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特大秦半两

个人日记



  

直径60mm,穿径15mm,重87.06g。-----本人收藏于2009年9月

 

秦半两钱

历史背景

    众所同知,秦始皇帝于公元前221年统一了六国,同时采取了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等一系列政策。其中,关于统一货币有:及至秦,中国一国之币为三等,黄金以镒名,为上币;铜钱识曰半两,重如其文,为下币。而珠宝、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藏,不为币。然各随时而轻重无常(《史记·卷三十·平准书》)。秦并天下,币为二等,黄金以镒名,为上币;铜钱之质如周钱,文曰“半两”,重如其文,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藏,不为币。然各随时而轻重无常(《汉书·卷二十四下·食货志下》)。

    作为秦始皇帝统一政策中的一节,秦半两钱的发行多有论述。但是,随着近年来新的考古文物资料的不断出土,又有了新的看法。从各地区出土的半两钱看,其重量有着明显的差异。

“半两”二字的文体也多有不同,乍一看,很难判定是统一后的货币。同时,1976年发现的《睡虎地秦简》中,可以了解到战国时秦的货币制度的情况,其中,在《文物》1982年第一期上刊载了四川省青川县战国墓出土的有关田律记录的木简以及半两钱的出土情况。这一发掘成果,至少如实地报告了战国时的秦国已经发行半两钱的情况。以上事例说明,关于半两钱,并非秦始皇帝统一货币之后的半两钱,而一定是战国时在秦国流通中出现的半两钱。

    那么,秦前后共发过两次货币。《史记·六国年表》中记载:“惠文王二年,天子贺。行钱。”

    “始皇三十七年,复行钱。”

    由此得知,前336年与前210年,秦发行了货币。半两钱是汉武帝发行五铢钱之前,长时期内连续发行的重量有相当变化的一种货币。半两钱的形状为圆形方孔。钱面上重量的记载对后代货币产生了很大影响。

 

形体较规范

    秦半两钱形体较规范,周边较圆,钱文比较高挺,小篆体,字划方正,因铸工原因,线条起伏不平,后人仿者往往失其特点。真品秦半两钱价格并不昂贵,一枚仅几元钱上下,其传形钱,误铸\"两两\"及厚重品稍贵,售价可达百多元至数百元不等,直径4.5厘米以上特大型\"半两\"比较罕见,殊可珍贵。

汉代半两种类较多,如最早出现的荚钱,以钱形薄小似榆荚而得名,质量恶劣,钱文突起,狭长,一般售两、三元一枚;汉文帝铸\"四铢半两\"大小适中,钱文比较扁平,笔划宽大,小篆书法略见隶意,\"半\"字二横与两字上横平直同宽,两字中人作短连山状或为一横划,传世者众,不值一元钱,其误铸、复式、传形等稀少品种稍贵一些,也不过一二百元,须注意伪品;汉武帝更铸三铢,币值与重量一致,钱文三横扁平同长,铢字金首三角扁大,朱字上下方折,每枚市价可达两百元以上。

 

天圆地方与秦半两钱

    秦统一以前,春秋列国各自为政,割据称王,他们发行了仅在自己辖区内通行的货币,主要有东方齐鲁的刀币,中原三晋的布币以及西北一带的圆钱,这些货币形制各异。秦始皇统一币制币值,规定以“半两”方孔圆钱为通行货币,奠定了中国货币史上通行二千多年的方孔圆钱形制。

方孔圆钱并非秦始皇独创。在秦半两钱以前,就有“一刀”、“賹化”、文信、长安等方孔圆钱存在。但它们仅在局部地区流通,远不如秦半两钱的影响巨大。秦半两钱是中国货币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秦始皇继位后,采用阴阳学说作为统治思想,“齐人邹子之徒论著终始五德之运,始皇采用”(《汉书·郊祀志》)。根据阴阳五行金、木、水、火、土五星相生相克原则,周为火德,“秦代周德,方今水德之始”(《史记·秦始皇本纪》)。五星各具特色,《管子·幼官》中描述水德为“六行时节,君服黑色……治阴气,用六数”,所以,秦始皇颁布法令“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黑,数以六为纪,符、法冠昏六寸,而舆六尺,六尺为步,乘六马”(同上)。“六数”成了秦代衣冠器皿和法令的尺度,体现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如:秦亩二百六十步,一步为六尺;秦郡计有三十六,都是以“六”为准绳。这种观念也渗透到钱币的形制上。秦半两钱外圆内方,重十二铢,直径十二分,方孔的长宽各为六分,以方孔的四角为起点,分别延长孔边,射线交于外圆,各起点到交点的总和为十二分。半两钱上的这些数字都是“六”的本数或倍数,“六”又是阴阳五行中水的记数,说明它与阴阳五行思想有着必然的联系。

