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基础教本的概述 《二》

个人日记

 佛学基础教本的概述 《二》
第二十二课 七众与戒律

佛门行者,不出七众,所谓七众者:即一、比丘,二、比丘尼,三、式叉摩那,四、沙弥,五、沙弥尼,六、优婆塞,七、优婆夷。

比丘为出家男子受具足戒 (1) 者之称。含有三义:一、乞士义、谓上从如来,乞法以资慧命 (2);下就俗人,乞食以维寿命也。二、破恶义,谓修圣道,破烦恼也。三、怖魔义,谓佛道曰隆,则魔道日消,而生怖畏也。比丘尼为出家女人,受具足戒者之称,义与比丘同,不过比丘的戒相 (3),为二百五十,而比丘尼的戒相,则为三百四十八,此其不同处。

沙弥译为息慈,息恶行慈之义也。又译勤策男,谓其为大僧勤加策励的对象也,女曰沙弥尼。沙弥有三类:七至十三岁,名驱乌沙弥,谓其仅能驱食上乌也。十四至十九岁,名应法沙弥,谓正合沙弥之位也。二十至七十岁,名名字沙弥,谓在此年龄内,应居比丘位,以缘未及,故尚称沙弥的名字也。沙弥及沙弥尼,皆应受十戒:即不杀生,不偷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不著花漫,好香涂身,不歌舞倡伎,并不往观听,不得坐高广大床上,不得非时食 (4)、不得捉钱金银宝物。

式叉摩那译为学法女,或正学女。凡沙弥尼,欲受具戒为比丘尼,于二年期间,先学六法,一者,藉验胎的有无,二者,亦觇操行是否贞固?六法者:不杀、不盗、不淫、不虚诳语、不饮酒、不非时食,过此二年已,若情形良好,乃受具戒。

优婆塞译为近事男,优婆夷译为近事女,为亲近奉事三宝之义。此二众应受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五戒。 


以上七众中,前五为出家,后二为在家。佛门弟子,不出七众,然此七众,皆以受戒为标准。凡未受戒者,虽能行佛事,若论身分,尚是不明,论修持,尚嫌空泛,所以行者在受三皈后,实有进受净戒的必要。 

 

【注释】

(1) 具备满足之戒,曰具足戒,亦简称具戒,即比丘的二百五十戒,比丘尼的三百四十八戒也。 
(2) 法身以智慧为寿命,行人修道,所以显证法身,故曰乞法以资慧命。 
(3) 戒的相状差别,名为戒相。 
(4) 过日中而食,谓之非时食,律中制之为戒法。


【习题】

(一) 七众是甚么? 
(二) 比丘含有那三义?试述出之。 
(三) 「息慈」和「勤策」,作何解释? 
(四) 沙弥有几类?试就其年龄及名号,分别述释之。 
(五) 分别写出:优婆塞、优婆夷、沙弥、 沙弥尼、及式叉摩那所受的戒相。

 第二十三 六道轮回 (一)

一切沉沦于分段生死的众生,其轮回的涂径,不出六道。所谓轮回者:是描述其情状,去来往复,有如车轮的回旋,周而复始,无有不遍,故名六道轮回。

六道者:一、天道,二、人道,三、阿修罗道,四、畜生道,五、饿鬼道,六、地狱道。此中上三道,称三善道,因其造业程度,及生活状况,比较优良故;下三道称三恶道,因其造业程度,及生活状况,比较惨重故。

天共有廿八重,其中四王天 (1) 在须弥山腰,忉利天 (2) 在须弥山顶,属地居天,其余皆属空居天。在四王忉利之上,尚有夜摩 (3)、兜率 (4)、化乐 (5)、他化自在 (6)、皆有男女之欲,统称欲界六天,再上则多习禅定,无男女,其中初禅三天 (7)、二禅三天 (8)、三禅三天 (9)、四禅九天 (10)、此四种禅天,虽离欲事,尚有色身,故称为色界十八天。更上则禅功更深,并色身亦无,只有神识存在,故称为无色界四天,或四空天 (11)。

阿修罗,译义为无端,言其容貌丑陋也。又译无酒,言其国酿酒不成也。又译非天,言其福报似天,而无天之德也。约略言之,其前生不破戒能修布施,但不能断除嗔心、我慢、恶念、故福似天,而德不如。性好斗,常与帝释战,国中男丑女美,宫殿在须弥山北之大海下。

饿鬼为常受饥饿之鬼,其中略有威德者,为山林冢庙之神,能得祭品或人间弃食。无威德者,则常不得食,至于口中因渴出火,故名饿鬼。种类繁多,有多财 (12)、无财 (13)、针咽 (14)、焰口 (15)、大瘿 (16)、臭口 (17)、针毛 (18)、等名。若究其因皆前生悭吝,不怖施,破律仪,犯菩萨戒 (19),毁佛涅槃等恶业所感。

 

【注释】

(1) 须弥山腰,有四天王居之,各护一洲,因称护世四天王,其天即名四王天,是六欲天的第一重。东为持国天,南为增长天,西为广目天,北为多闻天。 
(2) 忉利即三十三之义,宫殿在须弥山顶,四方各有八天,中央帝释天,统御三十二天,故称三十三天。 
(3) 译言时分,谓随时受乐故,为欲界六天中的第三。 
(4) 译言知足,谓于五欲境,知止足故,为欲界六天中的第四。 
(5) 自变化五尘,而自娱乐,故名化乐,为欲界六天中的第五。 
(6) 此天不用自己变现乐具,假下天化作,自在游戏,故名他化自在,居欲界六天之顶,其中的魔王,与色界摩醯首罗天,同为妨害正法的天魔。 
(7) 清净心中,诸漏不动,名为初禅。即梵众、梵辅、大梵等三天。此三天,已不须段食,故无鼻舌二识,惟有乐受,与眼耳身三受相应,喜受与意识相应。 
(8) 清净心中,粗漏已伏,名为二禅。即少光、无量光、光音等三天。此三天,无前五识,仅有意识,因之惟有喜舍二受,与意识相应。 
(9) 安隐心中,欢喜毕具,名为三禅。即少净、无量净,遍净等三天。此三天,识受皆与二禅略同,但意识怡悦之相,
较为净妙。 
(10) 此天前五识俱无,亦无喜受,仅有舍受,与意识相应,名为四禅。即无云、福生、广果、无想、无热、善见、善现,色究竟等九天。 
(11) 此四天但有定果色,无业果色,故无身质。又正报无有色蕴,依报亦无国土宫殿,故曰无世色,又名空处天。即空无边、识无边、无所有、非想非非想等四天。 
(12) 得饮食较多者,为多财鬼。 
(13) 不得饮食者,为无财鬼。 
(14) 腹大如山,咽细如针锋,滴水不容,名曰针咽。 
(15) 口出火焰,名曰焰口。 
(16) 项生大瘿,流出臭脓,挤而食之,少得充饥,名曰大瘿。 
(17) 口常腐臭,饮食难通,饥渴狂奔,名曰臭口。 
(18) 腹毛如针,内钻自体,有如中箭狂走,时逢不净物,少济饥渴,名曰针毛。 
(19) 大乘菩萨僧的戒律,名菩萨戒。依梵网经,菩萨心地品,其戒相为十重戒,四十八轻戒,是为出家菩萨戒。若依优婆塞戒经受戒品,则列六重戒,二十八轻戒,是为在家菩萨戒。


【习题】

(一) 三善道那三道?何故称为善道?三恶道是那三道?何故称为恶道? 
(二) 天共有多少重?其中欲界天若干?色界天若干?无色界天若干? 
(三) 何谓地居天?共有几重?忉利二字,作何解释? 
(四) 何以称为:欲界、色界、无色界? 
(五) 饿鬼的前生,系作何恶业所致?

