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名将帅及经典之战

个人日记

中国历代名将帅及经典之战 2011-4-28 15:37    转载自會飛的 紭 狐

 孙武:吴国名将,成名经典:《孙子兵法》  
    伍子胥:吴国名将,经典之战:伐楚灭越,掘墓鞭尸  
    吴起:魏(楚)国名将,经典之战:灭亡陈、蔡国
    孙膑:齐国名将,经典之战:围魏驹辉
    乐毅:燕国名将,经典之战:围困即墨
    廉颇:赵国名将,座驾:四驱战车,兵器:戈,成名经典:伐齐讨魏
    赵奢  赵国名将,座驾:四驱战车,兵器:戈,
    李牧:赵国名将,座驾:四驱战车,兵器:戈,经典之战:大破匈奴
    白起:秦国名将,座驾:四驱战车,兵器:戈,经典之战:长平之战
    王翦:大秦名将,座驾:四驱战车,兵器:昆吾剑,经典之战:横扫
    蒙恬:大秦名将,座驾:四驱战车,兵器:戈,成名经典:万里长城
    章邯:大秦名将,座驾:五花骢,兵器:龙雀大环刀,经典之战:定陶之战
    项羽:西楚霸王,座驾:踏雪乌骓马,兵器:天龙破城戟,经典之战:巨鹿之战
    张良:大汉军师,座驾:四驱战车,兵器:羽扇,经典之战:十面埋伏    
    韩信:座驾:五明骥,兵器:鱼肠剑,经典之战:暗渡陈仓,井径之战,垓下之战
    冒顿:匈奴单于,座驾:大宛,兵器:圆月弯刀,经典之战:鸣钲指射,白登之围
    周勃:西汉名将,座驾:乌骓马,兵器:鬼头刀,经典之战:铲除诸吕
    周亚夫:西汉名将,座驾:踢云乌骓,兵器:七星剑,经典之战:平定七国之乱
    李广:西汉名将,座驾:千里雪,兵器:梨花枪,飞将军,经典之战:马邑大捷
    卫青:西汉名将,座驾:菊花青,经典之战:攻占“河南地”,漠南大捷,
    霍去病:西汉名将,座驾:踏雪无痕,兵器:梅花枪,经典之战:决战漠北
    赵充国:西汉名将,座驾:银鬃马,兵器:雁翎刀,经典之战:平定西羌
    刘秀:东汉开国皇帝,座驾:白龙马,兵器:龙泉剑,成名之战:昆阳之战
    马援:东汉名将,“马革裹尸”创始人,座驾:大宛马,兵器:象鼻古月刀
    班超:东汉名将,,座驾:卷毛兽,兵器:冷血剑,成名经典:“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虞翊:东汉名将,座驾:银鬃马,兵器:虎头枪,经典之战:添灶进兵
    诸葛亮:蜀汉丞相,座驾:四轮车,兵器:鹅毛扇,经典之战:七擒孟获,六出祁山  
    曹操:东汉丞相,座驾:绝影,兵器:倚天剑,经典之战:官渡之战
    关羽:汉寿亭侯, 座驾:赤兔马,兵器:青龙刀,经典之战:斩颜良,水淹七军
    周瑜:江东大都督,座驾:汗血马,兵器:干将剑,经典之战:赤壁之战
    吕布:东汉诸侯,座驾:赤兔马,兵器:方天画戟,经典之战:徐州争夺战  
    司马懿:曹魏大都督,经典之战:祁山攻防战