    如果我们再仔细分析,半两钱的形制还恰好倒映着先秦时代的“天圆地方”思想:“圆方者,天地之形。方属地,圆属天。天圆地方。”为什么会有这种思想呢?《吕氏春秋·圜道篇》解释为:“天道圆,地道方。圣王法之,所以立天下。何以说天道之圆也,精气一下一上,圆周复杂,无所稽留,故曰天道圆;何以说地道之方也,万物殊类形皆有分职,不能相为,故曰地道方。主执圆,臣主方。方圆不易,其国乃昌。”古人把“圆”与“方”,“天”与“地”,“君”与“臣”联系起来了,它们之间有着各执其道,不可易位的关系,“尝得学黄帝之所以诲颛顼矣,爰有大圆在上,大矩在下,汝能法之,为民父母”(《吕氏春秋·季冬纪序意》)。在《大戴礼·曾子天圆》、《白虎通》和《庄子·说剑》中都有类似的记述。

    在古代中外先哲的眼里,天是一种完美、和谐的代表,它比养育人类的大地更具有神秘色彩。根据阴阳五行说和八卦学,阴以阳生,阳为主,阴为次;阴阳各据其位,不可颠倒;阴阳合而生万物;阴阳相序,万物乃昌。君乃天之骄子,一国之主,臣乃君之奴仆。所以,天为阳,地为阴;君主阳,臣主阴。天地不变,君臣不移。

    任何思想观念都是现实世界在人们头脑中的客观反映,这种观念意识一经形成,就会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折射在现实生活中。秦半两钱的轻重、尺度和形制都是先秦思想意识的反映。

秦的祖先起源于西北地区,春秋时代的西北是“天命”思想的发源地。秦始皇的重要谋士吕不韦对秦统治者影响很大。秦统一六国,选用阴阳五行学说作为国家哲学,阴阳五行之中包含了许多天命思想和天圆地方观念。

    古代人不了解天是怎么一回事,茫茫苍天无边无际,自然界的风雨雷电,都成了上天的意志。在人们的观念中,天是不可怀疑、侵犯的象征,皇帝乃天之骄子。秦尚水德,德者,得也,得于天,所以受天命,天降命使之为君主,皇帝代表着天的意志。秦始皇三祭泰山,四处巡游,利用各种形式,炫耀天下,昭示天命。他把天命、皇权巧妙地熔于一体,投影在秦半两钱的形制上,外圆——代表天命,内方——象征皇权。“外圆内方”的半两钱,摇身一变为“天命皇权”的符瑞。这种代表皇权天命的方孔圆钱,在中国大地上通行了几千年而不衰。

    另一方面,秦统一六国,制订了统一的法律和度量衡制度,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商人集团的大量出现。由于当时的人们对变化莫测、祸福万变的商品经济认识不够,无法把握经济规律为己服务。在科学不发达的时代,未知的事物往往被人们套上神秘的光环。在日常的经济生活中,货币的特殊作用,就充当了天意的“代言人”。谁占有它就登上了通往幸福的阶梯,失去它就掉进了灾难的魔窟。

    秦始皇统一货币,把货币的铸造权和发行权统统收归中央,并用严酷的法律维护这种权威,任何人私铸铜钱,擅自发行一律处以极刑。秦半两不仅在观念上,而且在事实上都成了皇权的代表,货币流到何处,皇权的触角就指向何方。统一的货币的四处流通也起到了维护中央集权的政治作用,历史上,凡是皇权强大,铸币权和发行权一定握归中央;相反,藩镇割据,拥兵自重,铸币权和发行权就分散在地方。半两钱又涂上了浓厚的政治色彩。


