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渡口街道文体工作年鉴 ——2001-2013年
个人日记
水渡口街道文体工作年鉴
——2001-2013年
一、街道文体站概况
水渡口街道文化站地处淮安市东部,位于水渡口大道与杭州路交汇处,北靠风光旖旎的古黄河,南与市经济开发区相接壤,东连宁连一级公路,西接大连万达商务区,美丽的钵池山中央商务公园镶嵌其中,《秦始皇与钵池山》、《大口子的传说》、《水渡口的兴衰》等民间传奇轶事,更是增加了水渡口的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街道文化站始建于2007年,(1999年12月由原城北乡人民政府撤乡建办,分为柳树湾、水渡口两个街道办事处),2007年清河区委、区政府策应繁荣大文化建设,恢复了街道文化站编制,配备事业编制人员一名负责文化工作,建筑面积3000多平方米,使用面积500平方米,配置有乒乓球室1间60平方米,棋牌室1间30平方米,图书室、电子阅览室1间68平方米,健身房1间56平方米,还有共用的150多平方米的培训多功能教室1间(内置多媒体教学设备)。近年来,街道文化站以打造15分钟文化活动圈为抓手,街道下辖沈阳路、东郊、东方丽景、杭州路、合肥路5个社区,倾力社区文化活动服务点建设,以不断满足社区群众日益增长的文体活动需求,均实现了文化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的网格全覆盖。
二、社区文化活动阵地建设情况
近年来,已建成2个500平方米、其他3个不低于150平方米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配置了农家(社区)书屋(书店),拥有藏书3万余册,光碟影音资料150余张,报刊杂志种类10余种、300多册,配备了专门的“农家书屋”管理员,并不定期邀请清河区图书馆专家对管理员进行专业培训。图书采取免费借阅、书目登记制度和借阅登记制度,规范了居民的借阅行为,利用农家(社区)书屋开展读书月活动,重点开展邻里好书交换读、与书为友征文、读者园地、书香家庭评比等活动。特别在寒暑期,充分发挥农家书屋作为校外辅导站的功能,邀请部分退休老干部、老党员和老师定期为辖区青少年开展一系列读书、学习活动。为残疾人、孤寡老人开展读书服务上门活动,组织文化志愿者,对辖区的残疾人和不方便行动的老年人,开展送书上门,读书、读报给他们听,让他们足不出户,就能听到国内外大事和图书给他们带来的乐趣和文化知识,5个社区书屋均建成区级图书馆分馆,实现了区域内图书通借通还能力;
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设置了5个社区电子阅览室,配置电脑35台。可供居民群众上网浏览文化信息、科普文化、健康等生活知识;同时配置了健身房、棋牌室、多功能培训室、舞蹈排练室,坚持常年无休式全天候向群众免费开放;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定期不定期、有的放矢地组织开展大型文体活动,每逢春节、端午、中秋、国庆等喜庆节日、纪念日,组织社区文艺团队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系列活动。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已成为群众健身娱乐,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普及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场所,对丰富街道群众文化生活和带动周边地区群众文化活动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工作成效
(一)、群体工作
1、2008年9月,成功创建江苏省体育健身俱乐部称号;
2、2009年11月,成功创建全国第六批城市体育先进社区称号;
3、2009年12月,组织参加淮安市大学生社会体育指导员工程中国体育彩票杯“百镇千村万人”乒乓球比赛女子团体第一名;
4、2009年12月,组织参加淮安市大学生社会体育指导员工程中国体育彩票杯“百镇千村万人”拔河比赛第一名;男子乒乓球比赛团体第二名;篮球比赛第二名;
5、2010年10月,东方丽景社区成功创建淮安市大学生社会体育指导员工程先进社区;
