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是这样患上的(可治疗、可预防)

个人日记

    阅读下面文章明白了糖尿病的原因,可治疗、但是更可以预防!文章提供了多种方法-- 岩之松
        糖尿病,几乎所有医生都说:没治——对于病人来说,是一个天大的打击!

    在现代生活中,糖尿病病例正逐渐年轻化(学生患糖尿病的病例正在增多,甚至连5岁的小孩也患上了!)

 

    医学界对糖尿病感到束手无策!

    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由它引起的合并症——各类型病均可能爆发出来!

    为什么糖尿病这么让人头疼?是什么原因让现代人患上这种病?本文从它的病例发展过程、临床特征、类型等方面与各位共同探讨,期待能有抛砖引玉之效。 

   一、西医中糖尿病呈现的特征、类型及预防

    不同类型、不同病期的糖尿病患者可以有轻重不同的症状,轻者可以毫无感觉,重者可以影响生活,可以是典型的症状,也可以是非典型,似乎很难与糖尿病联系在一起的症状。典型的症状是多尿、多饮、多食与体重减轻(三多一少),按发生机制讲是应按这个顺序发生,但也可以仅仅突出某一个症状。

    多尿:不仅指尿的次数增多,而且尿量也增多,24小时可达20多次,尿量可达2~3升以至10升之多。甚至尿的泡沫多,尿渍发白、发粘。多尿是由于血糖升高,超过肾糖阈(8.9~10mmol/l),排入尿中的糖多,于是尿次数与尿量增多。

    多饮:尿多之后使体内的水分减少,当体内水的总量减少1~2%时,即可引起大脑口渴中枢的兴奋而思饮。

  应当指出的是,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明显低于肾糖阈,所以在未出现多尿之前可能就已确诊为糖尿病了。另一方面,老年人肾血管硬化,而使肾糖阈升高,所以血糖很高,而尿中无糖,也不会出现多尿;再者,老年人中枢神经感受性减弱,尽管体内水分丢失明显,而口渴中枢无感觉,也不思饮,这也就是老年人常见、死亡率很高的糖尿病非酮症高渗性昏迷的原因。 

    多食:由于血糖不能进入细胞,不能为细胞利用,则会刺激大脑的饥饿中枢兴奋而多食,使进食后无饱腹感,满足感,于是进食次数和进食量都明显增多。

  应当注意的是在II型糖尿病早期,由于高胰岛素血症的关系,使血糖利用加快,而出现餐前的明显饥饿感,甚至出现低血糖,这往往是II 型糖尿病的首发症状。

  消瘦:由于体内葡萄糖利用减少,脂肪分解增加,蛋白质合成不足,分解加快等,均可引起消瘦,如有多尿症状,体内水分的丢失更会加重消瘦症状。同样,病程时间越长,血糖越高;病情越重,消瘦也就越明显。

  其它症状:

  疲乏无力:由于血糖不能进入细胞,细胞缺乏能量所致。据报告2/3的糖尿病患者有无力的症状,甚至超过消瘦的人数。

  容易感染:糖尿病影响免疫功能,以致抵抗力降低,容易出现皮肤疥肿,呼吸、泌尿胆道系统的各种炎症,且治疗困难。

  皮肤感觉异常:感觉神经障碍引起四肢末梢部位皮肤感觉异常,如蚁走感,麻木,针刺感,瘙痒,尤其女性外阴瘙痒可为首发症状。

  视力障碍:糖尿病可引起眼睛各个部位的合并症,以至出现视力减退、黑朦、失明等。

  性功能障碍:糖尿病引起血管、神经系统病变以及心理障碍等引发男性阳痿,女性性冷漠、月经失调等性功能障碍。

  X综合征:II型糖尿病存在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的情况,故可同时或先后出现高血压、高脂血症、肥胖、冠心病、高血液粘稠度等,这虽不属于糖尿病症状,但有这些情况时,应注意血糖是否升高。

    糖尿病预防4要点 :

  对于糖尿病的预防,我总结了四个要点:

  第一是多懂一点,即对糖尿病的知识多懂一点,对其危害多懂一点,对其防治措施多懂一点。

  第二要少吃一点,就是让摄取的总热量少一点,不只主食要少吃,而且副食,特别是高热量的副食也要少吃。不要认为吃就是福,有时吃也能吃出麻烦来,要适当地吃,科学地吃,有道理地吃,不能胡吃乱吃。

