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彌律儀要略  (第3.4.5集)

善识分享

沙彌律儀要略  (第三集)  1994/1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11-02-03

  請看第九頁第十段。第九段註解裡最後的這一句,就是曇一律師說的這一句話,「三世佛法,戒為根本,本之不修,道遠乎哉」,這一句很重要。我們在這一生當中,常常聽說「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得人身,聞佛法,實實在在不容易,實實在在是大幸。這個經上常說,像開經偈講的「百千萬劫難遭遇」,古德所謂「無量劫來希有難逢的因緣」,這些話說得一點都不假。但是一般人往往很粗心、很大意把它看過,沒有在意;換句話說,完全沒有體驗這一句話的真實,這一句話的重要。如果真正明瞭了,他一定會非常珍惜這一生,這一生也就是我們破迷開悟了生脫死的一個機緣、一個機會。機會我們遇到了,如何才能夠超越六道輪迴,真正了生脫死?一定要依教奉行。如果是自以為聰明,自己要搞一套,那是枉費功夫,也就是前人所說的狂妄、愚痴。不能夠相信的,這是愚痴;相信而自以為聰明要另外搞一套的,那是狂妄;這兩者都是失敗的因素。

  曇一律師這幾句話說得非常之好,「三世諸佛」是過去、現在、未來。「戒為根本」,這個地方這個「戒」是廣義的,不是狹義的,一定要認識清楚。廣義裡面最重要的是遵守老師的教誡,也就是我們古代所講的「師承」。如何學?初學一定是跟一個人學,你才會有成就,這是學一家之言。一開頭就學很多,固然有成就的,那個成就的都是天才、是再來人,決定不是凡夫。我們在歷史上看,一開端就是廣學多聞成就的,在歷史上大概只有永嘉禪師一個人,永嘉是天才,他一開頭就聽很多法師講經說法。永嘉以後,永嘉以前,我們都沒見過,他真的是一個天才。他去見六祖,六祖給他印證,當時問題就解決了。一印證,他就要走了。六祖留他一晚,跟他說:你為什麼走得這麼快?住一晚上。因此他在曹溪住了一晚,這是禪宗很有名的「一宿覺」。這個人是再來人、是天才,我們學不得。我們不是那種身分,沒有那個資格。所以一定要老老實實跟一個人學,學一家之言。

  現在善知識難遇,我們跟誰學?誰是真正善知識?誰有能力教導我們?我們心裡面服誰?假如不是自己心目當中最景仰的人,他就是成了佛再來了,你跟他一輩子都沒用處。那個人什麼都不通,道德學問都沒有,但是你對他非常尊重、非常敬仰,你跟他學,你會成就。由此可知,一個人修學的成就,老師在其次,最重要的是自己修學的態度,決定自己能不能成就。

  佛經裡面有一個小故事,這也是個事實,發生在古印度。有一個出家人想求阿羅漢果,另外一個出家人知道了,跟他開玩笑,「我可以傳法給你,我傳給你,你要辦好酒好菜來供養我」。這個出家人就真的把他的衣缽行囊都賣掉,準備一些好酒菜來供養他,請他吃飯。吃完之後,開玩笑的法師坐在房子當中,叫他蹲在房子的一個角落,拿個皮球在他的頭上打一下,說「你證得須陀洹果了」。這是跟他開個玩笑,打他一下,其實他真的證得。好,再換一個角落,又打他一下,說「你證得二果了」。四個角落都打完了,說「你證得阿羅漢了」。這個出家人立刻磕頭,謝師的恩德。開玩笑的法師說:我是跟你開玩笑的。這個出家人說:我真證得了!

  什麼原因?印祖講的「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所以一個人的成就是在自己的真誠,老師差一點沒有關係。我們中國俗話也說「有狀元的學生,沒聽說有狀元的老師」,老師是個秀才,學生中狀元了,所謂「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道跟學最大的障礙是什麼?就是輕慢心,不恭敬。諸佛如來在此地,你對他不相信、輕視、不尊重,你都得不到。你對愚人、惡人尊重,你在他手上能夠成就道業。

  所以善知識在哪裡?善知識在自己的真誠恭敬之求,一切人都是善知識,《華嚴經》五十三參明白的為我們顯示出來。五十三參裡面,實際上就是教給我們社會各行各業、男女老少,你以真誠恭敬求法的心去跟他們接觸,都能提升你菩薩的位次。你去看看五十三個是些什麼人?裡面有外道,我們今天聽說是外道就輕視、瞧不起,錯了!佛法修什麼?修清淨心,修平等心,修真誠心。五十三參教我們「歷事鍊心」,順境也好,逆境也好,善緣也好,惡緣也好,在這個裡面修我們的清淨心、平等心,成就無上菩提。

  所以善惡境界、善惡的境緣無一不是善知識,我們自己心清淨了平等了,所有一切人、善惡境界都是佛境界。佛眼裡看一切眾生都是佛,凡夫眼裡看佛菩薩都是凡夫,這是事實。我們塑佛菩薩的形相,不學佛的人對他們一點也不恭敬,認為他們是泥塑木雕的偶像。所以凡夫眼裡看佛菩薩都是凡夫,佛看一切眾生都是佛。什麼時候你成佛了?你什麼時候看一切眾生都是佛,你就成佛了!看一切眾生心都清淨,善人心清淨,惡人心也清淨,沒有一樣不清淨,你得清淨心了!修行要在這個地方修。

  此地講的「戒為根本」,這個戒是廣義,不是狹義,一定要遵守老師的教誡,遵守老師的方法。老師如果真正有智慧、有善巧,他會知道的,他也不會無理的約束你、要求你,這是不可能的。古人老師對學生約束,一般原則是五年。但是五年也不是一定的,可長可短,完全是看學生修學的成就。學生根利,時間縮短,像剛才舉的永嘉禪師,永嘉禪師只要一天,他不要五年。六祖大師還有許多學生跟他三十年的,你看《壇經》裡有三十年不離開老師的,他也未必是根鈍,有些雖然已經開悟,為報答老師的恩德,不願捨棄老師而去,這種情形也有的。當然有根器比較鈍的,跟老師時間比較長。所以這五年並不是固定的標準,時間是可以延長,可以縮短,完全看成就。換句話說,不成就就不能離開老師,成就了隨時可以離開老師。

  如何才算成就?在禪宗是「明心見性」,這才算成就;在教下是「大開圓解」,這才算成就;淨土法門是「一心不亂」,這才算成就。嚴格的講,這個標準淨土宗是最低的。因為禪跟教裡面的標準都必須要斷煩惱、要破一品無明才算成就,證得四果羅漢都不算成就。你們看佛的經典,佛的常隨眾一千二百五十五人,都是證得阿羅漢果的,還不可以離開老師。為什麼?沒見性。阿羅漢只是成就九次第定,斷見思煩惱,塵沙煩惱沒有斷盡,無明沒有破,不能成就,要跟著老師。佛的菩薩弟子當中,那都是明心見性、大徹大悟,他們可以離開老師,標準在這個地方。見了性之後,可以代佛教化眾生,可以去教化一方,哪一方跟你有緣,你就到哪一方去,「佛度有緣人」。沒有緣,你去也是白去,佛度有緣人!所以這個地方我們必須要記住,「戒為根本」,要從根本上去修學,那就對了。

