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彌律儀要略  (共5集之第1.2.集)

善识分享



图片

图片

 

                   [1994.1 啟講於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 編號: 11-02]

               《沙彌律儀要略》是蓮池大師從《沙彌十戒經》裡面節錄出來的,就像我們現在看經節錄精華一樣,這是《沙彌十戒經》的精華錄,這個節錄是為了便於修持。蓮池大師作略解,弘贊大師是清朝人,怕我們看到略解還不能夠體會這個經義,不曉得從哪裡下手,所以他詳細給我們註解,增註是弘贊大師作的。

  沙彌律儀分兩個部分,上篇是講戒律,下篇是講威儀。沙彌戒一共有十條,在佛法裡面,這十條特別對出家人來講叫根本大戒,根本戒是從初發心到成佛都要堅固的受持。二十四門威儀就是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必須要遵守的規矩,也就是生活規範。戒律裡面對治習氣的開導最多,會學的人知道在這裡面擷取重要的開示,針對自己毛病習氣的教訓抄錄下來,自己常常看看,常常用它反省、檢點,改過自新,這叫真正修行。
 

  沙彌律儀要略  (第一集)  1994/1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11-02-01

  我們研究的方法,只講經文;註解的部分,自己去看,看到有問題就提出來,沒有問題我們就接著講下面的經文。經文是頂格,註解是低一格,很清楚,很醒目。為了方便起見,大家都用數字把經文標示出來,以後我們提到第幾段,大家一翻就都能夠翻到。我們從第一段看起,第一段在第二面。我們這個本子沒有印頁數,頁數在旁邊,就是第一頁後半段倒數第三行。

  【一、梵語沙彌。此云息慈。謂息惡行慈。息世染而慈濟眾生也。亦云勤策。亦云求寂。】

  這是第一段,在上面標一個「一」,就是第一段。『沙彌』是梵文音譯,『梵語沙彌』,這是古印度話叫沙彌,翻成中國的意思有三個。這也是古時候翻經有一個例子,叫含多義不翻。這個名詞裡面有很多意思,不是一個意思,在中國這個中文詞彙裡面,找不到適當的字來翻,就用音譯,然後再加以註解,是這麼一個翻法。最普遍的意思是『息慈』,「息慈」怎麼個講法?底下註得很清楚,『謂息惡行慈』。惡是指世染,世間染污我們的心地,染污我們的思想見解,是指的這些,這些污染要把它斷除掉。這個意思跟《無量壽經》裡面,佛教給我們「洒心易行」完全相同,要把心裡面的污染洗得乾乾淨淨,要把我們一切錯誤的行為都改正過來,這叫易行。這一句話是說的原則原理,它的含義很深,它的境界很廣。特別記住,世間法染污了我們的心性,出世間法也染污了我們的心性,所以大乘佛法教給我們要超越世出世間法,不但世間法我們要遠離,出世間法也要遠離,這樣才能夠真正成就。

  佛教裡面,我們最常看見的是蓮花,用蓮花表法。我們看到塑造佛菩薩形相,站著的是站在蓮花上,坐著的是坐在蓮花裡。蓮花代表什麼?代表出污泥而不染,就是表「息惡」的意思。水底下的泥沙代表六凡,就是六道;泥沙上面的清水代表四聖,聲聞、緣覺、菩薩、佛;六凡四聖就是十法界。蓮花開在水的上面,這個意思就是說六凡四聖統統不染,所以學佛不能被佛法污染。

  什麼叫污染?分別、執著、妄想就污染了。所以現代學佛的人(不只是現在,古時候也不例外),世間法不染了,把它放下了,佛法放不下,在佛法裡面起分別執著,就又被佛法染了。世間法不貪了,貪心放下了,貪圖佛法。你們諸位想一想,世尊是教我們把貪心除掉,不是教我們換一個貪心的對象。你貪心還在,世間法不貪了,貪佛法,你說糟糕不糟糕!所以我們看到佛菩薩形相,看到蓮花,就要想到世出世間統統不染,這個才叫做一真法界,才叫真正清淨。

  這幾天我們正在講《阿彌陀經疏鈔》,在現在講的這一段裡面,蓮池大師也把這個意思說得很清楚,說得很明白。這就講到賢首的五教,天台的四教。在五教裡面講到圓教、頓教,這是真正的世出世間法都放下,這個息惡就統統都放下。天台四教的別教菩薩,在賢首五教裡面講終教,終教的「一心不亂」,雖然說放下了,但是這個能所還存在;換句話說,心還不是真正的清淨。別教地上菩薩,初地以上才是我們禪宗所講的「明心見性」,但是他還沒有到圓滿。講到究竟圓滿,包括最後一品生相無明也要放下,這個息就息得乾乾淨淨,息惡才乾淨。可見得沙彌裡面的意思,決定不是限於初發心,息惡講到究竟是包括等覺菩薩,那才真正到清淨無染了。

  此地講的世染,怕大家發生誤會,說是世間法。什麼叫世間法?什麼叫出世間法?如果我們辨別不清楚,那就會誤了大事!我也常說,中國的文字是全世界任何國家民族裡面都沒有的,中國文字充滿了智慧的符號。你仔細看看「世間」這個字。「世」是指時間。世是三個十,三十年是一世,三十年代表過去、現在、未來;「間」是界限。世間跟世界是一樣的意思,就是界限。這兩個字的意思,「世」就是執著,「間」就是分別;換句話說,我們還有分別執著,就是世間。你學佛法,學大乘佛法,學一乘佛法,統統是世間法。因為你還有分別執著,把一乘佛法也變成世間法,所以你才被污染了。假如我們對一切法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了,世間法也是佛法、也是出世間法,出世了。穿衣吃飯,幼稚園小朋友念的「小貓叫,小狗跳」,給你說都是出世間法。如何出世間?超越了分別執著。要懂得「息世染」這個意思。否則的話,你雖然不被世間法污染,你被佛法污染,佛法也是世間法。所以你要是不懂佛法,佛法也是毒藥,佛法也害人,這個意思一定要知道。