    陆逊:江东大都督,经典之战:彝陵之战
    姜维:蜀国名将,座驾:紫电喷云兽,兵器:绿沉枪,经典之战:九伐中原
    杜预:西晋名将,经典之战:灭亡吴国
    祖逖:东晋名将,经典之战:祖逖北伐  
    谢玄:东晋名将,兵器:三才剑,经典之战:淝水之战
    韦孝宽:大隋名将,座驾:赤炭火龙驹,兵器:三停刀,经典之战:平定三叛  
    长孙晟:大隋名将,座驾:千里追风驹,兵器:五神飞钩枪,经典之战:大破突厥  
    高颍:大隋名将,座驾:虎类豹,兵器:崩童户撒刀,经典之战:东征高丽  
    杨素:大隋“铁帽子王”,座驾:拳毛骢,兵器:虬龙棍,经典之战:大破突厥
    李靖:大唐名将,座驾:浑红马,兵器:方天画戟,经典之战:大破突厥
    秦叔宝:大唐名将, 座驾:黄膘马,兵器:八宝驼龙枪,经典之战:取瓦岗  
    尉迟敬德:大唐名将,座驾:乌骓马,兵器:水磨竹节鞭,经典之战:玄武门  
    薛仁贵:大唐名将, 座驾:白玉驹,兵器:方天画戟,经典之战:东征朝鲜 `  
    安禄山:胡人,座驾:黄瓜马,兵器:独脚铜人,经典之战:安史之乱
    李光弼:大唐名将,座驾:青腚马,兵器:透甲枪,经典之战:平定安史之乱  
    郭子仪:大唐名将,座驾:九花虬,兵器:方天画戟,经典之战:平定安史之乱  
    李朔:大唐名将,座驾:追风驹,兵器:九齿迎风镗,经典之战:雪夜入菜州
    李绩:大唐名将,座驾:狮子花,兵器:缠丝枪,经典之战:战平高丽
    刘仁轨:大唐名将,座驾:青鬃马,兵器:豹环柄刀,经典之战:孤军镇百济  
    裴行俭:大唐名将,座驾:狮子骢,兵器:抽屉枪,经典之战:大破突厥
    高仙芝:大唐名将,座驾:大宛马,兵器:锯齿飞镰刀,经典之战:大破吐蕃
    朱温:后梁建立者,座驾:浑红马,兵器:三尖两刃八环刀,经典之战:破黄巢  
    李克用:五代十国名将,座驾:胭脂马,兵器:虎威戟,经典之战:破黄巢  
    李存孝:五代十国名将,座驾:火焰驹,兵器:溜金槊,经典之战:十八骑取长安  
    王彦章:五代十国名将,座驾:干草黄,兵器:浑铁枪,经典之战:战五王  
    赵匡胤:北宋皇帝,座驾:赤炭火龙驹,兵器:盘龙棍,经典之战:建立北宋  
    曹彬:北宋名将,座驾:银合马,兵器:齐凤朝阳刀,经典之战:战幽洲  
    杨延昭:北宋名将,座驾:万里云,兵器:芦叶枪,经典之战:镇三关  
    赵元昊:西夏国王,座驾:雪花马,兵器:朴刀,
    耶律休哥:辽国大将,座驾:花斑豹,兵器:丹凤朝阳偃祥三停刀
    穆桂英:北宋名将,座驾:桃花马,兵器:梨花枪,经典之战:大破天门阵  
    狄青:北宋名将,座驾:青鬃兽,兵器:神机万胜水龙刀,经典之战:破大辽
    斡离不:金国二太子,座驾:火龙驹,兵器:金顶狼牙棒,经典之战:攻陷东京
    岳飞:南宋名将,座驾:白龙马,兵器:沥泉枪,经典之战:朱仙镇大捷  
    韩世忠:南宋名将,座驾:雪花驹,兵器:金背砍山刀,经典之战:黄天荡  
