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视剧《虎妈猫爸》说开去

个人日记

    近日,一部名为《虎妈猫爸》的电视剧在各大卫视热播,这不仅使“毕胜男”这一虎妈的形象深深地印在观众心里,也使子女教育的话题再一次引起社会中的广泛讨论。

      电视剧是戏剧的一种形式,其表现方式也就是把矛盾无限地放大,让观众在对比中感受领悟。而“子女教育”的问题又原本就是存在于琐琐碎碎的生活中的,这样,电视剧又反而比电影更能恰如其分地表现这个主题了。实际上,剧中的两个孩子罗茜茜和杜一诺,他们的父母、长辈、老师,每一个人所表现出的教育理念恰恰是完全不同的,可以说,他们每一个人也就代表了一种存在于当下社会中的教育现状。如此激化的教育矛盾,全部集中于罗茜茜和杜一诺这两个只有七岁的孩子身上,所带来的一系列百味故事,也就容不得观众们不去反思,什么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了。

     “现代社会中的竞争压力太大了,现在的严厉是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是为了孩子好。”这是毕胜男说的最多的一句话,也是她使自己成为“虎妈”的理由和作为“虎妈”的行为准则。于是,她近乎疯狂地实行着她的“虎妈”计划。她吝啬于给孩子一分一秒的时间去玩耍,她为了让孩子上重点小学不惜卖房换房、不惜让女儿晚上学一年;她同时给孩子报四个补习班,甚至让刚刚一年级的女儿写几百字的文章,还要符合“字数递增”原则;就连女儿的日记在她眼中也不过是练习写作的工具,需要符合她的“要求”而绝不允许女儿自由发挥……对于只有七岁的女儿,她的做法近乎到了拔苗助长的地步,可是“拔苗助长”在她心里也不是个贬义词,对于女儿“热烈的期望”,甚至蒙蔽了她的双眼,锁住了她本可以理智思考的心。    

      毕胜男的极典型的“虎妈”的教育方式,其形成是一个“历史遗留”的结果。在毕胜男小的时候,她的父亲毕大千对她采取的就是简单粗暴、非打即骂的教育方式,严厉苛刻到无以复加的程度。毕胜男现在成了一个优秀的企业员工,而在毕胜男的弟弟毕然小时候,毕大千由于心软对其放纵,使其成为了一个好吃懒做之人。毕胜男姐弟俩的强烈反差,给了毕胜男足够的“理论支持”,更坚定了她要做“虎妈”的决心,哪怕她自己经常会被儿时挨打挨骂、熬夜背字典的噩梦所惊醒。毕胜男对待女儿的态度虽然要比父亲对自己温柔一些,可是罗茜茜在自己的“虎妈”和“简单粗暴的姥爷”的双重管教下,脸上是笑容还是越来越少。

     与毕大千、毕胜男的教育方式大体一致的还有“狼爸”杜峰。杜峰几乎把自己的儿子杜一诺当成了学习的机器,杜一诺做任何一件与学习无关的事情,都会使杜峰对儿子大发雷霆。杜峰关心的只是儿子的学习成绩,几乎不关心儿子的心理成长。当他把被自己撕得粉碎的儿子的日记重新粘贴起来的时候,他在日记本上第一次看到了儿子纯粹温暖的内心,不知道那一刻,他是什么样的感受。

     毕大千、毕胜男父女,加上杜峰,这三人成为教育大军里的“狼虎一派”,而与之相对的则是罗茜茜的爸爸、爷爷、奶奶、姑姑,她的班主任老师以及她的“干妈”唐琳。

罗茜茜的父亲罗素,便是“猫爸”,应该说,“猫爸”对于女儿的教育态度是因材、因时、因情况而不断变化的,对孩子的温柔宽容,并不意味着放纵。“猫爸”知道,对于女儿的教育态度,在女儿漫长的成长旅途中绝不该是一成不变的。对于女儿,“猫爸”不只有教育,还有理解、尊重和陪伴。

如果说,“虎妈”毕胜男强迫女儿罗茜茜学习,是完全出于为了孩子将来的考虑的话,那么罗茜茜的奶奶让她去学习则完全是为了自己在街坊邻居面前“长脸面”。追究到根源,罗茜茜的奶奶到底还是应了那句“隔代人教育宠坏孩子”的说法。作为奶奶,她不能忍受孙女慢跑八百米,甚至不能忍受孙女自己洗袜子。她想把孙女培养成“小公主”,甚至告诉那么小的孩子“女人干得好不如嫁得好”,她甚至因为溺爱孩子而拒绝培养孩子自立自强的性格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这是隔代教育的弊端,在罗茜茜的奶奶身上表现的淋漓尽致。