  所以佛在般若會上說得很清楚,佛不但無有定法可說,佛沒有說法。這個意思就是教你對於佛所說的一切法,不可以執著。你只能體會這個意思,意思明白了就好,意思也不能執著。馬鳴菩薩在《大乘起信論》裡面教給我們學佛的基本態度,第一個「離言說相」。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這些言說不要執著。佛滅度之後,弟子們把佛的教訓都記錄下來,這就成為現在的經典,把這些言語變成文字,言語不能執著,文字同樣不能執著。第二個「離名字相」,名字相是指佛經裡面許多的名詞術語。「沙彌」就是個名詞,「世間」也是個名詞,你體會到這些名字相裡面的意思,你不能執著它。第三個「離心緣相」,那就講得更深。換句話說,佛的一切法我們可不可以想一想、研究研究?不可以!研究研究就落到第六意識裡面去了,就污染了,你被佛法污染了。

  我們常常聽到一句話,佛門常講「依文解字,三世佛冤」,依照文字來研究解釋,三世諸佛(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都喊冤枉,你把佛的意思搞錯了。我也曾經說過,在開經偈裡面「願解如來真實義」,我說現在的人錯解了,是「曲解如來真實義」、「誤解如來真實義」。你看,如來不是喊冤枉嗎?這就是不幸被佛法污染了。難!佛法難就難在這個地方。我們要用它,不能被它污染,那你的學就學得踏實,就學得真的上軌道了。

  學佛法不被佛法污染,一切佛法都要會歸到自性,這個要緊。換句話說,幫助我們達到清淨心,幫助我們開智慧,這個就是佛法。我們修學得不到清淨心,不能開智慧,我們這個佛法就學偏差、就有錯誤了。所以「息世染」這個意思很深,範圍很廣,一定要搞清楚。否則的話,你就是受了沙彌戒,把沙彌律儀背得滾瓜爛熟,也是沒有用的。你被沙彌律儀污染了,那多可惜!這個要知道。

  『行慈』,慈是慈憫眾生。眾生在六道裡面輪迴,實在是非常可憐。六道裡面頭出頭沒,不知道事實真相的人多,太多太多了!只有佛菩薩、阿羅漢以上的人,他們看出這個真相,他看到了、見到了才知道苦,才曉得這樁事情之可怕。世間人懵懵懂懂,糊裡糊塗,不曉的這個事實真相。諸佛菩薩知道這個事實真相,憐憫一切眾生,要想方法幫助這些眾生覺悟,幫助這些眾生認識真相,幫助他們能夠脫離苦海。這就是佛菩薩的事業,我們常講「如來家業」。如來家業,就是如來的事業,事業就是幫助眾生離苦得樂。離苦就是脫離六道輪迴,這個真的是大事。你說,世間哪一件事情比這個更大!

  所以,出家不簡單!古人常講「出家非將相之所能為」。將是什麼?三軍統帥;相是什麼?宰相。因為過去是帝制的時代,不可以講皇帝,一般人富貴到了頂點的時候,文官是作宰相,武官是作統帥。出家這個事業,他們做不到!出家人的事業是要追隨佛陀,要救度一切苦難眾生,這是不能比的。所以,出家人是天人師!

  我們現在出家,做到了沒有?像不像?做不到,甚至於我們的行持還為非作歹,不如在家人,出家人這個下場就不如在家人。諸位冷靜去觀察一下,為什麼出家人走的樣子都不好,往往比不上在家人?台灣這些年來,在家人站著往生、坐著往生、預知時至的,我所曉得的就有十幾個,我不知道聽說的那就更多了。為什麼?在家學佛只求往生,他沒有擔起這個如來家業。而出家人要擔負如來家業,要盡心盡力喚醒在家人,喚醒這些迷惑顛倒的人,我們有這個使命,有這個責任。在家人當中,有身不出家心出家的,也擔當起如來家業的,像台灣的李濟華老居士,往生的瑞相非常好,他是「蓮友念佛團」的創辦人,第一任的團長;像台中的李炳南老居士。他們跟出家人身分沒有兩樣,完全承擔起如來家業。

  今天我們館長也是這個身分,也是擔當了如來家業。沒剃頭,但是在我們眼中把她看作和尚。她的身體常常有毛病,我跟她講:你那一身毛病我可以治,只要你肯聽話,保險一身毛病統統治好。什麼方法?頭剃光了,什麼毛病都沒有了。她的頭也就不會痛了,頭痛就是因為頭髮沒有剃掉。所以,我們這個小道場確確實實是肩負如來的使命。

  特別是在末法時期,諸佛如來都勸我們念佛求生淨土,我們修學的是這個法門,弘揚傳播的也是這個法門,我們要盡心盡力把這個法門在這一個時代發揚光大。我們認真去做,努力去做。我們曉得這個時代會有很大的災難,雖然我們弘揚這個法門的人數不多,如果每一個人確確實實能盡心盡力自行化他,縱然不能把這個災難化除,也能把這個災難減低。所以要認真的修學,認真的去弘揚。不要做形式,不要做好看,那是沒有用處的;一切要講求實際,那就對了。這個是「慈濟眾生」。

  另外還有兩個意思,一個叫『勤策』,一個叫『求寂』,這兩個意思都是屬於自利。「息慈」是自利利他,息惡是自利,慈濟是利他,所以這個意思很圓滿,這個解釋用得比較廣。「勤」是精進,「策」是警策自己勉勵自己的意思。「求寂」,寂就是清淨心。所以,學佛的人不求別的,只求心地清淨,不受污染;不污染就清淨,污染就不清淨了。所以,我們要特別注意不要被佛法污染了。世間法要放下,佛法我們也要學習放下,也不執著。《金剛經》說得很好,「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非法是指世間法,法是指佛法,佛法跟世間法都要放得下。

  我們今天不是聖人,也不是根性很利的人,業習煩惱非常深重。我們在佛法裡面,只取淨宗,只去執著淨宗。因為完全不執著,我們現在做不到,沒法子!只執著淨宗,其他一切大乘經典我們統統放下,這樣就好,這是我們現前這個程度、環境可以做得到的。堅決只持淨宗三經一論或者是五經一論,在這上面下功夫,要下鈍功夫,我們平常講要下死功夫,死心塌地去修學。

  註解裡面有沒有問題?沒有問題,我們看第二段。

  問:所謂發慈悲心,是不是等我們對所有的人心地都調整平等了以後才能發慈悲心?

