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院 · 绝句【第十讲】
手机日志
                                                                    绝句第十课
[L]今晚我们学习三个内容
 
 
1
2
 
3
 
 
 
 
 
“
这实际是屈原托桔咏志,以桔树自比,通过赞颂桔树,来表白自己的人格。大家有兴趣的话下课了百度一下屈原的《桔颂》学习一下哈。柳宗元说要象屈原那样热爱柑树,意思也是用柑树来表白自己。这句说:我正象屈原一样喜爱这天生的美树,品在其中。
 
“不学荆州利木奴”这个也是一个典故,说的是李衡种柑谋利的事,三国时荆州人李衡为吴丹阳太守,曾遣人于武陵龙阳洲种柑千株,临死时对他的儿子说:我在州里有千头木奴,可以足用他把柑树当作奴仆一样,可以谋利,所以称为“木奴”取利有何不好?柳宗元对李衡这种做法很不屑,所以明确予以否定说:不学李衡那样把柑树当作木奴来谋利
 
这两句一个肯定,一个否定,突出了他种柑之意和表现了他不同流俗的高尚品质,
 
“几岁开花闻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诗人种柑,是希望柑树早日开花结果。因此,他首先想到的是柑树的成长:“喷雪”、“垂珠”是两个比喻哈
 
无论侧写,或者反击,都是追求一个目的:就是让诗含蓄蕴藉。古人说的好呀“用意十分,下语三分。诗贵在含蓄蕴藉,你把话说尽,把你的意思表达完,留给读者想象的余地就没有了,你都说了,还要读者想啥?
 
本诗正意该说不希望这些橘树长成以后,我还逗留在柳州,“滋味还堪养老夫。”结句正见北归无复忘矣,悲咽以谐传之。字面上是谐,骨子里却是悲。这就是反击法。
 
姚鼐说,结句上迁谪之久,恐见甘之成林也。而托词反平缓,故佳。
 
结论:托词与含义正相反,则言外的含义比正言直接叙述更感人。
 
再如:柳宗元的
破额山前碧水流,骚人遥驻木兰舟。
春风无限潇湘意,欲采苹花不自由。
 
“春风无限潇湘意”一句,的确会使读者感到“无限意”,但究竟是什么“意”,却迷离朦胧,说不具体。这正是一部分优美的小诗所常有的艺术特点,也正是“神韵”派诗人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再看“不自由”三字为啥不自由呢?
 
三、渔洋绝句第九法
 
1
一、是注意第三句的虚实承接
二、是注意第四句作诘问,第三句或呼应,或不呼应
三、是第四句和第三句意脉的联属。
 
 
2
第四句作诘问,是本法的最大特点。我们都知道用各种问句是绝句的特点之一。第三句,承接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呼应的,一种是不呼应的,但是无论呼应或者不呼应它的语脉是万万不可断裂的。这一点,大家要牢牢记住。
 
 
例诗:
芦荻无花秋水长,澹云微雨似潇湘。
雁声摇落孤舟远,何处青山是岳阳。
——樊圻画
殿脚三千事已非,隋堤风物尚依稀。
玉蛾金茧飘零尽,谁见杨花日暮飞。
——宿州东门道曰汴堤古隋堤也作隋堤曲
桃叶桃根最有情,琅玡风调旧知名。
即看渡口花空发,更有何人打桨迎。
——秦淮杂诗十四首之三
今年孟冬河水乾,万夫畚锸聚河干。
行河使者黄符下,敢道无衣风雪寒。
——秦邮曲二首(之二)
江乡春事最堪怜,寒食清明欲禁烟。
残月晓风仙掌路,何人为吊柳屯田。
——真州绝句五首之五
小桃初红柳垂阴,甓社湖中花水深。
鸦头十五竹枝曲,不听歌声何处寻。
——秦邮杂诗六首之六
嘉陵江上泊舟时,戍鼓初停月上迟。
已听寒潮不成寐,谁家横笛怨龟兹。
——夜泊双漩子闻笛
大槐坂上逐车尘,争效先生折角巾。
至竟清流解亡国,望门投止是何人。
——郭有道墓
 
