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指——我为之奋斗四十年的单位

个人日记

接上篇 
四,“南指”干部职工来源及组成情况:
      1:  上边已经说过,“南指”是由解放初期南疆军区修筑新藏公路工程团集体转业的军人为骨干而组建的。其实这“军人”也由几部份组成:一,从家乡报名参军的工农子弟,这叫子弟兵。例如:栾俊元,翟国礼,薛兆叶,常宝洪,严瑞太,王进修(此人健在,今年刚好百岁)等等。二,第二野战军向大西北挺进途中接收投降起义的原国民党的人员,例如:田俊贤,杨尉庭,扬相武,陈能周(健在),周世荣(健在),兰亨福(健在)等等,这叫起义兵。还有部队在接管南疆各城市时留编的国民党部队人员,例如:闫学仁,彭学道等等;这些人是当时南指成立时的领导中坚,组织骨干。
    为了解决上述人员安心边疆建设,必须解决这部份人员的婚姻问题——给他们找个老婆。早在新疆兵团成立之初,司令员陶峙岳将军利用返乡探亲的机会,找到湖南省领导请求调一批女青年进疆“支援”于是就有了“八千湘女上天山,的佳话。可是几十万来自部队的军垦战士,加上地方干部职工,这八千湘女姑娘远远不够分配,她们很快成了部分师,团级干部的妻室。办法有了,就如法泡制,结果就又从南京招了一批。而分配到南指的是大批山东姑娘,如胡建德,翟国礼,陈能周的家属。
   2: 一九五二年新组建的工程团驻叶城县,临开赴新藏公路工地时,就在喀什附近招收一批维吾尔青年入伍,几乎没有军训直接上了筑路工地,成了筑路大军的生力军。这部分民族同志能吃苦,觉悟高,服从分配,许多人一直没提干,没学技术,生活在最基层的工程队,农业队甚至马号大车队。他们包括家属子女几乎是南指维族职工干部的唯一来源。这部份民族同志为南指在南疆的生存,团结,发展,稳定以及后勤保障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如:达吾沙迪克,吐洪,买买江等等——成了后来民族军工队以及工程五队,试验站,马车队的主力。
    3:无论国家经济建设,还是国防守卫都急需修通新藏公路。工程需要大批施工人员和技术力量。一九五三,四年,在国家粮食统购,统销运动中,四川省内抓了一些“投机倒把”,“奸商”和漏网的历史反革命人员送来新疆服刑(实为支援)。李贯军,李来春就是从四川押队进疆的带队领导,抵达新藏筑路工地后就没有让这部分人再回去,留在了工程团任职——后编入了南指。在那物质极其贫乏的年代,边塞的高寒地区,陡峭的山崖,茫茫荒漠的新藏公路沿线,这批服刑劳动改造人员就成了筑路大軍攻坚的主力;尔今走在这条公路上的人们可曾记得这批蒙受冤屈的“劳改犯”曾经的付出?他们中有国民党少校团长姚**(罗义臣的岳丈大人),还有一直给领导做小灶的刘璧友,唐志刚等等能工巧匠。新藏公路完工后大多分配去了兵团,成立南指后部分编为南指劳改队——工程六队的前身。
     4:上世记五十年代中后期随着兰新铁路逐渐向新疆境内沿伸,内地一些有识有志青年,为了跳出“农门”寻得一个“工人”的职位,开始组成或加入“盲流”(盲目流动)的大军。五八年水利厅就在铁路刚通到新疆门户柳亚站招收了一批知识青年,略加培训成了南指文教,统计,劳资业务人员,分到南指西克尔水库水库工地。象:王林厚,王文秀,孟塌鼻子等。
    5:到了一九五九年,自治区水利厅为扩充增加北疆一处乌鲁木齐红雁池水库工地建设,从湖北省麻城,安徽省颍上,江苏南通地区主要如东县以家庭家族的模式(夫妻带孩子,兄弟亲属)以支边(移民)名誉招收了一部分男女老幼,先落脚在
红雁池水库。数月后一部分又抽调到南疆 肖克尔水库——南指。这部份人中有安徽徐金兄弟,除宝几兄弟,周家兄弟,蔡大厨师等。江苏如东沈家兄弟,朱氏家族。湖北夏乖乖一家,。
     6:到了一九六零年。因为大家共知的原因除了西藏,海南全国其他省份的男女老幼“盲流”大军随着兰新铁路延伸,越来越多涌向新疆寻找一口饭吃,期待找到能安身立命的工作。而且往往在亲朋帮助介绍或兵团的农垦营连,或地方单位都能如愿以偿。以至于到了秋冬季节,鲁,豫,川,陕,甘天変冷,眼看饥荒就要来临了。铁路修到了哈密,那里一时聚集了千万忍饿受冻的求职人员。眼看就要出现严重的社会问题,据说自治区党委开会要求区内各单位想法设法接收一切来疆人员——不能冻饿死,不能流浪城乡。因此,包括兵团所有师团,自治区统筹,各厅局派出招工工作组进驻哈密。划定某月某曰由某单位,在当天全员接收乘火车到达找工作的人员,包括老弱病残人员。不得挑拣,更不能拒绝。所以一张人员登记表里填写上姓名,年龄,成份,文化程度,籍贯就立马由“盲流”变成了单位职工,这里不谈:去什么地方,是城市还是戈壁滩,什么单位,干什么工作……因为来找工作登记的人,到了这里已经花光了本不多的盘缠钱,天寒地冻中还个个饥肠辘辘了。当然,到了开饭时间会把“饢”发到手里——不收取钱和粮票。六零年的“十一”,火车通到了大河沿,十月份招工组在哈密收摊子时,我最后几个人在哈密登记,到大河沿加入了水利厅的被召队伍。途中月余方抵达巴楚肖克尔水库南闸工程一队。我们同一个队劳动的人员有:李秀,项善发,徐遵明。刘良智,李定一,雷轰章,雷炳生,李甘等等。
   7: 到了一九六四年夏季,库车基地
正在兴建中,北京军区分配来了十几位拖家抱孩的转业军人,卡车拉到南指,他们在车上一看住地并没有房舍,到处荒凉一片。坚决不下车,僵持到天黑,只好把这些人拉回到库车住下,第二天领导去做了工作才又回来报到的。这部分人有李友章,秦心安,刘彦晋,医院孙医生等等。
    8:一九六五年又分配来了十几位转业军人,这部份人文化素质高些,他们多分到政工部门。有梁林山,王华远,车工李贵山等等。
    9一九六六年春天,文化大革命即将开始,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正在如火如荼展开时,一下子又分配来了二百来名转业军人,连他们的家属在西山龙口电站工地成立了个新的“军工队”。半年多后这部分人被充实到从处机关到各基层单位,机械部门当指导员,工作员,学徒。这样一来“老转”在二处形成了一股呼风唤雨的力量,在文革中很有折腾。这部分人有李文斌,胡正荣,曹裕,石海全等等。
    10:从南指组建之后的几十年里,国家为単位分配来了数十名学习水工建筑专业的大中专华业生。这些人占全部职工比例不大,但为单位掘起发展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
后来几乎都成了单位主要领导和中坚。他们有:吉祥儒,王振东,齐善禄,牛秀玲,陈福安等等
    11:从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开始,南指职工子弟作为新生力量不断扩充着职工队伍,有封树玉,赵太忠。再之后从子校毕业下乡插队返回的就是一批一批的了。最早有高卫民,曹永凯,张金淼,后继有王喜喜,王景全,李海玉,吾巴生……
    12:几十年里自治区先后派任了领导来主持工作,在各个时期那关健节点上为单位生存发展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们有闵永曦指挥,谢主任,宋生荣主任,裴建新书记,王秉均处长。 