  答:發慈悲心,憐憫一切眾生,現在就要做。如果等自己心地平等之後再做,那就變成小乘了。現在就要做,就要幫助人,盡心盡力去幫助人,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做的時候不要著相,不要求人家報答。我們布施人家的恩惠,不求報答,我們的心就清淨;也不要去記掛「我做了多少好事,我幫助了多少眾生」,你的心就被污染不清淨了。所以佛教給我們「三輪體空」,要做,儘量做,做過就忘掉了,不要去執著,這樣子心會清淨。

  第二段在第三面,我們看頂格:

  【二、律儀者。十戒律。諸威儀也。】

  這是講到沙彌的戒律了。沙彌戒一共有十條,這十條在佛法裡面,特別對出家人來講這叫根本大戒,必須要遵守的。大家一定要曉得,初學的人要受根本戒,老修的人也要受,阿羅漢、辟支佛要遵守,菩薩到等覺菩薩還是要遵守。不可以說他當了比丘,做了菩薩,這個沙彌律儀可以不要受了,那就大錯特錯了!好像蓋房子一樣,蓋房子先打地基,然後蓋第一層、第二層、第三層。蓋到第三層,下面兩層可以不要了,行嗎?沒有這個道理。所以,根本戒是從初發心到成佛都要堅固的受持,這個要知道。換句話說,菩薩戒可以不要。我蓋房子,第三層可以不要,下面還有兩層,我還可以住;比丘戒可以不要,我底下還有一層可以住,你要懂得這個道理!當了比丘,不要沙彌了,就好像我住二樓,底下一層不要,你馬上就完了,就垮掉了。明白這個事實,你才曉得沙彌律儀的重要性。

  說實在話,我們能夠把這十條做好,比丘戒、菩薩戒擱在一邊,可以不必要。不要去當假比丘、假菩薩,有名無實,那是自欺欺人。我們重實質,不搞形象。持戒念佛,就能達到上上品往生,你真做到了!受了菩薩戒,未必能往生,為什麼?假菩薩,不是真菩薩。這個要知道,要明瞭,所以我們要腳踏實地認真老實去修行。

  沙彌有十條戒二十四門威儀,威儀就是我們今天所講的生活規範。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我們要遵守哪些規矩?哪些原則?這個二十四門就是規矩,就是原則。但是這些是釋迦牟尼佛當時在世的時候所定的,現在時間已經隔了三千年,我們現在在台灣地區,那時是古印度。所以我們的生活方式不一樣了,一切想法、看法跟從前人都不相同,我們如何了解律儀的精神,明白它的道理,然後把它應用在現代人日常生活當中,這就對了。好像法律一樣,連憲法都不例外,每隔幾年要修訂一次,為什麼?時代不一樣了。有些定的條文,在那個時候適用,現在不適用了,必須要加以修訂。

  根本戒是超越時空,不能變的。根本戒只有四條:不殺生、不淫欲(對出家人講)、不偷盜、不妄語,這四條叫根本戒,超越時空,無論在哪個地區,無論在什麼時代,都不能變。其他的可以因時間、地區、生活習慣不同,遵守它的精神原則,在條文上可以做修改,這個在中國稱之為「清規」。像唐朝時候,馬祖道一和尚提倡建叢林,這是提倡大家共修;百丈大師立清規,這個清規就是戒律的本土化,戒律的現代化,使戒律的精神、原則不變,應用在現代人的生活當中。這是大規模的為中國人制定了一套新的戒律,我們大家都能遵守了。百丈到現代差不多也有一千四百年,我們現在的情形跟一千四百年前又不相同了,所以我們每一個道場、每一個寺廟都有「常住公約」,都有個規矩。這個都是屬於戒律的現代化、本土化,適合於我們這一個道場大眾在一塊共修的規矩,立一個規矩。

  就台北市而言,每一個寺廟規矩不盡相同,每一個寺廟的「常住公約」也不盡相同,適合我們自己修學的環境,這個都是屬於律儀,所以一定要懂得。不懂得這個事實,這個律儀我們就行不通了。所以我們讀它、研究它要了解它精神之所在,要明白它的原理原則。

  【三、佛制出家者。五夏以前。專精戒律。五夏以後。方乃聽教參禪。】〈略〉

  【上篇戒律門】

  沙彌律儀分兩個部分,上篇是講戒律,下篇是講威儀。底下先講戒律門。戒律是根本,因戒得定;威儀是幫助是輔助戒律的,就是日常生活規範。

  我們要認識清楚「戒」跟「律」這兩個字,在這一面倒數第四行,「戒是禁戒,律即法律」。「戒」指的是禁戒,就是禁止,佛教給我們哪些事情不可以做,哪些事情你應當做。所以戒律裡面又分為兩大類:一類叫止持,一類叫作持。佛教我們做的,我們要去做,不做就犯戒了。佛不准我們做的,我們就不能去做,這叫持戒。不准你做,你去做了,犯戒了;教你做的,你不做也犯戒了。所以戒律有這兩種,一個是禁止的,一個是教你去做的。「律」是你犯了戒之後,等於是來審判你這個罪輕重,那就是法律,用律法來斷定你所犯的輕重,這個叫律。

  底下這一句講「防非止惡曰戒;處斷輕重,開遮持犯曰律」。什麼叫戒?防非止惡。什麼叫律?處斷輕重,開遮持犯,這是律。你只要把這兩句記熟就可以了。

  此地要說明一下「開遮持犯」。每一條戒律都是活的,持戒的方式不一樣、不相同,這個要知道。這是佛對於一切眾生根性不同,開遮持犯的範圍、淺深、廣狹都不一樣。正如同我們教學生,我們對於小學生管的就很嚴,為什麼?因為他不懂事,不嚴格的管教,他就會出事情,就會受到傷害。對中學生,他的知見漸漸開了,所以在管理規矩上稍稍開放一點。到大學生,他有能力辨別是非了,懂得利害了,對於管教的範圍就更為開放了。

  佛的戒律也是這個道理,對於初學的這些凡夫,管得很嚴很緊。在我們佛法裡面,像小乘教就管得很嚴格,非常保守;對於大乘人來講,就比較開放。為什麼?大乘人有智慧有能力辨別真妄,有能力辨別邪正,是非善惡你自己有能力辨別,那就開放很多。等到你明心見性,見思、塵沙都斷掉了,無明也破了幾品,那就入了華嚴境界,「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到那個時候這個戒律、持戒真正到清淨圓滿。

