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经为什么不从蒙书开始?

个人日记

                        南怀瑾:读经从“四书”开始

现在都晓得古代人教《三字经》、《千字文》、《千家诗》、《百家姓》等等,其实不一定,像《千字文》等等还是很普通的,是乡下那些孩子为先学会认字来读的。真正准备读书的,还不一定从《三字经》、《千字文》开始,而是从《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宋朝所编的
四书入手。

 

这里头有个道理,《三字经》、《千字文》这些,一方面教你认字,一方面是好玩,三个字一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好玩,又容易念。但是这样在家塾教书,一个孩子一天读得了四句,不过只会念念,要会写都很困难。大部分孩子,读完《三字经》、《百家姓》,长大一点,却什么都忘了,一个字也写不出来,都是白读的。

 

真正要读书的孩子,老师和父母就会选择先读《大学》、《中庸》和《孟子》,《论语》还是其次的为什么呢?像你们现在测验下来,幼儿园的学生背《大学》很快,几个星期就会了,叫幼儿园学生背《三字经》再背《大学》就很困难,这是你们收集的资料告诉我的。到了小学五六年级背《三字经》、《千字文》快,但是背《大学》就困难,这有道理,为什么如此呢?因为《大学》、《中庸》、《孟子》,《论语》的文章,代表了中国上古齐鲁的文化,北方的文化。齐鲁大地是中国文化真正的重镇。东汉以后齐鲁文化属儒家的文化,文字非常美,文章有气势,而每个字都不浪费,且态度很文雅,背了以后,慢慢会启发人的思想,这就是齐鲁文化的特点。

 

像《楚辞》、《老子》、《庄子》这些文章固然很美,不是齐鲁文化。这是南方文化,可以说是楚国的文化,非常优美。所以后来的诗词以《楚辞》这些为标准来的,不像《大学》、《中庸》、《孟子》这些这么深厚,非常有韵味。

 

《大学》、《中庸》、《孟子》这些文章一背下来以后,开始老师们也不大讲解,所以我当时有一点懂了,问老师这是什么意思,老师说:不要多问,去背,将来长大了会知道。我对这个答复,非常反感,心里想,大概这老师自己也不懂。后来我长大了,晓得这老师传统办法的教育是对的。如果他当时讲了以后,你不过认识几个字,只懂了一点点意思。因每一句话的内涵太多了,等你长大,人生的经验多了,背出来以后,就能启发很多思想,很多道理。

 

所以说先开始读《大学》、《中庸》,有这样的好处。等到你长大背起来以后,譬如说《大学》你背过了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你将来做生意也好,处事也好,考虑事情:哎呀!《大学》讲过的物有本末,一个东西有头有尾,任何一件事有头有尾;事有终始一件事有良好的开始,才有良好的结果,事先不计划周详,莫名其妙的开始,一定是莫名其妙的结果。物有本末,事有终始,你背起来,长大一想就知道,处理事情就不要人教了。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对一件事情考虑要专一,晓得这一件事成功到什么程度,开始应从那一点入手,这都是知止而后有定;拿定主意以后,心境就非常宁定,很冷静的处理,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心安理得处理事情,事半而功倍,花不了多大的气力就做成功了。如果乱做,不晓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一般人拿到机会就乱来,最后都失败。

 

这是比方背了《大学》长大对做人处事有用处就在这里。在小时候背得有味道,大学之道……定而后能静,一气就下来,又好背。

 

三字经》固然是三个字一句,也是一种韵文,但不像《大学》、《孟子》这种韵文是优美的。所以我们小的时候,老师告诉我们,你们将来要写好文章,不管白话文或古文,一定要把两部书读好:一部是《孟子》,另一部是《庄子》,这两部书读好,你的文章出手一定不凡。还没讲到《大学》、《中庸》、《孟子》,其实这三部书都是齐鲁文化,一种文体的,非常优美。我们当年听了也注意,多背几篇《孟子》、《庄子》,也体会不进去,等到自己长大要用时,果然如老师所说,印象非常深刻,的确是这样。

 

所以现代人读几句书,认几个中国字,根据口语就会写文章,完全是白话语体的。像报纸的文章,最多是三分钟寿命,看完就完了,刊物文章是五分钟寿命,不管讲经济、政治讲得多好,一看完就丢了,不足以流传。古代的这些文章你背好、学好,将来白话文也一定写得好,因为那些古文其实都是白话。

 

 

原文:《南怀瑾谈儿童经典教育》
 


                     王财贵:读经为什么不从蒙书开始?

老实读经
 ,大部分私塾都可以做到,只有少部分是做不到的。因为一般的业余班,就是所谓的社区的读经班,很多都是做不到老实读经的。那么在家庭里面,大部分家庭虽然说读经,其实也做不到。在学校,老师号称教读经,其实也很少做到老实读经的。那么大概只有私塾,大部分私塾才能够做到。其实老实读经是很容易做到的,而且这个老实读经是最简单的。老师是最轻松的,孩子是最愉快的,效果是最大的。

那为什么不老实呢?就很奇怪。这就关系到一个人的智慧,他对于道理的认知的深浅,也有关于思考。他能不能去了解,他能不能去探讨道理。
有思考能力的人可以去探讨道理。但是有智慧的人呢,他能分辨道理的高下,有人可以讲出很多的道理,但他并不一定选出最高的道理来做。所以一方面要有知识,能够思考。自己不能够思考,也要能够去想办法接受别人的观念。那么你接受了很多观念之后,你怎么办呢?你应当有一种能力去分辨,哪一种道理是比较肤浅的,哪一种道理是比较高深的,那么选择比较高深的道理。