    完颜宗弼:金国四太子,座驾:干草黄,兵器:宣花斧,经典之战:靖康之变
    成吉思汗:座驾:蒙古马,兵器:蒙古钝刀,经典之战:横扫欧亚  
    拖雷:忽必烈之父,座驾:蒙古马,兵器:烂银万胜锤,经典之战:横扫欧亚  
    拔都:术赤之子,座驾:蒙古马,兵器:蒙古钝刀,经典之战:建立钦察汗国  
    脱脱:大元太师,座驾:蒙古马,兵器:囚龙棍,经典之战:镇压红巾军  
    扩廓帖木儿:大元名将,座驾:蒙古马,兵器:虎天钩,经典之战:镇压红巾军  
    徐达:大明名将,座驾:狮子骢,兵器:錾金枪,经典之战:北伐大元  
    常遇春:大明名将,座驾:追风乌骓马,兵器:虎头湛金枪,经典之战:克大都    
    于谦 :大明名臣,座驾:汗血马,兵器:莫邪剑,经典之战:保卫北京  
    戚继光:大明名将,座驾:赭白马,兵器:神威烈水枪,经典之战:平定倭寇
    俞大猷:大明名将,座驾:黄瓜马,兵器:青虹剑,经典之战:平定倭寇  
    袁崇焕:大明名将,座驾:银色拳花马,兵器:虎眼竹节鞭,经典之战:宁远大捷  
    洪承畈:大明名将,座驾:菊花青,兵器:门扇大刀,经典之战:潼关大伏击  
    郑成功:大明名将,座驾:闪电追风马,兵器:龙泉剑,经典之战:收复台湾  
    李自成:农军首领,座驾:乌骓马,兵器:花马剑  经典之战:潼关大战,三战开封  
    多尔衮:大清名将,座驾:蒙古马,兵器:鬼头朴刀,经典之战:山海关战役
    吴三桂:平西王,座驾:万里云,兵器:三停刀,经典之战:山海关战役
    康熙帝:皇帝,座驾:汗血御马,兵器:龙泉剑,经典之战:雅克萨之战
    左宗棠:大清名将,经典之战:消灭捻军,收复新疆
    曾国藩:大清名臣,经典之战:安庆攻防战,攻克天京  
    陈玉成:太平天国英王,经典之战:三河大捷,打破江南、江北大营,援救安庆
    李秀成:太平天国忠王,经典之战:大战杭州,战上海,打破江南江北大营,保卫天京
    石达开:太平天国翼王,经典之战:攻取南京,蕃阳湖战役
    刘永福:清朝名将,经典之战:中法战争  
    袁世凯:窃国大盗,兵器:勃郎宁,成名经典:镇压义和团
    黄兴:民国名将,兵器:德国“盒子炮”,经典之战:广州起义,武汉保卫战
    毛泽东:伟人,兵器:笔,创立了毛泽东军事理论,经典之战:四次反围剿和四渡赤水
    彭德怀:八路军副总指挥,经典之战:百团大战,保卫延安和抗美援朝
    林彪:第四野司令员,经典之战:平型关大捷、四战四平,辽沈战役、攻克天津  
    刘伯承:第二野司令员,经典之战:千里跃进大别山,淮海战役,渡江战役
    粟裕:第三野副司令员,经典之战:苏中七捷,孟良崮战役,打济南,渡江战役    
    杜聿明:国军名将,经典之战:血战昆仑关,辽沈、淮海战役  
    薛岳:国军名将,经典之战:三次长沙会战
中国历史上15个民族的最后结局!!! 2012-3-26 转载自贺荣

