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瘠土地上那一声沉重的叹息 ——读《平凡的世界》有感

个人日记

           第一次读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已经是多年前的事情了。之后陆陆续续阅读了许多中外名著,但《平凡的世界》以悲天悯人的人性描写,纯洁质朴的情感表达,永远地留在了我的内心深处。作者路遥1992年积劳成疾英年早逝,又为这部作者本人的心灵自传增添了撼动人心的人格魅力。

路遥用关爱的目光和质朴的文字,为读者构建了广袤黄土大地上一个个不屈的灵魂,这样的文字像一声声拷问,逼迫着我,让我无处躲藏。而书中的场景,在我去到的一个叫加碑岩的山村里重现,贫瘠的山,质朴的人,好客的习俗,你到哪一家都会拉住你的手留你吃饭,没有山珍海味,水豆腐和糙的黄米饭,大葱还有自酿的黄酱,一边吃一边拉家常,像在家一样惬意。那个只有23个学生的小学校,很多孩子要步行几里路翻山越岭来上课,教室是简陋的,孩子们的书包大多用塑料袋代替,三个代课老师,每个人每月只能拿到500元工资,刚分配来的大学生叫董玉兵,他从山里出去,考上师范大学,毕业后又回到山里,他想让更多的孩子能看到大山外的世界。而我只能用孩子们喜欢的书和文具,来表达我的关注,我做不了更多。一直喜欢柴可夫斯基和肖邦的音乐,喜欢里面的悲怆和对全人类的伤怀。而在我的这个城市,善意与怜悯已经远去,这个夏季,当很多人在坐在空调的房间里,吃着水果享受着生活的富足时,有些人却挥洒着汗水在山里劳作 ,当我们和朋友一顿饭消费上千元时,也许这是山里人一年的收入,当我们的孩子坐在钢琴旁撅着嘴表达厌倦时,那些山里的孩子已经帮着父母扛苞米了。没有人追问这一切的差别,仿佛这是理所当然。而路遥的文字,加碑岩山村的那些人却像刀子一样,时时刺痛着我的心。

作为人,无论贫贱高低,都要尊严地生存,而那些山里人,活得是如此艰辛。如今的时代,有太多的浮华,很多人迷失在欲望与享乐中,金钱也几乎成了衡量成功的标准。当我们面对孙少安、孙少平在贫瘠的土地上劳作时那沉重的叹息,看到面对生存的压榨他们一次次挺直被压弯的脊梁;当看到那些顽强的生命,在痛苦的煎熬中强大起来;当看到美丽而又敢爱敢恨的田晓霞因救落水儿童英勇献身……我们是否追问过生存的真正价值?

都说阅读是一种信仰。在这样一个浮躁的世界里,我不能改变什么,我只能用黑白胶片和禄来双反来捍卫内心的坚持。在我心里,那些底片常常会幻化成一些呐喊,无声的呐喊,那些粗糙的土地、阴霾的天空、坚韧的凝视、孤单的背影会让我还有那些和我一样的人坐立不安,仿佛至亲至爱的人正在饱尝折磨。让我尊重满目疮痍、尊重咸咸的汗水、尊重粮食、尊重牲畜和植物、尊重风沙和苦涩的井水、尊重皱纹堆砌的面庞和颤抖的双手,尊重那些懂得尊重的人。让我用胶片凝固劳动者的身影,展现土地上辛劳的人们的美丽心灵。这也许胜过我写上百篇的读后感。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