第二十四课 六道轮回 (二) 

地狱为六道中最苦之处,其位置在地中,故名地狱。分为三类:一名根本地狱,有八热及八寒之别 (1),是为十六大地狱。二名近边地狱,即八热四门的十六游增地狱也 (2)。三名孤独地狱,在山间、旷野、树下、水滨、场所无定,为各人别业所感,因此苦报及寿命,亦各不同。若论受苦,根本狱最甚,近边次之,孤独又次之,此智造罪的差别所感召。

六道中,除却天、阿修罗、饿鬼、地狱之外,尚有人及畜生二道,此二道,为吾人终日所接触,举目皆是,无庸再说。同为人矣,而夭寿、苦乐、贫富、美丑、智愚等,皆不相同,这是别业之因,所感得的异果 (3)。同为畜生,亦复如是。畜生中,大抵水族业最重,兽类次之,鸟类又次之,此皆十二因缘中的无明与行二支,所产生的报果也。

天道为有漏福业心所感,属上品十善摄。人道为网常五戒心所感,属中品十善摄。修罗为嫉慢施予心所感,属下品十善摄,地狱为逆恶谤法心所感,属上品十恶摄。恶鬼为见爱悭贪心所感,属中品十恶摄。畜生为贪欲疑想心所感,属下品十恶摄,世间一切有情,每起一念,必落一道,种因在今日,感果则在将来,儒家谨存心,佛家慎举念,就是这个缘故。

畜生常在被杀,或互相吞食之处,称血涂;饿鬼常在饥饿,或刀剑逼迫之处,称刀涂;地狱常在寒冰,或猛火烧煎之处,称火涂,所以三恶道亦称三涂。

若论修道,天道耽于游乐,修罗福报似天,而嗔心复重,皆不能修。三恶道多愚疑, 或在受苦,亦不能修。惟有人道,苦乐参半,而智慧又较高,最宜修道。佛菩萨度生,其对象的大部份,是在人道,为人不修,至堪痛惜。


【注释】

(1) 八热者:即等活、黑绳、众合、叫唤、大叫唤、炎热、众热、无间等八狱,此八狱在阎浮地下,五百由旬处,重累而住。八寒者:即浮陀、尼赖浮陀、阿吒吒、阿波波、呕喉喉、郁波罗、波头摩、芬陀利等八狱,此八狱在铁围山底。 
(2) 八热地狱,每一狱的四门,各有十六副地狱,号为游增,言罪人游之,其苦增加也。罪人在八热狱受罪已,复须经过十六游增,次第受苦。其名为:斤斧、豺狼、剑树、寒冰、黑沙、沸屎、铁钉、焦渴、饥饿、铜镬、多镬、石磨、脓血、量火、灰河、铁丸。 
(3) 一切众生,由过去之业,感受心身,名为正报;为其心身所依止的一切土地事物,名为依报。


【习题】

(一) 地狱有三类,试举其名。 
(二) 兽类、鸟类、水族、何者业报最重?何者最轻? 
(三) 分别说出:六道中,何道是上品十善,中品十善,下品十善,上品十恶,中品十恶,下品十恶所感? 
(四) 何谓三涂? 
(五) 六道中,何以惟人道最宜于修道?
 
 第廿二、廿三、廿四课 综合指要 


1.
饿鬼和畜生二道,苦报孰重孰轻,至为难言。照三恶道次序,应该是畜生、饿鬼、地狱,可知饿鬼的地位,是在畜生之下,地狱之上,而其所造的恶业,也是较畜生为重,较地狱为轻了。然若将多财鬼和牛豕虫鱼等相较,则似乎鬼较畜为乐;若将国王的白象,洋妇的狮子狗,与针咽、焰口、大瘿等饿鬼相较,又似乎畜较鬼为乐。但这都是取鬼道的最轻者,与畜道的最重者,或畜道的最轻者,与鬼道的最重者相比较,不是就普通情形而说也。孟子所谓:「取食之重者,与礼之轻者而比之,奚啻食重;取色之重者,与礼之轻者而比之,奚啻色重。」就是这种情形,这只能算是特殊情形,并非持平之论。 

2.
佛弟子不出七众,而七众的区别,都是依据戒律而来,无戒律即无七众,无七众就是佛无弟子,继起无人,等于法嗣斩绝,正法毁灭,所以不受戒是天大的祸事。反之,若传戒受戒,是法王座下,添子添孙,使佛法绵延不绝,可知受戒是极其重要的事,不同小可因缘。 

3.
佛住世时,在地下撮起一把土,对弟子说:「得人身者,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这就是说:三恶道的数量,比人的数量,多过万亿倍。也就是说:世上恶人比善人,多过万亿倍。吾人死后,能不能幸作爪上的泥土,真没有把握,今生纵不作恶,难保前多生皆不作恶,万一死后有一个前生的恶业种子成熟,发为现行,则非入三恶道不可。偈云:「假使千万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所以非修净土,借他力横出三界,的确没有甚么办法,切勿自作聪明,以致反被聪明所误。 

4.
佛制作戒律,是为一切行人,建立共同的轨范,俾修行者,有了标准,其实真正的修行人,不持戒律,亦知趋避。佛门中稍为精进的人,自然不会有饮酒、结花漫、好香涂身、观听歌舞等情事; 稍为慈悲的人,自然不会有杀生的情事;稍为方正的人,自然不会有偷盗、邪淫、妄语等情事。所以不待戒律,自然不至为恶者是圣人,待戒律而后不敢为恶者是贤人,虽知作恶,而没有勇气接受戒律者是庸人,虽受戒律,仍然为恶者是愚人。世间上智与下愚,皆极少数,惟近朱则赤,近墨则黑的中等人最多,所以戒律能陶铸三贤十圣,在佛门中,占极其重要的地位。 

5.
受戒而破戒,其将来受报的惨毒,较诸未曾受戒而造同样的恶业者,情形严重万倍,这样受戒岂不是自讨苦受。殊不知:受戒而能守护不犯,则有无量功德,较诸未曾受戒,而造同样的善业者,亦超过万倍,盖律仪无表色的成立,与保持完整,为无量功德之所聚故也。所以行者若自量:确有持戒的决心和力量,则还是受戒为得策,因为一样的不为恶,而得果独多也。 

6.
世间善事,如不杀禽畜、不偷盗、不邪淫、不饮酒、不妄语、放生、布施等,在国法上,皆无丝毫奖赏,然而在果报上,则皆有其应得的福报,乃至千生万劫受乐。世间恶事,如牧畜、养蚕、渔猎、开酒馆、妓院、屠宰坊、杀烹禽畜鱼鳖等,在国法上,皆无丝毫惩罚,然而在果报上,则皆有其应得的报,乃至千生万劫受苦。所以果报是最公平彻底的,有了果报,则行善者才功不唐捐,行恶者才决难幸免。这中间:一刀还一刀,一命还一命,弱小生物,才死得不冤枉,而有其报复雪忿的一日。 

7.
除佛教外,也间所有的宗教,乃至外道,他们的终极目标,都是希望生天,所谓之: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至于天,他们都认为这是最高的,永恒不变的所在了,殊不知:天也只是凡夫境界,未离轮回,未了生死,将来天福享尽,还是要根据次一成熟的种子而受生。所以佛门弟子,是求生佛国,准备将来由声闻、菩萨,以至成佛,若求生天,便是走错了路头。 

