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问祖 血脉情结(2012.6.1更新)
个人日记
2011年9月13日,是中秋节的第二天,一早,由表弟开车,与家姐、姐夫、俩外甥一起前往潮阳灵山拜祭外婆,这是我此行最重要的日程安排。在灵山寺,一切都按照潮汕的风俗行孝道之礼……。在回汕头的路上,车窗外潮汕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及独特的民居在眼帘一闪而过,不由想起张翰“人生贵适忘,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的感叹,心旌摇摇,恍惚中一种莫名的惆怅涌上心头……。
午后,拜别汕头亲人,踏上了回程的列车。随着列车缓缓启动,伴着心跳般节奏的轰鸣声,仿佛驶入浮生若梦的时间隧道,脑海中时而映现出黑白幻觉,感受着童年时代的父母在日伪时期各自离乡背井、流离颠沛的苦难历程……,悄然中迷糊了双眼。子夜辗转难眠,凝望车窗外一轮皓月,回忆着父母曾经讲述的故事。小时候,家里生活窘迫,全家8口人(我兄弟姐妹7人,其中1个姐姐在汕头外婆身边),靠父亲1人工资维持生活。在那寅吃卯粮穷怕了的年代,常常从母亲的唠叨中得知,父亲林氏、母亲的娘家(外婆萧氏),都是广东潮阳的名门之后……。而父亲则很少说话,时常端着一杯廉价的老酒悠闲地喝着,颇有那种“贫困公子哥”的气度。有时父亲在酒后也会偶然提到他的父亲喜好吸食鸦片、自己的母亲是父亲的偏房云云,但从未提及其家族情况和自己父亲的名号。广东潮阳?林氏、萧氏?名门之后……?迷糊的回忆,一声叹息!!!朦胧中列车已缓缓进入南昌站。此刻,寻根问祖之情已从我的心底油然而生。
迟日,往原单位访友,遇旧属下讨得家父档案资料,由此而翻开寻根问祖的一页。
家父林殿臣(1923年4月---2001年9月)。
父亲年轻时期的照片(翻拍)
据父亲填写的履历记载,广东潮阳人(未填写其父亲任何信息),母亲林詹氏。解放后找到失散的弟弟林殿雄(改名郑振顺,落户于潮阳河浦乡灯塔生产队,已故)。
父亲童年时期在潮阳崇礼初级小学念书三年,于1934年---1936年在潮阳陈和顺饼庄做学徒。 1937年,由于战乱和洪灾,携母亲、弟妹等一起外出逃难,战乱中与母亲、弟妹在梅县失散后(此后母亲一直下落不明),只身分别流落于湖南长沙、桂阳等地,时常饥寒交迫,靠做杂工、帮工或叫卖烟卷等,为自身的生存而抗争。17岁时,被国民党抓壮丁,关闭3个月后,由于身高、体重不合格释放(小时候,曾听父亲的朋友说过:父亲当过国民党兵,给一谢姓师长当勤务兵,因难以忍受师长家属凌辱、打骂,后在师长家兄的帮助下当了逃兵)。1943年---1945年在湖南桂阳给一宋姓商车司机充当无俸银助手。1945年---1949年分别在浙赣铁路局南浔段、南春段为轨道车司机助手。1949年---1955年为广州铁路局南昌分局汽车库内燃机钳工。1950年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2年为中国共产党候补党员,1953年,由于家庭历史背景复杂等原因,被取消中国共产党候补党员资格。1955年调入南昌市汽车管理所为汽车修理工(现南昌市公共交通总公司),直至退休。
家母赵淑娥(后改名胡国瑛,1928年11月---2004年5月)。父亲赵启祥,潮阳张处巷人氏;母亲萧文凤,潮阳棉城王门楼人氏(以上均出自父亲档案中的调查材料);妹妹萧舜玉,定居香港(于2000年去世)。
母亲幼年丧父。1943年,由于日本侵华战争和自然灾害,造成潮汕各地发生历史罕见的特大饥荒。据有关资料记载:夏四五月复旱,田地龟裂,赤地千里,百姓无法度日,卖儿鬻女,饿殍遍野。逃江西、福建,走兴宁、梅县、五华者络绎不绝。时又逢霍乱流行,每天饿死病死者仅潮阳县城就有四五百口之多,呻吟声载道,满目疮痍,惨不忍睹。是年,外婆(萧文凤)孤身带着一双女儿已是走投无路,迫于无奈,将母亲卖给人贩子;将姨母(萧舜玉)送给移居香港的堂兄(萧英和)做走鬼(香港的流动小摊贩)。从此骨肉分离,天各一方。