  我勸大家學一部經,學一部經就是跟一個老師學。我在台中是以李炳老作老師,但是他不認為是這樣的。他老人家很謙虛,他看我們是同學,他年長一點,學的時間比我們長,來輔導我們,他不敢以老師身分自居,這是他的德行。他教誡我們以印光大師為老師,印光大師是他的老師;換句話說,我們是先後同學的身分,這樣在一塊相聚。你看人家多謙虛!我們比不上李老師,怎麼敢以老師身分自居?李老教我學印祖,當然印祖是了不起,大勢至菩薩再來的,這哪裡會有錯?決定沒有錯。

  但是我們今天的修學,依照老師所講基本的原則,我們選一部經,依一種註解,這個註解是誰作的,這個人就是我的老師,那就沒有錯了。直接依經,那佛是我們的老師。我們專學《無量壽經》,阿彌陀佛是我們的老師。黃念祖居士為《無量壽經》做了一個註解,黃老居士是我們的同學,他是我們的學長,為我們蒐集了許多珍貴的材料。不過不能依照那個註解講經,依照那個註解講經,你決定失敗。《無量壽經》我講過很多遍,你們仔細聽我所講的跟他的註解相比,我沒有採用過他的註解。他那個註解對初學的人有用處,我常說那是《無量壽經》的大辭典,無論在名相上、在義理上都有許多參考資料,他是集古大德對《無量壽經》的解釋,性質跟江味農居士的《金剛經講義》非常接近。江老居士的《金剛經講義》,也可以把它看作是《金剛經》大辭典。

  我們學《觀無量壽佛經》,善導大師註解那就不一樣,他不是集各家大成,他是自己確確實實有獨到的見解,那個不一樣。大家都曉得,善導是阿彌陀佛化身再來的。在中國歷史上,彌陀化身的有善導大師、永明延壽大師、豐干和尚,這三個人在歷史上幾乎是確定的。善導是阿彌陀佛再來的,善導的註解就是阿彌陀佛親自註的,這還會錯!所以我們要學《觀無量壽佛經》,我們就依止善導大師,做善導大師的學生。

  我們研究《阿彌陀經》,《阿彌陀經》有兩個註解,一個是蓮池大師的疏鈔,一個是蕅益大師的要解。學疏鈔,專攻疏鈔,蓮池是老師;學要解,就專攻要解,蕅益是老師。在近代,要解有圓瑛法師的講義,寶靜法師的親聞記,我們把圓瑛、寶靜看作學長,輔導我們,我們以蕅益為老師,這還會錯!我們真正找到善知識,真正找到老師了。

  《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我們依慈雲灌頂法師的疏鈔,這個本子我們印得很多。《普賢行願品》我們依清涼大師的疏鈔,清涼、宗密是老師,決定不會錯。一生專攻專修,這樣才能成功,不要學第二種。我所講的這些,提供你們做參考資料,幫助你們深入理解,一定要一門深入,依教奉行,這才管用。

  一定要曉得,每一部經包含「教、理、行、果」四個部分。第一個是「教」,教是文字,我們常講消文,文字能夠通達沒有障礙,這是教,這是修學的第一步。第二個是「理」,它裡面所講的理論,要明白它所講的道理;理論明白了,你的信願自然就有了。第三個是「行」,要把理論變成我們的思想行為,把它的教訓變成我們處事待人接物的依據、根據,我們的思想,我們的言語,我們的行持,就是你所學的這一部經。換句話說,你學《無量壽經》,你就變成無量壽佛;你學《阿彌陀經》,你就學成阿彌陀佛;你學《普賢行願品》,你就是普賢菩薩;你學《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你就是大勢至菩薩,這才叫學,學得跟他一樣!我們像不像個佛?像不像個菩薩?在起心動念、處事待人接物當中,這樣學才叫「戒為根本」,才叫從根本學。所以這個戒是廣義,而不是狹義。這是學一家之言,在一部經上下手,我們是同一個宗派、同一個方向、同一個目標,雖然學的經不一樣,方向目標完全一致,我們以「六和敬」為基礎,大家在一起共修,共同學習,彼此互相勉勵,互相切磋琢磨。

  古德講經、宣講,我們不敢。我在外面講經,從來不敢說講經,我是修學報告,我用這個心態。我們同學互相在一起,每一個人把自己的修學報告出來,大家在一塊共同的研習討論。我報告《無量壽經》,你們都聽到了,等於《無量壽經》的內容你們都明白了;你報告《阿彌陀經》,我們也聽到了;這樣本宗的經典我們統統都學了,但是我發揮在一部經上。我聽了五經一論,我在外面做研習報告的時候,把所聽到的都會集在《無量壽經》上做會報。你學《阿彌陀經要解》,你把在五經一論所聽到的融會貫通,統統都在要解裡作會報。我們這樣把經義把修學介紹給大眾,推薦給大眾,使聽到的人能歡喜接受,我們的修學就成功了。

  我們冷眼觀察,今天這個世界學佛的水準,中國大陸最高。從傳到大陸這些書本跟錄音帶你就能看出來,他們有選擇,他們有比較。有很多錄音帶送到大陸去,他們聽了一遍,就告訴你:這個錄音帶你以後不要帶來,我們不要聽了;這種書我們已經看了,以後不要送來,我們不要看了。從這些地方就知道,他們學佛的水平比我們高!我們學東西學亂了、學雜了,他們頭腦清醒,清醒的頭腦容易辨別。我們今天不容易辨別,搞太多、太雜、太亂了,辨別的能力都喪失掉了,非常可惜!實在講,我們不如人!這個地方要注意。第十段講:

  【十、若樂廣覽。自當閱律藏全書。】

  『若樂廣覽』,「樂」這個字念去聲,念「藥」(一ㄠˋ;yu),是愛好的意思,你喜歡廣學多聞。『自當閱律藏全書』,因為這個地方蓮池大師給我們介紹的非常簡略,是介紹大綱,大綱的好處是要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容易做到。如果你對戒律有興趣,深入研究的話,那當然要律藏全書;也就是三藏經典裡面的律藏,那個內容就太大了,太豐富了。

  這是前面一段的引言,也就是現在一般書籍的緒論,引言到這個地方就圓滿了,末後一句就是引言的總結。十一段以後,我們可以把它看成這本書的正宗分,就是正式給我們介紹了。

  【十一、後十戒。出沙彌十戒經。佛敕舍利弗。為羅睺羅說。】

  『後十戒,出沙彌十戒經』,這是講這個《沙彌律儀要略》是從什麼地方來的,蓮池大師是有根據的,就是從《沙彌十戒經》裡面節錄出來的。就像我們現在看經節錄精華一樣,這是《沙彌十戒經》的精華錄,蓮池大師為我們節錄出來的。這個本子不是完整的《沙彌十戒經》,是從裡面節錄出來的。這個節錄是為了便於修持。

  『佛敕舍利弗,為羅睺羅說』。《沙彌十戒經》不是佛說的,是舍利弗尊者說的。羅睺羅出家是依舍利弗為和尚,所以在僧團裡面佛是他的師公,他的師父是舍利弗,羅睺羅在僧團是這個身分,他的輩分很小,這個我們要知道。這一段的歷史,弘贊大師也節錄了一些。這個註解是弘贊大師節錄的,大家看看,要是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提出來問,不問我們就把它省掉過去了。接著看底下十二,就是十戒了。