  第三是勤动一点,要经常保持一定的运动量。这样控制了饮食,再加上增强了锻炼,体重就不至于过胖。我们已经知道,肥胖是造成糖尿病的重要因素,不肥胖,得糖尿病的机会就会减少。英国有一句谚语说:“腰带越长寿命越短”。所以控制体重是很重要的一条。

  关于肥胖(身体肥胖的人群,患糖尿病的机率比较高),还有一点必须提醒大家。肥胖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叫做苹果型肥胖,体型像个苹果,是圆的,肚子特别大,四肢则较细,也叫中心性肥胖。这种肥胖者的脂肪都堆积在心脏、胰腺、肝脏和肾脏周围,对身体影响很大,容易得糖尿病、冠心病和高血压。苹果型肥胖在男性较为常见,女性也有。另一种叫做梨型肥胖,脂肪主要堆积在臀部和大腿,这种肥胖对健康的影响稍微小一点。当然还是以不胖为好。如果你有苹果型肥胖,腰围很粗,就更得注意加强身体锻炼。

  第四就是放松一点,这是指心理调节方面的问题。一个好的心态对糖尿病的预防也是有其积极作用的。因为吃得多、锻炼少容易引起血糖升高,各种心理不平衡会进一步加强胰岛抵抗,促使糖尿病的发生。有这种情况,也许你原来还得再过两年才会得糖尿病,只因为一次大的精神刺激,很长时间愁眉不展,可能很快就得糖尿病了。

  这四个要点说起来容易,长期做到就难了。希望大家能切实做到,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

   二、中医解读糖尿病形成的过程

    在谈病之前,先对比一下中西方医学。

    中医,自《黄帝内经》以来,已有上千年的发展历史,它在“调理”病症的过程中,为我们的现代中医学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读者朋友注意:这里用了“调理”一词为啥不用“治疗”,原因就在于中医讲求的是“七分养三分治”,做到从病理形成的“根与本”两方面来调理身体,以达到标本兼治,还人以健康——即现代医学中提到的保健和治疗,而保健是首位的,只有增强了人自身的免疫力,才能消除病症的侵扰。这并不是说西医只治标,相比西医,在西方医学中,他们更重视“营养学”的研究(即保健,就是中医里的“养生”),他们的保健已经普及到了每个国民,每个人都有一身的保健知识,所以,他们生病的机率较小,各种对人体深具副作用的药品虽然是他们发明的,但他们很少应用,(可怕的是:中国人却在大量使用,比如:青霉素这种抗生素药品,西方国家每年使用率只有约5%,而中国人的使用率达到了80%以上。却还有很多中国人认为西医比中医要先进的多;其实这只片面看到西方医学的治病技术先进)。从这点来看,中西医是同源同理的。中医在给人治病同时,仍不忘给患者调理病根;而中国现在的西医医生多数忘却了给病人开一些调理病根的药(这也许是中国在引进西医时把西方的营养学忘了吧,只学了其中之一)。

    关于病症,中医给了明确的定义界限:病非症,症亦非病;症是病的先兆,病是症的综合累积的爆发——就是说,症可以通过调理提高身体的机能来给以消除,把病的根源扼杀在萌芽状态;病是人身体机能减弱,无法抵御外邪(病菌)侵袭而引发身体的脏器官细胞大量杀死,被就必须找医生给治,治病的同时,还得提高人体自身的生理机能(即免疫力),以防病菌再次侵袭肌体。

    言归正传,早在400多年前,祖国的中医学书籍就告诉我们有一种消渴症,临床表现的主要特征是:患者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改革开放前,我们没听说过糖尿病,而现在却出现了,这是现代医学给消渴症的新命名。)可见,糖尿病不是病,是一种症,是大病来临前表现出来的症状,是因为人的内分泌系统紊乱引起的,能够通过调理身体机能来消除的,而非现代医生定义的“没治”。(其实,这些医生把它当病来治,这怎么会治得好呢?因为医院的仪器只检测出你血液里的血糖指标增高,其它脏器管没有被细菌感染或损坏,他们束手无策呀。患者朋友回忆一下:当初医生给你开的药方是不是调理内分泌系统平衡的,或是嘱咐你要如何如何保养,以免引发合并症)