8.
戒律究竟是小乘法,抑是大乘法?这要看发心,并不宜加以武断的评定。在小乘佛法盛行的区域,戒律是普遍地被保持著,但在大乘佛法盛行的区域,也是一样,中国的僧伽,向来是注重戒律的。有五点理由,证明戒律是能通大乘,而不是小乘所独有:第一、五部律虽属小乘,然而梵网戒与瑜伽戒,则属大乘菩萨戒。第二、唐终南山道宣律师,依法相中道教,以心法为戒体,立三聚净戒,是为大乘通戒。第三、律列为大乘八宗之一。第四、三无漏学,以戒居首,定慧皆由戒所生。第五、释尊临涅槃时,嘱后人以戒为师,戒行不毁,乃可证无上正道。大智律师评戒律说:「若约钝根,通为世善,若论上智,俱作道基。」尽之矣。 

9.
佛能力极大,也极欲救度众生,但不能度无缘之人,所谓无缘者:即不信佛法,不欲救度之人也。不信佛法,是无明深
重,自障佛力,如人蒙在棉被内,日光虽烈,无法照入,今若皈三宝,念佛名,则如揭开棉被,阳光得到矣。 

10.
魔王性凶恶,何以会生天?这事楞严经里说过:「淫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淫,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可知魔王前生,亦是修禅修善的人,故能生天,只因不断淫欲,嗔疑炽盛,故落魔道。若论佛魔消长的问题,当以心为主,妄念多,则魔强佛弱,正念多,则佛强魔弱。但至终局,一一众生,皆降魔成佛,故魔氛虽猖獗于一时,佛道终圆成于最后,孰高孰低,于此可见。 

第二十五课 十善业道 (一)

三界之内,一切众生,因心想异故,造业亦异,由是故有诸趣(1)轮转。其中依正二报,苦乐二受,千差万别,如是一切,无不由心造善不善身业、语业、意业所致,而心无色,不可见,不可取,但是虚妄。诸法集起,毕竟无我、我所(2),虽各随业所现不同,而实于中,无有能主宰的人,故一切法,皆不思议,自性如幻。智者知已,应修善业,以是所生蕴处界等(3),皆悉瑞正,见者无厌。

若有众生,昼夜常观察善法,令诸善法,念念增长,即能使诸恶永断,善法圆满。所有人天身,声闻菩提,独觉菩提,无上菩提,皆依此法为根本,而得成就,故名善法,此法即是十善业道。其中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属身三善业。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属口四善业。不贪欲、不嗔恚、不邪见,属意三善业。

若离杀生,即得离恼法:一、于诸众生,普施无畏。二、常于众生,起大慈心。三、永断一切嗔恚习气。四、身常无病。五、寿命长远。六、恒为非人(4)之所守护。七、常无恶梦,寝觉快乐。八、灭除怨结,众怨自解。九、无恶道怖。十、命终生天。若能回向无上菩提者,后成佛时,得佛随心自在寿命。

若离偷盗,即得十种可保信法:一、资财盈积,王贼水火,及非爱子,不能散灭。二、多人爱念。三、人不欺负。四、十方赞美。五、不忧损害。六、善名流布。七、处众无畏。八、财命色力安乐,辩才具足无缺。九、常怀施意。十、命终生天。若能回向无上菩提者,后成佛时,得证清净大菩提智。

若离邪行,即得四种智所赞法:一、诸根调顺。二、永离喧掉(5)。三、世所称叹。四、妻莫能侵。若能回向无上菩提者,后成佛时,得佛丈夫隐密藏相(6)。

若离妄语,即得八种所赞法:一、口常清净,优钵花(7)香。二、为诸世间之所信伏。三、发言成证,人天敬爱。四、常以爱语,安慰众生。五、得胜意乐,三业清净。六、言无误失。七、发言尊重,人天奉行。八、智慧殊胜,无能制伏。若能回向无上菩提者,后成佛时,即得如来真实语。

【注释】

(1) 趣谓所往,众生受报,皆由因趣果,故六道亦名六趣。 
(2) 「我」谓自身,「我所」谓身外的事物,即「我所有」的简称。 
(3) 蕴、处、界、旧译为阴、入、界。其中蕴即五蕴,亦名五阴,即色、受、想、行、识,为众生的心身。处即十二处,亦名十二入,即六根对六尘之处。界即十八界,为六根对六尘,生起六识,三六共为十八,界即境界。 
(4) 对于人,而称天龙八部,及夜叉恶鬼等众为非人。 
(5) 喧与喧同,诤论也,喧掉即因邪淫而发生的口舌,及不安静事。 
(6) 亦名马阴藏相,男根曰阴,佛之男根如马阴,隐覆复中,不现于外,为如来三十二相之一。 
(7) 即青莲花。


【习题】

(一) 一切众生的依正二报,苦乐二受,千差万别,因何所致? 
(二) 若将离杀生功德,回向无上菩提,后来会得甚么效果? 
(三) 若将离偷盗功德,回向无上菩提,后来会得甚么效果? 
(四) 若将离邪行功德,回向无上菩提,后来会得甚么效果? 
(五) 若将离妄语功德,回向无上菩提,后来会得甚么效果?

 第二十六课 十善业道 (二)

若离两舌,即得五种不可坏法:一、得不坏身,无能害故。二、得不坏眷属,无能破故。三、得不坏信,顺本业故。四、得不坏行,所修坚固故。五、得不坏善知识,不诳惑故。若能回向无上菩提者,后成佛时,得正眷属,诸魔外道,不能沮坏。

若离恶口,即得成就八种净业:一、言不乖度。二、言皆利益。三、言必契理。四、言词美妙。五、言可承领。六、言则信用。七、言无可讥。八、言尽爱乐。若能回向无上菩提者,后成佛时,具足如来梵音声相 (1)。

若离绮语 (2),即得成就三种决定:一、定为智人所爱。二、定能以智如实答问。三、定于人天,威德最胜,无有虚妄。若能回向无上菩提者,后成佛时,得如来诸所授记,皆不唐捐。

若离贪欲,即得成就五种自在:一、三业自在,诸根具足故。二、财物自在,一切怨贼不能夺故。三、福德自在,随心所欲,物皆备故。四、王位自在,珍奇妙物,皆奉献故。五、所获之物,过本所求,百倍殊胜,由于昔时不悭嫉故。若能回向无上菩提者,后成佛时,三界特尊 (3) 皆共敬养。

若离嗔恚,即得八种喜悦心法:一、无损恼心。二、无嗔恚心。三、无诤讼心。四、柔和质直心。五、得圣者慈心。六、常作利益安众生心。七、身相端严,众共尊敬。八、以和忍故,速生梵世。若能回向无上菩提者,后成佛时,得佛无碍心,观者无厌。

若离邪见,即得成就十种功德:一 得真善意乐。二、深信因果,宁殒身命,终不作恶。三、惟归依佛、非余天等。四、真心正见,永离一切吉凶疑网。五、常生人天,不更恶道。六、无量福慧,转转增胜。七、永离邪道,行于圣道。八、不起身见 (4),舍诸恶业。九、住无碍见。十、不堕诸难 (5)。若能回向无上菩提者,后成佛时,证一切佛法,成就自在神通。

此十善道,一切天人,依之而立,一切声闻独觉菩提,诸菩萨行,一切佛法,咸共依此十善,而得成就。亦如一切城邑聚落,皆依大地而得安住,一切药草卉木丛林,亦皆依地而得生长。

【注释】

(1) 见第二十一课注六。 
(2) 凡涉及闺阁男女,含淫意之语,名为绮语。 
(3) 指三界天王。 
(4) 五见之一,于身执实我之邪见也。 
(5) 指见佛闻法有障碍的八难处也。即一地狱,二饿鬼,三畜生,四北俱卢洲,五长寿天,六盲聋瘴哑,七世智辩聪,八佛前佛后。 


【习题】

(一) 若将离两舌功德,回向无上菩提,后来会得甚么效果? 
(二) 若将离恶口功德,回向无上菩提,后来会得甚么效果? 
(三) 若将离绮语功德,回向无上菩提,后来会得甚么效果? 
(四) 若将离贪欲功德,回向无上菩提,后来会得甚么效果? 
(五) 若将离嗔恚功德,回向无上菩提,后来会得甚么效果? 
(六) 若将离邪见功德,回向无上菩提,后来会得甚么效果? 
 