与罗茜茜的姥爷毕大千“学好数理化,走遍全天下”的理论截然相反的是罗茜茜的爷爷“应该培养孩子国学素养”的观点。姥爷毕大千始终觉得“国学无用”,爷爷却甚至将“国学教育”上纲上线到三纲五常的地步。这两位老人的教育理念实际上都过于极端化和理论化,没有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更没有想如何教孩子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在日常生活中。

罗茜茜的姑姑罗丹的教育理念又自成一派,罗丹几乎全盘否定中国式的教育,肯定并推崇西方的教育模式。而罗茜茜的班主任老师赵佳乐则注重培养孩子开朗的性格和自信乐观的能力,在她看来,性格的培养是比成绩来的更重要。

最后,便是罗茜茜的“干妈”唐琳。作为一个留学归来的教育专家,唐琳似乎更懂得陪伴孩子,倾听孩子,与孩子交流。而唐琳又与赵佳乐不同。赵佳乐的“班主任老师”的身份,决定了她在注重培养孩子自信乐观的性格的同时,绝不能忽略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唐琳不是老师,便更加“洒脱”,对孩子性格的培养和“让孩子快乐就好”,在她这里是可以脱离于学习成绩独立存在的。

多种截然不同的教育理念和方式,撕扯着一个刚刚七岁的孩子的内心。其实罗茜茜内心不单单有对于“狼虎教育”的恐惧和对于“猫式教育”的向往,她更多的是在多种成长理念共同施压下对于“该如何成长”的迷茫。

同样迷茫的,不仅仅是教育理念冲突矛盾被激化了的电视剧中的孩子,还有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个人。不能不承认,电视剧中各种各样的或片面或单一的教育方式,全都存在于现实的老师和家长中间。那么,到底什么才是教育的最佳方式?

读一读《狼道》中的为人做事之道,好像狼的诸多精神,也真的就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学习的。可是,不要忘记——我们现在教育的对象是刚刚步入小学的孩子。不要说他们的人生刚刚开始,就是他们的童年也才开始没多久。“狼虎教育”不但让他们失去了童年的快乐,最重要的是这使他们不知道“学习”为何物,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也就是丧失了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和“真正地学习与探索”的乐趣。

我时常在想,“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到底是一句至理真言还是一句弥天谎言?总之,为了这句话,很多的家长们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给他们施压了。这样的施压往往分成两个类型,一种是让孩子提前学习知识,做到“打好绝对的提前量”,另一种,是让孩子学习绝对多课标以外的知识。其实,这两种做法本身是值得肯定的,恰如我们肯定“预习知识”、“扩展知识面”和“培养兴趣”一样,可是关键就在于老师和家长能否掌握好那个度。为了第一种“打好绝对的提前量”的,君不见,犹如《虎妈猫爸》里的诸多家长,在孩子上小学之前就拼汉字、拼算数;君不见,生活中也有千千万万个毕胜男,以拔苗助长之势强迫孩子提前练习写作、学习特长……于是,成千上万的孩子从小学一年级便开始劳累过度,睡眠不足……可是,适度的“提前量”可以帮助学习,以牺牲孩子童年的快乐为代价的“打好绝对的提前量”真的有意义吗?实际上,九年义务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哪怕按部就班地学习,在这九年中也可以学到足够用的常识性知识,况且“要打的提前量”本来就是以后会学习到的,那么这样的“绝对的提前量”意义何在呢?为了“提前”就抹杀了孩子们童年的快乐,真的值得吗?

至于第二种,“让孩子学会绝对多的课标以外的知识”,却很少有家长真正地做到了发现并培养孩子的兴趣和特长,他们往往认为小孩子没有认知的能力,于是固执己见,并把己见强加于孩子的身上,甚至连一个接触和接受的过程也不给孩子。于是,现实生活中也就出现了无数个如剧中那样同时给孩子报三四个甚至更多个补习班特长班的家长……这样的家长不但不顾及孩子本身真正的兴趣特长所在,也不顾及孩子是否真的有能力消化吸收。更为重要的一点,是这些家长早已违背了“特长”的真正意图。在这些家长的心中,“特长”只是“特长”,更有甚者觉得“特长”只是高考加分的工具。诸如特长班,以奥数、绘画、乐器居多,可是家长们却很少想到带孩子领略真正的数学之趣、艺术之美,继而获得的领悟才是无价之宝。

我想起了曾读过的一篇文章中所论述的中国与美国的教育的差别。在中国,教育是“正金字塔”,中国现行的高考制度和大学里严进宽出的制度,使得大多数的中国人的学习集中在了从小学到高中毕业的这十二年时间内,之后的时间内则越来越轻松,甚至是完全停止了学习。美国的教育则恰恰相反,是“倒金字塔”。美国的孩子在进入大学之前学习的知识极有限,而在进入大学后和步入社会后,学习的空间和能力反而逐渐递增。