  【十二、一曰不殺生。】

  十戒裡面第一條。戒律有兩種,一種是純為自利,另外一種是自利、利他兩者具足。自利戒裡面第一條是不淫欲,利他的第一條是不殺生。不殺生是培養自己的慈悲心,大慈大悲。佛法是「慈悲為本,方便為門」,沒有大慈悲,就不能夠圓成佛道。所以要想成佛,要從慈悲心修起,修養自己真實的慈悲心。自利,不淫欲是培養自己的清淨心,決定能超越三界,了脫生死。

  佛說一個人為什麼會在三界流轉?就是淫欲,淫欲是三界六道的根本。古德常說「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淨土」,要往生淨土,念要一,一就是一心不亂;到一心不亂,沒有不往生的。這個愛欲不斷,生死輪迴就不能夠超越。諸位要曉得,不但不能超越,三界你只能在欲界,色界都不行。色界是五欲都斷了,「財、色、名、食、睡」這五條都沒有了。但是他不是真斷,真斷就出三界了,他是伏斷,他有定力,他在定功裡面把煩惱伏住,不起現行,不會起心動念,他的定功伏住了,所以他可以生到色界,生到無色界。如果這個念頭伏不住,修得再好還是在欲界。欲界最高的是他化自在天。

  所以要懂得自利跟利他。為什麼佛這第一條是不殺生,有的戒經第一條是不淫欲,他的重點不一樣。所以沙彌戒是菩薩、是佛的根基,自利利他,第一條不殺生,培養自己的慈悲心。

  註解有一個簡單解釋。「斷命曰殺,有情曰生」,這是說得很清楚了。「生」指的是有情眾生,有情眾生就是動物,所有一切動物我們要對牠有慈憫心,不可以殺害。基督教《新舊約》裡面,耶穌基督他也有四條戒,跟我們這個四重戒非常相似。第一條是不可以殺人,那個範圍就很小了,人不可以殺,其他的動物沒有包括在裡頭。其次的不邪淫、不偷盜、不妄語,這跟我們在家五戒都相同。我們五戒裡的不飲酒,他們沒有。我們說「不殺生」,他說「不可以殺人」,差別在這個地方。

  【十三、解曰。】

  下面是解釋。

  【十四、上至諸佛聖人。師僧父母。】

  【十五、下至蜎飛蠕動。微細昆蟲。】

  【十六、但有命者。不得故殺。】

  這是講不殺生的範圍。你看看多簡單,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一點你們大家要學習。特別在這個時代,科技發達,資訊發達,人與人之間接觸非常的頻繁,因此言語文字要求簡單,愈簡單愈好,愈簡單愈受歡迎。不可以長篇大論,囉哩囉嗦,要知道節省人家的時間。所以東西要要求「簡、要、詳、明」,簡單、扼要很詳細也很明白。你看這幾句符合簡要詳明。我們在外面講經報告的時候,都要知道簡要詳明。

  它的範圍,上至『諸佛聖人』,聖人是指阿羅漢以上的,所以這個範圍很寬。小乘初果以上都稱為聖人。有初果已經斷了三界八十八品見惑,三不退裡面證得「位不退」,他絕對不會再退墮成凡夫。我們在經上看得很清楚,雖然沒出三界,他天上人間七次往來,不管能不能遇到佛法,他都成就。遇到佛法,他成聲聞,證阿羅漢果;遇不到佛法,他成辟支佛,成獨覺。所以他絕對不會到第八次,他一定是天上人間七次往返,他就證果,這是聖人,決定不會墮落三途。所以初果是預流,從這個以上都稱之為聖人。對聖賢供養,那是大福報!怎麼可以殺害?

  聖賢以下的,對我們恩德最大的是老師。這個地方的老師,就是我們常講的「和尚」,他是我們的「親教師」,我們的佛法是跟他學的,這是親教師。師的恩德超過父母。父母對我們的恩德,這是一生的養育之恩,老師對我們的恩德是幫助我們恢復了法身慧命,所以老師的恩德在父母之上,這是師恩!

  我們世間的老師沒有這個能力,所以世間老師排的位次是在父母之下。不像佛法,佛法將老師排在父母之上。我們過去在大陸,大陸每一個人家都供祖先牌位。貧賤富貴都一樣,任何人家一定會看到他家供的祖先牌位。現在都沒有了,現在大陸也不供祖先牌位了。在江南祖先牌位是寫的「天地君親師」,是這麼供的。親是父母,師是供在親的下面,這個供法是對的。因為世間老師沒有幫助我們出三界,沒有幫助我們離開六道輪迴,這個師的恩跟父母是平等,但是我們還是把父母擺在第一。佛法的和尚那不同,他幫助我們了生死出三界,這個恩德不是父母能做得到的,不是世間老師能辦得到的,所以這個師擺在父母的上面,這個都要注意到。

  師下面是僧,僧是出家人,是傳承佛法之人,雖然沒有直接教我們,他能夠教化一切眾生,幫助眾生了生死出三界。所以這個『師僧』,師是親自指導我的和尚,沒有指導我的那些出家人,他們的德行、能力、使命跟我的和尚沒有兩樣。雖然沒有直接教導我,我對他也尊敬。再下來就是『父母』。

  聖人有世間聖人,有出世間聖人,這裡解釋得很好,綜合裡面的意思,我們可以用四句話就全都包括了,「行有德,心光明,恆順眾生,隨喜功德」,心地清淨光明,言行有德(標準是道德),這四句話把註解裡面的意思就統統包括了。註子裡面,諸位要細細的去看。

  我們看第十五段,『下至蜎飛蠕動,微細昆蟲』。說一個上,再說一個下,這當中就統統都包括了,當中省略了。「蜎飛蠕動」是小蟲,像蚊蟲、螞蟻這些微細的昆蟲。牠雖然是小蟲,牠也有神識,牠是一個眾生,那也是一條命!只是牠業障重,墮落在畜生道,變成小蟲。牠在畜生裡面所受的生死次數多,這是業報變現的。我們要曉得,螞蟻、蚊蟲也能成佛,牠這個報受盡了,牠會轉到人道裡面來,我們也不能夠輕視牠。

  在戒經裡面,殺業的結罪有輕重不同。比如前面所講的佛菩薩聖賢、師僧父母,殺害這些人,這個罪極重,不通懺悔,沒有辦法懺悔,這是五逆罪。在戒經裡面告訴我們,五逆罪的果報是在阿鼻地獄,那要出來就太難太難了!真的要經無量劫,這個要知道。像殺害這些微細的小昆蟲,犯這個罪是可悔,可以懺悔,這個罪就輕,不像前面那麼重。換句話說,對我們恩德愈重的人,你要犯了殺害,那個罪就愈重。一切眾生對我們關係最輕最薄的,這個罪也就輕。

  殺害諸佛菩薩聖賢,這個聖賢包括世間聖賢,結罪是結到阿鼻地獄。這不是屬於我們個人,我們跟他也沒有什麼往來,他對我也沒有什麼恩德,為什麼殺害會那麼重的罪?因為他是一個社會、一個地方所有大眾的典範,他在這裡能使這個地方轉移風俗,淨化人心,這個功德就大了。所以世出世間聖賢,他的功德非常大,所謂「人天眼目」,大眾的幸福,社會的安全,靠他教導。對他的殺害,這個罪就重,所以他的結罪是從眾生身上來結罪。

  佛為三界導師,所以害佛的罪是最重最重的!佛是大聖人,實在講他的福報實在是太大太大了,沒有人能夠殺害佛,不可能的。所以有「出佛身血」,這是惡心向佛,等於殺害佛一樣,那個罪都是阿鼻地獄。