    患者朋友注意了!看看你的糖尿病是怎样来的。

    中医认为:引起消渴症有两大条件!一是:喝酒肥甘过度。解释一下,“肥”指的是高蛋白高脂肪的生活食品;“甘”指的是甜食(包括蔬菜),过度,就是指我们的生活习惯,不能够有规律地摄取食物。这种“过度”行为就引发中医里说的“食火”。二是:情志郁结。情志(只有中医才这样称)它包括人的精神、思想、意识、知觉、运动;郁结就是长时间积压在内心深处,而自己又不愿告知与人,就生闷气,中医中称为“肝火”(俗称“窝火”)。

    在“中焦”(肝脾)处,上述两火聚齐就产生内热,会致使“上焦”(心肺)产生肺热,肺热产生后,人就思饮(中医称为“肺燥津枯”,这里津指唾液),造成“多饮”(即中医里的“上消”),而越饮越解不了渴,这时去看医生,有经验的中医生给患者开出的药方多是解肺热的。然而,普通患者不懂这些病理知识,多把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归咎于天气等,就不去理会它,长时间不理会它,内热进而向下传递到“中焦”(肝脾),伤及胃部,造成中医里说的“胃燥津伤”,继而“脾阴虚耗”,然后现糖尿病的第二大症状“多吃”(即中医里的“中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症状呢?举例说吧,正常人吃一顿饭,胃的消化时间是3—4个小时。如果这时中焦出现燥热(就像在胃的下边架上一个火炉),就会加快食物的消化速度,原来需3—4小时消化的食物现在就用不了3—4个小时,胃就会提早产生饥饿感,于是人就要进食,如此一来,食量或进食频率就会增加。大家都知道,胃消化食物靠的是胃液(又叫草酸),如果食量或进食频率增加,无形中就增加了胃液的分泌量,打乱胃液分泌规律,造成“津伤”。当胃的消化规律紊乱后,进而影响脾脏的正常运转规律,从而造成“脾阴虚耗”。众所周知,人体的胰脏(中医叫脾脏,俗称“连铁”)的主要作用是:在小肠吸收了消化后的糖类(人体造血用的原材料)之后,分泌出胰岛把糖类运化至肾脏再至骨髓内造血。而人们不规律的进食习惯使得胰脏分泌胰岛的规律被打乱(渐渐胰岛消耗多了,后期就分泌少了,出现虚症,糖尿病诊断结果不就是说胰岛少了吗?)如果老是这样,胰脏的负担渐而加重,分泌胰岛的功能就渐渐减退、衰竭(糖尿病重患者胰脏就不能分泌胰岛,要靠注射胰岛素,吃降糖药等方式来刺激甚至直接代替胰脏功能)。

    需要注意的是:“多吃”被人们认为是好事,不是病态的表现,不是有“能吃能喝身体棒”的说法吗?所以,中医称这种现象为“症”而不是“病”。如果一个人老这样多吃多吃(小肠就吸收更多的养分),就会消耗很多(尽管有些人吃得脸放红光,冬天还像过夏天),最终使得“肾阴耗损”,造成“肾不固摄”,出现糖尿病的第三大症状“多尿”(中医里称之为“下消”)。举例说,小肠吸收的养分(5%)和大肠吸收的水分(95%)分别运往两个肾脏,再进入骨髓里,制造成血。如果这时因多吃,就会有充足的养分送往一只肾,而另一只肾就要充足的水分(这就是“多吃多饮”相伴的原因),造出的血就很充盈,在人的外部反映出来就是“身体壮实,满面红光”(特别是一些大老板,这也是糖尿病多发于肥胖的人群的原因),但如果继续多吃多吃,养分就更多,超过人体的需要量时,肾就不会接受了,出现“烧”(如果你能把充足的能量给消耗掉,保持体内供需的平衡,就不会出现这种现象)。随后吸水的一只肾就把水分转运进膀胱,就随尿液排出体外,这时,所有的养分也跟随尿液拍出来了,出现“多尿”。这一尿不打紧,跟着就出现浑身乏力、没劲,上医院一查诊,尿液蛋白四个加号,为什么 ?养分在尿液里,再验血糖,基本血糖十二个左右——然后大夫说“糖尿病”。从此,你就开始快速消瘦,这一个月可以让你减掉三四十斤肉,但之后即使掉肉,速度是大大减缓,大不了三四斤,从此,你就开始吃药,降血糖,走上糖尿病的漫漫征程(这就是糖尿病“三多一少”的形成过程)。不过,中医告诉我们,这是症,不是病,只有痛了难受了才叫病。及早调理身体,解除症状,就不会引发糖尿病综合病。

