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课堂——学龄前父母5种表达方式毁孩子一生

个人日记

 3-6岁的幼儿年龄还小,心理比较脆弱,成人不经意的一句话,轻则会影响他们的心情,重则有可能影响他们的一生!在幼儿面前,成人应该学会正确的表达方式,学会说话,尤其是不说那些伤害幼儿的话。

不要说假装遗弃幼儿的话。

一位母亲在路边哄孩子,小孩子不听劝,拼命地哭,母亲说好话,给他东西,都不管用。最后,母亲实在不耐烦了,大声说:“你还哭不哭?再哭我就走了,再也不要你了!”并做出要走的样子。没想到孩子哭得更凶了,母亲二话不说,扭头就走,孩子见妈妈真的走了,不要他了,慌了神,赶快追上去,边哭边喊:“妈妈,不要扔下我,我不哭了……”

实际上,“我不要你了”这个被许多家长惯用的假装不要孩子的招数,大大破坏了孩子的安全感,很容易让孩子长久以来建立的安全感消失殆尽。有研究表明,依恋关系遭到破坏的儿童,均会出现行为退缩、敏感、自卑、多疑、情绪不稳定、难以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等表现。幼儿年龄小,对玩笑之类的话无法辨认,对于成人无意中说出的话,他们都会信以为真。成人的恐吓和威胁是一种很愚蠢的手段,不仅不能让孩子变得听话,反而会伤害孩子的心灵。

3-6岁的孩子或许经常“搞破坏”,或许有时做危险的动作,但他们毕竟还是小孩子,成人要做的不是恐吓,而是应该利用幼儿平时的爱好转移其注意力,或者耐心地告诉他做错事情的后果,或者可以用著名教育家卢梭的“自然后果法”:即让孩子自己承受做错事情的后果,从而真心悔过。

不要说与其他幼儿比较的话。

“你怎么不像隔壁的强强,你看看人家这么听话,你看看你?”或者“你看看你姐姐,再看看你,一天到晚就知道哭,就知道玩游戏,就不能安安静静地吃顿饭吗?”回忆过去,不用多说,我们肯定都很讨厌这样的比较。

正所谓“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成人的话会对幼儿起到强烈的暗示作用。虽然成人是想通过这样的对比,让幼儿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改正错误、不断成长,但成人不能因为担心幼儿不如自己期望的那样,就说出这种伤害甚至带有人身攻击的话语。有的幼儿生性敏感,哪怕是成人说的玩笑话,他也会当真。

不对幼儿失败说冷嘲热讽的话。

“不让你跑,你偏跑,我就知道你会摔倒!”“我就知道你会把汤弄洒,我就知道你不行,我就知道你闲不住……”在一些成人看来,似乎幼儿无论做什么他都知道,而且他知道孩子肯定做不好。

3-6岁的孩子,充满好奇,喜欢尝试。塞缪尔·约翰逊说:“好奇心是智慧富有活力的最持久、最可靠的特征之一。”成人不能因为有危险就不让孩子尝试,更不能在看到孩子尝试失败时,说一句未卜先知的话:“我就知道……”这样,只会无情地扼杀孩子的好奇心,并且让孩子认为,无论自己做什么事都会失败,缺乏自信。作为成人,我们要相信幼儿,保护幼儿的好奇心,鼓励他们在探索中不断了解外面世界、丰富自己。

不要说无原则妥协的话。

“算了,算了,不过,就只有今天可以玩游戏,下不为例!”“好吧,好吧,这次爸爸带你去玩,以后不许再这样耍赖哦。”许多成人,就是这样经常在孩子面前妥协。然而,事事顺幼儿的意,幼儿就会认为成人会满足自己的一切要求,甚至认为成人是在怕自己。这种宠爱的后果,只会让幼儿学会依赖、学会逃避。

一些原则性的事情,不能答应就是不能答应,“下不为例”的话千万不要说,破例一次肯定还会有第二次。比如,有的幼儿深更半夜要起来玩耍,要吃家里没有的东西,这时就必须让他明白,无论他怎么闹,这个无理的要求就是不能答应。幼儿碰壁了一次,知道耍赖也没有用,那么下次他就不会再有这种不合理的要求了。

不要说打击幼儿自信心的话。

“月月,你将来想去做什么呀?”爸爸问。“我要当像梵高一样的艺术家!”月月很认真地回答。一旁的妈妈冷笑一声插话:“你这个小孩,懂什么,艺术家是一般人就能当的?”月月想起上次被老师批评乱画的作品,不禁低下了头!

作为成人,与其打击孩子的自信,不如给孩子一份希望。如果成人对孩子说“你当然可以的,妈妈相信你”,那么这就是对他的价值和能力的肯定。虽然他可能还无法意识到这一点,但是他肯定明白自己是受到了重视,而这样做,往往可以激励幼儿为他的目标付诸努力。对于幼儿来说,成人的一句话,无论好与坏,都可能成为他一生中具有重要意义的话。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