第二十七课 五蕴皆空

吾人的身体,可以分为精神与物质两大部份。此两大部份,又皆可以再分析为若干小部份,以明心身皆由积集而来,所谓之:因缘假和合,无有实法可得,俾行者对于空无我义,能得到深切的了解。

五蕴又译为五阴,即色、受、想、行、识,五者。蕴是积聚义,谓众生由此五法,积聚而成身也;阴是盖覆义,谓妄想烦恼,盖覆真性也。色是变碍义,变谓变坏,碍谓质碍;即眼耳鼻舌身五根,与色声香味触五尘。根尘既皆属色法,则根身器界 (1),包括无遗矣。

关于受想行识,有两种解释,第一种谓:受是五根对五尘时 (2),领纳现量境 (3),这是前五识 (4) 境界。想是六根对六尘,而成六想,这是第六识 (5) 境界。行是第七识 (6) 恒执第八识 (7) 见分 (8) 为我,念念不停故。识即指第八识,为诸识的所依体。这是把八种识,支配了心法四蕴之说。

第二种谓:受是领纳义,当六识与六尘相应时,而有六受,这是根境初接触时,所生起的感觉。想是取像义,谓因六受而生六想,这是根境接触后,进一步所生起的思虑。行是造作义,谓由思虑再进一步,发为行动。识是了别义,谓在行动的过程中,对于事事物物,不断加以了别。这是单独把第六识支配了心法四蕴之说。

五蕴诸法,如幻如化,从因缘生,本无实性。色从四大假合而有,受想行识,由妄念所生,故此身心二法,当体即空,非必寂灭为空,亦非有法能令彼空。大庄严经说:色如聚沫,受如水泡,想如阳焰 (9),行如芭蕉 (10),识如幻事。可知一切依正二报,皆如镜中花,水中月,梦中山河,虚而不实也。 

【注释】

(1) 根身即六根身体,为众生的正报。器界亦称器世间,即国土器物,为众生的依报。 
(2) 谓眼耳鼻舌身五根,对色声香味触五尘。 
(3) 现量为三量之一,有现在义,显现义。即根初对尘时,了了分明,而尚未起分别的境界,故不带名言,无筹度心,亲得法体,名为现量。 
(4) 即眼耳鼻舌身五识。 
(5) 即意识。 
(6) 亦名末那识,为我法二执的根本。 
(7) 即阿赖耶识。译曰无没,谓保持诸种子不失也。又译藏识,谓含藏诸种子也,名虽异,而义则一。 
(8) 见谓见照,能缘为义,缘自识所变相分的见照作用也。 
(9) 谓远望旷野,日光发焰如水,渴者思饮,终不可得,以喻妄想无实。 
(10) 芭蕉危脆,中空而不坚实,以喻诸行。


【习题】

(一) 五蕴是甚么? 
(二) 五蕴的蕴字,作何解释?五阴的阴子,作何解释? 
(三) 八识如何配了心法四蕴? 
(四) 第六识支配了心法四蕴的情形怎样? 
(五) 说出大庄严经里,对于五蕴的譬喻。
 
 第廿五、廿六、廿七课 综合指要 


1.
看了十善业的因果,就可以知道:一、有因必有果,有善因必有善果,决不落空。二、果之所得,超过于因甚多,有如经商,一本万利。三、若不回向,皆得人天福报,若回向无上菩提,皆成为作佛的条件。四、世间一切富贵享乐人,他们皆于过去生中,作过十善中的某善,而未曾回向佛法界者。五、佛法是以十善作基础,基础若坏,必将倾坍。六、作十善,得各种善报,这皆是就正面说,但若说到反面,当然造作与这相反的十恶业,也必有种种恶报,这些恶报,多在三恶道中寻求,要等到报满,重新为人时,才得到与这相反的苦报。 

2.
有许多人,认身体为实,纵使有少数人,能了解它是空的,也是指死后为空,并不知道当其生时,只是两种因素所和合而成:一是肉体,二是知识。肉体只是若干种原质的集合,若把它用化学分析法,分析了一下,则从头至脚,只是若干种原质而已,此身既成右干种原质,那么,一个人也就没有了。色法比较真实点,尚且如此,心法并无物质,只是妄想,更属渺茫了,这便是五蕴当体即空的道理。圆觉经说:「恒作是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谓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皆归于地。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归于水。暧气归火,动转归风,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即知此身,毕竟无体,和合为相,实同幻化。」这是说身空,也就是色法空。其下又说:「四缘假合,妄有六根,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缘气,于中积聚,似有缘相,假名为心。此虚妄心,若无六尘,则不能有,四大分解,无尘可得,于中缘尘,各归散灭,毕竟无有缘心可见。」这是说识空也就是心法空。总之,色心皆属因缘所生法,无有自性,因缘合即生,因缘散即灭,故似有非实,但同幻象了。 

3.
十业的分类,虽然是心三、身三、口四,但是:身和口只是一种器官,器官的作善作恶,非器官的功过,而是指挥器官者的功过。指挥者要行善,则器官之所作,不得不善;指挥者要行恶,则器官之所作,不得不恶。因此虽然说是心三、身三、口四,实际上十善和十恶,全是心作的,与身口无关,这样三业只是一业,行者但须正心,则身口自然皆就范矣。例如前期的周处,横行乡里,为三害之魁,但后期的周处,射虎斩蛟,折节向学,而三害皆除,身和口前后并无两样,所关键处,是心改变了,万法唯心造,于此益信。 

4.
身口意的每一举动,皆经过第六识分别依,第七识染净依,第八识种子依,然后种下种子,作将来受报之因。所以外面的一举一动,皆与里面的识田,息息相关。三业的为善利人,结果亦能利己,为恶害人,结果亦能害己。故因果之理愈明,则恶业必然愈少,盖深知有恶果在后,而不敢作也。善业必然愈多,盖深知有善果在后,而勇于向前也。举凡修身、齐家、处世、学佛,皆须先明因果,就是这个缘故。 

5.
有人疑及:妻及眷属之是否贞良,是出于妻及眷属的业,与主人之曾否邪淫或两舌,不相关涉。若论这一事,与祖宗为善,子孙腾达相同,就表面说:任何人的思想行动,乃至运命,若受他人所影响,则变成因果是由他人所操纵。而不由自己,揆之于理,显有不合。殊不知:不良的妇女,和不良的儿孙,世间多有,其所以不良者,确是由于彼自身恶业果所致。倘男人前生或今世不邪淫,则在果报上,不应配得不贞的妻室,自然论婚时,以夙业故,必不会与之结合,而另与贞淑的女性结合,所以妻及眷属贞良,此是一说。又世间恶子孙甚多,若祖宗行善,其后代必昌,则此辈恶子孙,因自业与荣通的家运不符,必不会投生其家,而改由行善享受福报之人投入,并非祖宗积德,能改造子孙的业力,此又是一说。万事因虽成熟,必待外缘凑泊,乃起现行,若有因无缘,亦不成办。所此纵使与某不贞的妇女结合,但以夫网严正,门庭雍肃,身修家齐,邪淫种子虽熟,必须藏伏待缘,待至盖棺时,此生即成贞妇,虽有淫种,只好留待他生,再看机遇矣。经中所言「得不坏眷属」「妻莫能侵」等,其道理即在于此,非他人能操纵因果,此又是一说。纵使因他转业,也是因外境感动自心,使心改,
而影响识田中邪恶种子,今之或伏或灭,自心若不改变,他力虽大,亦无办法,此又是一说。以上各说,理由皆甚充份,此
以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也。 