    糖尿病是有治的,在西医中看来,人的脾脏是没用的,大不了就是点免疫功能,可以切除,这是因为西方人生活食品以肉食(高蛋白食品)为主,主要消化器官是肝脏,脾脏几乎没用上;而中国人生来就以五谷杂粮(低蛋白食品)为主食,主要靠脾胃消化。这就是为什么西医生说:糖尿病没治的原因。大家想想:脾脏没用,怎会有注射胰岛素的疗法呢?

    总之,造成糖尿病的根本原因还在于自己的生活习惯和不懂病理知识,如:饱一顿饿一顿,早一顿晚一顿,饱要吃饿不吃;发现不规律的身体症状没引起重视等等。你看:肺热津枯,胃燥津伤、脾阴虚耗、肾阴耗损,这“枯、伤、耗、损”就是我们自己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出来的。

    所以,世界卫生组织说:世界上有三分之二的人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无知!

    读者朋友,看到这儿,不会再为本文开始的几句话所吓倒吧?只是提请大家注意自己的生活习惯和多学些保健知识,以防疾病;在病来之前,身体出现一些症状不要太大意,别把一辈子的积蓄到头来都捐献给了医院——现在的医院不好惹——因为他不管你有钱没钱,只要把你的钱从你的账号划进他的账号里;也不管你病愈后能活多久;他只管他的手术成功。

    中国人有个“怪癖”——花钱保健,再有钱也没钱;用钱治病,再没钱也有钱——奇哉!怪哉!

    所以,当身体出现症状时,能花一分钱调理身体的话,就决不要等到花两分钱住医“找宰”!

 

 

糖尿病的治疗方法

糖尿病是可以预防的,主要是把好三道防线:

一级预防树立正确的进食观,采取合理的生活方式。糖尿病虽存在一定的遗传因素,但关键是生活因素和环境因素。热量过度摄入、营养过剩、肥胖、缺少运动是发病的重要原因。热量摄入适当,低盐、低糖、低脂、高纤维、维生素充足,是最佳的饮食配伍。

二级预防定期测量血糖,以尽早发现无症状性糖尿病。应该将血糖测定列入中老年常规的体检项目,即使一次正常者,仍要定期测定。凡有糖尿病蛛丝马迹可寻者,如有皮肤感觉异常、性功能减退、视力不佳、多尿、白内障等,更要及时去测定和仔细鉴别,以期尽早诊断,争得早期治疗的可贵时间。

三级预防糖尿病人很容易并发其他慢性病,患者多因并发症而危及生命。因此,要对糖尿病慢性合并症加强监测,做到早期发现,早期预防,而到了晚期,疗效往往不佳。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常可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使病人能长期过上接近正常人的生活。

糖尿病治疗之一:饮食治疗:

民以食为天,人不一定每天都运动,但肯定每天都得吃饭。而饮食对糖尿病又有直接的影响,所以控制饮食对糖尿病治疗十分重要。传统中医认为:消渴多因嗜酒厚味,损伤脾胃,运化失职,消谷耗津,纵欲伤阴而改阴虚燥热发为本病。如《黄帝内经》曰: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素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景岳全书》曰:消渴病,其为病之肇端,皆膏梁肥甘之变,酒色劳伤之过,皆富贵人病之,而贫贱者少有也。指出肥胖者、生活富裕者多患此病,这与现代医学认识糖尿病的病因相一致。血糖的高低因胰岛素的分泌与进食物的多少和种类密切相关,因而饮食疗法是各型糖尿病治疗的基础,无论何种类型的糖尿病,病情轻重或有无并发症、采用何种药物治疗,都应该严格进行和长期坚持饮食控制。

