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的家风家训

个人日记

2014年新年,在中央电视台的“家风是什么”的采访中,冯骥才先生说:“家风其实人人都有,但是大多数人不知道自己有。”
在妹妹让我写这篇文章之前,我的确也不曾认识到我们的小家庭有什么家风。所谓家风,在当下小家庭取代大家族的趋势下,就是一个家庭通过时间沉淀得到的一种精神。细细思索了一番之后,我自作主张将我家的家训总结为:乐于助人,恭简戒奢,勤学好读。
乐于助人
小学的时候,我在报纸上发表过一篇文章,文章写的是我至今记忆尤深的妈妈的一件小事。
那是落了雪的冬天,腊月里的风来得凶猛。我和妈妈出门送客,遇见了一个衣衫褴褛、半卧雪里的老乞丐。妈妈转头对我说:“回家拿些煎饼和热水,给他送过去。”年幼的我对流浪街头的人多感畏惧,就是不肯听话。妈妈劝说半天,最后自己回家取了饼和热水,送到了那个乞丐的手里。在带我回家之前,妈妈对站在雪地里哭红了眼睛的我说:“这大过年的,那个乞丐也是人啊!”文章的题目就是《一件小事》。鲁迅先生笔下的《一件小事》里,仅以生活琐事就体现出了劳动者的朴实无私。而妈妈看似不经意的一个小举动,就让我记住了乐于助人,平等待人的道理。
长大至今,我收获的很多朋友都源自于最初无意中的帮助,可以说,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中,我品味着赠人玫瑰后的留手余香,也体会着行善得善的命运循环。
恭简戒奢
爸爸最爱说的一句话就是:“不该花的钱一分钱也不能花,该花的钱多少万都得花。”
若说恭简,爸爸从来不给家里买非时令的水果,家庭宴会也很少去酒店,买衣服一直以舒适为准,从不刻意买名牌。我感触最深的是,从上学开始,同学们常说起自己每月的零花钱,而我从来没有零花钱这个东西,虽然我从来没缺一本书一支笔。
但恭简却也不完全等同于戒奢。当我家还住在乡镇上时,在我很小时爸爸就给我订了每个星期的酸奶,那时全镇订奶的人家也不过几户。同样在我很小的时候,爸爸每次带我进城里都会买回一大堆精装书,连七岁的生日礼物也是厚厚的故事书,日常时间里,爸爸给全家人订的报刊前前后后加起来有十几种。而我觉得爸爸做的最奢侈的一件事就是让我家成了全校第一个买上电脑的家庭。
或许对于爸爸来说,对家人健康、对子女教育的投资并不是奢侈,而对穿着、宴食的追求才是浪费。但从爸爸那里我看到,我的家从来不是一个富裕的家庭,但我的家担负得起一切有必要的消费。
勤学好读
我家的书柜不大,却装着各类书籍。从古今中外名著,到农业养殖技术,从老旧的小人书,到近千本的订阅的杂志。正是这些或许还泛着陈旧的墨香味的书籍,陪着我走过了童年与少年。
我的家庭算不上书香门第,但我的爷爷、外公、妈妈都是曾经的教师。时常翻开一本旧书,第一页上留着爷爷或爸爸工整的小楷,记录着购书的时日和地点。这样的印记在时下浮躁的微阅读、泛阅读时代里,让我尤为珍视。

在当下时代,家族式的聚居生活越来越少,而诞生于此的“家风”——这一在很长一段时间约束着华夏儿女的“规矩”——也似乎不再如以往那样备受重视。但被我们很多人忽略了的是,我们日常所说的一个人的“教养”,便体现着他的家庭的家风。
每一个家庭都有着自己的家风家训,只不过如今并不是以黑纸白字的形式存在着。
当我回顾着过去,讲起我家的家风家训故事,我才发现,我一直不曾注意过的训德,原来一直是这么美好的存在。它对我人生的影响潜移默化,让我在无意中的助人、习惯性的节俭、又拿下一本巨著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上感受着别样的快乐。

文章评论

月儿飞

这是大女作为小家长为小女完成的寒假作业,学校要家长和学生一起写家风家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