(二)、群文工作
1、2008年,街道文化站参加市新闻出版局征文比赛,董晓清等4人选送的《农家书屋香正浓》、《书屋为我充电》等4篇文章入选省级《乡里书声》书刊,并获得三等奖,;
2、2009年7月份,街道选送的2名农民读书爱好者参加淮安市第三届农民读书节“爱书、读书、用书”演讲比赛,分别获得第二名和优秀表演奖;
3、2011年11月,街道文化站、东郊社区分别成功创建江苏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示范街道)、基层示范点称号;
4、2012年6月,街道文化站董晓清代表全区参加江苏省文化共享工程论文比赛,参赛的论文《如何打破村级(社区)文化服务存在的“瓶颈”问题》,获得全省三等奖;
四、社团建设
近年来,街道重视民间文艺团队的扶持和培养,拥有红枫、咏春、东方丽景、杭州路、和达雅苑、满江红、百灵、梦幻乐队8支社区文艺团队,常年活跃在社区文化阵地上,并组织参加社会义工系列活动,积极参加社区文化艺术节“百场演出进社区”系列文化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一)民俗文化代表作
街道注重挖掘民间文艺,经常性参加文艺演出的剧目《花船》李翠红5人、《跑驴》曹凤珍3人、《蚌精》刘玉珍2人。
(二)民间文化艺术(曲艺、民间文艺、手工艺术)
街道活跃着一支曲艺队伍,具有代表性的有
1、胡琴表演人员有:孙步林、卞启全、陈步红、王大军
2、月琴表演有:杨春海
3、二胡表演有:陈开华、卞启明等。
(三)手工艺术
代表人员有陆玉凤,编织的丝绸花卉形象逼真,惟妙惟肖。
(四)、民间文艺代表作
1、《歪歪精》
《歪歪精》属于淮安市第二批市级非遗名录项目,她是由明清小说演变而来,主要流布于淮安经济开发区钵池乡、徐杨乡一带。
相传很久以前,钵池山西侧有一湖,人称西湖,此地山青水秀,物产丰饶,人们生活富足,安居乐业。不料王母娘娘开蟠桃盛会时,王禅老祖途径钵池山上空,掉落佛珠一颗,落在湖中一雄歪歪(河蚌)旁,化为雌歪歪。雌歪歪在摆脱天上长久的寂寞之苦,心情高兴之余,翩翩起舞,掀起滔天巨浪,湖区人民深受其害,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后被玉皇大帝派太白金星、托塔天王李靖和王禅老祖三人收服,重还此地山青水秀。
“歪歪精(蚌精)”传说反映了古人对大自然的敬畏,由于无法更好的解释自然灾害产生的原因,而附会于精怪作乱,反映了钵池山周边地区人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丰富了我市民间文学的宝库。
2、《跑驴》
本剧目可追溯到新中国诞生以后,人民当家做了主人,劳苦大众受剥削、压迫的日子成了历史。是秧歌的著名表演艺人周国宝、周国珍、张谦等人,在专业文艺工作者的指导和帮助下,对《傻柱子接媳妇》这个有明显缺陷又比较走俏的剧目,大胆进行加工、改编,使之变成了表现美好生活情趣的“跑驴”新节目《喜回娘家》。
3、《花船》
花船舞是淮安市第二批市级非遗名录项目,花船舞”是起源于隋唐时期的一种民间文化娱乐活动,又叫“撑旱船”、“走水子”。主要流布于苏、鲁、豫、皖等地区,我市各地都有分布。“花船舞”道具一般为竹扎、布围、纸糊的无底船形“工艺彩灯,有单舱和双舱之分,单舱容一人,双舱容两人。表演时,船内1到2人手拎花船起舞,为减轻手臂负荷,亦可用红绸带系在船上,用肩背手提的方式。船前小丑,各持竹竿模拟撑篙行船,并不时船尾船夫模拟掌舵。另有说唱者及伴奏者数人,曲调多为杨柳青、花鼓调、花船调等民间小调,伴奏乐器主要为鼓、锣、镲、钹、二胡和笙等。撑船人、小丑等表演者插科打诨、逗趣取笑。撑船人窜蹦跳跃,指挥小船时疾时徐,忽左忽右,逐浪避险,锣鼓大作、笙歌嘹亮。
“花船舞”是优秀的传统民间艺术,对研究民间表演艺术形式及当地的民俗风情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在日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认真贯彻党的“十二五”文化大繁荣、大发展之东风,进一步发掘文化资源,大力培养和扶持文化骨干,加强对优秀文化艺术的保护和传承,使社区文化工作更加绚丽多彩,锲而不舍地开创文化工作的新局面。
二〇一四年六月六日
文章评论
蓝天白云
[em]e179[/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