  清淨圓滿還持不持戒?還持戒,那就是我們常講的「持而不持,不持而持」,他入那個境界,自自然然不犯過失,沒有過失。事相上,菩薩還要這樣認真執持,這是做榜樣給初學的人看,就是前面講的行持。他已經到了事事無礙,為什麼還要這樣子持戒?做給初學的人看,讓初學的人看到菩薩都持戒,那我們不持戒不行!否則的話,菩薩都不持戒,我們持戒幹什麼?給初學的人起了反作用、反效果,那就不是慈悲了。所以佛菩薩也持戒,持得很嚴,這是做給初學人看,要懂得他們確實是「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他們那樣做,那是行持。惡,人家已經斷盡了,已經沒有惡了,他那是屬於行持。

  「開」是開緣,緣就是講條件,在某種條件之下可以開戒,開戒不是破戒。如果沒有這些條件,佛教你禁止的,你開了,那叫破戒。如果在某一種條件之下是合情合理的,你這個戒破了,那不叫破戒,那叫開戒。開戒沒有罪,不但沒有罪,還有功德。佛在《佛說未曾有因緣經》上舉了一個例子,《法苑珠林》、《諸經要集》中也有引述。當時有一個國王,國王的脾氣很大,好像為了廚師做的菜不好,他吃了不中意,他要把這個廚師殺掉。夫人那天正好是持八關齋戒,看到這個情形,為了救那個廚師,那天特別化妝得很漂亮,勸國王去唱歌跳舞,就希望國王把這個念頭轉移,把這個事情忘掉,所以那天她的八關齋戒全都破掉。那是不是破戒?她是為了救那一個廚師,為了救一個人,她那樣做屬於開戒,不但戒全破掉沒有罪,還有大功德。那一段文說得很詳細,我記不太清楚,可能這些註解裡面都有,講八關齋戒這一樁事情。所以要懂得什麼叫開緣。如果沒有開緣,自己想要找一個機會,那就錯了,那就是破戒,那就不是開戒了。所以,這個開遮自己要有智慧去判斷。

  昨天晚上,一個老朋友請我吃晚飯,我不知道他過生日,冒冒然然去了。不過也不錯,我昨天帶了幾本《無量壽經》送給他,祝他無量壽,也很好!他在抗戰期間遇到一樁事情,他們一共三個人在南京從事地下工作,被日本憲兵發現了。日本憲兵就追他們,他們逃到南京中華門外的雨花臺附近的一間寺廟,那個寺廟正好在做法會,他們三個人跑進去求老和尚。這個老和尚很有智慧,馬上叫他們剃頭,穿上海青,跟大家一塊念佛。所以日本憲兵隊追來之後,怎麼找也找不到這三個人,他們三個人就這樣保全了性命。

  勝利之後,想想老和尚的救命之恩,他們就到南京辦了一桌非常豐盛的酒席請老和尚,表示一點謝意。老和尚也來了。來了之後,他們這才一想和尚是吃素的,這些都是雞鴨魚肉搞了一大堆,都是葷菜,真的是好菜好酒。沒想到這個老和尚真是了不起,老和尚居然坐下來,什麼也不問,就跟他們舉起酒杯歡歡喜喜的在一塊吃,使他們衷心佩服,很受感動。這叫開緣,這叫開戒,不叫破戒。老和尚沒有心沒有意,但是他曉得他們是誠心感激,並不是有意去捉弄出家人,因此滿他們的願,讓他們心生歡喜,這是一個開緣,這個一定要懂得。

  有許多在家的同修,自己學了佛,發心吃素,可是家裡人不學佛。受了菩薩戒,可不可以煮肉類這些東西給他的父母吃?所謂切肉這都犯戒了,這是沒錯。你供養父母,父母還沒有相信的時候,這是開緣,這不是破戒,你要從這些地方去感化你的家人。你要感化他,首先要家人對佛法有好感,對佛法生歡喜心,你才能感動他。你這樣也不行,那樣也不行,告訴他「你吃眾生肉,將來你要償命的」。你愈說你的家人愈煩惱,愈說脾氣愈大,不但不能教化他、感化他,反而造許許多多的口業,這就大錯了,這個就沒有智慧。你一切都能順從,他們會感覺佛教好,佛教真好!隔一段時期慢慢去感化他,要用智慧。時間的長短,就看你的善巧方便,也看你家人的善根、福德。所以要有耐心,要有方便,這樣做才對,自自然然他們會回頭,會向善。萬萬不可以我學佛了,就跟家人敵對,那就錯了,完全錯了。

  佛法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三福第一句「孝養父母,奉事師長」,第一句就是孝養父母。所以要有智慧、要有善巧方便、要有耐心去感化你的家人,決定不能夠對立。在他沒有了解沒有明白之前,他要什麼統統可以隨順。在隨順裡面,我們有耐心、有智慧、有方法慢慢把他轉變過來,這就對了。這才叫真正的孝養!

  遮是禁止,決定不能夠違犯。所以懂得開遮才會持戒。應當開的時候不開,也叫犯戒;應當遮的時候不遮,也叫犯戒。可見得「持戒」這兩個字,談何容易!死在戒條裡面,不是持戒,戒律條條都是活活潑潑的。你要不懂這個戒律,不懂佛為什麼列這條戒,用意何在,道理何在,在日常生活當中要怎樣去應用?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有順境、有逆境,這個境界差別太多了,在這種非常繁瑣複雜的環境裡面,怎樣用這條戒?那就是開遮了。開遮是你都能搞清楚,能夠活活潑潑的應用,應用的非常圓滿,自利利他,那才叫持戒。所以不是簡單的事情!不是死在戒律裡面,那叫持戒。你恰恰弄相反,搞錯了。

  我剛才舉的例子,老和尚隨著大家也吃肉也喝酒,他們都受到很大的感動,對佛法生起真正的恭敬心,曉得這個出家人的偉大,出家人了不起,他們十幾個人都被度了。如果這個老和尚是一般人講的持戒觀念,這是酒,這怎麼可以!掉頭而去。是,沒錯,自己好像很持戒,可是使一般人對佛教產生惡劣的印象,拒絕排斥的印象,那就錯了!所以,「開遮持犯」非常的重要,不懂就談不上持戒,這是一定要曉得的。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問:請問是不是每一條戒都有「開遮持犯」?

  答:對,「開遮持犯」,現在你了解、重視它,然後每一條戒裡面都會講到。先要把觀念建立起來,曉得持戒絕不是現在一般人所講的持戒,那個持戒持的結果會把佛教在這個世間消滅掉了。

  問:沒有受戒沒有問題,一受戒回來問題一大堆,請問應該怎麼辦?