  諸位要知道,我們雖然無意殺害小動物,罪過很輕,可是牠會不會存著將來報復的心?這是確實有的。我們誤殺人,將來也會被誤殺。你們念安世高翻譯的《八大人覺經》,你們看看安世高的傳記,安世高前生曾經誤殺人,不是有意,是誤殺的,這一生還要去還命債,也被人誤殺,確實一飲一啄都有因果,不可以不知道,不可以不留意。

  你想要在菩提道上一帆風順,這是要嚴持戒律,要大悲清淨,才可以做到。否則的話,生生世世怨家債主,他怎麼不找你麻煩?所以真正修行人,明白這個道理,知道這些事實,要逆來順受。遇到逆境,遇到逆緣,曉得我過去生中對不起他,今生對我的折磨是應該的,你以清淨心、柔和的心來接受,我們這筆帳了了、清了,以後就沒有了。如果心有不平,這個怨愈結愈深,那個麻煩就大了。今天我們就研究到此地。

 

沙彌律儀要略  (第四集)  1994/1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11-02-04

  我們看第十六段,『但有命者,不得故殺』。「有命」,註解裡面「命」的定義是指六根六識相續而生,這個叫命。換句話說,此地所指的就是動物,而不是植物。植物沒有六根六識,只有動物才有六根六識。六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指這些。凡是動物,「不得故殺」,著重在這個「故」字,故是故意去殺害牠,這個就是犯戒了。如果不是故意的,那就有開緣,所以這個地方著重在這個「故」字。換句話說,在某種條件之下可以殺的,就不是破戒;有的時候不但沒有罪,還有功德。下面是講殺害的手段,也舉了很多的例子:

  【十七、或自殺。】

  自己動手。這是無論用什麼手段方式,只要是自己動手的,都是屬於『自殺』。

  【十八、或教他殺。】

  『教他殺』是命令,像家裡面的主人叫家裡的佣人、僕人去殺生,這是用命令叫僮僕去執行。這個殺業的責任是下達命令的這個人,雖然他沒有親手殺,他下達命令,確實殺業是他的責任。所以下達命令的人,他有罪,執行的人有過,罪跟過不同,罪就重。過是什麼?他是執行命令,他不得已,不是他有心要殺,這裡面有差別。譬如法院執行死刑,法官是判決的人,執行的人是服從命令。判罪的法官如果是冤枉一個人的話,那他有罪;但是在執行的人來說,他有過。為什麼?他是執法的人。法官要是正直,沒有冤枉,他沒有罪,執行的人也沒有過。所以這些地方都必須要明瞭。這是「教他殺」。

  【十九、或見殺隨喜。】

  看到殺生,雖然不是自己殺,也不是自己執行,見到殺生這個事情生歡喜心,這個都是屬於破戒的。佛門裡面,佛菩薩見到眾生縱然是有罪被處死刑,罪有應得,菩薩也生憐憫心、也生悲憫心。如果生歡喜心,這是有失慈悲,與慈悲心有抵觸。所以律裡面判罪有輕重不等,這跟我們現在世間法律的判刑、量刑相彷。

  【二十、廣如律中。文繁不錄。】

  在戒律裡面,對於輕重差別說得很詳細。此地的「律」是指《沙彌十戒經》以及比丘戒、菩薩戒,這些大律裡面講的殺法、結罪輕重、心境不同,說得很詳細。底下一段:

  【二一、經載。冬月生虱。取放竹筒中。煖以綿絮。養以膩物。恐其饑凍而死也。】

  『經載』,這是佛經裡面有這麼一段記載。『冬月生虱』,現在我們生活環境改善,衛生設備好,像這些寄生蟲比較少見。佛法常說契機契理,「機」實際上就是說的生活環境,特別是人事環境。我們生活環境裡面,有人事環境,有物質環境,能夠適應一切大眾,這是正確的,這樣佛法可以順利推行。雖然理上是沒有問題,契理,可是不契機,會引起大眾反感,會引起大眾對佛法的排斥,那就錯了。所以佛法在世間傳播,諸佛菩薩也是委曲求全才能夠行得通。

  佛法有五乘佛法,前面四種都是委曲求全,恆順眾生。真正的法,就是「唯有一乘法,無二又無三」。但是一個人的造詣有沒有那麼高?沒有那個境界,你跟他說一乘法,他不能接受。所以能接受大乘跟他講大乘,能接受小乘跟他講小乘,不能接受小乘,可以接受人天,那你就跟他講人天法。現在這個社會連人天法能接受的人都不多了,現在的人要的是什麼?要的是名聞利養,求的是名聞利養,講的是貪瞋痴慢;換句話說,這一種心行在佛法裡面很清楚,這是三惡道的心行。所以真正能夠講人天,已經非常的難得。這是我們一定要了解事實,要認清楚環境的狀況,我們應該怎樣來修學。

  勸導眾生,像這些戒經都不宜給初學的人看。為什麼?初學的人看這個他一定排斥,他要殺生,他要吃肉。你跟他講不殺生、不吃肉,又跟他講罪這樣重,他馬上翻臉就走了。所以李老師一生教學,不勸人受戒,不勸人吃素,這才能接引廣大的群眾。換句話說,如果一定要重視戒律,一定要重視素食,百分之八十的人都離開了。這是大菩薩的善巧方便,等到他進了佛門,他逐漸了解了,他自然就去做了。所以李老師一生勸人學佛,勸人皈依,不勸人受戒,不勸人吃素,不勸人持午,這些對初學都是非常難接受的。像這一段裡面所講的,就是很難叫世間人接受的,而且容易引起一般知識分子對佛教的排斥。所以我們必須要曉得,在某些場合當中要迴避,這些不提就好了,但是自己一定要明瞭。

  【二二、乃至濾水覆燈。不畜貓貍等。皆慈悲之道也。微類尚然。大者可知矣。】

  『乃至濾水覆燈』,這個在現代社會裡面也不需要了。現在我們飲水,大家都知道飲食的衛生,水都要過濾,不必要用濾水囊,濾水囊沒有現在的濾水器濾得乾淨。「覆燈」,怕晚上有小蟲、飛蛾看到這個油燈,接近燈光,往往被燒死,所以燈要用燈罩,這也是慈悲心。現在都用電燈,不用油燈了。

  『不畜貓貍等』,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勸人不要畜養寵物。現在外國人、中國人有很多喜歡養寵物的,為什麼不要養這些寵物、這些動物?因為這些小動物牠們會有殺生,絕大多數這些寵物都是肉食,我們人吃素了,還要給牠準備肉食,這是有傷慈悲心。同時你養了寵物,你必須要用精神、用時間去照顧牠。我們現在連念佛的時間都感覺到不夠用了,哪有時間去照顧這些寵物?這個要曉得。

  一般養寵物,實實在在不外乎兩種心理,一種是養著玩的,看到很可愛,很好玩,養著玩的;另一種,有些年老的人,他的精神沒有寄託。像我們在美國達拉斯四二二對門那一家那個老人,他差不多養了一百隻貓,養那麼多!他是精神上的寄託。可是那個貓身上會帶著跳蚤,我們到達拉斯去住,多多少少都會被跳蚤咬到。過去還聽說有人一身都被咬的,這是害自己也害別人。

  『皆慈悲之道也。微類尚然,大者可知矣』。所以學佛的人應當要曉得這個道理,我們愛護動物,但是不畜養動物。對動物都保護牠,對於人當然更會產生慈悲心。我們看二十三:

