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家长,从做孩子的小伙伴开始
个人日记
3-5岁儿童心理健康
通常,我们将3-5岁儿童称为幼儿,顾名思义年幼的儿童。既然是年幼,势必会对抚养者产生极大的依赖。同时,这个年龄的孩子,在身体心理各方面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他们的活动范围拓宽了,接触的事情多了,遇到的困难也就会增加,而在父母指导下如何面对这些小难题,则会对未来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3-5岁阶段孩子的心理特点
这个年龄的孩子,几乎每一天都能够学到新的本领。成年人总能新奇地发现孩子们越来越能干了,用日新月异来形容他们也不足为奇。总体看,心理发展主要有五个方面的特征,用简单一些的语言概括它,就是:手巧了、话多了、心眼多了、有小情绪了,有小伙伴了。
手巧了:儿童的运动能力是大脑发育的一种外显形式,手巧意味着脑功能的不断完善,所以不要小视手指运动,它对幼儿认知思维的发展意义非凡。幼儿阶段最大的特点是手部动作越来越精细,这是手眼协调,以及大脑对小肌肉控制的成果。
话多了:孩子的词汇量以倍数增长,对于词汇的理解也因为生活经验而不断深刻起来,当词汇储存到一定程度时,他们开始尝试着使用这些词汇,但是常常闹出用错词汇的小笑话。不过没关系,能够进行语言交流,使得他们得以获得家长更多的理解。
心眼多了:他们越来越喜欢对自己的事情拿主意了,而且开始抗拒大人的命令。这是因为,孩子们渐渐有了自主意识,甚至形成自我评价。很多家长缺少对这一特点的认知和思想准备,不善于处理孩子的自我意识与家长权威之间的关系,导致亲子困难,甚至造成孩子的成长阴影。
有小情绪了:情绪是心理健康的一个关键元素。幼儿阶段,情绪几乎是孩子们自我表达的利器。他们已经善于区分哪些是自己的情绪,哪些是父母的情绪,并试着用父母教会的方法去解决不良情绪。一些孩子甚至会利用情绪去控制父母的行为。
有小伙伴了:幼儿开始从家庭走向社会,与同龄伙伴的交往,是他们一生中最初的社交圈,在这个圈子中学会与同伴互动,不断调整在人际交往中亲近、攻击的方式以及体验它们分别带来的结果,形成自己的经验。同时,通过与同龄的交往,也是促进自我概念的形成。
二、成年人怎样进行心理健康影响
成年人对孩子的影响直接关系到孩子的心智成熟以及健康水平。因此,作为家长应该善于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施与正能量。
善游戏:玩是幼儿的首要任务,孩子的很多本领都是在玩中习得的。家长可以在与孩子游戏的互动中,随时引导孩子掌握一些生活技能,但是游戏最为重要的不仅于此。善游戏的家长,可以让孩子有精神层面的亲近感,他们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向家长传达需求,帮助家长了解自己。家长也从中掌握了如何帮助孩子采用合理的方式实现他们的愿望。
善阅读:年幼的孩子也是需要理解的,所以这里的阅读是指读懂孩子。很多青春期孩子的家长苦于读不懂孩子,其实很大的原因是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没能用心去观察孩子,倾听孩子。好家长的一个标准就是善于阅读自己的孩子。在抚养子代的过程中,不再从自己的角度一厢情愿的要求孩子,而是因势利导,给孩子搭建可以逐步发展的阶梯,让孩子的发展更加稳步而不是恐慌。理解基础上的教育,可以避免无谓的亲子矛盾。
善帮忙:家长不是孩子成长的替代者,而应该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助攻手。幼儿期的孩子社会范围逐渐拓展,需要应对的问题开始逐步增多,当他们遇到困境的时候,最需要的不是家长抢身主角的去替代孩子解决困境,而应该是以配角的身份去引导孩子自己解决。家长恰到好处的帮忙,会使孩子终身受益,一方面不会因为不会应对而退缩于困难面前;另一方面,不会因为家长的替代而养成依赖的习惯。个体心理成熟的一个标志,就是善于应对难题。幼儿有幼儿的难题,虽然看上去很幼稚,但是却很有意义。不要小看孩子应对难题的力量,更不要剥夺孩子应对难题的锻炼机会。更何况,孩子可以在解决困难中获得自信呢。
三、教养过程中需要预防的几个方面
孩子的教育具有连贯性和不可逆性,所以家长在亲子互动中的防微杜渐很重要。
别着急:焦虑型的家长往往给孩子的健康带来致命的打击。耐心是家长的一项基本素养。特别是当孩子难以达到成人要求的时候,家长要做的不应该是发脾气,而是要想一想孩子为什么做不到。了解背后的原因,才能因势利导,帮助孩子解决困难。要知道,家长如果自己的情绪控制有问题,孩子很难学会积极的情绪调节方式。加之幼儿的模仿力超强,有一个焦躁的家长,只能使他们在消极情绪出现时表现的不知所措。
别随意:随意型的家长往往给孩子一种无所适从的感觉,所谓无规不圆嘛。但是家长在培养孩子服从规则的时候,首先要明白自己所立规矩的合理性以及执行的可能性。要立孩子能够实践的规矩,还要亲子共同遵循这一规矩,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家庭规则的建立,可以帮助孩子适应集体规则。那些难以适应集体生活的孩子,往往存在于没有能够建立起家庭规则的家庭中。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