早在50年代以前,中外治疗方案均以低碳水化合物、高脂肪、高蛋白质饮食为主。据临床实践证明,这种饮食结构对糖尿病病人的胰岛功能并无益处,而高脂肪饮食还会加重糖尿病病人的血管病变,高蛋白饮食则会致糖尿病肾病的发生率增高。当前医学专家则提倡高碳水化合物量,降低脂肪比例,控制蛋白质摄入的饮食结构,对改善血糖耐量有较好的效果,饮食疗法的具体内容如下:

1、饮食定时定量:

根据年龄、性别、职业、标准体重[(身长-100×0.9]估计每日所需总热量。男性比女性每天所需热量要高约5%。而年龄大小不同所需热量也有差异,一般是每公斤体重需要热量千卡数为青少年>中年人>老年人>,平均各高5%~10%每公斤体重/日。而不同体力劳动者每天消耗能量也不同。轻体力劳动者每公斤体重每日消耗30~35kcal热量;中等体力劳动者每公斤体重每天消耗35~40kcal热量;重体力劳动者每公斤体重每天需40kcal以上热量。一般来说,孕妇、乳母、营养不良者及消耗性疾病应酌情增加,肥胖者酌减,使病人体重保持正常体重的5%左右,常可使病情得到满意控制。

2、合理调整三大营养素的比例:

饮食中糖、脂肪、蛋白质三大营养素的比例,要合理安排和调整。既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又要满足人体的生理需要。目前,美国糖尿病协会(ADA)主张:糖尿病病人饮食中碳水化合物应占总热量的55%~60%;蛋白质摄入量不应超过每日总热量的15%。以每日每公斤体重0.8~1.2g为宜。发育期的青少年及孕妇、乳母或特殊职业者及其它合并症的病人可酌加至1.5g左右;每日脂肪摄入总量不能超过总热量的30%,以每日每公斤体重0.6~1g为好,如肥胖病人,尤其有血脂过高或有动脉硬化者,脂肪摄入量应视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3、饮食计算及热量计算:

供给机体热能的营养素有3种: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其中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每克可供热能4kcal(1kcal=4.184kj),脂肪每克供热能9kcal(37.74kj)。糖尿病病人可据其劳动强度将每人每天需要的总热量(kcal)按照碳水化合物占69%、蛋白质占15%、脂肪占25%的比例分配,求出各种成分供给的热能,再按每克脂肪产热9kcal,碳水化合物及蛋白质每克产热4千卡换算出供给该病人不同营养成分需要的重量,可一日三餐或四餐。三餐热量分布为早餐1/5,午餐、晚餐各2/5。四餐热量分布为早餐1/7,其余三餐各2/7。例如:一个体重60kg的中等体力劳动者,正常体型的成年糖尿病病人,按每日每公斤体重40kcal的热量计算,一天总热量为2400kcal,按以上比例分配即1440kcal热量来自碳水化合物,360kcal热量来自蛋白质,600kcal来自脂肪。提供这些热量需供给360g碳水化合物,90g蛋白质,66g脂肪。

我们强调通过饮食控制热量的方法,并不是要求糖尿病患者每天一定要机械地去计算,而应在掌握这一计算方法后,每隔一段时间或体重有较大幅度改变时计算一下,制订出下一阶段饮食方案,而少食甜食,油腻的食品,饮食选择既有原则但又要力求多样。

糖尿病治疗之饮水法治疗  (美)F. 巴特曼博士在《水是最好的药》指出:II型糖尿病最好治疗方法就是将每天的摄入水量调整到不少于2加仑(1美加仑=3.785011355034),还要增加盐分的摄取。对于这种糖尿病,由于前列腺素E的的作用,身体虽能产生一些胰岛素,却无法将它们分泌出去。如果我们为身体增加水分,调整饮食和矿物质的摄取量,通常可以扭转这种局面,而身体对于高血糖的需要,将会随之减退。非常的巧合是:齐齐哈尔市的多位糖尿病患者在大量饮用磁化水(每天8-12升),在没有吃任何降糖药物的情况下,血糖已经下降到正常值。只要能够经常喝上健康好水,就可将造成疾病的垃圾润化而排除体外,从而疾病症状慢慢消失。说明:疾病既然有来的路径,也应该有退的渠道!-- 岩之松


    糖尿病治疗之三:药物治疗:

对于那些病情较重的患者,光靠运动,饮食可能无法控制病情。这时就需要配合药物治疗。以下是对一些常用药的介绍。建议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第一、西药:

1、磺脲类:

