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七间七檩”的探索

个人日记

 
对“七间七檩”的探索
 

对“七间七檩”的探索
□ 
  平遥古城里,很早就有一幢“七间七檩”的建筑。现虽拆除多年,但它在广大居民心中仍然念念不忘。因为人们不知道它建于哪个年代?又是何人所建?因此成了“七间七檩”之谜。
  据我所知,只有久住城里的梁姓后裔和散住乡村的梁姓后人们,他们授其先祖的传说:
  “七间七檩”原是梁家官府中的大厅。
  “吉祥寺”原是梁家宗祠。
  “梁家祖坟”占地三百亩,建在梁官村。这些既不连贯,又无字据的内传,久而久之,连梁姓后裔们也皆半信半疑。我喜欢阅览古书和欣赏古迹,还喜爱收集一些民间传说和探索谜迹。如对“七间七檩”之谜,很早就作过探索。但没有找到有关资料,就连一些蛛丝马迹也没找到。幸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在外地一个文化馆去阅览存书,无意间看到清代乾隆三十六年印制的《汾州府志》,是一部线装古本(以下简称“府志”)。这部府志是由一位方志专家戴震组编的,所以被誉为海内名著。
  汾州府建立于明朝后期,万历二十三年(1596),咱平遥也归为府属之县。俗话说“人不亲土亲”,才引起我阅读的兴趣。在翻阅到“人物”一项中,看到有关梁天翔的一段简历记述(因在他的“神道碑”文的附注中记着“七间七檩”他是立建者,也是因此受害者),为使大家知道他是个什么样的人,才将“人物”项中有关他的这段简历抄录如下:
  “梁天翔,字飞卿,汾州平遥人,瑛之季子。少磊砢,便骑射,读书通大义,以文階起,年十八,尹本县(为平遥县尹),中统五年(1264)授怀孟路总管。至元九年(1273)尹介休县,迁知郢州。州初附,不逞之徒相聚为盗,捕首恶,杖杀之,余释不问。授签领南广西道按察使司,摘*发伏,郡邑以宁。迁广东道提刑按察副使,改四川按察副使。岁饥,请发禀以赈之(开库发粮救饥),主者议上闻(主管粮库人,要他向元朝请示),天翔曰:‘眼下则民殍矣。’(等到元廷批下来,饥民皆被饿死了,如朝廷罪责,由我承担)。遂(开库)发粮四万斛赈之。二十六年(1290)授云南御史及朝大夫侍卿。乘傅上切洽体者二十余事(公‘神道碑’文指他走访‘南诏’即元初征服的南方(越南等地),向元廷上奏了二十余治理意见)。世祖(忽必烈)深嘉纳焉。授吏部侍郎。会高丽饥(被征服的原朝鲜发生灾害),制以天翔往赈,还,授(少中大夫)成都路总管,改四川道肃政廉访使。卒,年五十有五,追封为安定郡侯。”
  “在公‘神道碑’文中至元二十五年(1289)授奏政大夫,浙东海右道提刑察副使,未上。(在其附注(1)中有建‘七间七檩’一事。)在‘神道碑’文中也有受害二十年记述。附注中有*人诬告公建‘九间九檩’有谋反之意。元廷未经调查便‘下令疾革’(革除其官职),卒于都城寓舍。”
  后经其长子梁时中,十年寒窗苦读,考中进士,才为父申冤,向元廷上拆,直到元仁宗接位,才派官员到平遥审察,被确认梁府大厅为“七间七檩”。元廷才给负冤二十年的梁天翔昭雪,追封为安定郡侯。尤其可见“七间七檩”,建于元初父为元戎,子为大夫,那样大官员府第。当时全城人没有不知道的。可后来的“七间七檩”为何又成为后人不解之谜呢?大家都知道“元亡于明”,当明朝统治全国后,由大臣宋濂,主修《元史》(见《二十六史》591页)。在元史不提汉人大员,被人们逐渐淡忘了。但“七间七檩”确存在了数百年,这才形成了“七间七檩”之谜,这也是我看了“府志”才知道了这一谜底。■

  注:(1)文中“附注”,指的是:古本“府志”中除正文外还有很多双行解文,作者称之为“附注”。


文章评论

小时候听老年人讲过,好象是在西街上。对吗?

龍域異人

不知此七间七檀与现存是否一致,元之物难存于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