顾汗水湿透全身,在莲花池边欢呼,用手机把一处处人间美景摄于镜中。一个小伙伴说,自己真棒。而我要为那些途中遇到的上至七十岁的老人,下至八个月大的婴儿点赞,他们用热爱和毅力征服了蒙山,在夏日炎炎的一天和蒙山和天南地北的人相遇相知也是一种幸运。是的,我们都是人间的草木,在有限的时光里让身心溶入山水中真是生命的了不起。

2015.7.29草稿
 

文章评论

郭荣辉

草稿尚若此,正稿更加不得了,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