母亲卖给人贩子后即被带往江西赣州,转卖于赣州银行行长胡道明家,伺服其妻(正房)龙氏。1946年随胡家迁往南昌,因龙氏体弱多病,膝下无子女,对母亲很是疼爱,而母亲则称呼龙氏为“姆姆”,并改名胡国瑛(小名“忠实”)。龙氏病逝后,胡家仍视母亲为女儿。母亲21岁时,由胡家做主,欲嫁往上海,母亲则死活不从,誓言非广东潮汕籍男儿不嫁,1950年经友人介绍与父亲成婚。是年,父亲四处托友在汕头找到外婆,从此骨肉得以团聚(改革开放后,母亲才与香港姨母团聚)。外婆在得知父亲的家族情况后,称父母结合乃“门户相对”(由于缺乏资料,外婆的父亲萧怀芝,属潮阳萧氏哪支世系辈次、家族状况等一时难以考证)。
1969年3月,时值“文革”期间,由于父亲的家庭历史背景不清,履历可疑,父亲单位成立“专案组”,先后多次到汕头、潮阳河浦等地,对父亲的家庭出身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
据潮阳县河浦公社灯塔生产大队提供叔父林殿雄的一项调查材料记载:
林殿雄原籍潮阳县棉城镇岭东宫人(具体地址不明),其祖父林邦杰,曾开过银行(六、七十年前倒闭)。其父姓名不清楚,人家叫他“二舍”,一贯抽鸦片,后往香港死亡(具体时间不清楚)。
根据调查林殿雄,家庭经济来源不清楚,只知道有几座房屋,因家庭财产于日本时期被抢光,兄弟四人和一个妹妹都先后流到外地,1939年,林殿雄和一个弟一个妹由人介绍到本村给人做仔(按:郑姓人家,改名郑振顺),弟在解放前病死,妹于1943年饿死。另一个弟弟听说卖到汤坑,家中单存哥哥林殿臣,以后不知去向。
1962年林殿雄在汕头与他哥哥见面,听他哥说:“在卖出弟弟几年后,他到汤坑探望弟弟,半途被人掠去当国民党的兵丁,后到南昌。
经过多方调查,由于父亲的家庭背景、母亲与胡家(是我们家在南昌唯一的亲戚)的关系、姨母定居香港等问题,父亲在“文革”时期被列入重点监控对象。与我们家常来往的朋友、客人等时常被跟踪盘问,家中的信件必须交到单位“革委会”拆开审查后才允许拿回家,父亲还必须定期要向“革委会”坦白交待,写思想认识,彻底与资产阶级的“胡家”和香港的姨母划清界限,断绝关系。好在父亲平时待人和善,沉默寡言,在“文革”时期没有受到更多的迫害。但在那只认观点不认人,只认阶级不认亲的年代里,扑朔迷离的阶级立场,渐行渐远的童年好友以及时常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感受,已在我幼小的心灵落下了深深的印记。
狐死必首丘,故乡安可忘。父亲在晚年最想的就是能到汕头去住上一阵子,而从母亲死活不嫁上海的表现中,无不体现出的是浓浓的思乡情结。而今对于我来说,重新回顾是因为曾经的不孝!捧着父亲那残缺不全的档案资料,才真正知晓我的祖籍是广东潮阳县棉城镇岭东宫(此前一直以为是潮阳县河浦乡灯塔村)。曾祖父林邦杰,这个亲切而又陌生的名字、慈祥而又难以再现的面孔,时常在我的脑海中漂浮,触动了我的躁动和不安,自此,我不断苦苦搜集、找寻祖先留下曾经生存的痕迹……。
据潮阳县志记载:同治六年(1867),英、德等国轮船入汕头。怡和、鲁粦、太古、新昌、德记等英、德、法、美洋行相继开设。并用潮阳人萧鸣琴、林邦杰等多人为买办。
《潮阳商业贸易史话》:清同治六年(1867),棉城的萧钦任汕头市怡和洋行买办,林邦杰任太古洋行买办,以后萧钦经营建筑运输,林邦杰经营金融,在汕头和潮阳设太古钱庄。这些买办与当时官绅陈坚夫等成为清末民初潮阳资本主义萌芽,曾在汕头市经济领域中占有相当地位。清光绪十一年(1905),萧钦之子萧永声曾被推举为汕头市商会首届总理。民国时期,林邦杰、陈坚夫、郑岭星等人曾先后出任汕头市商会会长。
潮阳县城最早发行七兑票的银庄是光绪宣统年间的太古庄,该庄号“为汕头太古庄的联号,英商太古洋行买办林邦杰独立所创”[资料来源----马荣盛:《潮阳的当铺、收找、钱庄》、《潮阳的私家纸币》,载《潮阳文史》第八辑(1991年潮阳政协内部发行)页73、75。]
香港太古公司收藏的太古庄票