6.
看了十善业因果事,就可知:一切善行,做了之后,若不回向于修道成佛方面,则将来将通成世福,报尽仍堕。若回向于修道成佛方面,则将来皆当作佛,化为佛的果德,所以行者在身口意三业上,若有微善,皆当回向无上菩提,或求生极乐世界,大善更不用说矣。因生彼世界,即念不退,行不退,位不退,直至证得无上菩提为止,经有明训也。 

7.
据五蕴中受想行识四心法看来,可知环境与心理大有关系,此即孟子所谓:「居移气,养移体,大哉居乎」!然而许多人住在同样环境中,因为德学造诣的不同,其所生的感觉和思想,也就各有不同。例如一个极乐世界,就有四种净土:在一般往生者,名凡圣同居土,在二乘名方便有余土,在菩萨名实报无障碍土,在佛名常寂光土,此皆随工夫深浅,发生不同的感觉也。又如颜回在陋巷,人不堪其忧,而他不改其乐;文天祥说:「哀哉沮洳场,为我安乐国」; 提婆达多,堕大地狱中,如住天宫,情形也是这样。这都可以证实:不同的德学,处于同样的境界,而所发生的受想行识,则确有天壤之别也。 

8.
口说坏话,名口恶业,果报在三恶道中。或疑说话是空的,不应发生果报,这是只知心法,不知心法的过误。请问:心若无斯骗之念,口中安有妄语?心若无邪淫之念,口中安有绮语?心若无嗔毒之念,口中安有恶语?心若无幸灾乐祸之念,口中安有两舌挑唆语?观此便知:每说一句话,都是先发之于心,然后才宣之于口,这样若造口四恶业,第八识田中,如何不会种下恶性种子呢?何况言语之祸,尚会害人造孽,焉可不慎。孔子入周太庙中,见有铜人,三缄其口,乃为文铭其背,其中有云:「戒之哉!勿多言,多言多害,勿多事,多事多败,勿谓何伤?其祸将长,勿谓何害?其祸将大。涓涓不塞,将成江河,星星不息,可使燎原,......」此皆说慎言的重要性,如此天大的祸事,安得无果报呢?


第二十八课 饮酒的过失

往昔释迦牟尼佛,在支提国,婆提城,是处有恶龙,凶暴为害,人及鸟畜,无敢近者,秋谷熟时,亦遭破坏。有长老 (1) 名沙伽陀,著衣持钵,游行乞食,渐近其处,闻恶龙为害,乃到泉边桥下,敷座而坐。龙闻衣气,即发嗔恚,从身出烟,长者即入三昧,以神通力,身亦出烟。龙愈怒,身上出火,长者入火光三昧,身亦出火。后来龙雨雹,放霹雳,雨弓箭刀稍,雨毒蛇毒虫,皆被长老神通之力,变作各种庄严供具。

经过如是比试后,龙的威已尽,不能复动,长者乃变作小身,从龙耳入,从眼中出,从鼻入,从口中出,在龙头上行。龙大惊怖:向长老言:我皈依你。沙伽陀答言:你当皈依三宝,作优婆塞,龙受了皈戒之后,不复为害,人畜禾谷,皆得安全,由是沙伽陀长老,降龙之石,流布远近,诸人皆作食供养之。

有一女人,恐其食乳糜后,或当发冷,便取水色酒与之,长老饮尽而醉,倒卧寺门边,僧伽梨衣 (2),漉水囊 (3),钵 (4),杖 (5),等物,散落各处。

尔时佛与阿难,游行至其处,见是情状,乃命阿难设坐床,办水,集僧,对众说法。佛问大众:当初此地有龙为暴,伤及人畜禾谷,后有善男子沙伽陀,伏令向善,你等诸人,见之闻之否?众中见者答言已见,闻者答言已闻。佛又问:此人今者酒醉,倒卧地上,能折伏虾蟆否?众答:不能。佛言:圣人饮酒,尚如是过失,何况凡夫,从今以后,佛弟子不得饮一滴酒。 


若据梵网经:卖酒是菩萨十重戒中的第五戒,犯波罗夷罪 (6)。饮酒是菩萨四十八轻戒中的第二戒,犯轻垢罪。并言及「饮酒生无量过失,若自身手过酒器,与人饮酒者,五百世无手,何况自饮。」观此可知:诸戒中,皆列有不饮酒一条的缘故了。 

【注释】

(1) 出家人道高腊长者,尊为长老,如长老舍利弗之类。唐译为具寿,魏译为慧命。 
(2) 比丘三衣之一,入王宫、聚落、乞食、说法时必服之。有九品不同:九条、十一条、十三条、二长一短为下三品。十五条、十七条、十九条、三长一短为中三品。二十一条、二十三条、二十五条、四长一短为上三品。 
(3) 为比丘六物之一,滤水去虫之具也。 
(4) 梵语钵多罗,简称钵,为比丘六物之一,盛饭器也。译为应器,或应量器,以体色量三者,皆应法故也。 
(5) 即锡杖的简称,为菩萨头陀十八物之一,上有四股十二环,表四谛十二因缘义。比丘向人家乞食,至门口,应振动锡杖上小环作声,使人警觉。 
(6) 戒律中极重罪也。译曰断头,喻如断头,不能再生也。曰弃,谓弃于外也。曰不共住,谓不入僧数也。曰退没,谓退失道果也。谓堕阿鼻地狱也。犯此罪者, 不名比丘,不名沙门,非释迦子;即比丘犯杀盗淫大妄语四戒,名为四波罗夷。


【习题】

(一) 略说长老沙伽陀降龙故事。 
(二) 比丘用漉水囊、钵、锡杖、作何用途? 
(三) 述释尊在法会上对众宣布佛弟子不得饮酒的情形。 
(四) 在菩萨戒中,卖酒犯的甚么罪?饮酒犯的甚么罪? 
(五) 若自身手过酒器与人饮酒者,当来之世,得何果报?

