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科举制的复活
手机日志
老话说:士、农、工、商,起先是管仲把百姓分成这四类,只不过这里面的“士”指军士,注意,这个是分类,而不是分级。
分级是后来的事儿,儒家搞的玩意,目的很简单,就是把人分成三六九等,然后分等对待,所以,在孔子的字典里没有“平等”二字,所有的理论,包括“仁义礼智信孝廉耻”都是建立在分等级的基础上。所以,受欢迎,受统治者欢迎。
而经过几千年的不断浸淫,我们都已经很习惯这样了,独立,对等的概念是没有市场的,甚至根本骨子里就没有,甚至排斥。从一出生,自然而然的就把自己和别人分个高低上下。比如拼钱、拼色、拼爹。所以我们才会如此的重视奥运会。
这是统治者和老爷们乐于看到的。
好多的学者都在研究,为什么没有在中国产生工业革命,为什么在中国没有出现西方式的民主,连篇累牍的研究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然后得出各种各样的结论,最后还是发现,李约瑟说的对,说到我们骨子里了,他说中国在几千年里一直是领先世界的,只是百年以来才落后的。皆大欢喜,这个是典型的用中国人喜欢的思维方式来解读中国。其实,先不要看规律和现象,那是西方统计学那一套,因为,在中国, 政府和人民的关系是不对等的,所有的一切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
如果把中国几千年以来,政府和人民的关系捋一捋,就会得出一些结论。
例如有两个词叫做“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还有两个词:“无产阶级”和“有产阶级”。先把这四个两两相对的词弄明白,或许一切就能明白了。
怎么弄明白,就得先看看这几个词是怎么来的,如果不存在统治就谈不上被统治,如果在心目中不把是否“有产”当做一个衡量标准,就不会有“有产”和“无产”,有点绕,慢慢捋,就会豁然开朗。说明白一点,就是骨子里就存在着分别,才会有这样的分类。
所谓“统治”就是“权力”,所谓“有产”就是“资源”,谁是占有者的问题。
如果对权力和资源没有兴趣的话,就谈不到有和无了。可惜的是,中国人对权力和资产看得太重了,骨子里的,所以,这才是根本。
在中国,人分为两种,一种是兵,一种是民,炎黄时期,兵不是老百姓能当的,就如西方的斯巴达一样,都是贵族的专利,百姓是战争的争夺对象,而不是参与者。 战争是一种君子行为,是摆在台面上的,纯粹的肌肉对抗,周推翻商也就是几个小时的事儿,没有如封神榜一样的跌宕起伏。直到战国时期,百姓才真正成为战争的主体,变成了全民皆战。
商鞅在中国历史上的评价众说纷纭,但是,最起码有一点是得到公认的,就是打破了贵族的世袭制,百姓也可以依靠军功成为贵族。这是他被车裂的最主要原因,因为他把院子给拆了,这是院子里的人绝对不允许的。
院子很重要,因为院子里的人要管着院子外面的人。
怎么管,是个问题,还有,谁能进到院子里,也是一个问题。
那么,就先看看院子外面有什么人了,大概分,五类,兵、士、农、工、商 ,这个“兵”不是固定不变的,其它四种都可以变成兵,商鞅把兵请到院子里来是不对的,所以他死了,但是,这个制度留下来了,因为战争的需要,一旦没有了战争,“兵”就成了问题,一个大问题,甚至是麻烦。
一、关于兵
“养兵”最是麻烦,没有不行,多了养不起,不管容易造反,没有兵,老百姓造反,所以头疼。