七兑票的面额,分一元、五元、十元、二十元、二十五元、三十五元、五十元、一百元、五百元九种;其中票额二十五元、二元者分别为太古、森丰二银庄独有,前者“取四票即合计为一百元之意,易于交收也”。在流通领域中,“惟普通市上通行者,以一元、五元等之少额者为多数,二十元以上者则大交易时用之”。[资料来源----《潮梅现象》第十六节“潮汕发行纸币之沿革史”页62。萧冠英《六十年来之岭东纪略》(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据1925年广州培英图书印务公司版影印)页65。]
另据“潮海关监督郑浩先生年谱”(出自天涯“戆斋”博文)记载:曾祖父林邦杰曾经资助郑浩先生东渡日本留学,后因“其孤不克负荷,所营俱败(是否祖父所败?与其一贯吸食鸦片有关?一时难以考证)”得到郑浩先生的帮助(注:郑浩(1863~1947),字义卿,县廓都兴让(今属棉城)人。幼聪敏好学,青年时喜爱新学,师丘逢甲,不参加科举考试。郑浩的学术思想,趋向变革,曾著《中华民族学术变迁论》,载《新民丛报》,深得梁启超赏识,于是文名大振。清光绪三十年东渡日本留学,光绪三十四年学成回国,学部授予法政科举人。宣统元年(1909)任吉林省方正县知县,在任10个月,廉明干练,极有政声,离任时,百姓扳辙,鼓乐相送。民国6年(1917)任潮海关监督兼外交部驻汕头交涉员,曾缴获鸦片千余斤,洋人开单减报为百余斤,意在让郑浩私得。郑浩断然拒绝,更正数字,会同汕头镇守使、军政要员、士农工商各界代表在场勘验,全部焚毁,时人称颂。民国36年(1947)病逝,终年85岁)。
光绪三十一年乙巳(1905) 四十一岁
先生欲东渡求学,乡人林邦杰,嘉其志而悯其穷,慨以白金四百为赆。……
民国十五年丙寅(1926) 六十二岁
约是岁,先生以林邦杰身后其子经营失败,债主尽籍其产,故匆促南下晤陈梅湖,欲面恳债权人林玉书等留存少许,畀其遗族,资以为活。
《荥阳夫子墓志铭》:“一日骤莅汕,光烈讶问:‘何未预示行期,致失恭迓。’曰:‘予昔东渡,乡人林君邦杰,嘉予志而悯予穷,慨以白金四百为赆。嗣予学成入仕,林君犹殷裕,欲以银物为酬,惧致不驩,又苦无其它机缘可报。迨彼身后,其孤不克负荷,所营俱败,迩闻债主尽籍其产,以抵宿欠,妻子定沦饿莩。予若坐视,是不祥人,故匆促南下,尔可导予访诸债权人,面恳留存少许,畀其遗族,资以为活。设不准,予当长跪以求。’”
经梅湖传言,玉书等咸被真诚所感,即划出崎碌房屋十余间,给返林家。先生得悉,喜不自胜,嘱梅湖代行申谢。
《荥阳夫子墓志铭》:“光烈闻而肃然曰:‘师请止,生先往传言可也。’债权人林玉书等,咸被真诚所感,曰:‘请老人不可来,来则吾辈当不起。’敬如所命,即划出崎碌浅菜池地方房屋十余间,给返林家。光烈复命,夫子喜不自胜,仍嘱代行申谢。” 注:《荥阳夫子墓志铭》即“故乡进士海关监督荥阳夫子墓志铭(陈梅湖)”。
按上述推算,祖上衰败时间大致为1920年--1926年之间。
这是太古钱庄倒闭时,太古庄债主团在汕头《大风日报》上刊登的赏格。
潮阳林园,这里,曾经有祖辈的足迹和家族兴衰的故事。
林园现位于潮阳棉城现平和东学校校园内。园林始建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面积约500平方米,由圆亭、假山、幽洞、鱼池、板桥、古井和一座两层的西式楼房建筑组成。园主人林邦杰为棉城人,清末民初任汕头市太古洋行买办起家,曾任汕头市商会长。清光绪二十四年至二十五年,著名爱国诗人丘逢甲,受聘任潮阳东山书院山长期间,曾抵林园游赏……。林园经过修葺后,较好地保持原有风貌。林园为潮阳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摘自《广东园林》2007年第5期)。
潮阳林园图片
林姓出自子姓,血缘始祖相传源自名臣比干,他以忠正敢言而闻名,后被暴君纣王挖心,他的夫人妫氏逃难到今天河南卫辉、淇县一带的长林,生下一个儿子。周武王姬发灭商后,赐他儿子林姓,并封在博陵(今河北安平县一带),此人就是林坚。林姓由他最早发源,后人尊他为受姓始祖。林坚的子孙后来形成了著名的西河郡、济南堂、下邳、晋安林氏、九牧林等郡望,还有问礼、九龙、忠孝等堂号,成为林姓最大派系。
林姓的另一个起源出自姬姓,是东周周平王姬宜臼(公元前770~前720年)的小儿子姬开,他的子孙以他的字“林”为姓。因起源于今河南洛阳一带,林姓家谱中就称为河南林。
