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三境界

个人日记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一直很喜欢读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这三句本是言情话相思的佳句,王国维赋予了它深刻的内涵,巧妙地运用其中蕴含的哲理意趣,把诗句由爱情领域推绎到治学领域,用以表现治学的三种境界:悬思——苦索——顿悟。于是,几次寻找有关人生三境界的文字,甚至去读《人间词话》,终究结合自己肤浅的理解,将一些知识点归纳,仅供自己和有共鸣的人欣赏。 
    一、人生三境界的解释及出处
    
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原意:昨夜通宵不寐卧听西风落叶,西风刮得绿树落叶凋零,独自登高望远心中充满空虚及惆怅,抬眼远眺,空阔毫无窒碍的境界让“我”有了精神上的满足,从而,从狭小的帘幕庭院的忧伤愁闷转向对广远境界的骋望。
    王国维的解释: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看到形势发展的主要方向,能抓住斗争的主要矛盾。瞰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了解事物的概貌。
   
出处: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笼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晏殊  蝶恋花
    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原意:为了思念心仪的人变的消瘦与憔悴,衣服变的越来越宽松也不后悔。

王国维的解释:对事业,对理想,要执着追求,忘我奋斗,为了达到成功的彼岸,一切都要在所不惜。
    
链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出处: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宋.柳永 蝶恋花
    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原意:我寻找她千百次,都见不到,不经意间一回头,却看见了她站立在灯火深处。

王国维的解释:在经过多次周折、多年磨练之后,就会逐渐成熟起来,就能明察秋毫,豁然领悟。

链接: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厚积薄发功到自然成

    出处: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  青玉案.元夕

二、禅语之人生三境界

用一段充满禅机的语言人生来解释这三种境界便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这就是说,一个人的人生之初纯洁无瑕,初识世界,一切都是新鲜的,眼睛看见什么就是什么,人家告诉他这是山,他就认识了山,告诉他这是水,他就认识了水。
   
随着年龄渐长,经历的世事渐多,就发现这个世界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经常是黑白颠倒,是非混淆,无理走遍天下,有理寸步难行,好人无好报,恶人活千年。进入这个阶段,人是激愤的,不平的,忧虑的,疑问的,警惕的,复杂的。人不愿意再轻易地相信什么。人这个时候看山也感慨,看水也叹息,山自然不再是单纯的山,水自然不再是单纯的水。

许多人到了人生的第二种境界就到了人生的终点。追求一生,劳碌一生,心高气傲一生,最后发现自己并没有达到自己的理想,于是抱恨终生。但是有一些人通过自己的修炼,终于把自己提升到了第三重人生境界。茅塞顿开,回归自然。人这个时候便会专心致志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不与旁人有任何计较。任你红尘滚滚,我自清风朗月。面对芜杂世俗之事,一笑了之。这个时候的人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了。

三、西哲之人生三境界论

丹麦哲学家齐克果将人生分为三个阶段,即:审美阶段、道德阶段和宗教阶段。

德国哲学家尼采将人生分为三个时期,即:合群时期、沙漠时期和创造时期。

合群时期,自我尚未苏醒,个体隐没在群体之中;沙漠时期,自我意识觉醒,开始在寂寞中思索;创造时期,通过个人独特的文化创造而趋于永恒之境。

四、禅宗之人生三境界

宋代禅宗将修行分为三个境界:
第一境界是“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芳迹”;
第二境界是“空山无人,水流花开”;
第三个境界是“万古长空,一朝风月”。

三个境界中都有“空”字,三个境界就是对“空”的三种不同的理解。第一境界中的“寻”,表明人向上天追问自身起源,追问所谓“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的三个千古难题。第二境界中的“无”,表明人已经从自然中剥离出来,与外在的“水流花开”自成一独立世界。而第三境界中的“万古”与“一朝”的融合同一,则说明人对有限时空的超越,经过否定之否定之后达到天人合一之境。
   
五、学诗之三境界

南宋诗论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提出学诗的三境:其实不识好恶,连篇累牍,肆笔而成;既识羞愧,始生畏缩,成之极难;及其透彻,则七纵八横,信手拈来,头头是道也。

就诗人的主体而言,心灵最初是自由自在的,不辨美丑,处于童贞状态;当认识到规矩和成法之后,就陷入束缚和捆绑之中;最后摆脱一切外在的桎梏,获得了主体与客体的契合,也获得了真正的、纯粹的自由。这时,方能“行住坐卧、无非是道,纵横自在,无非是法”。
   
诗人潘德兴又云:“诗有三境,学诗亦有三境。先取清通,次宜警炼,终尚自然,诗之三境也。”潘氏是在说诗,其实何尝不是在说人生呢?返朴归真的人生,就是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

六、读书之三境界

第一境界是“知之”;第二境界是“好之”;第三境界是“乐之”。

还有文人将读书三境界总结为《桃花源记》中所写的“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七、企业家之三境界

第一境界是“大智慧”;第二境界是“大抱负”;第三境界是“大手笔”。

掩卷思之,林林总总的三境界就是要告诉人们:第一要立志,要确立人生目标;第二要为实现目标而锲而不舍的奋斗;第三要功夫不负有心人,最后一定会成功。
   
最终将禅学、诗学与人生哲学融会贯通,铸为一体的,是晚清一代宗师王国维。与齐克果、尼采的描述相比,王国维的论述是典型的中国式的,是诗意的凝聚,是精神的贯注。它包蕴了一种纯粹的生命体验,使人突破自身生活的惰性;它设定了生命气息充盈的坐标,引导人达到一种永恒的自由之境。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