  答:對,所以《沙彌律儀要略》要認真去研究,一定要明瞭。你這一部東西明瞭了,人家來問你這些問題,你都能夠解答,而且曉得在什麼場合當中,自己應該怎麼個做法。

 

沙彌律儀要略  (第二集)  1994/1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11-02-02

  第六頁第四段:

  【四、是故沙彌剃落。先受十戒。次則登壇受具。今名為沙彌。而本所受戒。愚者茫乎不知。狂者忽而不學。便擬躐等。罔意高遠。亦可慨矣。】

  我們修學,無論是經、律、論或者是祖師的語錄,會學的人知道在這裡面擷取重要的開示,就像弘一大師摘錄《晚晴集》一樣,將經論語錄裡面針對自己毛病習氣的教訓抄錄下來。每一個人抄的也許都不一樣,因為每一個人的習氣不相同,哪一個習氣最重,這一句話是針對我這個毛病來說的,我就抄錄下來,自己常常看看,常常用它反省、檢點,改過自新,這叫真正修行。戒律裡面對治習氣的開導最多,所以我們讀這個經跟註解要知道節錄,自己節錄抄在一個小冊子上,那叫真正修行。

  這一段裡面是說初出家。『剃落』,就是剃髮、落髮的意思。一出家『先受十戒』,這個就是前面所講的佛門裡面入新生的教育,學做出家的佛弟子,一定要遵守十戒,還有後面二十四門威儀。二十四門威儀就是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必須要遵守的規矩,就是生活規範(規矩、模範)。有了這個修學基礎,然後才能夠受具足戒,成為比丘。

  前面跟我們講過沙彌戒修學的期間是五年,現在的受戒(三壇大戒),一次就受掉了。在從前不是這樣的,從前這個沙彌戒、比丘戒、菩薩戒是隔很長的時間,不是一次受的;受了做不到,那不等於就是教你造罪業嗎?所以沙彌戒學了五年,學了很像樣,很有個規矩,五年之後才可以去受具足戒,就是比丘、比丘尼戒。應當再隔三年,這才求受菩薩戒。比丘戒做得很好,再把心量擴大,行菩薩道,這是正確的。就好像我們讀書一樣,沙彌是小學,比丘是中學,菩薩是大學,它是三個階層,一定是有相當的距離,不可能小學、中學、大學的課程一次一起念,沒這個道理!這是我們應當要明瞭。

  『次』是第二個階段,這才『登壇受具』,「具」就是具足戒。這一句是告訴我們,行門是有次第的。

  『今名為沙彌』,就是講我們目前現在剛剛剃度出家,這是沙彌。

  『本所受戒』,「本」是本分,「受」是必須受持這一本經上所講的戒法,就是十戒二十四門威儀。

  很可惜,『愚者茫乎不知』。有許多人戒受了,三壇大戒都受了,戒是什麼不知道。形式上受了,實際的內容完全不了解,所以這是有名無實。『狂者忽而不學』,「狂者」是一般狂慧,狂慧是指什麼?這個小小戒不重要,縱然知道一些,他也不肯去照做。『便擬躐等』,一個是愚,一個是狂,狂妄!沒有認真去修學,這就躐等了。躐等就是他去受比丘戒、受菩薩戒了。第一個階層的修學沒有修好,就要去學第二個階層、第三個階層。第二個階層是比丘戒,第三個階層是菩薩戒,他就要統統去受了,這就是躐等。『罔意高遠』,這個就是俗話講的好高騖遠,不切實際。所以,經上講『亦可慨矣』,「慨」是慨嘆、感慨。真正明白的人,看到這個現象,非常的感慨。

  因為這個本子沒有另編頁碼的次第,還是用原本,原本一面是二十行,前面十行,後面十行。我們就用二十行做單位來說,比如第十一行,就是第二面了,我們用這個方法,大家容易找。

  註解裡有兩句很重要,我在此地提醒大家注意。請看第六頁第二十行,就是最後一行,從第三個字看起。「學記云,幼者聽而弗問,學不躐等也」,這是《禮記‧學記》裡面的一句話,跟前面講的意思完全相同。「幼者」就是初學,初學要守規矩,沒有意見,老師怎麼教,我們就怎麼學,一定要循規蹈矩按照順序來做,這一點非常重要。

  我在前面跟諸位報告過,我過去跟李老師學,在跟他之前,我跟章嘉大師學過三年,李老師都不承認,全部都要作廢,重頭學起。原因是什麼?你過去學過的,你有一個標準,我們俗話常講「先入為主」,他有個成見在,聽到老師講的跟章嘉大師講的不一樣的時候,我們就會起疑惑,就要發問。所以老師說:你前面所學的我不承認。換句話說,只有聽老師說的,沒有懷疑的地方,從前學的不承認,全部作廢,老老實實乖乖的聽話就好,這樣才能成就。

  目前有困難,因為現在是自由、民主、開放,沒有人能夠限制任何一個人,所以就學得很多、學得很雜。聽到老師講的,他總有個比較,這個事情就麻煩了。所以,初學學什麼?不是學教。教是可以討論的,佛法是主張研究討論,希望你發生問題提出來研究。可是初學不是在學教,不是在學解,初學是學定、是學清淨心。換句話說,心裡面有疑問、有分別、有成見,你的「定」決定得不到,所以目的是在此地。我們佛法初學一下手就是「定」,戒是手段,因戒得定,目標是得定;得定之後,就會開悟。從前儒家教學也是如此,它的方法也是修定,所以儒家的小學教學的宗旨就是得定。

  現在我們很少聽說了。過去我在念小學、念初中的時候,那個時候的老師常常在一起聊天,我們還聽到老師講某一個學生有悟性,還聽到這個說法,現在好像聽不到了。悟性就是跟心地清淨的人講,他能夠有體悟,就是我們佛法裡面講的開悟,有小悟、有大悟,這才有真正的效果。心愈清淨,悟性就愈高。沙彌戒律是佛法的小學,修學的宗旨在「定」,是幫助你修清淨心。心地清淨到一定的程度,佛法叫他做「法器」,也就是說他有資格接受佛法了。由此可知,沙彌這五年完全做預備功夫,這是佛法修學的基礎,佛法修學的準備,佛法用這麼長的時間來做這個基礎的教育。基礎奠定之後,你聽經會開悟、會領悟,你參禪會得定,你念佛會得一心。我們現在學教的不會開悟,參禪的不能得定,念佛的不能得一心,原因是什麼?就是躐等,基礎沒做好,你才曉得基礎的重要。