中国历史上的所有少数民族都是由以下这五部分演化而来的。
  一:匈奴部分:以匈奴为代表
  二:东胡部分:以鲜卑、契丹、蒙古为代表
  三:突厥部分:以突厥为代表
  四:通古斯部分:以满洲为代表
  五:羌藏部分:羌族,吐蕃
  匈奴:主体在东汉时期被汉人消灭,剩余部分西逃至欧洲,与马扎尔人融合,构成今天的匈牙利人。
  东胡:秦时被匈奴灭亡,之后分成两大部分:乌桓和鲜卑
  乌桓:被曹魏消灭
  鲜卑:主体被汉族同化,剩余的演化为柔然
  柔然:被突厥击败,分化为室韦(蒙古)和契丹
  契丹:主体被女真族和汉族同化,剩余的西逃到中亚,与当地人融合,成为中亚人的一部分。
  蒙古:为先秦时东胡的一部分,由鲜卑演化而来,一直生存到现在
  突厥:有可能是匈奴的一个分支,后灭亡了柔然,其自身的主体被回鹘人和汉族人所灭,剩余的向西逃窜,形成了今天的土耳其人。
  回鹘:主体由丁零人构成,融入了铁勒和高车人的一部分,在唐朝时期,将突厥主体灭亡。回鹘生存到现在,即使今天的维吾尔族。
  女真:来自肃慎,后为女真,为满洲,一直生存到现在,即今天的满族人。
  党项:羌族的一部分。后被蒙古人灭亡。
  羌:一直生存到今天。【更多精彩,尽在★军事第一播报★http://jsdybb.netsh.com.cn
  氐:匈奴一部分,后被汉族融化。
  吐蕃:也就是今天的藏族,是古代羌族的一部分
  羯:匈奴的一部分,在公元4世纪被汉人冉闵一次性屠杀20万人,导致羯族灭种。
  腐朽的西晋在经历八王之乱后,民众损失过半,其后被各胡军队一系列车轮战的打击,终于亡国于凶奴首领刘渊了.
  当时入侵中国的胡族大大小小有十多个.
  其中族群在三十到一百五六十万之间的大胡有:1凶奴、2鲜卑、3丁零、4羌、5氐(包括大月氐,小月氐和巴氐)、6夫余、7羯、8高丽、9卢水胡.(在以后的汉人的大反击,和胡与胡之间的仇杀中.这九个胡族除了人数众多的鲜卑和入侵当时辽宁与汉人的居住的朝鲜半岛的高丽人保存了下来,其它各胡基本上给杀绝.)
  立誓扫清北方的悲壮英雄冉闵
  西晋灭亡后的317年北方汉族人口总数不到1000万。
  以下是各族当时的分布情况:
  陕西一带羌、氐、匈奴有80万之众,而当地的汉族人口因战乱、逃亡也只有80万;
  山西则是匈奴羯族和鲜卑族的天下,他们有80万之多,残留在当地的汉族只有100万人;
  河北的鲜卑人应该有80万,丁零人十五万,当地汉族人口不过150万人;
  至于河南-山东一带主要是汉族人,人口占绝对优势,而迁移至此的鲜卑族人则主要靠汉人每户上交的五十石的租米来过活;
  甘肃东部一带为鲜卑、羌、氐族。汉人约占五分之二;
  宁夏、内蒙古则基本上是鲜卑人天下,人数操过120万;
  辽西鲜卑人汉人各占一半,各20到30万;【更多精彩,尽在★军事第一播报★http://jsdybb.netsh.com.cn
  辽东汉人100万左右,高丽人50万;
  河西走廊-敦煌-新缰天山以南一带多是中原流亡的汉族和当地汉族,人数三百万,在以后的汉人的大反击中大量回迁中原。