秦始皇的办法很简单,两样,一个是把天下的兵器都收了,这个管用,因为秦国就是靠先进的武器称霸统一的,一个就是不让兵闲着,修长城,修陵墓,修高速,修宫殿。秦始皇不是傻子,一个人住不了那么多屋子,再奢侈也不是这样的,他的目的就是为了束缚那些可以成为“兵”的,当然这法子是需要基础的,就是强大的经济基础,可惜的是,秦朝经过连年的战争,没有这个基础了,所以,秦二世才亡。项羽和刘邦起义的时候是很可怜的,连像样的武器都没有,项羽靠八千子弟兵就横扫天下,不是他厉害,是没有遇到对手,因为秦朝的兵都去修这修哪了。秦亡,源于用兵。
刘邦是根本就没有办法,因为他这个皇帝相当于被推举出来的,其他的王虽然都是他封的,可是人家手里都有兵,这个兵并不归他管,所以,没办法,老头的皇帝当的也不安生,到处的征讨。征讨完之后,也没啥好办法,就只好学学老祖宗了,把土地和人都分给自己家的儿子侄子,也算个没办法的办法,实践表明,这个办法不灵。
因为,亭长都能当皇帝,得了天下姓刘,我姓刘的就更有资格当皇帝了。
到了景帝的时候,还是有人反了,武帝的时候,还是有人反了。
还好的是,到武帝时期,由于他爹和他爹的爹留下的资产多,所以,武帝才敢削藩推恩,得以完成就是有强大的经济支撑。分封诸王的目的不是为了让自家的人过的滋润,而是为了保住政权。中央想集权,但是没有能力,只得让地方来管理地方,一旦国家有能力了,自然就是地方不造反,也早晚是要挨收拾的。
管不了了才让你管,管得了还让你管就是傻子了,千万弄清这个关系。
所以,西汉自武帝开始,院子外面没有兵了, 但是院子里不是总能养得了的,于是,经济就会出现问题,武帝有办法,用了一个桑弘羊,解决问题,可惜,后来的皇帝们没这个头脑,没转开这个弯,于是,经济问题就来了。当然,一旦经济出现问题,最倒霉的就该是老百姓了,于是,王莽就闪亮登场了。
必须承认,王莽看到了问题所在,于是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改革,这是中国历史上仅有的两次半由国家最高领导亲自设计的改革,第二次是邓小平。半次是毛泽东。
不同的是,邓小平在经济上成功了,政治上待议,毛泽东是政治上成功了,经济上失败了,而王莽是政治和经济都失败了,失败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兵没有掌握在手里,这就是是书生之见。而邓和毛的成功都得益于对“兵”的掌握。
西汉末年地方的州牧掌握了兵,是因为他们首先掌握了钱,这种现象到东汉末年又一次呈现,袁绍就是地方军队的代表,还有董卓和吕布,最后剩下的魏蜀吴三家,对兵的态度上,显然曹操要技高一筹,虽然他的经济基础不算强大,但是他良好的学习了汉武帝的屯兵制,所以,在养兵的问题上,既将兵掌控在中央,又避免了养兵对财政上的负担。于是,接班的晋才成了最大的赢家。
南北朝时期,都没有解决好这个问题,前秦的苻坚有这个能力统一天下,但是,他的军团显然是个大杂烩,人多山头也多,所以淝水之战,一败涂地。
杨坚有自己的山头,有关系有能力,所以得了天下,败在隋炀帝手里,不完全是隋炀帝的所谓骄奢暴政,其实是经济的崩溃,源于帝国的经济支撑不了大量的用兵。