  我們要想將來有成就,自己有成就也能夠幫助別人,自行化他,那我們的基礎一定要非常踏實,這個要靠自己努力,自己覺悟,自己認真的去修學。因為現在這個時代不可能像從前有老師那麼嚴格的督促管教,整個社會進入到民主、自由、開放,所以對於基礎教育是愈來愈困難,完全要靠自己的善根。自己有善根,自己明白這回事情,自動自發,已經不能再靠老師的督導。老師看到你能夠自動自發,當然很歡喜,他會全心全力幫助你;不能自動自發,那也無可奈何。這個要知道。

  再看第七面第十行,最後一句,「佛藏經云」,這是佛經上說的;「不先學小乘,後學大乘者,非佛弟子」,這是講修學的次第。先學小乘,後學大乘,這是按照順序、按部就班的來修學,這是佛的弟子。聽佛的話,尊重老師的教誨,尊師重道,這是佛的弟子。

  佛法傳到中國之後,隋朝、唐朝的初期,小乘曾經興盛一個時期,時間很短、不長,以後小乘法在中國就沒落了。現在在中國,小乘的成實宗、俱舍宗已經變成歷史名詞,沒有看到小乘的道場了。在唐朝初期還有,以後就沒有了。可是小乘經典在大藏經裡面可以說相當的完整。因為現在南傳的小乘三藏,把它跟中國大藏經裡面小乘經比對一下(我沒有做過這個工作,有人做過,他們來告訴我),只比我們小乘經典大概多了五十幾部。換句話說,五十幾部那個分量就太少了。小乘經論的經很短,差不多有一、兩千部;一、兩千部的經典,只差了五十幾部。由此可知,小乘經典我們翻譯得相當圓滿。但是這些小乘經現在沒人讀了。我們學習小乘是基礎,當然用不著完全去讀這些小乘的經典。大乘分宗派,小乘也可以選讀。過去我們在台中求學,李老師也選了十幾種小乘經典教導我們,那就行就夠了。像你們現在念的《阿難問事佛吉凶經》,這就是小乘經,小乘經裡面可以選一些來讀。

  小乘在中國沒落有它的因素存在,這個因素是從前人念中國的儒家道家、孔孟老莊這些書。孔孟、老莊裡面所說的,確實不亞於小乘;換句話說,被我們中國的儒家、道家取而代之。所以從儒、道入佛法,就不要從小乘學了,直接就入大乘,是這麼一個道理。

  從前寺院裡面的藏經樓(現在叫圖書館),那個經不僅僅是佛經,儒家的經,道家的經,統統都有。所以從前世間念書人到哪裡去念書?哪個地方藏有那麼多的圖書供他讀?寺院。我們讀《范仲淹傳》,讀《義田記》,講到范仲淹的歷史,范先生在年輕做秀才的時候,就是在寺院念書。寺廟裡面收藏有很完備的圖書,幾乎那個時候讀書人所需要的這些典籍,在寺廟裡面都可以找到,所以藏經樓是圖書館。出家人都念過儒書,儒家的東西都念過,道家的東西也都涉獵過,諸子百家他們都通達了。在寺廟裡面念書,不但可以很方便找到書籍,如果有疑難的問題,也可以請教法師,法師們世出世間法都通達,可以輔導他,可以幫助他。所以寺廟就是學校,跟現在不一樣、不相同,這就是為什麼小乘在中國會沒落的道理。

  可是到了現在,儒家書又不念了,道家我們也不念了,又瞧不起小乘,一學佛就入大乘,在大乘裡面混了一輩子,有什麼成就?要說成就,那真的就是清涼大師所講的「增長邪見」,這是清涼大師說的話。今天我們說得好聽一點,他的佛學常識很豐富,幫助他辭令,幫助他寫文章。除此之外,對德行、修持、清淨心、智慧,他完全沒有。所以往往我們看到學佛,無論出家在家,不通佛法的時候,人還很老實、很虔誠;懂得一點佛法的,貢高我慢,瞧不起人,這就錯了。不但學佛錯了,學儒也錯了。你看儒家說得很好,「學問深時意氣平」。一個人的學問從哪裡看?心平氣和,這個人有學問。寫得一手好文章,講得天花亂墜,心裡面貢高我慢、嫉妒、瞋恚,這個人有沒有學問?沒學問,那是皮毛!你要問世出世間法為什麼修學會學成這個樣子?基礎失掉了,沒有能夠照著這個基礎去修學。

  從前儒家的小學,就是學前清陳弘謀編的《五種遺規》,過去我曾經教大家念過,從這裡面我們可以看出來,古時小學教育的教學宗旨確實是修定。我們在台中的時候,李老師選擇這本書給我們做修身必讀的參考書。過去我們買了很多《五種遺規》,買了二、三十本,一個人一本,從前都曾經發過,現在《五種遺規》也不見了,我看書架上這個書都沒有了。

  你要不好好的教導小孩,他那個小頭腦也會胡思亂想。怎麼樣教他修定?當然不能教他去盤腿打坐,小孩坐不住的,可以教他背書。背書叫修定嗎?背書他就不會胡思亂想。所以四書、五經、諸子百家一部一部教他背,不講解的。從前七歲到十二歲是小學,小學學的東西是灑掃應對,完全學怎麼做人、怎樣說話。小學教育是德行、言語,一舉一動要有規矩,說話要有分寸。所以經過那樣一個訓練,這個十一、二歲的小孩很像大人,他有威儀,一舉一動都像個樣。這是生活教育,從小養成。「少成若天性」,小時候培養成的,就像天賦一樣。從小培養生活教育,怎樣侍奉父母,怎樣對待兄長,人倫關係搞得很清楚,輩分分得很清楚,懂得禮節,這是社會秩序、家庭和睦、社會安定真正的基礎。除這個之外,就是讀書,讀書要背誦,老師只教句讀。因為古時候的書沒有標點符號,念的時候老師給他圈句子。你看我們現在這個《四庫全書》裡面,沒有標點符號,所以念的時候老師用紅筆圈句子,教句讀。因為以前的書不像現在有分段落,有標上小標題。好像我們這個《無量壽經》它分四十八段,每段都有個標題,從前沒有,這是後人做的。所以老師教句讀,再督促他背誦。