最早应用的口服降糖药之一,现已发展到第三代,仍是临床上2型糖尿病的一线用药。主要通过刺激胰岛素分泌而发挥作用。餐前半小时服药效果最佳最。

2、双胍类:

口服降糖药中的元老。降糖作用肯定,不诱发低血糖,具有降糖作用以外的心血管保护作用,如调脂、抗小血板凝集等,但对于有严重心、肝、肺、肾功能不良的患者,不推荐使用。为减轻双胍类药物的胃肠副作用,一般建议餐后服用。

3、糖苷酶抑制剂:

通过抑制小肠粘膜上皮细胞表面的糖苷酶,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就像人为的造成少吃多餐),从而降低餐后血糖,故适宜那些单纯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的患者。餐前即服或与第一口饭同服,且膳食中必须含有一定的碳水化合物(如大米、面粉等)时才能发挥效果。

4、噻唑烷二酮:

迄今为止最新的口服降糖药。为胰岛素增敏剂,通过增加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改善胰岛素抵抗而降低血糖,并能改善与胰岛素低抗有关的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该类药物应用过程中须密切注意肝功能。

5、甲基甲胺苯甲酸衍生物:

近年开发的非磺脲类胰岛素促分泌剂,起效快、作用时间短,对餐后血糖有效好效果,故又称为餐时血糖调节剂。进餐前服用。

第二、胰岛素

胰岛素的种类非常繁多,常见的分类方法主要有:

1、根据作用时间分类:

短效胰岛素:即最常用的一种普通胰岛素,为无色透明液体,皮下注射后的起效时间为20~30分钟,作用高峰为2~4小时,持续时间 5~8小时。

中效胰岛素:又叫低精蛋白锌胰岛素,为乳白色浑浊液体,起效时间为1.5~4小时,作用高峰 6~10小时,持续 时间约12~14小时。

长效胰岛素:又叫精蛋白锌胰岛素,也为乳白色浑浊液体,起效时间3~4小时,作用高峰 14~20小时,持续时间约24~36小时。

预混胰岛素:为了适应进一步的需要,进口胰岛素又将其中的短效制剂和中效制剂(RN)进行不同比例的混合,产生作用时间介于两者之间的预混胰岛素。

2、根据来源分类:

牛胰岛素:自牛胰腺提取而来,分子结构有三个氨基酸与人胰岛素不同,疗效稍差,容易发生过敏或胰岛素抵抗。动物胰岛素唯一的优点就是价格便宜。患者可以轻松负担。

猪胰岛素:自猪胰腺提取而来,分子中仅有一个氨基酸与人胰岛素不同,因此疗效比牛胰岛素好,副作用也比牛胰岛素少。目前国产胰岛素多属猪胰岛素。

人胰岛素:人胰岛素并非从人的胰腺提取而来,而是通过基因工程生产,纯度更高,副作用更少,但价格较贵。进口的胰岛素均为人胰岛素。国内日前也渐渐开始具有生产人胰岛素的能力了。

3、根据胰岛素浓度分类:

U-4040单位/毫升。

U-100100单位/毫升,常专用于胰岛素笔。

国内胰岛素均为40单位/毫升,

国外胰岛素则两种都有。患者在用注射器抽取胰岛素之前必需搞清楚自己使用的是哪种浓度胰岛素,否则后果严重。

不同浓度的胰岛素有不同的用途:

U-40用于常规注射。

U-100主要用于胰岛素笔。

糖尿病治疗之四:运动治疗:

运动疗法是依据患者的功能情况和疾病特点,利用体育锻炼防治疾病、增强机体抵抗力,帮助患者战胜疾病,恢复健康的有效方法。运动给身体带来的好处将在下面列举的锻炼法中具体阐述。在 糖尿病的治疗中,运动疗法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对于老年患者、肥胖患者更为重要。祖国医学很早就认识到运动对糖尿病康复的重要性,隋代的《诸病源候论》、唐代的《外台秘要》都记载了消渴病的体育运动疗法。此后,历代医家皆有论述。

到十八世纪中叶,国外的一些著名医学家也开始主张糖尿病患者应做适当的体力活动,并把体力活动、饮食控制、注射胰岛素列为治疗糖尿病的三大法宝。有些轻型糖尿病患者只坚持体育锻炼并结合用饮食控制即能达到康复。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