第二十九课 大千世界

经中说:虚空之中,世界无量无数,故国土众生,亦无量无数。每一小世界,其形式皆同,中央有须弥山 (1),透过大海,矗立在地轮上,地轮下为金轮,再下为水轮,再下为风轮,风轮之外,则属虚空矣。

须弥山上下皆大,中央独小,四王天 (2) 居山腰四面,忉利天 (3) 在山顶。山根有七重金山 (4),七重香水海 (5),环绕之,每一重海,间一重山,金山之外有咸海(6),咸海之外有大铁围山 (7),周圆如栏杆,其形状略如石磨的下层。

四王天和忉利天的上空中,有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 (8),是为欲界六天。再上则为色界十八天,及无色界四天 (9)。咸海的上空,东南西北,各有无数星云,其中有无数太阳系,无数世界。在东面咸海上空的星云,各东胜身洲 (10),其状如半月形。南面名南瞻部洲 (11),其状上大下小,略如吾人之面。西面名西牛货洲 (12),其状周圆,北面名北俱卢洲 (13),其状正方。如是九山、八海、四洲、六欲天、上覆以初禅三天,为一小世界。集一千小世界,上覆以二禅三天,为一小千世界。集一千小千世界,上覆以三禅三天,为一中千世界。集一千中千世界,上覆以四禅九天,及四空天,为一大千空世界。因为这中间含有三个千的倍数,所以大千世界,亦名三千大千世界。

一切众生,以身体为正报,世界为依报,既有正报的根身 (14),必有依报的器界 (15),否则身形将无所寄托。此中上有皇瑰丽的天宫,下至惨毒浊恶的地狱,秩序井然,皆为众生共业所成,唯识所现,以酬其善恶果报,并非任何人神所能创造。


【注释】

 (1) 译言妙高,四宝合成,居小世界之中心,入水八万由旬,出水八万由旬,其顶为释天所居。 
 (2) 见第二十三课注一。 
 (3)  见第二十三课注二。 
 (4) 其名为双持、持轴、担木、善见、马耳、障碍、持地,多为圣贤神鬼所住。 
 (5) 海水具八功德,其味香冽,故名香水海。 
 (6) 在第七重金山与铁围山之间,其水味咸,故名咸海。 
 (7) 围绕一小世界之山,此山外围,即虚空矣。 
 (8) 见第二十三课注三、四、五、六。 
 (9) 见第二十三课注七、八、九、十、十一。 
 (10) 其人身形胜故,名胜身洲。 
 (11) 亦称南阎浮提,阎浮即赡部树,此洲有此树故名,吾人的世界,即在此洲。 
 (12) 其地多牛,以牛为货易,故名牛货。 
 (13) 又译拘卢洲,旧译为郁单越,此洲人寿皆千岁,衣食自然,惟无佛法,故列为八难之一。 
 (14) 见第二十七课注一。 
 (15) 见第二十七课注一。 

 

【习题】

 (一) 须弥山的山腰四面,是甚么天所在?山顶是甚么天所在? 
 (二) 何谓九山八海? 
 (三) 四大洲是何名字?它的形状,各何所似? 
 (四) 何谓小千世界?中千世界?大千世界? 
 (五) 世界因何而成?为何所现?是否有人创造之?

 第三十课 劫及世界成坏

劫是梵语劫簸的简称,有大中小之别,译言时分或大时,谓用通当年月日,所不能算之极长时间也。此大中小劫,皆依人寿增减而计算,据智度论 (1) 所说:人寿自十岁,百年增一,至八万四千岁为止,然后再百年减一至十岁为止,如是一增一减,为一小劫。二十小劫,为一中劫,经成、住、坏、空、四中劫,为一大劫,即一世界成毁的时间。

每一大劫,皆含有成住坏空四中劫,或八十小劫。在前一世界,空了二十小劫之后,后一世界,因众生业力所驱使故,又欲成立。最初空中布大黑云,雨柱粗如车轴,经千万岁,水遍空中,渐涨至大梵天 (2),后雨止水退,有大风吹水沫,变成梵天 (3) 七宝宫殿。此后又退减,复有大风,吹水沫变成欲界六天。乃至须弥山、七金山、铁围山、四洲及八万小洲,皆此水沫所成,如是经二十小劫,是为成中劫。

世界既成,众生安住,有动植物,有国境、有历史,如是经二十小劫,是为住中劫。此后世界便开始毁坏,初十九小劫,坏众生世间,后一小劫,坏器世间。此时空中七日出,生大水灾,自梵天以下,皆成灰烬,是为坏中劫。坏尽后,自初禅起,俱成虚空,如是经二十小劫, 是为空中劫。

世界经过成住坏空,周而复始,首七劫,坏世界者,皆由火灾烧至初禅,八劫则由水灾淹至二禅。如是七火一水,直至八八第六十四劫,乃易水灾为风水灾为风灾,坏至三禅。所以在六十四大劫中,坏世界者,计为火灾五十六次,水灾七次,风灾一次,循环无尽,此皆众生惑业所感,若妄心不起,则根身不生,器界亦不现矣。

一小劫等于(84000-10) X 100 X 2 = 16,798,000年
一中劫等于二十小劫 = 16798000 X 20= 335,960,000年
一大劫等于四中劫 = 335960000 X 4 =1,343,840,000年 

【注释】

(1) 即大智度论,一百卷,龙树菩萨造,姚秦鸠摩罗什译,所以释大品般若经者。 
(2) 指初禅第三天。 
(3) 指色界初禅三天。梵者净也,此三天离欲界之淫欲,寂静清净,故称梵天。自下而上:为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


【习题】

(一) 一个小劫的年数,是如何计算出来的? 
(二) 四个中劫,各名为甚么? 
(三) 一大劫等于若干中劫?一中劫等于若干小劫? 
(四) 火灾烧至那里为止?水灾淹至那里为止?风灾坏至那里为止? 
(五) 用数学方式,写出小劫的算法,及其年数。

第二十九课 大千世界

经中说:虚空之中,世界无量无数,故国土众生,亦无量无数。每一小世界,其形式皆同,中央有须弥山 (1),透过大海,矗立在地轮上,地轮下为金轮,再下为水轮,再下为风轮,风轮之外,则属虚空矣。

须弥山上下皆大,中央独小,四王天 (2) 居山腰四面,忉利天 (3) 在山顶。山根有七重金山 (4),七重香水海 (5),环绕之,每一重海,间一重山,金山之外有咸海(6),咸海之外有大铁围山 (7),周圆如栏杆,其形状略如石磨的下层。

四王天和忉利天的上空中,有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 (8),是为欲界六天。再上则为色界十八天,及无色界四天 (9)。咸海的上空,东南西北,各有无数星云,其中有无数太阳系,无数世界。在东面咸海上空的星云,各东胜身洲 (10),其状如半月形。南面名南瞻部洲 (11),其状上大下小,略如吾人之面。西面名西牛货洲 (12),其状周圆,北面名北俱卢洲 (13),其状正方。如是九山、八海、四洲、六欲天、上覆以初禅三天,为一小世界。集一千小世界,上覆以二禅三天,为一小千世界。集一千小千世界,上覆以三禅三天,为一中千世界。集一千中千世界,上覆以四禅九天,及四空天,为一大千空世界。因为这中间含有三个千的倍数,所以大千世界,亦名三千大千世界。

一切众生,以身体为正报,世界为依报,既有正报的根身 (14),必有依报的器界 (15),否则身形将无所寄托。此中上有皇瑰丽的天宫,下至惨毒浊恶的地狱,秩序井然,皆为众生共业所成,唯识所现,以酬其善恶果报,并非任何人神所能创造。

【注释】

(1) 译言妙高,四宝合成,居小世界之中心,入水八万由旬,出水八万由旬,其顶为释天所居。 
(2) 见第二十三课注一。 
(3) 见第二十三课注二。 
(4) 其名为双持、持轴、担木、善见、马耳、障碍、持地,多为圣贤神鬼所住。 
(5) 海水具八功德,其味香冽,故名香水海。 
(6) 在第七重金山与铁围山之间,其水味咸,故名咸海。 
(7) 围绕一小世界之山,此山外围,即虚空矣。 
(8) 见第二十三课注三、四、五、六。 
(9) 见第二十三课注七、八、九、十、十一。 
(10) 其人身形胜故,名胜身洲。 
(11) 亦称南阎浮提,阎浮即赡部树,此洲有此树故名,吾人的世界,即在此洲。 
(12) 其地多牛,以牛为货易,故名牛货。 
(13) 又译拘卢洲,旧译为郁单越,此洲人寿皆千岁,衣食自然,惟无佛法,故列为八难之一。 
(14) 见第二十七课注一。 
(15) 见第二十七课注一。 