  【二三、今人不能如是行慈。復加傷害可乎。】

  這是大師感歎,現代的人不能像諸佛菩薩一樣的慈悲,憐憫一切眾生;這個慈悲心沒有了,再加以傷害牠,這就錯了。可是現在的社會,如果聽到我們還念這些東西,一般人會恥笑,說我們太落伍了,頭腦太舊了,這是迷信!他們有沒有說錯?當然說錯了。可是你要記住,大家都錯那就對了!這是真話。大家都這麼說,他們認為那是對的,就認為我們是錯的。我們自己心裡清楚,我們自己做,但是決定不要要求別人去做。你要求別人做,那你就錯了;你自己要做了,那你也錯了。自己要學佛,依教奉行,我不必要求別人要依教奉行,這樣佛法在世間才能順利的推行發展。這個要曉得。

  我們美國那個道場,每一次辦大型活動之前,一定找個殺蟲公司,在我們的房間、院子做一次徹底的消毒。這個看起來是殺生。不錯是殺了不少這些小動物,蚊蟲、螞蟻、蟑螂、跳蚤等,的確殺很多。原因在什麼地方?那是為了佛法能夠順利在美國推行。外州人到我們這裡來打個佛七,這些小動物要是傳播一些傳染病,他病了回去,我們怎麼對得起人?下一次還有誰敢到這個道場來?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

  但是在做這個事情之前,你們自己一定要曉得,三天之前要在這個地方念佛、念往生咒給牠回向,叫牠搬家。三天之後,我這個地方要來殺蟲,噴殺蟲劑,請牠搬家。如果更圓滿的,一星期之前做一次,三天之前做一次,做兩次。我們的心真誠,牠真的會搬家,確實有感應。雖然牠搬家了,我們這個事情還是要做,為什麼?鄰居看到了,知道我們很講究衛生,保護環境,外面人到我們這裡來參加法會很安心,這個事就對了。

  戒經裡面講的清淨比丘,過去住在山上搭個茅蓬,外頭找不到工人,搭茅蓬也是自己做的,要砍樹做建築材料。砍樹,要在三天之前誦經念咒,祭祀樹神,請他搬家。當然樹上還附著有很多寄生的小動物,也要請牠們離開,三天之後我們來砍伐,這個就對了。這個就不是無故,預先我已經通知、已經告知請牠搬家。通常我們誦《阿彌陀經》、往生咒、念佛給牠迴向,我們給牠授三皈,用放生的三皈,「皈依佛,不墮地獄;皈依法,不墮餓鬼;皈依僧,不墮傍生」,用這個。

  【二四、故經云。施恩濟乏。使其得安。若見殺者。當起慈心。】

  這四句,我們要努力的去學習。前面兩句,我們看到有缺乏的要幫助他們。現在在一般開發中的國家,大概在物質生活上都不至於有缺乏,可是精神生活非常的缺乏,我們要幫助他們。物質方面缺乏,現在社會有很多慈善機構在做,這是需要有相當的財力與人力才能做得到。我們這個團體人少,財力也不多,我們今天所能夠做的,只是在精神生活方面,特別是布施佛法。佛法當中,我們經過這麼多年去觀察、去體會、去學習,才真正明瞭淨宗的殊勝。我們介紹給別人,當然是以最殊勝的東西介紹給別人。總不可以我自己學最好的,把次一等、再次一等的送人,這是對不起人。如果他不能接受,我們也不必勉強,你喜歡修學哪個法門,我們也讚歎、也鼓勵。

  不可以說我這個法門第一,你那個法門第二。佛法的正義是門門都第一,沒有第二的。你看《楞嚴經》二十五圓通,哪一個圓通章說是第二?沒有,門門都第一。這個就是「法門平等,無有高下」,這是真的。可是眾生的根性不相同,雖然門門第一的法門,有一些法門我們學不來,得不到結果。學不來,得不到結果,對我個人來講它就不是第一了。個人能夠真正得到好處,真正得到成就,這個法門對自己來講是第一。像藥店裡面賣的藥,幾百種、幾千種的藥,那個藥都是第一,都能治病。對了症,那個人也第一;不對症,藥是第一,那個病人得到這個藥不是第一,這個一定要懂。

  淨宗雖然是普被三根,我們在經上讀到,如果不是多生多劫修的善根、福德、因緣,這個法門他不能接受,他一定會排斥的,這些事實我們都應當明瞭。我們能夠接受這個法門,喜歡這個法門,這是我們的善根、福德、因緣成熟。我們介紹給別人,別人不能接受,我們清楚他的善根、福德、因緣沒有成熟。沒有成熟,佛菩薩都不能度,我們操什麼心,著什麼急?

  大家常常聽到「佛不度無緣之人」,這個無緣不是跟佛沒有緣,佛跟一切眾生都有緣。無緣是什麼?是說他的緣還沒有成熟。他的緣沒成熟,佛度不了他,佛來跟他講,他不接受,他不聽。「佛度有緣人」,有緣是什麼?他的緣成熟了,跟他講他歡喜信受,這就是有緣,緣成熟。所以有緣無緣是講緣是不是成熟。沒有成熟的,幫助他,鼓勵他,希望他能成熟;已經成熟的,勸他念佛求生淨土;沒有成熟,幫助他成熟,這就對了。沒有善根,幫助他種善根。他能念一句阿彌陀佛,見到阿彌陀佛的像,見到「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個字,所謂「落在八識田裡面,永為道種」,這就是給他下了種子。我們這樣做就是度了他,這一生不能成熟,縱然多生多劫之後,他這個種子會起現行,會起作用。所以學佛的人念念都是幫助眾生,這個是菩薩道,這個就是此地講的「施恩濟化,使其得安」。

  我們印了許多「阿彌陀佛」的貼紙,目的就是在此地,讓這一切沒有善根種子的,給他種善根,給他下種子。已經在修沒成熟的,不相信這個,他修任何一個宗派,依任何經典,我們都讚歎。這個讚歎當中,勸勉他,以他修學的功德,求生淨土,決定得生。《無量壽經》三輩往生最後一段經文,就是說所有一切讀誦大乘的人,他要能夠迴向往生,統統得生。所以淨土法門非常廣大,絕不是只修淨業的人才能往生。學禪的人也能往生,學密的人也能往生,學教的人也能往生,統統都可以往生。它的條件就是「信、願、行」,你相信,願意去,臨終時一念十念就行。

  但是修行有一個原則,無論修哪一宗哪一派,無論念什麼經,念什麼佛菩薩名號,都要念到一心不亂,這個要知道。我們念阿彌陀佛,要求一心不亂;念觀音菩薩,還是求一心不亂;念地藏王菩薩,也是要求一心不亂,那就對了。一心不亂是能生的因,西方極樂世界是所生之果。所以一念回心統統就得生,這叫功夫。這個一心就是清淨心,禪宗裡面叫禪定,教下裡面叫止觀,有這種功夫,有這個能力就行。這是對於其他宗派的修行人,我們有義務要告訴他們。

  註解裡面有兩句,「財施能令身安,法施能令心安」,這是把布施的因果都說出來了。註解引《雜寶藏經》裡面的一段公案,這一段公案要仔細去看,在講經的講席上可以引用,這些都是事實。此地說的是經典上的,在我們中國歷史上,類似這樣的因緣果報也不少。所以這些因果的書,在這個時代要多講,這一類的東西大家很喜歡聽。特別是對於年輕人,學生的時代,俗話常說「先入為主」,他能夠多讀這些感應的事跡,因果報應的事跡,將來長大在社會上,起心動念有所戒懼,這就好了。如果這些因緣果報能跟現代科學結合在一起,那就最好,真正令人信服,使人家相信。布施這個事雖然小,如果心地清淨慈悲,功德很大。戒經裡面引用這些故事很多。