  冉闵起义成功后,河北南部,山西,河南,山东四省的匈奴、羯、鲜卑、羌、氐人在冉闵组织的汉人的大反击中被全部树清.仅山西中南部和河北常山以南被杀的白奴(凶奴分化为白奴和黄奴,黄奴自称夏后依,白奴被冉闵和各路山西义军杀绝)多达六十万之多,其中四十万被闵闵正规军杀绝。两次屠羯达三十二万之众,羯族从此从中国历史上消失。
  冉闵是五胡乱华时中原地区汉人起义首领之一,后被推为国主。当时有羯胡在河北暴孽,残害汉民,先有驱数十万汉丁修林苑甲兵,死伤遍野。后五十万人造甲,十七万人造船,死亡超过三分之二,又有夺汉女五万入后宫肆意变态凌杀污辱之行。汉儿冉闵立誓扫中原,恢复中华河山,一朝得机起兵,旦夕间尽灭羯胡。后又以扫清中原为号召,扬言要六胡退出中土,否则将其统统杀绝。这就是有名的杀胡令。北方各地汉人群起响应,各胡深惧其下场将如同羯族与白奴人,而遭到群胡连番围攻:
  (1)其首战以汉骑三千夜破凶奴营,杀敌将数名,逐百里,斩凶奴首三万;
  (2)再战以五千汉骑大破胡骑七万;
  (3)三战以汉军七万加四万乞活义军破众胡联军三十余万;
  (4)四战先败后胜以万人斩胡首四万;
  (5)五战以汉军六万几乎全歼羌氐联军十余万;
  (6)六战于邺城以一二千刚组织的汉骑将远至而来的胡军七万打的溃不成军;
  (7)七战又有以步卒不足万人敌慕容鲜卑铁骑十四万不退反进竟十战十捷!!【更多精彩,尽在★军事第一播报★http://jsdybb.netsh.com.cn
  经过数场战争下来,冉闵手下的汉军越打越少,却又得不到有效的补充。五胡中的四胡在种族仇杀中都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而统治今天外蒙内蒙和中国北部的鲜卑却进入极盛时期。这个时后东晋王朝却打着正统的身份要到北方接受失地,乘冉闵与众胡大战时“接收”山东河南二省,又图河北和山西.使的冉闵大努,而一努之下,在部将的拥护下作出了称帝的主张。冉闵举大事有一半靠的是李农,一位深受汉人义军————乞活军爱戴的将领。然而冉闵在称帝后却因其居功自大而杀了他。而使的几万乞活军分离出了冉闵的军队。关中有汉人武装不下五万人筑垒自守,对抗胡人,等待冉闵大军到来。辽东也有约十万汉人武装响应。冉闵都没能任用合适的人去加以联络。却在这时称帝,不仅没得到东晋王朝的支持,反而使的东晋王朝与鲜卑人对他来了个南北夹击。
  冉闵建立的国家史称冉魏,冉魏后期,汉族流民从各地拥入邺城及其附近,加上长年征战.农业生产欠收,城中粮食供应不足。冉闵将城中粮草分发给白姓后,带领一万兵(大部份是步兵)去今天的河北定州征粮。原住在蒙中高原的现屯兵边界的鲜卑人得到这一消息,急调二十万鲜卑骑兵南下,想座收渔人之利的消灭因刚扫清中原而元气未复的冉魏政权。冉闵却对鲜卑兵的行动却浑然不知,后被鲜卑人的十四万先头骑兵部队在常山包围冉军,却给个个奋勇的冉军再加上天神下凡般的大将冉闵打得十战十败!!要不是最后想出了拐子马铁浮图的阴险鬼计。
  与鲜卑人的廉台决战中,中计被困的冉闵骑朱龙马,持矛戟,于十余万鲜卑铁骑军中,手刃三百余鲜卑强兵悍将,及至战马受伤倒地被俘,面对鲜卑国主质问仍大呼:“天下大乱,尔夷狄禽兽之类犹称帝,况我中土英雄,何为不得称帝邪!”(天下大乱,你们这些禽兽一样的蛮夷尚且可以称王称帝,何况我们堂堂中华英雄呢!)其后拒降被鲜卑王慕容俊斩于遏陉山,山左右七里草木悉枯,蝗虫大起,五月不雨直至于十二月。慕容俊惧之,祭祀冉闵,追谥闵为武悼天王,当日即大雪过膝(晋书正史所载,绝非道听途说)
