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获奖作品——甘肃省“节俭养德”主题征文
紫菱原创
小时候,家在农村,日子过得不好不坏,却也能吃饱穿暖。穿着带有补丁的裤子,吃着酸甜味的杂粮馍馍,喝一口香甜的井水,坐在树下吃一个自己种的果子,感觉日子过得还算幸福。
每次吃饭,家人围坐一起,饭香不由扑鼻而来。即使一顿散饭、一顿搅团,也是吃得有滋有味。每次吃饭,母亲都提醒我们,要把碗里的饭吃干净。母亲总爱唠叨一句话:“60年的时候,哪里能吃上现在的饭,你们可真是享福啊!”那时,对母亲说的“60年”不甚理解,只知道每次吃完饭都要把碗底舔个精光,舔碗里的汤时,总会粘到鼻子上,我和哥哥总会相互大笑。
随着年龄的增长,知道了原来在1959年-1961年,由于大跃进运动以及牺牲农业发展工业的政策导致了全国性粮食短缺和饥荒。母亲所说的“60年”可能是三年灾荒最严重的时期,也可能是对“三年困难时期”的总称。那三年,父辈们每天挖野菜、啃树皮充饥,只要是能吃的、不能吃的,都吃过了。由于灾荒严重,听说饿死了很多人。有幸我的父亲、母亲挺过了那个艰难时期。因此,“60年”成了父辈们心里一道挥之不去的阴影。
我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末,那时,农村已包产到户,每家每户都有自己的土地,农民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但那时,能吃到一顿白面饭,也是一种奢侈。记得小时候上学,书包里背的总是糜面馍馍,课间休息的时候,一人拿一块吃着、吸着,不允许有馍馍渣子掉下。只有过节或者家里来了客人,母亲才会烙些白面饼子或者做些白面饭,拿着刚出锅的馒头,一小口一小口的吃着,觉得真是人间美味,现在回想起来,那种香比现在任何一种美食都好吃。
我生活的那个时代,穿的已基本不是老大穿完老二接着穿的情形了。因为父亲在外地工作的缘故,能给家里及时补贴,我们都有各自的衣服,但那时一件衣服,总是穿破为止。有时候母亲看着可惜,会在磨破的地方补个补丁,直到补丁破了,就把破了的衣服拿去粘布做鞋了,一点都不会浪费。母亲节俭的作风深深影响着我,以至于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我也不会随便浪费一粒粮食、一度电、一滴水,而这种精神也影响到了我的儿子,每每看到爱人洗完手没关灯、或者打肥皂的间隙没有关掉水龙头,都要教训他的父亲。因此,我从心底感谢母亲,让我有了节俭的习惯,而且传递给了我的儿子。
后来,家里的情况有了好转,每年秋收后,几个粮仓总是堆得高高的,每次看到满满的粮仓,母亲的脸上总是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她总会自言自语的念叨:“这些粮食要是有一部分分给“60年”,也不至于饿死那么多无辜的人了。”母亲没有文化,只知道那时是自然灾害,并没有想到那时是政策失误导致的饥荒。即使粮食充足了,母亲的日子过得还是很节俭,做饭总是一顿白面,两三顿粗粮,而面汤总是喂了猪,洗锅水总是喂了狗(想起现在的宠物狗,比人吃得还好,也不知人们的观念是如何转变的?)。以至于后来,我们举家迁到了城里,母亲总是把面汤留下来,没有可喂的动物,她和父亲就自己渴了喝。那时,过年了家里杀一头猪,母亲炒过后放些盐腌制,逢节日或者有客人来,母亲拿勺子挖一点放到饭里,算是改善一顿,猪肉若省点能吃到第二年杀猪。第一年的粮食总是能省到第二年继续吃,“年年有余”,也许说的就是节俭才会富裕的意思吧。
上世纪80年代末,随着国家“农转非”政策,我们举家迁到了城里,看到城里人洗衣服时哗哗流淌的自来水,母亲感到了无比的痛,她叹气说:虽然日子好了,但祖宗节俭的传统不能丢,换作“60年”是要遭天谴的。那时,父亲一个人上班,母亲为了贴补家用,也时常出去做一些零工,父母勤劳、善良、节俭的精神,让我和哥哥感到只有勤劳才能养家、只有节俭才能治家。
