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思念回家过年(之一)
紫菱原创
带着思念回家过年
当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漂泊在外的游子不约而同地向着家的方向走来,于是就有了春运的拥堵,就有了一票难求的尴尬。
家是每个人歇息的港湾,中国人有个传统,“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只有“年”才能把游子的思念带回家,只有“年”才让留守老人和儿童有了盼头,只有“年”才让家添了团圆的喜庆和生机。 有人说:“故乡,是游子用谷子酿造出来的陈年老酒,搁置年代越远,放置时间越长,酒的味道就越醇香。”
2015年的春节比往年来得要晚,2月末的天气,南方已是春暖花开,而北方还笼罩在时而雨雪、时而大风的寒冷中。早早做好准备回家过年的我们备足了年货,在大年二十九向着婆家出发。说来惭愧,结婚十多年了,在婆家过年的次数屈指可数,老公一直惦念着远在家乡的父母,时不时回家探望,他总是说:随着父母年龄增大,与他们团圆的日子会越来越少。幸好,自己有车就是方便,搭车需要六七小时的路程,我们只用了四个小时。
浓浓年味故乡情
老公的家乡在全国闻名的会宁县一个小山村。说起会宁,首先想到的是贫穷,这里地处黄土高原,祖祖辈辈靠天吃饭,土地贫瘠、交通不便,因此当其他地方欢天喜地过着富裕生活的时候,这里还停留在吃饱穿暖的温饱时代。当然这里出名,还有一个原因,因为贫穷,这里的学生都很用功,力争用知识改变命运,因此每年都能走出好多大学生,曾一度被称为“状元县”,只可惜大学生出了不少,这里的贫穷依然没有改变多少。这里出名的另一个原因,是具有历史意义的红军大会师,1936年,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在会宁胜利会师,宣告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结束,会宁因此被写进历史,会师塔也成了会宁一个承载着历史的标志性建筑。
无论如何贫穷、如何落后,牵绊老公的是那绵绵不绝的乡土情。当我们走进院子时,一股饭香扑鼻而来,勤快的婆婆听说我们要来,早早在锅里炖好了肉,忙前忙后准备着。农民们忙碌了一年,过年杀个猪,条件好的人家再杀个羊,年就算很丰盛了。家里来了客人,煮上一锅热腾腾的肉骨头,算是很上等的招待了。
自从举家迁到城里后,乡下过年的情景就一直停留在儿时的记忆中,当我们带着儿子想让他感受一下乡下的年味时,儿子却不领情的一心扑在电视上,感触也不似我们那么深。这个偏远的小山村,因为过年,村里的人多了好多,小车也有十几辆,听说好多人是从四面八方开着车回来过年的。从大年三十开始,锣鼓声就不绝于耳的回响在山谷间,铿锵有力的鼓点和清脆干练的锣声,让乡间的空气里充溢着喜庆祥和。祭祖、拜神活动也从三十拉开帷幕,乡下的祭祀活动只允许男人参加,显得特别神圣、肃穆,庙宇旁边不能有女人靠近,商量要事时女人也是不能参与的,男尊女卑比较明显。舞龙耍狮是经过村里德高望重和有威望的人商议后一一推荐,接到这一任务的人当然比较幸运,白天悉心排练,晚上按时演出。老公在排练间隙也凑凑热闹,拿起鼓锤、挥动手臂打起鼓,或者拿起洽洽,跟着鼓点拍出旋律。别说,老公还真是能人,拿起什么会什么,鼓点有力、节奏感强,很是帅气,我也跃跃欲试,但无奈男尊女卑的思想最终没让我过过打鼓的瘾。农村里的社火不像城里,这里的社火只有在晚上掌灯时分演出,锣声一响,村里男女老少都出来看热闹,威武凶猛的狮子、柔情似水的龙船、调皮搞笑的毛驴、活泼可爱的大头娃娃随着鼓点舞动着,引得观众喜笑颜开。
每天清早,当我还在被窝里时,就听见麻雀在院里觅食的声音,想起了小时候捉麻雀的情形,只是,现在早已没有了那个闲情逸致。起床后,站在高处,高音喇叭粗犷的秦腔声回旋在村子上空,湛蓝的天空,安静的院落、袅袅的炊烟、吃草的羊群,都让村子的早晨充满原生态的美,这里远离城市的喧嚣与噪杂,空气清新,人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这里没有苏丹红、没有地沟油,无须担心食品中毒、无需担心暴力冲突。人们安逸、闲情,日子过得悠然自得。
大年初二,人们开始走亲访友,一年或者多年不见的亲朋好友围坐在火炉边,喝着罐罐茶,拉着家常,炒几个小菜,喝几口小酒,说着浓浓的家乡话,再煮上一锅肉骨头,过年的悠闲、任性尽情显现。西北农民只有在冬天才能清闲清闲,好好享受一下无拘无束的生活,等春节过后,青年们有的出去工作,有的出去上学,留下老弱妇孺又开始了一年的耕种忙碌,繁重的农活全都压在老人妇女肩上。婆婆就是被繁重的农活摧残的典型农村妇女代表。这次见到婆婆,发现婆婆的腰更弯了,人也老了许多,见到我们,她总是一刻不停的唠叨,谁家的羊下了几个小羊羔,谁家的孩子在哪里工作,听说飞机掉下来死了好多人,还操心小叔子没有孩子,操心大伯子没有房子,总之该操心的不该操心的,她都要说说,这让我突然想到了《人生》中的巧珍再次见到高加林时的情景。是啊,婆婆生活的圈子就这么大,他的人生中,这些都是重要的。对于婆婆,其实是有些怨气的,当时和老公好心,在城里买了楼房,想着让他们老两口享享清福,谁知搬家没多久婆婆便一人偷偷跑回家,再也叫不到城里了,无奈在老家又盖了新房,添置了新家具,折腾了好久。现在想想,老人在一处生活习惯了,搬到别处肯定不习惯,也许我们只图自己轻松,没有顾及老人的感受。“鸟飞反故乡,狐死必首丘。”动物尚且如此,更何况是有情有义的人呢?
过了几天悠闲自在的日子,离上班的日子越来越近,我们准备行装开始下一个目的地,婆婆公公依依不舍送行,老公心里很不是滋味,车到另一个山头时,老公还在回头望着婆婆,离别的惆怅与失意也许别人无法体会……车翻过一座又一座大山,沿着公路一路向东,直奔梦里来过千百回的我的故乡——静宁。(待续)
锣鼓喧天,老公也来凑热闹,不过打得还不错。
别看打鼓,也是一门手艺,随便可打不出鼓点的。
点一堆柴火,边烤火边商议要事。
庙门口只需男人靠近,女人只有靠边站。
大年初一出行,鞭炮、礼炮轰鸣,赶走一切晦气,预示来年行好运。
阳光照耀下的村庄静谧、安逸。
这里的人们靠天吃饭,土地贫瘠,收获甚微。
婆婆公公盖的简易新房,足够他们住了。
文章评论
凭君寄诗
好温馨好温暖的年!
天行
非常真切的老家过年场面,打鼓、敲锣、pia钹……
踏歌而行
最朴实的语言谱写最真挚的情感,期待下篇静宁之行!
宁河甘霖
细腻的文字情很浓,祝愿生活如意,静宁的苹果来两个吧[em]e100[/em]
白鸽
熟悉的一情一景[em]e100[/em]
/mg月光染透你的黑发
这是唤醒春天的鼓声啊[em]e179[/em]
雨城闲客
细腻的文字,浓浓的乡土气息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