  冉闵战死了,河北山西二省被鲜卑占据。但冉英雄收复的河南,山东二地民众向南归复南朝汉人.这使的当时北伐每每失败的南朝军队,不费吹灰之力就光复了河南,山东二地.这是祖逊北伐后南朝第二次控制这一地区.比祖逊收复的还多!
  另一方面冉闵爱民如子,从异族豪强和统治者哪解放二十多万汉人妇女,并帮自已的士兵找到失散的家人.当冉闵放羯人石虎强抢的六七万汉族少女回家时,她们中的大多数却没有走。因为已经无家可归了,冉魏灭亡时,恶运又一次降临她们的头上。在冉闵被擒杀,鲜卑南下她们尽给残忍的充作了军粮。
  西晋灭亡的第二年,晋皇室司马睿在建康(今南京)重建政权,偏安江左,史称东晋。【更多精彩,尽在★军事第一播报★http://jsdybb.netsh.com.cn
  这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动乱时期,在中原地区前后有七个民族建立了二十多个政权。北魏崔鸿著有《十六国春秋》记述这段历史,后世称这一时期为“五胡十六国”时期。“五胡”指匈奴、鲜卑、羯、羌、氐等五个少数民族。“十六国”即:夏,成汉,“两赵,”(前、后),“三秦”(前、后、西秦),“四燕”(前、后、南、北燕),“五凉”(前、后、南、北、西凉)诸国。
  十六国中以匈奴刘渊建国最早。八王之乱时,刘渊游说成都王司马颖召募匈奴五部为外援,回去后,即被匈奴贵族共推为大单于,不到二十天,结集部众二十余万。308年,刘渊称帝,国号汉,建都平阳(今山西临汾市西北)。匈奴刘氏政权实行胡汉分治政策,仇视汉人。
  318年刘曜自立为帝改国号为赵,迁国都于长安。史称前赵,以别于319年石勒的后赵。公元328年,刘曜与后赵作战,兵败被杀。次年,太子降于后赵。
  329年石勒建立的后赵政权,务除前赵积弊,实力得以迅速发展,足与东晋相抗。石勒死后,子石弘继位,为其侄石虎所杀,石虎自立为帝,迁都于邺(今河北临漳)。石虎为人极端残暴,穷兵黩武,令许多人为筹措从军装备被迫卖儿鬻女,或途中自刎则,死者相望,而征令仍有加无已。他又听信胡言,残酷奴役汉人。
  石虎死后,其子十余人互相残杀,石虎的养孙汉人冉闵杀死傀儡皇帝石鉴,自立为帝,改国号为魏,史称冉魏。他限制“六夷”(匈奴、鲜卑、羯、氐、羌、巴氐),下令邺都城门大开,“与官同心者住,不同心者任所之”。结果“六夷”纷纷出城,百里内外的汉人,则蜂涌而来。冉闵看到“胡”人终与自己“离心离德”,竟下令无论男女老少,格杀勿论,致使二十余万人暴尸于野。冉魏政权的大屠杀引起中原少数民族的恐慌和围攻,后赵石祗在襄国称帝,并与前燕慕容儁、羌族姚弋仲联合,打败冉闵。351年,石祗又被杀,后赵亡。次年,慕容儁斩冉闵,冉魏亡。河北二十余万汉人不甘侮辱,纷纷渡河南逃江南,但受到截击,死亡殆尽。
  由上可以看出冉闵宰杀“胡人”是出于种族仇杀而实行的种族灭绝政策!冉闵战败被俘,慕容后斥责他:“汝奴仆下才,何得妄称帝?”闵曰:“天下大乱,尔曹夷狄禽兽之类尤称帝,况我中土英雄,何为不得称帝也!”冉闵这话说的尤其漂亮,当真是豪气干云!