  古人有把這些東西蒐集在一起,便利我們參考,這就是《經律異相》,《經律異相》都是蒐集經典裡面這些因緣果報的故事;還有一部書叫《法苑珠林》。所以講經的人要在講席中穿插故事,穿插公案因緣,這兩部書裡面就蒐集得很完整,這是古人做的工作。在中國歷史上,記載這些因緣果報的教訓也很多。歷史是可以相信的,不是隨便寫的,沒有事實決定不能夠記載。前人也有把它彙集起來,就是《歷史感應統紀》,好像現在也有單行本印出來,《歷史感應統紀》很好,這是過去的。現代的,報紙上、雜誌上凡是有這些事情,你可以把它剪下來,這是現代的。舉比喻,當然愈近愈好,愈是現代的,現代人一點懷疑都沒有。過去的,經就是經典做證據,史有歷史為證據,確確實實,這個不是隨便說的,都足以取信大眾,讓我們深深明瞭因果報應。

  【二五、噫。可不戒歟。】

  這一條是蓮池大師對這一樁事情非常感嘆。註解裡面引用《大智度論》,佛說殺生有十種罪,殺業重的幾乎常常都有,這個也都是些事實。我們今天就讀到此地。

 

沙彌律儀要略  (第五集)  1994/1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11-02-05

  翻開第十七面第一行當中,註解「大論云」,通常我們在古人註疏裡面看到這個字樣,多半是指《大智度論》。有的時候寫的是「智論」,那就很明顯是《大智度論》;有的時候寫「大論」,這個「大論」也是指《大智度論》,這個我交代一下就行了。在《大智度論》裡面,佛說殺生有十種罪,這個很清楚,不必細說。我們看第二十六段:

  【二六、二曰不盜。】

  這是十戒的第二條。我們這個課程必須在農曆年前要圓滿,農曆年後我們時間就不多了。所以註解的部分諸位自己去看,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提出來問;要不問,那我們就統統都過去了,就不讀了。所以自己一定要讀,這裡面有難字要查,要把它注音注出來。我們這個短短期間等於是導讀,帶著你們來讀;深入研究是你們在日常生活行持當中去體驗,一定要把它變成我們現代的生活,這個戒律才行得通。我們不可能開倒車,不可能恢復到古時候那個時代,也不可能依照古人那個方式,這個要知道。註解是古人所註的,經典講的都是原理原則,超越時間,越超空間,我們要體會它的精神,知道它的原則,然後才曉得如何非常適當的很圓滿的用在自己生活上,這叫真正的持戒。下面解釋:

  【二七、解曰。金銀重物。以至一鍼一草。不得不與而取。】

  佛法說的不盜,要用最簡單、最明確的解釋,就是『不與而取』。這都是指有主物,這個物有主人的。主人沒有給我們,我們隨便就取了,這就是盜。實在講這個盜戒非常微細,無論這個物品是貴重的或者是賤的,『金銀重物』是貴重的,『一鍼一草』是賤的,都不可以不與取。

  下面第二十八、二十九、三十分別給我們說明不盜的一些禁戒,這是講佛門。

  【二八、若常住物。】

  什麼叫『常住物』?常住就是我們道場裡面所有的,這是常住物。常住物,凡是出家人都有分。要用常住物,應該怎麼用法?從前的方式要做羯磨。羯磨就是我們現在講的開會,大家都同意了,我們就可以取用;大家不同意,那就不能取用。所以我們要用常住物的時候,要得大眾的同意。通常小事情要大眾同意,那是太囉嗦了。尤其是大的寺院叢林,住幾百人幾千人,召集開會那就很瑣碎、很麻煩。於是乎叢林寺院的主席,就是我們今天講的住持,我們圖書館的館長,他就可以代表大眾來處分。當然小事情他就能夠決定,大的事情他也要召集全體來開會。譬如我們道場不動產的處分,這是大事,他一定會召集大眾來開會。平常柴米油鹽、一鍼一草這些小事情,他就可以全權代表大家來決定,這個要知道。

  盜常住物,那個罪過就非常之重,因為結罪不是向一個人結罪,他是向整個僧團結罪。尤其這個道場要是十方道場,那個麻煩就更大了,罪過就最重。但是現在十方道場幾乎沒有了,掛個名說是十方道場,實際上依舊不是十方道場。十方道場,那是任何出家人都可以去掛單的。現在道場出家人去掛單可不容易,這也是時代趨勢。從前的人人心厚道、淳厚,社會有秩序,社會安全,發心出家的都是善心。現在這個社會作姦犯科的太多了,出家人裡面也不整齊,如果來了一個破壞道場的,那這個事情就麻煩了。

  在這個末法時期,佛在經上講得很清楚,魔的子孫都出家了,現比丘相,進入僧團破壞佛法。這是佛當年在世,魔王波旬向佛說:我將來要破壞你的法。佛說:如來正法,任何人沒有辦法破壞。魔說:等到末法時期,你法運衰的時候,我叫我的魔子魔孫統統出家,現比丘相來壞你的佛法。佛聽了之後,一句話不說,流眼淚。「譬如師子蟲,還噬師子肉」,這是波旬的子孫,不是佛的子孫,是來壞佛法的,這是我們要提高警覺心的。所以在現前這個時代要進入僧團的時候,我們不能不小心,不能不謹慎。

  因為現在出家情況跟從前不一樣。從前出家是要經過國家考試的,真的是品德兼優,而且考試是帝王主持,所以從前出家人受到社會的尊重,它有道理。你在一般的德學一定有進士這個程度,還要加上佛法,考試及格,皇帝頒發一個度牒給你,你拿到這個度牒才有資格出家。你跟哪個寺廟哪個法師有緣,說:我想出家。他先問你:你有沒有度牒?有度牒,可以替你剃度;沒有度牒,不可以收,那是犯法的。出家的人帝王肯定承認,你可以做我的老師,你可以代我教化老百姓。所以出家人叫帝王師,受到社會的尊重,皇帝的尊重。在那個時代,出家人犯法,不用世間法律來制裁,僧團裡面用戒律來制裁。

  清朝順治皇帝廢棄度牒制度、考試制度,以後出家人程度就不齊了,有很多犯罪的沒有地方跑,就出家了。現在出家人的素質一落千丈,我們決定不能夠用從前那個標準來衡量。所以現在這個道場不能作為十方道場,是有它的道理,有它歷史淵源的。我們這樣做沒有做錯,人家到我們這裡來掛單,要到我們這裡住幾天,一定要觀察。假如他的來歷不明,我們最好不要收留,古人常講「請神容易送神難」,為了我們道場安全,一定要很慎重,這個要知道。遠來的,招待他吃一餐飯可以,不留他住。住在這個地方的一定有關係,有我們很熟的人介紹,就可以住個幾天。這個事要知道,這個不犯戒。這個時代跟從前那個時代不一樣了,佛法契機契理,機是現前這個環境,一定要知道現前的環境。

  【二九、若信施物。】

  『信施物』,就是信徒們供養常住的。供養常住,還沒有分給大家,這個物是信徒的、是信眾他們的。還沒有分的時候,那是屬於信施物;雖然供養我們,我們分給大家了,那就是底下講的「僧眾物」。

