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结构

手机日志

 前面我们一直在讨论一些语言风格的问题,从今天开始我们一起讨论诗词的结构结构问题,我们这里好些朋友都还没有掌握
结构也是一种外在的形式,而且对诗词的表现力起着重要作用。

古人将结构称为章法,前人分析章法,所谓起结开阖、回互周旋、草蛇灰线,已有许多讲究

今天我们用白话来说说古人的研究。
我们从承接式这种最简单的方法开始

所谓承接式,是指按照时间或事件发展的进行诗词写作

在语言上,下句承接上句,结构上,下段承接上段,全诗一意到底,句句相连,意脉不断。

可能大家会说,这个我会呀,可是会,不一定能写好啊,写好还需要技巧

我们先看看金昌绪的《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这是一首思妇诗,很委婉地表现了反战情绪。

构思上也很别致:它不是通过思念在外远戍的丈夫来表达对征战年年的不满,这从《诗经·君子于役》起,就是被不断重复的话题

而是从埋怨鸟儿啼叫落笔,因为她在梦中到了辽西,见到了久别的丈夫,正在倾诉衷肠呢。

为了让梦能继续下去,她要把鸟儿赶走,尽管黄莺的叫声很好听

用这种奇特的构思方式来表现战争给家庭带来的创伤,确实是别开生面

这更引起人们的好奇心:黄莺的鸣叫是很好听的,为什么要它“莫教枝上啼”呢?

紧承上句,诗人再交代原因:“啼时惊妾梦

那么,是什么好梦被惊破让这位女子如此恼火呢?原来是无法在梦中与远戍辽西的丈夫相会了——“不得到辽西”。

四句诗就这样下句紧承上句,将战争给民众带来的苦难,将这位妇女对丈夫的深切思念,表现的十分真挚感人!

承接式比较简单易学,根据时间或者事件顺承下来,前面说事,后面说感想

由于一句接一句意思连贯吧,容易写成顺口溜,或者打油诗
比如这首,如果不写“不得到辽西”,整首诗就失去意义,就缺乏内涵
如果我们这样写
啼时惊我梦,不见叫花鸡

这是丐帮弟子的哀怨,显然不行哈


如果写成这样
啼时惊妾梦,不见陈冠希 
这是阿娇和伯芝的哀怨,诗的格调就低了

所以我们需要结得高格调

不用想别的,就想自己的亲人

这种承接式,如果按主人公身份来说,又可以分为两种方式,一是全诗抒情主人公就一个,一脉到底,所谓单线结构;第二种是抒情主人公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复线向前推进

第一种如《木兰辞》

全诗围绕主人公木兰代父从军、为国保家的传奇故事展开情节,从“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到准备出征的行装,再到“旦辞爷娘去”行军路上

接着就是十年的征战生活一个简洁的叙述,然后“归来见天子”,写木兰拒绝赏赐和官职,要求“送儿还故乡”

表现了一位不慕富贵,只求卫国保家的中国妇女高尚品德。

接着便是还家后的情形,最后是战友们来探望表现出的惊愕,突出这个叙事诗的传奇色彩。

原诗大家都读过,很熟悉,这里就不用发上来了,如果大家还想复习一下,下来自己再读

王建的《新嫁娘》也皆属于这种单线承接方式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诗中写一位新妇入厨时的心理,微妙而又细腻


三日的新婚期结束了,该操持家务了

但是对要侍奉的公婆生活习性喜好并不了解,贸然下厨,如对不上脾胃,开头就留下坏印象,今后的媳妇就难做
那么,怎么能知道婆婆的脾性喜好呢?也不能贸然去问

于是做一碗羹汤先让小姑尝尝,因为女儿就是母亲的影子,脾性喜好会差不多

小姑子和婆,都是小媳妇儿的对立面啊,小心

再者,家中的小姑是最难伺候、最为挑剔的

先让他尝,她没意见了,全家也就没有意见了。

这真是个聪明伶俐的小媳妇,但我们从新妇微妙又细腻的心理描绘中,也感到封建家长的威严和作为新妇的为难处境
这是雨轩的作品
南乡一剪梅
何处倚栏杆,已是秋风刺骨寒。谁许今宵来共我,委以痴言,道尽痴言。  无语闭窗轩,误把关情做有缘。唯有三秋连夜雨,落在山间,落在心间。

这首词主要是写王二姐夜思的一个片段

关于王二姐的典故,以后再给大家讲哈 

已经到了秋风刺骨的时节,连出去透口气都显得不容易,没办法东挨西站的

不能出门,但是约了人啊

有个人答应今晚来和她说说知心话的,这里其实在为下片做个噱头,来没来啊,接下来再说啊,现在不告诉你

看了过片就清楚了,原来没有来
 
其实我们可以看做这不是落雨,而是心里在落泪,是吧

其实不一定是王二姐有这种想法,我们不是常常找不到倾诉对象吗
人潮人涌有几个知心的兄弟呢

浮生若梦,有几回能尽诉衷肠呢

我们把自己的想法用一定的形式表达,就这么简单

我们可以借王二姐,李三哥来表达自己的心声

以后帅哥们都写王二姐,美女们就写李三哥 

关于这类承接方式,还想补充的是有时不仅下句紧承上句,有的甚至句与句之间也环环相扣,宛如辘栌,修辞上称为黏连

如《西洲曲》,全诗围绕一位女主人公对情人的深长思念,按照时间顺序,从春到夏再到秋冬依次展开,强调一年四季无时无刻不在思念。

有的诗歌中出现两个以上人物,也可以采用这种单线结构,但必须经过加工处理,上面提到的杜甫《石壕吏》就是如此。

《石壕吏》的故事情节在两个人物——“吏”和“老妇”之间进行,但诗人并未平均用力,交错展开,而是主要写“老妇”

其好处是更加突出这位老妇人一家不幸遭遇,也更突出老妇人的深明大义

第二种是抒情主人公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复线向前推进

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回京》,前半段咏雪,咏叹西北边塞风狂雪猛的奇景以及所见到的戍守将士在严寒中的感受

后半段送别,主人公变为武判官,情节分为中军帐内宴饮以及轮台东门送君去等场景,时间则承接上段的清晨到日暮时分

诗大家下来读哈
体会一下复线就行了
我们暂时不写那么复杂

复线向前推进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并非“花开两朵,各表一枝”,而是两个人物、两个情节交错进行
先甲后乙,然后再甲再乙,或是合写甲乙,但仍是按照时间和事件发展的顺序,并且围绕一个中心事件来展开情节。
这里大家注意哈,不管咋写,都得围绕一个中心来展开
如中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全诗围绕刘兰芝、焦仲卿夫妇反抗封建家长制而双双殉情这一事件来展开情节

先分写刘兰芝不堪忍受主动辞归,再写焦仲卿求母不成,分离在即

接着写兰芝辞别,仲卿相送,焦兄逼嫁,兰芝、仲卿相约殉情及各自殉情的经过

之间有分叙,也有合写,但皆是围绕上述中心事件,按照时间和事件发展的顺序依次展开

复线推进这种方式我们只作为一种了解,现在我们在初学阶段,学习的基本是律绝、小令,不太适合铺排

不过单线推进大家可以在作业中有意尝试一下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