那我们说老实读经,为什么不被很多人接收呢?很多人都宁愿把教育办的又麻烦,然后学生也学的,其实也比较辛苦,然后教育的效果呢又比较少。为什么很多人都愿意这样做呢?就是一方面是或许没有思考能力,没有知识。最重要的是没有智慧。他不能够了解什么是比较高明的道理,那他就去选择比较肤浅的道理来做事。

那么什么叫老实读经,为什么它高明?老实读经,它里面只有两个内容:第一个内容就是读真正的经。不要读次要的,不要读假的经。那么第二方面呢,就是只有读经,其他的是附带的,甚至其它的都可以暂时放下。这样叫老实,老老实实。那么有关于第一点,读真正的经,什么叫真正的经?这个很容易了解,就是读人间最高的真理就是了,最高的道理。读人间最伟大的书,这叫经典。人间有很多书,有些是好书,但这个好还不够好。不过有些好书它内容不很深刻,不过它很实用,有些人就认为这些书比较重要。至少是认为这些书才符合现在这么小的孩子,它符合他的生活。

比如说像《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了,有些五言绝句唐诗。像这些,都是假的经,或是比较肤浅的经,它不算经的。它加上经这个字是随便加的。要不相信,你去问所有的大学者,从古代到现在,你去问所有学者,说三字经是不是经典?他一定会笑掉大牙,你怎么可以把《三字经》当做经典呢?那么《弟子规》是不是经典?他也会笑掉大牙,《弟子规》怎么是经典呢?但是它们都在世俗之间也都可以称为经,至少它是好书。它是很实用的书。

那么一般人认为这些书正好教小孩子,所以他们认为教学要从浅的一直教,教到深的。那么这个好像也有道理,好像也有道理的意思就是,它有一面的道理。但是还有另外一面的道理,就不可以这样看。什么道理呢?就是以理解为标准,以实用为标准。刚才我们不是讲吗,现在全世界的教育主流理论,是以理解实用为标准。而教读经的人,既然要教读经呢,他还没有放弃以理解实用这个标准。所以他说我们要读经啊,那么现在的小学课本不是经啊,所以我们要找经来读,那找什么经来读呢?我们要找实用的经啊,好理解的经啊,懂吗?那实用的经,好理解的经,就是这些刚才说的《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啊,像这些最实用的经。

所以就是头脑还没有转过来。当然他可以说教这些书比教白话文还要好。什么叫还要好?他可以讲出理由啊。第一点它的文学性比较高,它的文句比较深啊;第二点,它讲的道理比我们一般的,小猫叫小狗跳,这种白话文,还要有道理啊。它马上可以提升你的品德啊,可以增长你的知识啊。好,这样讲这样子。说这样子是比较好的教材。

那么他既然知道教材要比较好,我们再问,有没有更好的?他就想不透了,他就想不到了。那假如说有更好的,那么真正的经典呢,《论语》《孟子》《老子》《庄子》《易经》《诗经》,如果跟他讲这个更好,他也知道这是更好的。但是因为刚才他的教育思想,就是它不实用啊,它不能理解啊。那问他说怎么不实用呢?治国平天下怎么不实用呢?它怎么不能理解呢?从古以来那么多学者都能理解,为什么不能理解呢?所以它是既可以理解又可以实用的书。而且是理解出来以后它是大理解,实用出来以后它是大实用。

那么跟他讲说这是可以理解的,可以实用的,而且是大理解、大实用。那你原来不就是要追求,教育就是给孩子理解实用吗?那这个不是可以理解跟实用吗?他说那是将来要理解要实用的。那又怎么样?那将来再读。很奇怪呢,他原来就知道要读经是要读比较高深的,比较有意义的,有智慧的,能够有大的作用的。他这样子知道,但是他在这里就产生了一种矛盾,他这个矛盾就是中间插入了,现代西方的实用教育理论。他老早打不破,他一定要实用,要理解才行。

所以不要说一般的家庭,一般的社区的读经班,学校的老师他也号称教读经。像这些有80%都是从简单的经典教起的。原来都这样,就连真正的全天候的读经私塾,有的地方还是从这个地方教起,从这个《三字经》、《弟子规》教起。我并不是说这些书没有用,就是学校的小猫叫小狗跳的课本都有用。但是你要知道什么叫有用?有用到什么程度?所以能够对程度有判断,这样叫做智慧。知道这个有用,那个有用,这个叫知识。有的人现在连经典是有用的,这个知识都还没有。那何况经典是有大用的,这叫做智慧。所以要有知识,又要有智慧。这样子你才能真正的去老实读经。而且你老实读经只是选择经典的一个标准,选择经典的能力。因为老实还有一个意义就是只是读经。什么叫只是读经?就是花样尽量少,越少越好。但一般人就是放弃不了花样,为什么呢?还是那一个道理:知识,理解,实用。因为别的花样都能够理解,都实用啊。于是读读经要讲讲故事,看看动画片。像这样子我们称为不老实,有的甚至还要讲解讲解,跟他说不必讲解。他说他看不懂的东西总是要讲解,所以也是因为他想让孩子理解。所以他就不老实,他就不能够只是读经。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