  【三十、若僧眾物。】

  『僧眾物』,已經分給每一人,這是個人的。這些我們統統都要清楚,都要明瞭。底下還有三條,不是屬於僧團的:

  【三一、若官物。】

  『官物』,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屬於國家的、社會的、地方政府的,我們今天講一切公共的設施。公共設施都是人民納稅來設置的。我們舉一個小的例子,像公用電話,公用電話是政府設施,或者市政府做的,或者區公所做的,都是人民所納的稅來做的。這個如果要是盜竊的話,結罪就是跟全市人民結罪,那個罪就很重。凡是公物一定要愛惜,你不愛惜都有罪過,這個一定要知道。

  我們平常講修福,積功累德,從哪裡做?愛護常住物,愛護公物,公家的東西比我們自己的東西還要重要。我們自己的東西搞壞了沒有什麼關係,要曉得公家東西是道場的東西,是十方常住的,我們怎麼能對得起這個十方的出家人。公共設施,我們要是不謹慎不小心把它弄壞了,怎麼對得起全市的市民。你能夠這樣想,自然就生恭敬心,自然就很小心很謹慎,這就是我們修福,就是在積德!

  佛門也常說「地獄門前僧道多」,為什麼出家人那麼容易墮地獄?不知不覺,沒有這個意識,沒有這個概念,常常犯錯!公共設施隨便就損壞了,把公共設施看得很輕,自己的東西看得很重,這叫顛倒,這叫錯誤!一定要機警,一定要惜福。用電話,非不得已,不用。用的時候儘量節省時間,這是你惜福,這是常住物。沒有福報,正法道場有護法神,你的福報享盡了,護法神遷單,你會在這個地方住不住,你會身心不安,我們道場不叫你走,你自己非走不行!什麼力量?護法神在遷單。護法神遷單,這是花報,將來還有果報,麻煩透了!

  我們道場是一個弘法道場,大家將來都有機會到外面弘法,不管是道場請你,還是居士們私人請你,人家接待你,對於人家家裡的東西也要愛惜,像常住物一樣,你才會受到別人的禮敬。要有慈悲,不要找人家麻煩,用人家東西跟用常住東西一樣的仔細,這就對了。這像一個出家人,像一個持戒人。

  我有一次在美國,也是到處弘法去旅行,館長派悟照、悟行這兩個人做我的侍者。這兩個人他們的行持,居士們批評悟照輕福,不知道惜福,老打電話,打國際電話到台灣,拿起電話講半個鐘點、一個鐘點,不像話!將來那個帳單送去,你想人家心裡做何感想?這哪裡像是個出家人?這個人很聰明,反應很快,我跟館長都很欣賞他,館長對於他的離開深感可惜,我們也希望他能留在這個地方,我們真不想讓他離開,護法神遷單!從我們這裡離開的,都不是我跟館長的意思,我們都希望他能老老實實在我們這個僧團裡面好好的修學,會有成就。偏偏不聽,要走,怎麼樣勸他都留不住。所以我跟館長說:不要難過,護法神遷單,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情。不知道惜福,護法神遷單。像這些都在盜戒裡面,你做得太過分了!所以,公家的東西要愛惜。

  【三二、民物。】

  『民物』,這是一般老百姓的東西。剛才講了,我們到居士家裡,接受他們的招待,他們家裡所有的一切物品,我們要跟愛護常住物一樣的愛護,這就對了。

  【三三、一切物。】

  『一切物』,屬鬼神禽獸等物,一般講沒主物。其實不見得沒主,不過我們看不見就是了。舉一個例子,比如樹,樹是鬼神物。戒經裡面講,樹木高度超過一個人的都有鬼神依止在那裡。鬼神,他沒有地方住,就住在樹裡,我們叫他樹神。樹哪有神?就是鬼神依附這個地方住。

  從前出家人在山上搭個茅蓬,就地取材。所以你們要記住,出家人樣樣都要會。不要說這樣不會,好像是表示自己清高,錯了!洗衣服、煮飯、縫縫補補,連蓋房子、搭個茅蓬,從前都是自己幹的。搭茅蓬當然要砍樹作材料。戒經上講,砍樹的前三天要到那裡去祭祀,給他誦經、念咒,告訴他三天之後我要用這個東西做材料,請樹神搬家,讓給我,這就如法。這就是對一切物恭敬。

  樹木花草都有鬼神依附,所以我們對這些東西可以欣賞,不能執著,不能過分的去喜歡它。過分的喜歡,喜歡花的,來生可能就變作花神;喜歡樹的,可能就變作樹神。所以佛教我們對一切萬物都要用一個平常心來看待,不要有嗜好,什麼東西我們用它,不要有嗜好,要能夠捨。凡是喜歡一個東西成了一種嗜好,麻煩就大了!出家人有些喜歡佛像,古董佛像非常有價值的,當作珍寶一樣來收藏,不肯捨棄。來生到哪裡去?佛像又不能生兒育女,佛像裡面有寄生蟲,佛像裡面有老鼠。我們上一次在香港龍華寺的時候,佛像裡面有老鼠窩。你要是過分喜歡它、捨不得它,你將來就變成這一類的。寺廟裡面蟑螂、老鼠從哪來的?都是從前和尚捨不得,留戀這個地方,就變成這些。喜歡書的,書裡面有蛀蟲,就變成蛀蟲了。這都是事實!

  所以我們要把那個喜歡心,一心一意就喜歡阿彌陀佛,喜歡西方極樂世界,這就對了。臨終的時候,哪一個念頭強,哪一個念頭力量大,牽著你先去投胎,先去受生。念佛人不能往生,就是對世法必有貪戀,必有放不下一樁事,那個就是他要命的根源,不能往生的根源。所以樣樣放得下,樣樣可以用,樣樣不執著,丟掉的時候決定不會痛心,那你就得大自在了。這是把禁戒說出來了,下面再說偷盜的行為。

  【三四、或奪取。】

  『奪取』,一般人往往把它看錯了,以為這不是盜,其實這是盜戒。譬如,現在搞建築的簡豐文,昨天他來告訴我:師父,今天晚上我不能來聽經。為什麼?我要去送紅包。是不是甘心情願的?不是的。不是甘心情願的,非送不可,接受的人就是盜戒。可見這個範圍之大!你高高在上,人家有事情求你,不得不送禮,並不是出於甘心情願,都是屬於盜戒。古時候人作官,兩袖清風,決定不收不應該得到的東西。你才曉得盜戒的範圍之廣。凡是不是我甘心情願的,但是不得已非送禮不可的,這個叫奪取,巧取豪奪,你不敢不送來,不敢不巴結。這都是盜戒。

  【三五、或竊取。】

  『竊取』,這是偷偷摸摸的,我們今天所講的竊盜。

  【三六、或詐取。】

  『詐取』,用欺騙的方法得到的,都是屬於偷盜。現在這個社會上很多,做生意賣冒牌的假東西,不誠實,欺騙,屬於這一類的,這都是犯盜戒。

  【三七、乃至偷稅冒渡等。皆為偷盜。】

  所以這個盜戒之微細,很不容易持!有很多信徒受了戒之後來問我:師父,我們現在做生意,不偷稅簡直不能賺錢,大家都偷稅,我們怎麼辦?當然最好是不要受戒。可是不受戒也不應該,那怎麼辦?我不得已,介紹永明延壽大師的辦法。永明延壽大師就是偷竊,偷公家的錢財,幹什麼?放生。不是自己享受,這是替國家修福,替社會修福,這個偷盜是菩薩,這個不是盜賊,他沒有罪過。為什麼?我們國家不信佛法,不知道修福報。社會大眾不懂佛法,不知道修福。我們竊取一點,替社會修福,替國家修福,這是菩薩心,這是永明延壽。這個可以。