随着生活的好转,我们一家人也常常会去餐厅改善生活,母亲总是叮嘱少点菜,不够了可以再点,即使剩点辣子之类的,母亲都要打包带回家。而我也在潜移默化中传承了母亲的品德,即使和朋友出去吃饭,也要做到“光盘”行动。我也会常常劝诫身边的朋友:要是在“60年”,这些菜可是“救命菜”。朋友常常会大笑,反问:“你也知道‘60’年?”我骄傲的说:“我听我母亲说的”。
一次,将远在农村的公公婆婆接到城里来住,看到了久违的情形。公公婆婆都在吃完饭后舔碗底,儿子看着新奇,问他们为什么要舔碗底。公公说:“因为我们这一辈人在60年挨过饿,就连粘在碗上的饭汤也不忍心浪费啊!”又是一个“60年”,即使现在生活好了,他们这辈人已养成舔碗的习惯了。因为饿过、痛过,所以记忆深刻。儿子似懂非懂的点点头,也学着舔碗底,我在一旁则欣慰地看着。一个“60年”,让大家记住了粮食来之不易。
而现在,当人们不再为吃饱穿暖发愁时,当人们物质生活极度富裕时,人们却忘了父辈们那段艰难的日子。餐桌上菜品五花八门,摆阔气、显排场、要面子,一些菜甚至没有吃就白白的倒掉,浪费的习气深深地刺痛着父辈们那颗受伤的心。还好良知的人们及时发现了这种恶习,也在及时制止,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再一次被唤醒,提倡“吃多少点多少”、“吃不完带回家”的倡议让人们感知到了节俭的快乐。
每次去餐厅吃饭,都会看到这样两句话:“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还有那首耳熟能详的唐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劳动不易,粮食可贵。勿让物质的富裕冲昏了人们的头脑,如果真能穿越到过去,奉劝那些无视农民劳动成果,浪费粮食的人们看看“60年”吧,也许,看了他们每天吃树皮的情形,你们就不会无端挥霍了,哪怕是一滴水、一度电、一张纸。
有一句广告词曾经让我震惊:如果不节约用水,最后一滴水将是你自己的眼泪!
我希望永远都不会有那么一天,我希望我生活的家园永远都能细水长流、年年有余,当然希望“60年”永远成为一个历史,它只能让我们铭记粮食来之不易,节俭方能治家治国!
文章评论
凭君寄诗
[em]e113[/em] 祝贺!再请客
李军律师
我出生在六十年代的初期。我对这篇文章的思想内容十分理解。我多么希望八零,九零都读一读它。
羽葭
真棒[em]e179[/em]
千年一叹
祝贺友!
梅子
祝贺美女![em]e163[/em][em]e163[/em][em]e163[/em][em]e163[/em]
天使的翅膀
写的真好,平凡的文字讲述着不平凡的历史
燕子
写的真好!!!祝贺你!!!
宁河甘霖
欣赏您的文章,祝福您![em]e100[/em]
天天向上
“60年”情结,事实真切,内容朴实,触动人心。其叙说简朴、困难时的生活好似历历在目,因为我的母亲也同样如此的教导我们。看后,想想自己的家人当时面临的这种情景,不自主热泪满盈。为你祝贺!!!
□芯忧
获奖了就请客!
漠漠轻寒
朴实无华,看着非常亲切[em]e100[/em]祝贺你,改天请我吃饭啊[em]e113[/em]
蓝精灵
物质生活和历史是一样的,由低潮到高潮,再到低潮,往复循环,生生不息。
hy
[em]e179[/em] 祝贺!
若思
浓郁的生活气息,生活简朴的故事情节,勤俭节约传统的传承,都是“60年”那个特殊年代留下的痕迹。质朴的文字时时在警示着当今衣食无忧的人们,注意节俭不要忘记“60年。” 赞!
紫鹊蓝菱
朋友的文字纯粹,安静,向你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