【习题】

(一) 须弥山的山腰四面,是甚么天所在?山顶是甚么天所在? 
(二) 何谓九山八海? 
(三) 四大洲是何名字?它的形状,各何所似? 
(四) 何谓小千世界?中千世界?大千世界? 
(五) 世界因何而成?为何所现?是否有人创造之
 
第二十八、二十九、三十课  综合指要


1.
饮酒若不至醉,固是无大妨碍,就因为它的性质,没有杀盗淫妄那么严重,所以酒戒才列为遮戒,而不是性戒。惟饮至半酣时,有没有悬崖勒马的把握?这一事恐怕谁都不敢自信,万一醉了,会不会闹出过失来,也是谁都不敢自信。因为到这时理智控制不住情感,所以佛才遮止不许饮,意思是说:不饮总比饮为安全。譬如小孩玩火,不一定就会酿成火灾,然而天下的父母,看见小孩玩火时,从来就是加以制止,其用意也与这相同。再进一步说:饮酒虽然比不上杀盗淫妄,然而当其醉时,
却能做杀盗淫妄的媒介,助其生起,助其向前,蒙其智而张其胆,这样又安可不禁。四分律载,饮酒有十过三十六失,智度论则列有三十五过,其中有坏颜色、无威仪、损名誉、堕恶道、致病、 耗财、无耻、不敬、党恶、远贤、放逸、坠车、 落水等,则酒之为害亦大矣。昔有优婆塞,在破酒戒后,余四戒亦随之俱破,所以说「无大妨碍」者,还是不明白酒的祸害故。 

2.
龙决定是有,释尊在起世经里,就说了许多关于龙的情状,他曾在娑竭罗龙宫,为龙王说十善业道经;法华经里,文殊菩萨,也曾到龙宫说法,度龙女成佛;在护法诸神中,龙为八部之一,这些都可以证明为有。儒家也承认有龙,易经说:「飞龙在天」「潜龙勿用」,中庸说:「鼋鼍蛟龙鱼鳖生焉」,孔子则以老子为犹龙。历史上关于龙的记载亦多,如黄帝在鼎湖,骑龙上仙,从而上者七十余人。如夏帝藏龙于椟,至周有宫人遭之而孕,遂生褒姒。如叶公好龙,感真龙入室,骇而却走。如老媪在田野间,白日与龙遇,乃生汉高祖刘邦等皆是。近代考古家,曾掘出龙骨化石,证明上古确实有龙,不过他们只认为是一种庞大的爬虫类,并无所谓神怪。然而在佛经中就不然了,经说有五事不可思议,诸龙力居其一,他们能变化宫殿人身,能请佛说法,这就不是爬虫类所能办了。宇宙之大,何所不有,八部中如阿修罗、夜叉、乾闼婆、迦楼罗、紧那罗、摩侯罗迦等,吾人无神通力,皆不能见,岂但龙也。自身既无通力,只好以圣言为标准,信之为是,将来工夫到时,有了天眼神足等通,似此问题,当不难迎刃而解也。 

3.
吾人的地球,在天空中,只如一粒微尘,以凡夫身,局处一微尘内,欲证实大千世界的种种情状,实不可能,然而古人则不然了。例如释尊在忉利天说法,目犍连曾挈带工匠数人,上天观佛,然后再回来为他塑像,往返数次,其像乃成。这样对于须弥山、忉利天,简直可以如旅行家,亲历其境,往返无碍了。佛经中时常说到大千世界,我相信:绝不至信口开河,虚构空中楼阁。因为当时听经的人,多十方大菩萨,及阿罗汉,他们都具六神通,皆能亲见亲到,若是无中说有,决不能瞒过他们,何况佛得广长舌相,从不会作妄语也。 

4.
须弥山就是喜马拉雅山,这一说也不可靠。因为近代探险家,踪迹已遍踏此山,并且曾登上二万九千尺的世界最高的埃佛勒斯峰,他们在半山腰,并没有见到四王天,在山顶,亦不曾见到忉利天,像四王忉利的富丽庄严,人物丰稔,决不是怪石、深壑、冰河、雪径的荒凉险恶,所能比拟。所以整个小世界,在吾人心中,还是一个谜,实不能勉强证实,因为东扪西索,牵强成会的结果,必然会愈证愈糟,所以最好不去证实,目前就让它成为一个谜好了,横竖将来得到通力时,自然会明白也。兹抄录上海范古农老居士答问一则,以资参考,该答详「古农佛学答问」卷一第四十七页。(问略)答:「我此地球,即南赡部洲,其他三洲,皆不在大地上,非我人之境界,故不可指呈。须弥山在四洲中央,当在北海之外,日月且在山之半腰,吾人仰视青天,或即其山崖之突覆者欤」。 

5.
水沫如何会变成诸天七宝宫殿?若论这一事,完全是业力之所感召,业力不可思议,所以世界生起,亦不可思议。岂但诸天如此,一切地狱中刀山剑林,鼎镬锯锉,一切佛国中池台花树,衣服帷帐,亦从无一人,为之建造,为之剪裁,而能供应不缺,秩序井然者,亦皆业力之所为也。若要举一个譬喻,则亦甚易:吾人夜梦中的一切境界,亦应有尽有,依此境界而发生的苦乐感觉,亦是宛然现前,与日间所遭遇者,曾无稍异。此微妙完整的境界,究竟谁造之耶?则岂不是唯心、唯识、唯业,除此之外,更无所有。人生百年一梦也,忉利千年一梦也,非想八万劫一梦也,地狱亿兆劫一梦也,百年之中,所见所住的自然界,一花一叶,一山一水,日月运行,寒暑递更,其工巧处,绝不逊于诸天宫殿,此亦无人创造,皆是众生共业所感,唯识所现,经中所谓「同分妄见」是也,此既能现,彼亦能现,由水沫成者,不过假水沫作一缘耳。 

6.
诸佛的涅槃境界,是不生不灭,除此之外,皆不离生,既不离生,亦不离灭。这在一切有情的根身上,一切法的行相上,皆名为生住异灭,在一切无情的器界上,即名为成住坏空,名虽不同,其理则一。至于水火风三灾,能坏世界,此三灾看似由外而来,其实亦自内而起,大涅槃经说:「初禅内有觉观,外有火灾,二禅内有欢喜,外有水灾,三禅内有喘息,外有风灾;惟第四禅内外过患,一切悉无,是故诸灾不能及之。」可知三灾亦禅病所生唯心所现也。 

7.
人寿由八万四千岁起,后来人心愈趋侥薄,寿命遂百年减一,减至十岁止,人心又渐趋淳厚,寿命亦百年增一,增至原来八万四千岁止。像这样人心和寿命的厚薄增减,循环往复不已,若问为什么会如此?则易经剥复否泰卦,言之至为清晰,总不外阴阳消长之理,盖盛极必衰,衰极必盛,是轮回的原理也。 

8.
神通由定而生。维持此定者,心也。遗教经说:「制心一处,无事不办。」此即诸通所由生。娑伽陀长老,起初能入火光三昧,能现种种神通,能化小身,完全是制心一处的功效。到了饮酒醉卧,心已糊涂,毫无定力,所以连虾蟆都无法降伏,何况恶龙。不但阿罗汉如此,一切圣者,若当醉酒心乱时,则诸通慧,均将消失,所以酒之为物,极其可畏。在戒律中,虽算遮戒,然小恶遇胜缘,亦能成大恶也。社会上因酒醉弄成殴斗、杀人、强奸、失火、汽车失事、横死等诸祸者,不知若干;全世界一年之中,因酒而遭受损失的价值,无法估计,酒之为害大矣。 