唐,自太宗至玄宗,最大的变化就是兵权的下移,使得出现了安史之乱,唐的繁荣得益于国家卸掉了养兵的负担,不过玄宗显然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太宗处理的明白,太宗虽然将养兵的财政负担转嫁到了地方乃至以兵养兵,府兵制的特点就是兵权牢牢的掌握在中央,而玄宗扔的太干脆,直接把兵权都扔给了地方节度使手里,还是异族手里,这是盛唐转衰的重要原因。玄宗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虽然后来的皇帝们在政治和经济制度没有大的改变,却一直萎靡不振的原因,即源于中央已经没有能力将兵权收回了,除非出现第二个汉武帝,但是这个概率很低,甚至低于中五百万。
晚唐,五代,就是一群手里有兵的在互相的打来打去,毫无技术含量而言。
宋,从太祖赵匡胤开始,就没弄明白,不是宋的兵不强,也不是将不猛。而是根本就没归扯明白,地方没兵,全在中央,常年的兵就近二百万,全靠中央的财政,好在宋时期的经济搞得非常好,放得开,所以初期还不至于有太多的问题,宋的兵很享福的,待遇高,地位高,战斗力也不错,就是没有将帅,就像双打,俩人上场前才认识,这球还打个球。
所以,宋一朝对外不行但也没太不行,不过,对内好像没什么起义造反之类的能成大事,宋江不也是被招安了。
顺便说一句,宋的赈灾方式比较特别,老百姓招灾了,不是发救济粮,而是让他们当兵,或者是去搞基本建设,这个理念是非常先进的,值得学习一下。
元强大不用说,管理制度也很好,现在的“省”就是元朝的发明,政权是很稳固的,管理的也很通畅,就是兵的负担过于沉重,又没有良好对应的经济制度,百姓的造反就是没有饭吃,这个和水浒这108个闲着没事,不愁吃不愁穿就是要造反的完全不一样,所以,水浒的造反是精神层面的,有着美好的理想,但是缺乏远大的目标。水浒的失败是注定的,因为他们的源动力不足,造反不是为了吃饭,而是为了活的更加滋润。
而朱元璋的成功也是注定的,因为他将百姓的要活命的简单述求转化为远大的理想追求,于是,他成功了。
朱元璋也比较挠头,在兵的问题上,分封是不得已而为之,让儿子替老子管,天经地义,可是,就是没想到儿子造了他孙子的反。朱棣造反是因为他手里有兵,他侄子朱允炆要收回去,事实上也已经收回去了,所以,朱棣造反的时候很可怜,手底下没有兵,现弄,但凡朱允炆手下有一个像样的统帅,不费多大劲就能收拾朱棣,可惜没有。
明对兵的态度也是矛盾的,地方不能有兵,中央养活不了,最后还得走以兵养兵的老路上来,成立的卫所制度就是为了解决当兵吃饭的问题,然后这个问题就开始变质,由职业变成了世袭,变成了终身的职业,其战斗力可想而知,在大清面前还能坚挺,得益于地方总兵的能力,比如袁宗焕和吴三桂。但是经济的崩溃如洪水是没有能力抵抗的,大顺军在李自成的带领下,风卷残云的就逼着崇祯上吊了。
历史的定论是因为吴三桂的叛清,导致的大顺军的灭亡,这个也对,不过显然是高估了吴的实力和作用,大清入关不过是时间问题,吴充其量就是个催化剂。
清的统治团体论智商,应该和赵宋子孙差不离,相差的因素也一样,宋太祖是“杯酒释兵权”,清是根本就没放过权,当兵是旗人的权利,就连吴三桂老实的呆在云南,不过就是得瑟点,也容不下,急赤白咧的削藩,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历史证明,吴三桂造反的八年对清政府是有好处的。清朝的兵不多,财政压力不大,因为制度的完善,地方上没有任何能力造反,百姓也习惯了诸如剪掉头发的歧视,经济的发展怎样先不说,百姓有的饭吃是真的,所以清活了200多年。