  從前念書的標準,念十遍還不能背的,就不能教了,他承受不了。那怎麼辦?每一個人天賦都不一樣,從前上課的時候,天賦好的、根性利的、聰明的,每一天給他上的分量多一點,可以給他念十行、念二十行。二十行是一面,我們這個一頁就是二十行。這二十行念十遍的時候,他一定會背,這就是他的能力可以教二十行。十遍不能背,那就減少,教十行。十行再不能背,就教五行。五行再不能背,教三行。用這個方法。所以,往往一個老師教十個學生、二十個學生,每一個人念的行數不一樣,看他的能力。假如他要是五、六遍就能背了,這是天分好的,老師要督促他背一百遍,要大聲的念出來,這個樣子他永遠不會忘記。那個笨一點的,天賦差一點的,一定要念到十遍才會背的,老師要督促他念兩百遍。所以根性比較愚劣一點,要勤快、要多背,所謂「人一能之己十之」,人家一遍就會,我要用十遍的功夫,勤能補拙,老師督促他的遍數。

  到第二天上課的時候,在上課之前要把前面的功課再背一遍,才上今天的課程。所以天天都要溫習前面的,天天都要背前面的,把前面所教的統統背一遍。這本書上到最後了,前面的還是要背一遍,才給你上新的。所以他天天背書,心裡面記著。書是決定不講的,沒有意思,小孩不懂這個道理,他的目的是訓練「定」,訓練記憶,用這個方法。

  大概到十二歲的時候,天分好的,讀十三經,讀諸子,諸子是選擇的;還有歷史這一部分,就讀二十五史,二十五史不可能全讀,也是選擇的;或者是讀《綱鑑易知錄》,這就是中國歷史的大綱;天分高的有基礎的就讀《通鑑輯覽》,統統都是念背,在七歲到十二歲當中全部完成。你問他某一句話在哪一本書裡面第幾頁第幾行,他都知道,真的背得滾瓜爛熟。他不打妄想,他心是定的。所以從前古人在十二、三歲時,心很清淨很定,就是用這個方法訓練的。

  現在難了,環境太壞了,現在小孩都去看電視、打電動玩具,你叫他背書,不可能的。「大家都去玩,叫我一個人背書」,他才不幹。現在環境不一樣,跟從前教學環境比差得太遠了。你就曉得古人為什麼會開悟,為什麼會證果。現在人很聰明,一切環境比從前都好,為什麼搞幾十年都不能開悟、不能證果,你把這些統統看明白,你就曉得毛病發生在哪裡。古人尊師重道,老師怎麼教就怎麼學,老實念書,老實背書。所以小學階段是學定。

  學慧,慧是什麼?讀,讀得很熟,這叫根本智。根本智是什麼?《般若經》上講的「般若無知」,無知是根本智。先是無知,統統都念熟了,我什麼都不懂,光是念得很熟。古時候的學校沒有中學,小學再上去是太學,太學就是我們現在講的大學。小學結束,十三歲就入太學了。太學裡面教什麼東西?講解、研究、討論。譬如講解四書,研究討論四書,沒有背誦,完全是講解。古人講「讀書樂」,真快樂!講解就是老師帶著這一群學生,每一天去遊山玩水,「有事弟子服其勞」,老師坐車,學生要給老師推車,準備些酒菜,一路上旅行。為什麼?老師、學生那些書都背得滾瓜爛熟,大家不要帶書,講到第幾章第幾頁,一面走一面研究討論,去旅行玩個兩、三個月,這個課程就教完了。從前讀書樂,不像現在這麼苦!他就分成這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背書,第二個階段講解。小孩的時候不懂事,專背;十三、四歲智慧開了,可以研究討論,這個教學法確實比現代教學法高明太多了。

  民國成立以來,把我們中國傳統的教學法廢棄了,採取西洋的,這一下子壞了!根本智沒有了,後得智就更不必談。根本智是無知,後得智是無所不知。從前的教學法,你看童子十幾歲沒有到二十歲的(二十歲是行冠禮),參加國家的考試,中舉人的、中進士的(舉人是省考,進士是國家考),往往派出去做官,十幾歲就做縣長,就去當縣太爺了!人家把政治辦得有條有理。現在十幾歲是小孩,什麼都不懂!教育制度方法不一樣,所收的效果就不相同。

  在台灣,做「總統紀念歌」的張齡,也是個虔誠的佛教徒。過去我講經的時候,夫妻兩人每堂課都來,從來不缺席,現在這兩人都過世了。張齡居士十九歲當縣長,在民國年間做縣長,恐怕他是最年輕的。這是教授的教育不相同,方式不一樣。所以,我們明瞭從前的儒佛教育好,太好了!你依照這個方法去修學,中等天賦以上,可以說都會有成就。廢棄、不按照這個規矩,不按規矩就不成方圓!一定要守規矩。

  我們現在是不是要從小乘學起?這是一個非常嚴肅的問題,是要從這裡打基礎。所以我教大家念四書,我對淨宗同修定了七門課程。七門課程裡面,三門是我們本宗的,《無量壽經》、《阿彌陀經要解》、《普賢行願品》,這是五經裡面選出三個最重要的。我這個選擇跟夏蓮居、黃念祖不謀而合,我們事先沒有商量過,我選這個,他們也是選這個。另外加了四種,這就等於是小乘的經論,小乘經我選的是《阿難問事佛吉凶經》;另外,中國的儒家我選的是四書、《了凡四訓》、《感應篇彙編》;這些合起來,總共有七種。儒、佛、大小乘統統都有了,分量不多,真正從這七門深入,我們這一生受用就足夠了;然後老實念佛,求生淨土,沒有一個不成就!