“臣延寿,臣汤,将义兵,行天诛,赖陛下神灵,阴阳并应,天气精明,陷陈克敌,斩郅支首及名王以下。宜县头槁街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中国各大城市历史名称及各大古都的历史介绍   载自滄海情哥

 


  

图片 

   中国各大城市的历史名称
 
现在名称           历史名称
沈阳                 盛京
丹东                 安东
北京                 蓟,大都,中都,北平
天津                 天津卫
西安                 长安,(西京) 
乌鲁木齐             迪化
太原                 大卤,大夏、夏墟
济南                 外名:泉城
开封                 汴梁,东京
洛阳                 洛水
宝鸡                 陈仓
徐州                 彭城
南通                 通州
南京                 建业,建康,江宁,白下,金陵等
镇江                 润州
常州                 毗陵(龙城外名)
苏州                 姑苏
杭州                 临安,武林等
成都                 锦官城,简称:蓉
福州                 三山,简称:榕城
武汉                 江城
九江                 浔阳
长沙                 可能叫沙州
重庆                 巴州
昆明                 别称:春城
基隆                 鸡笼
广州                 别称:羊城
南宁                 简称:邕 
柳州                 龙城,和常州一样的
   

图片

西   安 

    古都并称:
    四大古都:是最早把中国历代主要古都并称的说法,四大为西安、洛阳、南京、北京。 
    五大古都:1920年代在学术界出现了把开封列为古都之一,形成五大古都的说法:西安、洛阳、南京、北京、开封。
    六大古都:1930年代,开始有把杭州加入古都之列的六大古都说法,并影响很大,包括:西安、洛阳、南京、北京、开封、杭州。
    七大古都:1988年,地理学家谭其骧提议安阳为大古都,后安阳被认定为第七大古都,因此就有了七大古都之说:西安、洛阳、南京、北京、开封、杭州、安阳。
    东南西北中国京都:首都在中国又称为京城、京都、京畿、京师等。中国重要王朝的京都在民间被按照方位顺序进行分类。
    东京(今开封,历史上又称“汴梁”“汴州”)、东都(洛阳,古又称“洛邑”)
    南京(今南京,历史上又称“金陵”“江宁”“天京”)
    西京(今西安,历史上又称为“长安”“京兆府”,附近同一地区另有一古都咸阳)
    北京(今北京,历史上称为“燕京”“北平”)
    近代以来,少数民族政权被认为是中国历史内同汉民族政权一样平等的一部分,所以上面所提到的东西南北中国首都并不具有历史学意义,而是一种民间的变称。
    由于各个朝代所管辖的具体区域有所不同,所以这些称呼所指代的城市也各有差异。比如,宋代的都城是东京汴梁(今开封),另有西、南、北三都:西京洛阳,南京商丘,北京大名。而同时期管辖中国另一部分区域的辽代也有类似的称呼:东京辽阳府(今辽宁辽阳),西京大同府(今山西大同),南京析津府(今北京),中京大定府,上京临潢府。同一个城市在不同朝代也有不同的名称,比如南京在东吴及南宋之初称东都,而在五代十国的吴国称西都。
    各大古都:由于中原地区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西安、洛阳、南京、北京、开封、杭州、安阳七大古都中,有三个位于今河南。
    西安(周、秦、汉、隋、唐等十三个王朝)、洛阳(夏、商、周、汉)、南京(明、中华民国)、北京(元、明、清、中华人民共和国)、安阳(商后期)四大古都都曾作为全国性政权的中国的首都。安阳作为商后期的首都基本可以定论,但是商早期和中期的都城,目前史学界说法各异,但是可以肯定不在安阳。此外夏朝仅见于文献记载,并没有任何出土文物能证明夏朝的存在。
   定都南京的东晋、定都杭州的南宋等朝代,是处于分裂时期的中国汉族政权,而定都洛阳的北魏、定都北京的金则是处于分裂时期的中国少数民族政权。不过,东晋、南朝、南宋是中国处于分裂时期的华夏正统政权。     

图片

安  阳 

    七大古都的历史介绍(按音序):
    安阳
    上古三皇五帝时代,颛顼、帝喾两位帝王在安阳境内建都。殷商后期为商都殷墟。汉末以后,以邺城为中心的安阳先后成为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六个王朝的都城。
    北京
    北京为五朝帝都(辽、金、元、明、清):
    春秋战国时期为燕国国都,当时称为蓟。
    辽代为陪都,称燕京。金朝(1115年 - 1234年)自金世宗起至1217年为中都。
    元朝为大都。
    明朝自永乐帝起改称北京,为京师。
    清朝入主中原后亦把北京作国都。
    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时期,当时称北京,北伐成功后新的国民政府在南京成立,北京改称北平。
    现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
    杭州 
 
