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要发展《远程战略轰炸机》
生活
近日,中国国家英文报纸《中国日报》以整版篇幅发表文章《中国可能计划发展远程轰炸机》,表示轰-6系列难以满足空军作为“战略军种”的需要。这引发外媒高度关注,认为这是中国发展战略轰炸机的“宣言书”。
中国需要战略轰炸机吗?为何要砸重金发展战略轰炸机?
今年1月,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视察了位于陕西的轰炸机部队,并登上了新型轰-6K中远程轰炸机。之后习近平表示,已将解放军空军定位为战略军种。近期空军已将战略轰炸机定为优先发展项目。诸多迹象显示,中国已下定决心发展先进战略轰炸机。
核大国“三位一体”战略核力量,由陆基战略导弹、海基战略核潜艇与空基战略轰炸机构成。“空军老旧的轰-6中程轰炸机,速度慢、航程短、载弹量小、完全没有隐身能力,作为空基核威慑可谓聊胜于无,成为‘三位一体’的头号短板。早在70年代,为应对苏联可能的入侵,中国提出了战略轰炸机设计方案,代号为轰-8,以轰-6为蓝本放大,翼吊4台涡扇发动机,设计载弹量18吨、航程11000公里。但由于技术储备和研制经费不足,轰-8项目在1971年9月终止。
    我国真的有研发战略轰炸机的能力吗?中国具备研发战略轰炸机的条件吗?B-2那样的轰炸机,单价高达24亿美元,比宙斯盾驱逐舰还要贵,是迄今最昂贵的飞机。一个连合格的大型民航客机都还没造出来的国家,想要搞更“高大上”的战略轰炸机,那肯定是一种奢望。这是长期以来人们对于中国自研战略轰炸机的典型心态。
不过,伴随中国军工实力的爆发性发展,旧观念得改一改了。从2011年1月歼-20的首飞,再到2012年‘鹘鹰’首飞,再到2013年‘利剑’首飞,三款隐形战机的气动布局分别是鸭式、常规式和飞翼式,证明中国研发隐身战机的能力越来越强。2013年初运-20战略运输机首飞,而世界上能研制大型军用运输机的国家,也具备研发战略轰炸机的能力,大推力涡扇发动机、超大金属构件加工技术、超大复合材料蒙皮技术等,在两者身上是共通的。所以,中国基本具备了研发战略轰炸机的条件。B-2所用的涡扇发动机,中国“太行”发动机加以简化没啥障碍。相对来说,中国的隐身、飞控、航电、材料技术,比动力技术更有实力。而且中国有世界顶尖的风洞体系,能设计出最优化、最合理的气动外形。”
战略轰炸机有何意义
战略轰炸机是从意大利人杜黑写出《制空权》的时候就受到推崇的武器,它与此前的所有武器相比最大的革命性价值在于不受影响地飞越正在交战的双方军队头顶,直接把死亡和毁灭带到原本安全的后方地域。在二战中,美英对德国、日本的战略轰炸就把这一想法变成了现实,千机大轰炸、火烧东京这些轰炸行动严重破坏了德日两国的战争潜力,缩短了二战的进程。冷战时期,美苏将战略轰炸机作为“最后摊牌”前的“最后警告”手段,因为轰炸机即使已经飞向目标,也可以被召回,不像导弹“开弓没有回头箭”了。今天,在精确制导武器普及化的情况下,战略轰炸机的面目模糊了,在美国冷战后的历次战争中,都将战略轰炸机作为一种战术武器使用,用来打击前线战场目标,只是发挥它载弹量巨大的特点。冷战后仅有的一次传统“战略轰炸”,就是美国对南联盟的打击行动,那次战争中,《制空权》一书近百年前提出的仅靠空军打赢战争的想法首次得到实践。
  在中国,如果从当年国民党空军的马丁B-10轰炸机远征日本撒下传单开始算起,战略轰炸的概念也已经相当老。新中国制造的轰-6轰炸机虽然仅能算中程轰炸机,但由于其承担着核打击的使命,因此也可算是一种战略轰炸机。甚至,我国更老旧的轰-5式轰炸机也曾在90年代对台湾民众和军人产生了“战略威慑”效用,这种老式轰炸机具有携带3吨“铁炸弹”的能力,某种程度上,这种“没准头”的炸弹甚至比精确的东风导弹更具威慑力。而美国和俄罗斯近几年经常用战略轰炸机来互相“秀肌肉”,也是冷战时代“超级大国游戏”的继续
    从军事角度而言,中国研制未来战略轰炸机有两重意义。首先,当然是威慑世界上最大的霸权国家了,近20年来他们可没少威胁我们。中国“三位一体核力量”中,不可能永远用轰-6去充当其中的一个支柱。其次,从实战角度而言,大型远程轰炸机也确实是我军作战能力的短板,要真正拥有一支“攻防兼备”的空军,远程轰炸机必不可少。最后,从心理角度而言,对于很多对中国不怀好意的国家和地区的潜在敌对分子而言,发射架上的导弹他们看不见,但战略轰炸机巨大的阴影,和它随时可能投下的重磅炸弹,却是他们能够切切实实感受得到的,或许这也是美俄对于“战略轰炸机游戏”乐此不疲的原因之一。
       对于“震慑”这个目的而言,战略轰炸机的恐怖阴影和无数从天而降的重磅炸弹,效果甚至比精确的“东风”导弹还要好 
文章评论
昆嵛秋叶(点点)
[em]e1000058[/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