曾国藩的发家,是因为太平天国,清的八旗兵不行事了,道光不得不把兵权交给汉人,咸丰也是今个表扬,明个给脸色的对待,原因就一个:害怕!要说不怕的,还得是慈禧,手段老到,其实简单,就是牵制,用左宗棠,李鸿章来分权制约。不过这个办法可以用一时,不能用一世,时间长就出事,地方逐渐做大就是后遗症,所以,敢于用的人全是目光短浅的人,慈禧就是,清亡,亡在慈禧,其原因就在于此,清朝的灭亡,就是一个原因,手里没兵,地方有兵。以至于后来居然想用义和团来对付洋人,实话说,这个有点胡扯。这个和什么八国联军,也就有几毛钱的关系。别犯中国人的老毛病,出点事,先往别人身上找毛病。
所以,养兵最难,解放后也面对这样一个困难,于是,出现了生产建设兵团,和平时期建设,战时为兵,愿望美好,只适用于一个阶段,时间长了,就兵不是兵,农不是农了,这是个问题,现在就面临,兵权不能放,但是需要钱,改革开放后的大裁军,不是为了表明和平,完全是财政的压力,都有强兵的美好愿望,但是不能与民争利,这是根本。现在做的很好。
苏联的解体,制度不是根本原因,腐败是其一,最主要的是军备竞赛,经济的崩溃。美国的大招,这个大招现在用在中国身上,希望不要上当。美国的强大在于它可以用纸(美元)换来任何东西,所以,发展军备成为他的经济发展动力,这个其他国家没有办法学,做不到。也就是说,给他钱是在养猫,让他变得不会抓耗子,失去根本的能力之后,再说,终极目的只有一个,动摇美元的地位,改变世界的金融秩序,然后,对美国,不必动手,蝴蝶扇扇翅膀就齐活。
兵是一个难题,都在解,都没有解好,此其一。即:养兵与政权之间的关系。
二、关于农
如果说人人都喜欢把一生都寄托在土地上,那是陶渊明的臆想,那个农民都想脱离土地,所以,个人的美好愿望和政府是矛盾的,因为,自古自今,没有一个政权希望农民离开土地,所以就会千方百计的把农民按在土地上,然后在踏上千万只脚。男耕女织不是人民的美好愿望,人民的愿望是共产主义社会,这个不过是政权的管理愿望,所以,从春秋战国开始,就已经产生了束缚农民的管理模式,大概来说,一个是郡县制,一个是户籍制。商鞅是代表,集大成者,其它的诸侯都在做,包括管仲,不过没有商鞅来得具体,干的透彻。用强权要求人们老实的种地,最绝的就是不允许粮食的买卖,不种就没粮。这两个制度不必说,现在还在执行,其作用身临其境。
男的只能种地,女的只能织布,就是这样,然后人口增加,地没有来源,于是再分配,不断的循环,但是人们一直是依附在土地上,除了提高粮食的单位产量,没有人会考虑降低人工,因为人多。家家都织布,自家够穿,还有剩余,况且这种剩余的成本非常低廉,半业余的产出,人工费完全可以忽略不计,所以,在没有足够的利润时,大规模生产是不会出现的。剩余的流通市场不大,除了皇家之外,还有不到10%的城市需求,这个需求很容易的就满足了,何必再扩大规模,这就是没有产生所谓的现代科学的原因,因为,科学技术产生的最根本源动力是人力资源的匮乏和物资需求的刚性巨大二者的双重推动。而在中国,政权的引导下,人们对于周围的用品,比如房屋、家具、和布匹,其述求不是量,而是质。所以才会有如此灿烂的艺术。
所以,历朝历代,农民管理的都很好,就宋朝稍微差一点。其绝招,就是控制人员的流通,严格控制,在没有什么工业革命出现之前是可以做到,因为离开土地的选择只有兵工商,工和农没啥区别,商还是不断的挨收拾,门槛也高,当兵有要求,不是随便就当的,还有一个和兵类似,就是匪,但危险系数太高,一般人做不来。
所以,院子里面的可以做的很好。把农死死的按在院子外面,老实的种地。
现在很难,农民工对城市是一个冲击,力道相当于流星撞地球,而且持续不断,因为,农民一旦条件允许脱离土地,进入城市,是一种零成本进入,因为原本在家的时候就能活着,不过活的不太滋润,进城也不过是只有个人成本,所以,这不是竞争,是掠夺。
这是个难题。
三、关于商