  如果偷稅是為自己享受,那你的罪過就大了。因為稅收是人民的,你要向全國人民懺悔,將來還債的時候,全國人民都有分,你要還到什麼時候?這個事情非常麻煩!你偷一個人的,將來還債還一個人,好還!你偷盜全國人的,那個就麻煩了,那個真是很頭痛的事情。所以盜常住物跟盜官府物,盜公共的東西,這個罪過一定墮阿鼻地獄。諸位要是偷的那個對象太多了,偷了一國的人,這個問題非常嚴重!我們必須要知道,必須要了解。

  『冒渡』,後面有解釋。我們翻開第十九面第十二行,「冒渡」就是假冒,這是我們今天社會上常常聽到的仿冒,這是圖利,就是侵犯別人的權益,這個都是屬於偷盜。

  我們明白這個道理,它的範圍非常之廣,非常的細微。真正明瞭之後,他一定會非常珍惜常住物,非常愛惜公共的設施,把常住物、公共設施看作比自己的東西重十倍都不止。這個一定要曉得,這是真正的道理,真正的事實。不管你有沒有受戒,你要犯了統統得罪,而且罪很重。下面舉出犯盜戒的果報:

  【三八、經載一沙彌。盜常住果七枚。一沙彌盜眾僧餅數番。一沙彌盜眾僧石蜜少分。俱墮地獄。】

  這是出在佛經上的,我們看起來很小,後面註解裡面寫得很詳細,你們自己去看。『經載一沙彌,盜常住果七枚』,這個沙彌也算是個好心,盜七枚果供養他的師父。『一沙彌盜眾僧餅數番』,他偷了幾個煎餅。『一沙彌盜眾僧石蜜少分』,石蜜是甘蔗糖,就像我們現在的冰糖,它是一塊一塊的像石頭一樣。『俱墮地獄』,你看就這麼一點點小事情,微不足道,為什麼有這麼重的罪?你要知道,因為這個東西是常住物,是眾僧物,不是一個人。你盜一個人的,沒有那麼重的罪,還債也容易,懺悔也方便。諸位要曉得,常住、眾僧不只是我們這一個僧團,因為僧沒有界限,盡虛空遍法界出家人就是一個僧團,所以那個「破和合僧」的罪重!

  我們今天雖然在形式上,一般出家人進來的時候,我們不收容他,這是一個非常時期,臨時的一個措施。真正好心的真正出家人,我們求之不得,歡迎還來不及。所以我們確實是真正的僧團,確實是十方道場,今天好像是戰亂時期非常時期一個不得已的措施,為了保護我們僧團的安全才這樣作法的,這是正確的。所以這是非常時期,非常手段。但是要記住,我們這個僧團裡的一切設施是通十方,是通法界的,我們跟盡虛空遍法界是一體。你才曉得偷盜一鍼一草的時候,那個罪都是阿鼻地獄。

  假如我們這個道場是私人建立的,是我傳給我的徒弟,傳給我的徒孫,所謂子孫道場,那這個罪過沒這麼重,那就輕。為什麼?你這個道場是一個家庭,是一個家族,不是通十方,不是通三世,這個結罪不一樣。

  現在這個社會裡面,子孫道場很多。我們這個道場不是子孫道場,這個道場是大眾捐獻供養的,不是一個人拿錢的,一個人作主的。台灣一個人的有,他自己家族有錢,他建立一個道場。雖然建一個道場,他也收信徒一切供養,那個裡面的帳不曉得怎麼個算法,我們也不會算,但是一定會算帳的。

  所以十方常住道場是最為珍貴的,諸佛護念,龍天擁護。我們道場感應事跡很多,但是我們不說,我們「會訊」上從來也不寫。為什麼?正法道場,不搞這些。現在很多道場用這些感應誘惑信徒。我們這裡感應,有很多鬼神請求要到我們道場來,這個事情常常有。前年,還是大年初一,上午九點鐘打電話要進入我們道場,我們這裡供了牌位。這個事情我們都沒有發表,都沒有說。你說這個道場不殊勝,為什麼搶著到這兒來?要求到這兒來?館長說:為什麼打電話給我?我說:你是主人,你答應才行。打電話給我,沒有用!一定要找你,你答應他才可以進來。這一類事情很多。你才曉得這個道場確實諸佛護念,龍天擁護。你不要認為那個門是開的,我們這裡不同意,一般鬼神就進不來。要求我們同意答應他,供個牌位,他才可以進來,但是我們不說。一般道場有這麼一些小事情都大肆宣揚,沒有還要造謠生事,他的目的何在?希望信徒都來。凡是這些感應事,我們一字不提,只有少數常常到這兒來的知道,決定不宣揚。大家認真修學,將來都有成就。所以這個註解裡面,自己要好好的看。我們看三十九段:

  【三九、故經云。寧就斷手。不取非財。】

  【四十、噫。可不戒歟。】

  要知道這個裡面的利害,然後你才知道怎樣修福、怎樣惜福、怎樣培福,你才會福慧雙修。你不知道不明瞭,福慧雙修怎麼個修法?真的叫盲修瞎練。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這一段。

  問:「若盜他經卷,計紙墨值犯罪」,好像罪不是很重?前面說「盜僧鬘物者,過殺八萬四千父母等罪」,怎麼差別這麼多?

  答:「盜他經卷」是你一個人的東西,那個罪就很輕。你這一本經多少錢,我只欠你這麼多錢,我還你方便。但是常住物那就不得了了!常住物是什麼?常住是每一個人都有分。譬如說常住這一本經十塊錢,這是常住的,你盜了。常住有多少人?剛才講了,我們這個道場是通十方三世,數不清!你欠每個人十塊錢,你就還不清了。如果這本經是我個人的,你偷去了,你還我十塊錢就完了。輕重就是這樣差別。

  所以常住物是決定不能盜,公共設施不能盜。你要盜公共設施的時候,如果是國家設施的,你跟全國的人結罪;台北市政府設施的,你要向全台北市人結罪,那個就很麻煩,那就重。所以盜一個人的東西很輕,盜常住結罪重。你看那個沙彌盜七枚水果,這有什麼了不起,為什麼還墮地獄?因為那是常住物。盜常住物一鍼一草那個罪都重,個人就很輕,所以不可以盜常住物。這個公共設施決定不能偷,那個結罪都很重。一般人不曉得,不知道這個道理,自以為聰明,造作大罪業,將來果報不堪設想。                                                      圆满~阿弥陀佛~

 

沙彌律要節錄(共 18 集 ) 

地址:http://www.amtb.tw/bt/amtb_jindian.asp?web_choice=26&web_amtb_index=266

  [1994.10 啟講於 美國達拉斯 / 編號: 11-03]

  《沙彌律儀要略》節錄的因緣是便於大家學習。古註雖然詳細周全,但是時間隔得很久,有許多地方跟我們現在實際的生活已經脫節,所以我們的節錄著重在它的精神與原則。然後運用到日常生活當中,這樣對我們的修學才有真正的利益。

                                                                                                                (節錄自【11-03-01】)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