  我們選的《了凡四訓》跟《感應篇彙編》,這兩部書就是代替戒律的。當然現在大家肯發心學《沙彌律儀要略》,這是非常難得的事情,這是好事。依這一本《沙彌律儀要略》去修學,換句話說,《感應篇彙編》跟《了凡四訓》我們就可以捨去了,這一樣東西可以代替那兩樣,我們認真在這個本子上學習。

  可是《感應篇彙編》跟《了凡四訓》這兩部書希望大家要精要熟,為什麼?能夠幫助一些在家同修,可以普及到社會。特別是《了凡四訓》、《感應篇彙編》都是中國人寫的,中國人看中國人的東西總是特別親切,願意受持,這個我們要理解、要明瞭。所以印光大師沒有在戒律上推動,他就是用《了凡四訓》、《感應篇》向廣大的社會來推動,收到很好的效果,使一般人明瞭因果,深信因果,斷惡修善。

  《了凡四訓》是教你認識因果,深信因果;《感應篇》是教你斷惡修善,《感應篇》上所寫的就是善惡的標準。換句話說,這兩部書的宗旨,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沙彌律儀要略》也是屬於這一類的。像這些要緊的句子,我們記幾句就行了,常常拿這幾句反省、檢點,這是真正修行。我們再看底下第五段經文:

  【五、因取十戒。略解數語。】

  因為前面這個道理是佛家教學的標準,佛家教學的原則,根據這個原則、標準取十戒,簡單加以解釋,所以這是『略解』。蓮池大師作略解,弘贊大師詳細加以解釋,所以增註是弘贊大師作的。弘贊大師是清朝人,怕我們看到略解還不能夠體會這個經義,不曉得從哪裡下手,所以他詳細給我們註解。我們看看蓮池大師作的略解很薄,沒有幾頁,看到這個增註就註得很多。頂格的文都是蓮池大師寫的,就是略解,低一格是弘贊大師的增註。

  【六、使蒙學知所向方。】

  『蒙學』是初學。我們初學的人曉得修學的方向,知道修學的宗旨,曉得從哪裡下手,這的確是非常重要。

  【七、好心出家者。切意遵行。慎勿違犯。】

  這個文非常要緊,這三句話很重要。『好心』是真正發心,『出家』為了生死,為度眾生,這是好心出家。不是逃避現實才出家的,不是在這個世間受了種種折磨,所謂消極。這不是,好心出家是積極的,對於佛法有相當程度的明瞭、覺悟。在世間種種行業裡面,我們選擇這個行業,我們知道所有一切行業裡面,這個行業最殊勝,它是覺悟的行業,是了生死出三界的行業,幫助一切眾生覺悟,幫助一切眾生了生死出三界,這個行業是最偉大的行業,是最積極的。我們發心從事於佛教教育工作,絕不是消極,絕非逃避社會現實,世間人不懂得這個道理,把佛法看錯了!看走樣了!

  當然確實有不少是為了逃避社會現實而出家,給人造成了許多的誤會,這些我們就不論。我們自己為什麼出家的?我們明白,我們發現,這個教育好,有價值,應當把它發揚光大,可惜沒人做!沒人做是大家不知道,不了解,不認識。我們明白、了解、認識了,我們自己就應當把這個擔子挑起來,認真努力去做,要把它做好。我們為這個出家的!

  發這個心出家,那你一定要尊師重道。我們讀這一本書,蓮池大師就是我們的老師,弘贊大師就是我們的老師,他們在這兒對我們的教誨,我們要尊重。我們要敬老師,要尊重他的教誨,要細心的去體會研究,依教奉行,這就是尊師重道。所以要『切意遵行』,以懇切的意志,遵守奉行。『慎勿違犯』,不可以違背,不可以違犯老師的教誨。再看第八段:

  【八、然後近為比丘戒之階梯。遠為菩薩戒之根本。】

  這是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基礎不好,第二個階段沒指望了,第三個階段那更不必說了。所以這個階段修好了,才可以接受比丘戒;比丘戒修好了,才可以受菩薩戒。它是三個階層,三個梯次。我們真修,不重形式。所以大家好心出家了,「我要趕快去受三壇大戒,馬上就做菩薩了」,那是假的,不是真的!我們一輩子做沙彌都不是恥辱,我們是真的,我們是真沙彌,你們是假菩薩,不一樣!所以老老實實在基礎上下鈍功夫,這個才是真實的。底下一段說:

  【九、因戒生定。因定發慧。庶幾成就聖道。不負出家之志矣。】

  這就是次第,次第擺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我們的基礎是戒、定。沙彌律儀就是修戒、定的大根大本。這個戒、定在哪裡修?在日常生活裡修,在起心動念處修,這叫修行!不是每天拿著念幾遍叫修行,不是的。起心動念,處事待人接物,在這裡面修戒。戒就是守規矩,一切做得如法。如何修定?在這裡面修清淨心。剛才跟諸位說了,二十四門威儀就是生活規範,也就是日常生活當中,我們用什麼樣的心態對人、對事、對物。

  文字上雖然講「事師」,是對老師;跟一切經上講,我們是對佛的。佛是代表大眾,《普賢行願品》上講「禮敬諸佛」,諸佛是誰?一切眾生都是諸佛,不但有情眾生是諸佛,無情眾生也是諸佛,桌椅板凳、植物礦物統統是諸佛。有情眾生有佛性是諸佛,無情眾生有法性也是諸佛,法性跟佛性是一個性。所以《華嚴經》上說「情與無情,同圓種智」,用一個佛來做代表,我們對佛最恭敬,對一切的人也是同等的恭敬心,對事對物決定沒有差等,同一個恭敬心。

  這個地方講的二十四門威儀,就是日常生活規範。它講的是「事師」,老師,就跟《普賢行願品》講的佛是一個意思。我們對老師尊敬,同樣以尊敬老師的心對一切大眾、對一切人、對一切事、對一切物,你才會學佛!對佛、對老師恭敬,這些人不是我的老師,我對他可以輕慢一點,那就錯了!你的定怎麼會得到?你的清淨心怎麼會得到?所以經上講的佛、講的師是代表,這就對了。

  這是表明次第、順序、修學的目標,我們靠這個十戒二十四門威儀,都在「戒」這一個字上,依靠這個方法才能得定、得清淨心、得根本智。得到定之後,然後就可以聽經,可以參禪,可以念佛,可以廣學多聞,成就自己的後得智。後得智是無所不知,「般若無知,無所不知」。所以先要得無知,然後才會得無所不知。這個順序不能顛倒,顛倒了,根本智沒有了,後得智完全沒有了。不能把邪知邪見當作無所不知,這是大錯特錯!無所不知是正知正見,這個要知道。

  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這個東西不要講多,要緊的是真正體會它的意思,明白我們應該要怎樣去做?怎樣去學?那個利益就得大了。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第3.4.5集地址:http://user.qzone.qq.com/52889904/blog/1284780935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