中国人经商历史悠久,据说商朝就是一群发家的商人。几千年来,商人在社会上没有什么地位,现在仍然如此,对他们最浅显的认识是不劳而获,因为,在中国人的朴素思维中,体力劳动所得是光荣的,脑力劳动所得是可耻的,所以,商人没有可以得到尊重的资本,所以,从商鞅变法开始,一直到现在,对待商人,就两招,一招是舆论地位,往最低了说。第二招,就是国有专营,从最早的盐铁专营,到近代的计划经济,都是剥夺商的利益,历史上所有的改革,计划经济都是重点,最著名的商鞅和王安石都是坚定的计划经济主导者,虽然他俩都失败了,但是改革都成功了。“计划”是个好东西,但是要看怎么用,是用“计划”来管理,还是用“计划”来推动,这是关键,我们没有做好,是因为我们强调的是管理,就是在院子里管着院子外面的,骨子里就认为院子外面的就得管,不管不行,所以管死了。而美国,也是“计划”,但是是用计划来推动,院子里和院子外面是一样的,所以,推动的很好。
四、关于士
“士”有好多意义,士大夫也是“士”,不过这个“士”是院子里面的,不论。论院子外面的,这个“士”就是读书人。
读书人很讨厌,几千年来院子里的人都这么认为,因为好像是读书人掌握了话语权,有思想,这就很危险,战国就是例子,因为乱,所以百家才能争鸣,“不乱不鸣”,稍了解一点历史的都能理解,战国乱,很争鸣,魏晋乱,很灿烂。民国乱,大师倍出。说明啥,乱是没人管,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不乱,齐放就容易把院子弄乱,所以,院子修整的很好的时候,种月季还是牡丹是有规定的,这是院子里的人要做的第三等大事。
秦始皇很讨厌读书人,坑杀的不是儒家自己,后世的儒家为了往自己脸上贴金,显得悲壮才弄出个焚书坑儒,那是胡扯,因为,在秦始皇的眼里,儒家就是个小蚂蚁,甚至连小蚂蚁都算不上,是后世儒家自己抬高自己。秦始皇是不允许百家争鸣,是把百家都按住,别瞎嘞嘞,都闭嘴。因为这是一帮就会乱嚼舌根的。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往后,刘邦最看不上的也是读书人,凡是读书人来,刘邦是没有正眼看的,顺便说,萧何和张良都不是读书人。
汉武帝对读书人也是讨厌的,但是表现的不是很明显,尊儒也没有后世形容的多么轰轰烈烈,其出发点不过就是让大家都闭嘴,别争鸣,争鸣乱套,也不能不让说,那就只说一种,选来选去还是儒家没有威胁,本来儒家就含有溜须院子里的意味,所以,把溜须的摘出来用一用,实验的结果,很好用,于是,就用了2000多年。
那么,读书人读书干嘛,提高个人修养,也有,很多,不过那是上九流的人物,叫“隐士”,不出世的,这个是最高的境界,没多少,大部分人都是为了要挤进那个院子,进院子有两个办法,一个是敲门,人家开门让你进去,一个是砸门,把门砸开闯进去。院子里的人当然不愿意让人把门砸了,所以就得开一个门缝,让外面的人挤进来,这个门缝在秦汉时期叫“征辟”,魏晋叫“九品中正制”,不过这俩办法都不好,因为院子外面的人不满意,容易作弊。所以,隋朝发明了一个办法叫“科举制”。
科举制的出台,院子里的人很兴奋,因为,这个制度就是一个标准,合格了就能进入院子,况且这个标准是院子里的人制定的,于是,院子外面的人尽管觉得这个标准不太合理,却只能接受,因为只要经过认真的读好儒家的那些个就能挤进院子里,这个显然要比砸门要保险和体面得多,于是,大伙就没什么意见了。机会平等嘛,老实的排队,老实的读书,读标准要求的书。