在我看来,中国现阶段最为突出和重要的教育和学习的问题,并不是小孩子的学习压力太大,而是绝大多数的大人根本不去学习。

这也就自然而然地涉及到了另一个问题——学习的目的性。其实,这些年社会上对于中国现行高考制度的批评和诟病比比皆是,更有甚者大呼取消高考。但是,不能否认的是,高考是有其存在的必要性的。例如,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的学习和进步需要一个总结和检验,社会上又需要源源不断的人才参与建设,也需要一个检验人才的体制。所以,取消高考显然是不可取的。高考不能取消,高考体制下的人们教育的心理和方法却实在应该改变。

在电视剧《虎妈猫爸》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类型的教育方式,是体现着几个极端。第一种,是让孩子的学习直接为高考的分数而服务的。如毕大千、毕胜男父女和狼爸杜峰。他们拒绝培养孩子的动手和思维能力,不懂得带领孩子发现世界的美。第二种,如唐琳,使“让孩子快乐成长”的目的脱离于中国现行的高考制度而独立存在,认为孩子“只要快乐,不学也罢”。第三种,如罗茜茜的爷爷,把国学学习等同于素质教育,而这样的国学教育又是不注重联系实际,完全脱离于生活的。第四种,如罗茜茜的爷爷,把对于孩子的教育极端化并脱离于实际。第五种,如罗茜茜的姑姑,提倡教育的全盘西化,深信只有“外来的和尚才会念经”。

人尽皆知,对于孩子的教育是分为学校教育和家长教育两大方面,可是,人们却时常忽略教育还分成知识的直接教育和人格、认知、思维能力的教育两方面。简言之,也可以概括为“知识的直接学习”和“生活、学习的态度和能力的学习”两方面。前者只是决定了孩子“学了多少”,而后者则直接决定了孩子在以后能否在不断学习中度过自己的一生。如果说学习真的是一件功利性的事情,那么,实际上美国教育中的“功利眼光”也要比我们中国的诸多家长放得长远。在美国的教育中,学习的“功利性”在于学习能力的养成和进入社会后的应用、以及借助学到的东西认识这个世界,而在中国的绝大多数的家长眼中,学习的“功利性”却仅限于一次次的考试和那一张所谓的“无比重要”的高考试卷。这样,诸如《虎妈猫爸》中的诸多家长,既通过施压和教条主义破坏了孩子对于学习的乐趣,又因为只注重学习的短浅利益而耽搁孩子学习态度和能力的培养,甚而为了考试的利益而框住孩子认知兴趣的范围。如此教育模式下的孩子们,所面对的问题也就不仅仅是压力大而已了。

在《虎妈猫爸》中,有一句经典的台词:“孩子也是人,不要把孩子变成考试的工具。”在中国,既然考试和高考制度是不能避免的,考试和高考也确实有其存在的道理,那么家长如何陪伴和辅助孩子去走“考试路”和“成长路”,也就至关重要。既不能像“狼虎教育大军”那样生硬粗暴,又不能像唐琳那样过于理想主义和“考试虚无主义”。立足于实际,倾听,尊重,理解,宽容,培养孩子对于世界真正的好奇心,对于美的感受和对知识的渴望,以及孩子学习的能力,见证孩子的每一步成长。

洋洋洒洒,畅所欲言。可我并不是一位家长,对于关于中国教育的问题的探讨,我这么一个二十几岁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具有发言权吗?我想我是有的,因为与教育相辅相伴的,便是一个人的成长,每一个让都有权利对于自己的,对于自己这代人的成长进行反思吧。逆着时光,我追忆起一段往事,在我做家教的日子里,我辅导的孩子很认真地问我,人为什么要学习,就为了考试吗?我对孩子说,学习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认识这个美丽的世界,为了这美丽的世界装在自己的心里。这么说的时候,孩子重新认识了学习,而我,重新认识了自己。我也多么希望,千千万万个虎妈猫爸们,千千万万个如《虎妈猫爸》里的家长们,可以重新认识自己的,和自己孩子脚下的路。

 

文章评论

猎鹰

孩子是我最头疼的问题,我现在不知从什么地方下手能让他主动有学习的乐趣,头疼

闲敲棋子

我没看过《虎妈猫爸》这部电视剧,电视剧我都不看。你对中国教育的现状分析,对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的探求,令我钦佩。我写不出这样好的文章,你小小年纪,有如此高深的见解,有这样的好文笔,几人能与之相比啊。

绽放

我也在看《虎妈猫爸》还有《酷爸俏妈》不过只看了一点点,因为,上学几乎没时间。这个电视剧很有教育意义!

丹青(息网)

梅花雪,丫头我就交给你了,好好照顾她。我现在能做的就只有这些了!

箱子

大赞。 一看就知道我们是一家人。[em]e113[/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