 
作业:采用渔洋第九法写诗《七绝?秋风送雁》
 
要求:
2
3
 
							[L]今晚我们学习三个内容
1
2
3
“
这实际是屈原托桔咏志,以桔树自比,通过赞颂桔树,来表白自己的人格。大家有兴趣的话下课了百度一下屈原的《桔颂》学习一下哈。柳宗元说要象屈原那样热爱柑树,意思也是用柑树来表白自己。这句说:我正象屈原一样喜爱这天生的美树,品在其中。
“不学荆州利木奴”这个也是一个典故,说的是李衡种柑谋利的事,三国时荆州人李衡为吴丹阳太守,曾遣人于武陵龙阳洲种柑千株,临死时对他的儿子说:我在州里有千头木奴,可以足用他把柑树当作奴仆一样,可以谋利,所以称为“木奴”取利有何不好?柳宗元对李衡这种做法很不屑,所以明确予以否定说:不学李衡那样把柑树当作木奴来谋利
这两句一个肯定,一个否定,突出了他种柑之意和表现了他不同流俗的高尚品质,
“几岁开花闻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诗人种柑,是希望柑树早日开花结果。因此,他首先想到的是柑树的成长:“喷雪”、“垂珠”是两个比喻哈
无论侧写,或者反击,都是追求一个目的:就是让诗含蓄蕴藉。古人说的好呀“用意十分,下语三分。诗贵在含蓄蕴藉,你把话说尽,把你的意思表达完,留给读者想象的余地就没有了,你都说了,还要读者想啥?
本诗正意该说不希望这些橘树长成以后,我还逗留在柳州,“滋味还堪养老夫。”结句正见北归无复忘矣,悲咽以谐传之。字面上是谐,骨子里却是悲。这就是反击法。
姚鼐说,结句上迁谪之久,恐见甘之成林也。而托词反平缓,故佳。
结论:托词与含义正相反,则言外的含义比正言直接叙述更感人。
再如:柳宗元的
破额山前碧水流,骚人遥驻木兰舟。
春风无限潇湘意,欲采苹花不自由。
“春风无限潇湘意”一句,的确会使读者感到“无限意”,但究竟是什么“意”,却迷离朦胧,说不具体。这正是一部分优美的小诗所常有的艺术特点,也正是“神韵”派诗人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再看“不自由”三字为啥不自由呢?
三、渔洋绝句第九法
1
一、是注意第三句的虚实承接
二、是注意第四句作诘问,第三句或呼应,或不呼应
三、是第四句和第三句意脉的联属。
2
第四句作诘问,是本法的最大特点。我们都知道用各种问句是绝句的特点之一。第三句,承接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呼应的,一种是不呼应的,但是无论呼应或者不呼应它的语脉是万万不可断裂的。这一点,大家要牢牢记住。
例诗:
芦荻无花秋水长,澹云微雨似潇湘。
雁声摇落孤舟远,何处青山是岳阳。
——樊圻画
殿脚三千事已非,隋堤风物尚依稀。
玉蛾金茧飘零尽,谁见杨花日暮飞。
——宿州东门道曰汴堤古隋堤也作隋堤曲
桃叶桃根最有情,琅玡风调旧知名。
即看渡口花空发,更有何人打桨迎。
——秦淮杂诗十四首之三
今年孟冬河水乾,万夫畚锸聚河干。
行河使者黄符下,敢道无衣风雪寒。
——秦邮曲二首(之二)
江乡春事最堪怜,寒食清明欲禁烟。
残月晓风仙掌路,何人为吊柳屯田。
——真州绝句五首之五
小桃初红柳垂阴,甓社湖中花水深。
鸦头十五竹枝曲,不听歌声何处寻。
——秦邮杂诗六首之六
嘉陵江上泊舟时,戍鼓初停月上迟。
已听寒潮不成寐,谁家横笛怨龟兹。
——夜泊双漩子闻笛
大槐坂上逐车尘,争效先生折角巾。
至竟清流解亡国,望门投止是何人。
——郭有道墓
作业:采用渔洋第九法写诗《七绝?秋风送雁》
要求:
2
3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