然后院子里面情况就发生了改变,因为,在院子外面的读书人已经主动的积极的按照儒家的要溜须要服从要忠君的标准要求,自己先修炼成功了,院子里面的人几乎没费什么劲,即不需要谆谆教导,也不需要循循善诱,这些读书人就个保个的又红又专了,于是,不管是哪一个进院子里,都一个模子里出来的,都是为院子来添砖加瓦的。这就是为啥宋朝的皇帝能成为艺术家,明朝的皇帝可以当木匠,将军,专心修道。而国家机器还能正常运转的原因。
这样好的一个制度,到了1905年取缔了,这是康梁们只看到了科举制的弊,而没看到科举制的益,对院子里的益。梁启超是一位理想主义者,取消科举,天下就足以大乱,因为读书人懵了,没了方向和目标,所以,就只好乱学了,于是,民国就争鸣出了许多的大家。懵了不要紧,主要是学了文武艺,是要“卖与帝王家”的,没标准了,咋卖,是个问题了,院子里的人也懵了,咋买?也是个问题。于是,一下子就都懵了快一百年。
分级是后来的事儿,儒家搞的玩意,目的很简单,就是把人分成三六九等,然后分等对待,所以,在孔子的字典里没有“平等”二字,所有的理论,包括“仁义礼智信孝廉耻”都是建立在分等级的基础上。所以,受欢迎,受统治者欢迎。
而经过几千年的不断浸淫,我们都已经很习惯这样了,独立,对等的概念是没有市场的,甚至根本骨子里就没有,甚至排斥。从一出生,自然而然的就把自己和别人分个高低上下。比如拼钱、拼色、拼爹。所以我们才会如此的重视奥运会。
这是统治者和老爷们乐于看到的。
好多的学者都在研究,为什么没有在中国产生工业革命,为什么在中国没有出现西方式的民主,连篇累牍的研究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然后得出各种各样的结论,最后还是发现,李约瑟说的对,说到我们骨子里了,他说中国在几千年里一直是领先世界的,只是百年以来才落后的。皆大欢喜,这个是典型的用中国人喜欢的思维方式来解读中国。其实,先不要看规律和现象,那是西方统计学那一套,因为,在中国, 政府和人民的关系是不对等的,所有的一切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
如果把中国几千年以来,政府和人民的关系捋一捋,就会得出一些结论。
例如有两个词叫做“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还有两个词:“无产阶级”和“有产阶级”。先把这四个两两相对的词弄明白,或许一切就能明白了。
怎么弄明白,就得先看看这几个词是怎么来的,如果不存在统治就谈不上被统治,如果在心目中不把是否“有产”当做一个衡量标准,就不会有“有产”和“无产”,有点绕,慢慢捋,就会豁然开朗。说明白一点,就是骨子里就存在着分别,才会有这样的分类。
所谓“统治”就是“权力”,所谓“有产”就是“资源”,谁是占有者的问题。
如果对权力和资源没有兴趣的话,就谈不到有和无了。可惜的是,中国人对权力和资产看得太重了,骨子里的,所以,这才是根本。
在中国,人分为两种,一种是兵,一种是民,炎黄时期,兵不是老百姓能当的,就如西方的斯巴达一样,都是贵族的专利,百姓是战争的争夺对象,而不是参与者。 战争是一种君子行为,是摆在台面上的,纯粹的肌肉对抗,周推翻商也就是几个小时的事儿,没有如封神榜一样的跌宕起伏。直到战国时期,百姓才真正成为战争的主体,变成了全民皆战。
商鞅在中国历史上的评价众说纷纭,但是,最起码有一点是得到公认的,就是打破了贵族的世袭制,百姓也可以依靠军功成为贵族。这是他被车裂的最主要原因,因为他把院子给拆了,这是院子里的人绝对不允许的。