此外,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时,将鲜卑族等原先丘林姓氏的都改成林姓,并注籍为河南洛阳人。其他少数民族中有满族的林佳氏和布萨氏也都有改姓林。
在广东潮阳,林姓聚居的乡(村)数量及人数仅次于陈姓,位居第二。潮阳林姓,源自福建莆田,有二系:一为莆田林及酉第三子名林禹,字翘梅,宋绍熙年间(1190—1194)登进士,授大理寺司理,为入潮阳始祖,初定居西洋。生四子,明克元、克亨、克利、可贞、枝繁叶茂。 另一为林文质后裔,由澄海莲花乡迁抵潮阳。
以上二系林姓,分居井都平湖东、仙港、高堂、塭尾、港墘、关埠京北、石井、司马浦、沙陇溪西、棉城世魁等处、繁衍旺盛。
关于潮阳棉城世魁林氏:
世林渔川,于宋元之间,从莆田避乱入潮阳,成为县城新街林氏始祖,按林大春(林大春,1523—1588年,字井丹、邦阳,号石洲。明嘉靖二年生於潮阳县县廓都(今潮阳市棉城镇)。少年时酷爱秦汉史籍,精读古文辞,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中举人,二十九年登进士,後官拜行人司行人,出使秦中(今陕西中部),又出使泉南(今福建泉州),後升户部主事。著有《井丹诗文集》18卷)自述乃其入潮之祖。世林梅山(林蔇后裔),元朝后至元间(1335-1340),从蒲田来知海丰县,惠政及人,口碑载道,遂定居。有子二,其一松石于元末为避战乱与夫人失散,而夫人襁负幼子及三山国王神像、外家神牌,携婢逃难,留住于潮阳县城棉东“四人桥”(即明初由所携神像所创、何野云择地而在1996年重建三山国王庙前)附近,成为始祖母。明朝时进士大有(六世)、举人继述及其弟继习(七世)、恩贡树蕉(七世)、举人明元(八世)、举人、“半个进士”吾翰(九世)共四世科甲蝉联,故明中宪大夫、知潮阳县事李栻赠门匾“世魁”(自此为该族外号)。
如按祖籍地“潮阳棉城岭东宫”对号入座,潮阳棉城世魁林氏与祖先似乎有些相近,但因无族谱可查考,家族出自于潮阳林氏哪支哪系,经历了怎样的繁衍变迁,还有待于作进一步考证。
“根”源自于血缘关系,是一种剪不断的情思,故乡与游子,这似乎是一首永远唱不完的歌。故乡祭祖、寻觅祖屋旧事、探源家族宗亲,我将择日而行……。
文章评论
林叡豪
思念...
林叡豪
感触颇深,定当将林氏发扬光大
无我
还有很多没来报到的!都要妥搭!
福晋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
福晋
思乡的心结,我眼已朦胧.........
无忧草
[url=http://b260.photo.store.qq.com/psb?/31c1dfe7-eadc-4ca6-95eb-faac04ad4cef/7WMS0ZMWFVvewSbYVS1RvXOtlDz.uDqyRsKYq5fTxh4!/b/YUYP*5o3IQAAYjmKA5tWIQAA][img,100,130]http://b260.photo.store.qq.com/psb?/31c1dfe7-eadc-4ca6-95eb-faac04ad4cef/7WMS0ZMWFVvewSbYVS1RvXOtlDz.uDqyRsKYq5fTxh4!/b/YUYP*5o3IQAAYjmKA5tWIQAA&ek=1&kp=1&pt=0&su=0150840945&sce=0-12-12&rf=2-9[/img][/url] 这古老的建筑真的很漂亮。
未识途
[ft=#990000,5,楷体_gb2312]拜读佳作!山脉能阻隔天高地远,却阻隔不住深深思念;经纬可拉开距离,却挡不住真挚情感。这的每一个文字,每一幅图片,都是你独有的生活场景和心灵感悟!天下林氏一家亲,祝福宗长:身体健康,天天开心,工作顺利,家庭美满,事业高升,永远年轻,幸福一生![/ft]
依然如故
没有想到你的文笔这么好,文字功底如此之深,让我又要对你多一份崇拜和敬意!
下页 龍
你是哪位,郑振顺的名字我好熟悉
张艳
早就听闻您文笔很好,一见之下,果然名不虚传,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