-----以下转载  
最大的半两到底有多大?-----吴士松/文 

http://news.mycollect.net 2012/3/13 14:19:11 浏览509次 加入收藏

    爱好集藏研究半两钱的朋友都知道,半两钱行用秦汉两朝,公私均铸,大小轻重不一,存世量大,最轻薄的直径只有1厘米左右,而大且重者可达几厘米数十克。近年来,随着基建考古工作的发展,半两钱的出土量越来越大(河南永城芒山梁孝王墓在1991年一次出土半两钱达225万枚),其存世量更多,所以现在普通半两钱收集时价格并不高。而今的古币收藏家和研究者们追求的是一些当时发行量少的版式和大型的半两钱,也就是说半两钱越大收藏价值越高。著名的钱币学家董大勇先生在中央电视台1998年第391期的“生活”栏目中消费驿站上就谈到:“秦半两钱,可以说它的价值和它的重量与直径大小有很大的关系。”
  然而大型半两钱到底有多大呢?笔者就此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并走访了一些博物馆及钱币专家。
  1.中国历史博物馆馆长俞伟超先生主编、1997年出版的《中国古钱大系》中最大的半两钱直径为51毫米;
  2.上海孙仲汇先生等合编的《简明钱币辞典》中最大的半两钱直径为50毫米;
  3.上海周祥先生编著的《中国珍稀钱币》中最大的半两钱直径为49毫米;
  4.丁福保先生编著的《历代古钱图说》中最大的半两钱直径为61毫米;
  5.湖南著名钱币鉴赏家华光普先生编著的《中国古钱目录》中最大的半两钱直径为52毫米;
  6.北京古代钱币博物馆和中国古代钱币交易市场编著的《中国历代古钱图解与价格指导》中最大的半两钱直径为47毫米。
  从以上几种目前在社会上影响比较大的工具书中,可以看出半两钱直径超过60毫米是很少见的。最近笔者走访了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员董德义先生,想了解历博半两钱的收藏情况,董老赠我一本《药雨古化杂咏》,书中的古泉都是民国时期大收藏家方药雨先生旧藏。民国时期泉界向称“南张”“北方”(“张”指张叔驯先生,“方”即指方药雨),此书中所载的特大型半两钱,一直被泉界认为是最大的半两钱,直径为68毫米。目前在各种古泉图书中还没有发现比此更大的半两钱,难怪当年泉界都认为最大的半两钱非方莫属。所以,数十年来,半两迷们总想继迹方氏。
  随着时间的推移,市场的开放和繁荣,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求知欲望越来越高。古钱爱好者和研究者的队伍逐渐扩大,半两钱--这一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会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爱好者们靠辛勤的劳动,不断寻觅,也有不断的发现。
  正如中国著名钱币学家董大勇先生所说:“古钱收藏并不神秘,只要辛勤耕耘就会有可喜的收获。”
  目前,笔者身边就藏有一枚直径为70毫米的特大型半两钱(重76克)。此钱的发现对大型半两钱的研究,无疑是一个重大突破,首先它打破了原方药雨先生所藏的68毫米的记录。此钱的钱文高挺而局部微带隐起,字型匀圆整齐,书体大篆,先秦钱风。整个钱币通体红绿,锈色斑驳陆离,地章平整,边缘整齐。“两”字“一”横处有一较大的自然裂伤,但整个钱型书体较为规范。显然,这枚半两钱系先秦时期官铸之精品。
  现在这枚钱已由中国著名钱币鉴赏家华光普先生定为“战国秦半两镇库钱”或谓“特大样钱”,一级,无定价。并出具了《实拓鉴定书》。
  但这一枚70毫米特大型镇库钱半两钱,目前是不是所发现的最大的半两钱呢?
  为此笔者曾于1999年专程前往北京,于9月14日走访了中国钱币博物馆馆长戴志强先生,戴馆长看到此钱的彩照后连夸好钱。9月16日笔者又走访了中国历史博物馆高级研究员史树青先生,并说明想了解中国历史博物馆有没有超过70毫米的半两钱。当把此特大型半两钱彩照递给他看后,他说:“没有,以前没有见过这样大的半两钱”。并说此钱是“好钱,难得”!史老看我孜孜以求地询问,一丝不苟地听讲,加之看到好钱的高兴心情,于是拿起笔来给我提了八个字:“爱岗敬业,不断学习。”我想这是史老对我研究古币的工作所给予的肯定,也是对我以后收藏研究工作的鞭策和希望。有了这种精神力量,在今后的收藏和研究道路上再苦也是甜,再累也高兴。
  根据半年来的探讨、走访、研究,目前超过70毫米的半两钱还没有发现,至少本人还没有见过这类文章的报道。关于70毫米的半两钱目前能不能算最大的,笔者不敢定论,故撰此文,以抛砖引玉,引起研究半两钱的收藏家和学者的兴趣。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