9.
佛教注重实际,不唱高调,有办法的,则尽量避免杀生,无办法的,则听其自然。譬如空气、水、皮肤病、肺病等,皆有许多虫,然而吾人用空气和水时,不作有虫想,医病时,即作医病想,不作有虫想,亦可不算是杀生,因为眼不见有生命也。用滤水囊,不过是尽我的心,尽人事,避免多杀,若论彻底,则滤后还有虫,终不能乾净也。 

第三十一 大小三灾

三灾有大小之分,大三灾是世界将坏时的火水风三灾。小三灾是指住中劫时,每一小劫中的饥馑、疾疫、刀兵三灾。

大三灾者:世界过住中劫已,即入坏中劫,是时天上七日出,大海乾枯,四大洲及八万小洲,须弥山及诸余大山,皆为大火所坏,火焰上烧初禅三天,皆成灰烬,是为灰灾。

火灾坏世界七次之后,乃有水灾,毁坏世界。尔时从光音天起 (1),皆雨沸灰水多年,光音天所有宫殿,悉皆灭尽,光音以下诸天宫殿,乃至四大洲及八万小洲,须弥山及诸余大山,皆为沸灰水所消灭,无有形相可得,是为水灾。

每第六十四大劫之坏中劫,皆有风灾,毁坏世界。尔时有大风名僧伽多,吹遍净诸天 (2) 宫殿,令相磨擦坏灭,至无有余,遍净以下,诸天宫殿,亦复如是。乃至四大洲及八万小洲,须弥山及诸余大山,皆为风力所吹,分散破坏,无有形相,是为风灾。

小三灾者,人寿八万四千岁时,大地清净,人民和乐,之后,杀盗淫妄诸恶,渐渐发生,寿亦百年减一,减至三十岁时,人民邪见颠倒,具十不善业,由是天旱,五谷不生,人皆煮白骨煎树皮而食,饿死无数,经七年七月七日而止,是为饥馑灾。至二十岁时,多行放逸,与恶相触,由是非人放诸疫气,病死无算,经七月七日而止,是为疾疫灾。至十岁时,人皆不孝不敬,多行不善,互相仇杀,以业力故,草木皆化为锋利,触之则死,经七日而止,是为刀兵灾。

此小三灾,每一小劫,皆发生一度,其中死于饥馑者,生前因悭嫉争食故。命终皆堕饿鬼道中。死于疾疫者,生前因慈悯问疾故,命终皆生天道中。死于刀兵者,生前因嗔恚杀害故,命终皆入地狱中,观此可知:存心与受生,实有密切关系。 

【注释】

(1) 为色界二禅的最高天,此天绝音声,欲语时,自口发净光,而为识别故名光音。火灾坏至初禅时,下界众生,尽集此天处,待世界再成后,至成劫之初,自此天起云,注大洪雨,以造初禅以下,至地狱世界。世界既成,此天众福薄者,渐渐下生,此但就火灾而言,若水灾风灾时,此天亦遭破坏,故于其更上之天处,兴云降雨,创造世界。 
(2) 色界第三禅第三天之名,此天净光周遍故名。 

【习题】

(一) 大三灾是甚么?小三灾是甚么? 
(二) 火灾是何情状? 
(三) 风灾是何情状? 
(四) 人寿减至三十岁时,发生甚么灾?二十岁时,发生甚么灾?十岁时,发生甚么灾? 
(五) 在小三灾中,死于饥馑者,命终生何道?死于疾疫者,命终生何道?死于刀兵者,命终生何道?

 第三十二课 五浊恶世

吾人所居的娑婆世界 (1),经中称为五浊恶世。五浊者:即是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观此可知:其浊恶的程度,是如何之深重了。


一、 
劫浊。人寿本为八万四千岁,后因德薄,而寿亦每百年递减一岁,减至二万岁时,即步入劫浊。可知人寿自二万岁至十岁之间,再由十岁至二万岁之间,皆是劫浊时代。劫本是时间之名,原无所谓清浊,所云浊者,皆因人而成,所以劫浊而体,后四浊即其体也。 

二、 
见浊。见即众生的见惑,因见解不正确,迷惑正见,故称见惑。分为五类,名五利使 (2),即一、身见;合执有我身的我见,和执有我所有物的我所见,名为身见。二、边见;起了我见之后,再执定死后为断灭,或常住不灭,以致堕于断常二边者,皆名边见。三、邪见;认凡事既无能生结果之原因,亦无由原因所生的结果,作善作恶,皆无果报,如此拨无因果的谬见,名为邪见。四、见取见;即认取自己的见解为正确的见地,究其实际,则并不正确,只是妄见而已。五、戒禁取见;认持某种禁戒,为生天之因,或涅槃之道,如持牛戒者,认为代牛耕田,死后能生天之类,凡执取此种见解者,皆名戒禁取见。以上五利使,皆属见浊范围,小乘得须陀洹果,即能断之。 

三、 
烦恼浊。即六根对六尘,所生起的贪、嗔、痴、慢、疑、五种思惑,名烦恼浊,亦名五钝使 (3),小乘得阿罗汉果,方能断之。 

四、 众生浊。因见浊和烦恼的结果,使众生的福报渐衰,苦报增重,变为心钝体弱,多逢灾祸,名众生浊。 
五、 命浊、众生因烦恼丛集,心身交瘁,因之寿命缩短,其间老病侵乘,生灭变幻,一旦无常,便成异物,名为命浊。 


此世界因为具备五浊,故称恶世,然而二万岁以前,劫浊未起,环境平靖,吾人不生于其时。纵使今日世界,扰攘不宁,然而北俱卢洲,六欲天,依然富丽安乐,吾人不生于其处。可知此乃吾人心浊行浊之所感召,罪有应得。行者与念及此,亟应五体投地,对佛忏悔,一面清净三业 (4),勤修正法,以求早离浊世,生于净土。 

【注释】

(1) 娑婆义译为忍或堪忍,谓此土众生,安于十恶,忍受三毒,及诸烦恼,不肯出离,故名忍土。 
(2) 使即烦恼的异名,公使能随逐系缚罪人,烦恼亦能随逐系缚世人,使之流转三界,故名使,惑性利者,称为利使。 
(3) 此贪嗔痴慢疑,名根本烦恼,其性钝,破之不易,称为钝使。 
(4) 身口意三处,所作之业,称为三业。


【习题】

(一) 人寿若干岁,至若干岁之间,称为劫浊时代? 
(二) 何谓五利使?试举其目。 
(三) 分别解释:边见、见取见、戒禁取见。 
(四) 何谓五钝使?试举其目。 
(五) 何谓众生浊?
 
第三十三课 无间地狱与阎罗王

地狱意谓地下的牢狱,分为根本、近边、与孤独三类。此在第二十四课课文及其注释中,已略说其情状,惟众生恶业,广泛重大,因之地狱器品,亦至繁多惨毒,非片言所能尽,故有补说的必要,若欲知其详,当阅地藏本愿经,及长阿含经卷十九地狱品。

阎浮提东方铁围山下,暗无日月,有大地狱,一十八所;其所附属的小地狱,则有千百,名号各别。无间狱城,周市八万余里,其城纯铁高一万里,其中诸狱相连,独有一狱,名为无间,亦称阿鼻。上火彻下,下火彻上,无有空缺之处,铁蛇铁狗,吐火逐人。狱中有床,大一万里,一人受罪自见其身,

文章评论

忍耐娑婆诃

@{uin:739696437,nick:紫气东来} [em]e160[/em][em]e163[/em][em]e7068[/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