   杭州在五代十国时期为吴越国之首都。金朝灭北宋后,皇族赵构逃往南方,令当时称为临安的杭州成为南宋都城。
    开封
    开封,简称汴,古称“汴州”“东京”“大梁”。是中国多个重要王朝的首都。战国时期,魏国建都于此,称“大梁”,冶铁业发达,十分繁荣。后历经黄河水患和战乱,几乎沦为废墟,极度衰败。五代十国时期国家四分五裂,开封地理条件非常适宜农业经济发展,作为一统天下的基础,先后成为后梁、后晋、后汉及后周的国都。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代后周称帝,建立宋朝(北宋),仍以开封为首都,称为“东京”,终于完成对中国汉民族本部的统一。北宋时期,开封城市结构突破了唐代长安“坊市”城市格局的束缚,再次走向繁荣,发展成为当时世界上人口最多最繁华的城市之一。靖康之难后,北宋灭亡,开封被金国占领,继续被金朝定为都城。蒙古灭金之后,成为河南省州府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
    洛阳
    夏、商、东周、东汉、三国时期魏、西晋、北魏(493年才自大同迁都至此)、隋、唐、后梁、后晋均以洛阳作国都或陪都。
     解释:洛阳的历史上的情况比较复杂,容易引起误解。
     夏、商、周、汉、魏诸朝都有多次迁都的历史,这些朝代的都城从历史纵向上看可能不只一个,洛阳是其中的一个。例如商就先后多次迁都,所以安阳、郑州、洛阳都自称是商的都城,而除了安阳之外,其他城市尚无确切考古证明证实其曾为商都。
    部分朝代的首都不只一个。出于战略上和经济上的需要,一些巨大王朝会设立陪都,例如唐,举世公认其首都为长安,洛阳之所以称为其都,是因为唐代统治者定洛阳为其行宫和巡幸之地,故有“东都洛阳”之称。虽然在影响和地位上不能和长安相提并论,但毕竟有别于一般的地方行政单位。
南京
    南京
    南京为东吴、东晋、南朝(宋 、齐、梁、陈四朝)、南唐、明、太平天国、中华民国首都。
    三国时称为建业,是东吴的首都。
    西晋避司马业讳,改名为建康,是东晋京城。
    南北朝时期,宋朝、齐朝、梁朝、陈朝皆以此城为都。南朝四朝首都,加之东吴、东晋首都,所以南京亦称六朝古都。
    六朝以后为南唐国都。
    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明朝后,南京为大明的首都。后明成祖迁都北京,南京亦为南都。
    太平天国时期改为天京,为太平天国都。
    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后建立中华民国,南京被定为中国首都。。
    随着北洋政府的建立,由南京迁都北京。1927年北伐胜利后,复定都南京。(侵华战争期间1937年-1945年国民政府迁往重庆,重庆为临时首都-陪都)。1949年蒋介石所领导的国民政府撤退到台湾之前,中国首都均位于南京(理论上南京至今仍为中华民国的正式首都)。
    西安
    西安,古称长安,又曾称西都、西京、大兴城、京兆城、奉元城等,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历时最久,影响力最大的城市。先后有西周、秦、西汉、新、东汉(献帝初)、西晋(愍帝)、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13个王朝在这里建都达1100余年之久。又曾为赤眉、绿林、大齐(黄巢)、大顺(李自成)等农民起义政权的都城。    

图片

台北故宫摄影图 

    其他首都
    除了七大古都之外,还有许多城市曾经成为控制中国某地区的都城,或者实际割据政权的都城,或者政治上全中国的首都。
    台北:台湾民主国、中华民国。
    台南:郑氏王朝
    拉萨:吐蕃
    广州:南越,南汉
    成都:蜀国,前蜀,后蜀
    鄂州:东吴
    荆州:楚国,南平,西梁
    长沙:马楚
    大理:大理国,南诏
    乌兰巴托:蒙古帝国
    沈阳:后金
    长春:满洲国
    新郑:韩国,郑国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