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黄河的身子——读《山脚下的视觉》后
个人日记
山脚下的视觉
——野人
视线
系进了海
九去的背影
推搡着心酸
浅陋土地
啃着抽泣的距离
苍凉抬起疲惫
抽象
巴结千古虚幻
稀稀拉拉苦涩
耕种意识
夹缝
挤碎了黄河
文/甘草
黄河的身子
生命的体验告诉我们,感悟的诞生来自于心灵深处炽热岩浆在孕育蓄积之后的喷发,它是自然的,天性的,又是必然的,客观的,能动的。一种物象在眼前伫立就有一份印象,感知和体悟产生。
野人在实践着,他用粉碎自我的姿态,展现和还原生命的本源,这种经验和感知的获得来自于他那饱经风霜的视觉。
视觉是心灵和精神的窗户,这盏人类的光明之灯赐予人类以厚爱,人类对自然的认知,感觉和情绪都来自于他的恩赐,然而思者的视觉却蜗居于山脚下,冷静之后的思索突发于模糊低矮的视线,看世界,看黄河,看人生。
“山脚下的视觉”,这种视觉的来源与呈现,又给人一怎样的感知与体悟呢?显然,野人的视觉是在蜗居之后的站立,在遮蔽之后的复明,在蹂躏之后的辛酸,灵魂的压抑,思想的爬行,生的痛苦和死的恐惧都让视觉映纳其中,这是野人的世界,更是我们的世界。
“视线,系进了海,九曲的背影,推搡着心酸”。匍匐于山脚下的视线远去了,模糊了,压抑的心绪带着忧虑与惆怅伫立在黄河岸边,揉碎的心事和着沧桑,伴着呼啸的山风和震耳欲聋的滔滔之水淹没其中,孤望东去的背影,心茫然,事难全。诗人的视线留在孤独里,无助里,辛酸里,无奈中再也伸不向远方,倾压心底的激情,在能量和苦难聚集后,迂回在令人茫然和窒息的空间,榨心血以醒现世,望流水而兴叹。
思者的路在哪里?拯救能否成为可能?以愈合破碎迷失的心灵,擦亮蒙尘已久的眼睛。
生于“浅陋的土地”,而土地又给以滋养,以口食之争养其身,以情理之辩维其命,人类寄生于这个模糊的世界,本性的自私和欲望,让大地负重,千疮百孔。
“抬起”的“疲惫”,“啃着抽泣的距离”,生者的现状沿着危存的轨迹,在纷扰的世界里爬行,“啃着”“距离”在“抽泣”。
何样的啃为啃?饥饿之象,贪婪之态,无知之理;何等的抽泣为泣?乃忍痛之心,心泉之泪,抬肩之气;何为距离?天人之路,心物之极,欲之所达,思之所归,道之所存。
生的的痛苦来自于对环境的掠夺程度,追逐与嬉戏趋于狂妄自大,物质财富的拥有和精神的自我满足在极大限度地刺激着人们的神经,横居于世的人们,在利益,思想和精神的争斗中圆着各自的梦,模糊的世界喧嚣着,大地在呻吟。
世人都抬高了视觉,独野人低垂,他以“疲惫”的身躯向“浅陋的土地”,东逝的波涛叩问,在冷静之后探求,践行之后拯救,在沉默中爆发,在孤寂中哀叹。
世人在浮躁中追逐,而思者在爬行,委身于“山脚下的视觉”,透射出夺目的光芒,敲击着虚掩的门,苦苦哀求“给一些退路吧”,这是何等惨状,何等心悸与恐慌,又是何等的力量与顽强,求生之态在苦难中得到彰显,升华。这是野人的胸怀和气度,当风行高处,河水东逝之时,他正在用生命和鲜血缝补,愈合历经的创伤和苍生的良知。
“抽象,巴结着千古虚幻,苦涩耕种着意识”,思维在想象中匍匐,抽象的世界和抽象的理论,思想到底能走多远?我是谁?我在哪里?,人类在理性思维中受虐于压抑和烘烤,与生俱来的探索和追求在虚幻的世界里反复着,思想者忍行其中,任现实捉弄,摆布和阉割,“巴结”就成为一种可能,唯有留下“苦涩”来“耕种”,“意识”,这是思者的悲哀,也是人性的悲哀,人们在现实的争斗中,开始丧失良知,意志,民族,精神和信仰,抽象的思维体系沦落为空虚的灵魂外壳,人们迷失自己,不知去向,以至于身心无处寄存和安置,“意识”坍塌破碎,精神怎能不漏雨,发霉。
“巴结”是什么?摇尾乞怜,必躬屈膝,讨好主子,还是另有所图?精神的高贵和自尊在虚幻的世界里沦陷了,露出媚相,思者一文不值,讨好也就成为必然,屈辱的惨状在现实的掠夺中呈现出无奈。
思想的价值在哪里?象弃妇一样,在冷宫里。只有权力和金钱尽情挥洒它迷人的风采,且越活越年轻,越活越至上,让人顶礼膜拜,垂涎三尺。
人类的思想靠精神的光辉才走到了今天,然而思想却沦落为娼妇,沿街叫卖,蒙蔽和欺骗着意志的自由,人性的自由,制度,法则让思想萎缩,丧失功能,失去尊重,成为一种附庸品。
野人的心彻底碎了,碎在了现实的羁绊和无奈中,也正是这种破碎,才有了拯救的可能,“世人皆醉我独醒”,世人皆迷,我独清,“巴结”式的呐喊,能否让良知回归?精神复苏?
黄河是什么?中华民族的象征,一条历经沧桑奔腾不息的巨龙。然而她却被“夹缝”,“挤碎”了,这是何等惨状,何等让人揪肠剐肚,撕心裂肺。
黄河的身子都被“挤碎”了,可怜的视觉又能如何,这个不完美的世界,永远把矛盾和残缺推向顶端,肉体和灵魂对大地的绝望,生命的冷漠,思想的游离,让爬行的精神守望着浩浩荡荡的流水,喟然长叹。
“夹缝”,挤碎了黄河“,这条千年巨龙历经沧桑已是伤痕累累,不堪负重,拖着“疲惫”与茫然在前行,如今她又被“挤碎了”,这毁灭性的绝望来自于什么?来自于灵魂的堕落与腐朽。
流动的河,“拖着岸”,在峡谷与缝隙中穿行,在气势和力量的交织于羁绊中抗争,它是生命原动力的自然呈现,这种“挤碎”之后的阵痛附着着震撼和悲壮,完美的创造来源于破碎之后的新生,大浪淘沙,荡去蒙尘的灵魂,
“浅陋的土地”,“夹缝”中的生,“挤碎”的不是黄河,而是象黄河一样纳百川入东海义无反顾的博大胸怀和豪迈气度。
思者的心在受难,“山脚下的视觉”依旧低垂,黄河远去了,我在何方?
也许这是我们的第一视觉。
那么就让她拖着“疲惫”再一次航行。
文章评论
《明天會更好》
桥归桥,路归路,曲曲折折人生路
超越梦想
[em]e179[/em]解析评论很精准到位,佩服大赞[em]e179[/em][em]e179[/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