文章评论

品味人生

叔叔的记性真好,当年的事情还记忆犹新,可见叔叔是一位热爱工作,热爱单位,热爱生活的人![em]e176[/em]

新疆-郭继红

我们这一辈对父辈不是很了解,叔叔你这一篇文章让我对你们上一代有了一更深的了解。

品味人生

叔叔的文章,让我们了解了您背后的故事,更了解了一段历史![em]e160[/em][em]e163[/em][em]e177[/em]

风雨俪人

文字相牵,书写真情满怀,丝丝温暖,刻划着刻骨铭心的相遇,真诚荡漾着一池碧水,温馨的诗行里,流淌着牵念的足音,花开花落, 珍惜一路相伴的真挚友情![em]e100[/em]

月亮湾

老兄如是元老似的南指人,对南指了如指掌,如数家珍!佩服![em]e179[/em][em]e163[/em][em]e177[/em][em]e160[/em]

海燕(拒聊)

难能可贵的历史资料。佩服老哥的记忆,对当年发生的事情记忆犹新,而且连同事的名字都记住。 向曾经为新疆做过贡献, 吃苦耐劳的,有奉献精神的老干部致敬。[em]e183[/em]

向红

您行!就这人名你就记得清清楚楚,想当然,南指是你一生的重点与牵挂。

上善若水

潘叔,您好!我刚读完你的这篇关于南指的文章。感觉很亲切。从文中也可以看出潘叔对南指的人和事的无尽眷恋。你的这篇文章,让我们这些二代南指人也更多的了解了南指的历史。谢谢您!

恬恬奶奶

我虽然不是兵团战士,更不是南指人,但我满怀对老者兄对兵团的战士们的敬意拜读了这篇回忆录。为当年的建设者树碑立传,老者兄,谢谢你!谢谢你让人们了解回忆记住了那艰苦的岁月火热的年代壮丽的青春![em]e183[/em][em]e163[/em]

犇犇壮

佩服哥哥的记忆!怀念同志情!

好运来

写得真好,过去这么多年老哥还对当时的人和事记得这么深刻,很受感动。祝福老哥健康快乐!

风筝

向曾经为新疆建设做过的老一辈贡献致敬。[em]e183[/em] 另外,哈密水利基建大队也有一部分人加入到了小海子水库的建设中,后来,部分留在了那里,部分调到了南指。

嫣然一笑[拒聊]

大哥:这段时间较忙,待慢了友友们,你已写了两篇'' 南指,'' 作为年逾古稀的老人,有这种精神,令人敬佩!文字简练,记忆超凡,点滴记录着单位演变过程,这是一部史记,可流传百世![em]e181[/em] [em]e163[/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