院子很重要,因为院子里的人要管着院子外面的人。
怎么管,是个问题,还有,谁能进到院子里,也是一个问题。
那么,就先看看院子外面有什么人了,大概分,五类,兵、士、农、工、商 ,这个“兵”不是固定不变的,其它四种都可以变成兵,商鞅把兵请到院子里来是不对的,所以他死了,但是,这个制度留下来了,因为战争的需要,一旦没有了战争,“兵”就成了问题,一个大问题,甚至是麻烦。
一、关于兵
“养兵”最是麻烦,没有不行,多了养不起,不管容易造反,没有兵,老百姓造反,所以头疼。
秦始皇的办法很简单,两样,一个是把天下的兵器都收了,这个管用,因为秦国就是靠先进的武器称霸统一的,一个就是不让兵闲着,修长城,修陵墓,修高速,修宫殿。秦始皇不是傻子,一个人住不了那么多屋子,再奢侈也不是这样的,他的目的就是为了束缚那些可以成为“兵”的,当然这法子是需要基础的,就是强大的经济基础,可惜的是,秦朝经过连年的战争,没有这个基础了,所以,秦二世才亡。项羽和刘邦起义的时候是很可怜的,连像样的武器都没有,项羽靠八千子弟兵就横扫天下,不是他厉害,是没有遇到对手,因为秦朝的兵都去修这修哪了。秦亡,源于用兵。
刘邦是根本就没有办法,因为他这个皇帝相当于被推举出来的,其他的王虽然都是他封的,可是人家手里都有兵,这个兵并不归他管,所以,没办法,老头的皇帝当的也不安生,到处的征讨。征讨完之后,也没啥好办法,就只好学学老祖宗了,把土地和人都分给自己家的儿子侄子,也算个没办法的办法,实践表明,这个办法不灵。
因为,亭长都能当皇帝,得了天下姓刘,我姓刘的就更有资格当皇帝了。
到了景帝的时候,还是有人反了,武帝的时候,还是有人反了。
还好的是,到武帝时期,由于他爹和他爹的爹留下的资产多,所以,武帝才敢削藩推恩,得以完成就是有强大的经济支撑。分封诸王的目的不是为了让自家的人过的滋润,而是为了保住政权。中央想集权,但是没有能力,只得让地方来管理地方,一旦国家有能力了,自然就是地方不造反,也早晚是要挨收拾的。
管不了了才让你管,管得了还让你管就是傻子了,千万弄清这个关系。
所以,西汉自武帝开始,院子外面没有兵了, 但是院子里不是总能养得了的,于是,经济就会出现问题,武帝有办法,用了一个桑弘羊,解决问题,可惜,后来的皇帝们没这个头脑,没转开这个弯,于是,经济问题就来了。当然,一旦经济出现问题,最倒霉的就该是老百姓了,于是,王莽就闪亮登场了。
必须承认,王莽看到了问题所在,于是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改革,这是中国历史上仅有的两次半由国家最高领导亲自设计的改革,第二次是邓小平。半次是毛泽东。
不同的是,邓小平在经济上成功了,政治上待议,毛泽东是政治上成功了,经济上失败了,而王莽是政治和经济都失败了,失败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兵没有掌握在手里,这就是是书生之见。而邓和毛的成功都得益于对“兵”的掌握。
西汉末年地方的州牧掌握了兵,是因为他们首先掌握了钱,这种现象到东汉末年又一次呈现,袁绍就是地方军队的代表,还有董卓和吕布,最后剩下的魏蜀吴三家,对兵的态度上,显然曹操要技高一筹,虽然他的经济基础不算强大,但是他良好的学习了汉武帝的屯兵制,所以,在养兵的问题上,既将兵掌控在中央,又避免了养兵对财政上的负担。于是,接班的晋才成了最大的赢家。
南北朝时期,都没有解决好这个问题,前秦的苻坚有这个能力统一天下,但是,他的军团显然是个大杂烩,人多山头也多,所以淝水之战,一败涂地。
杨坚有自己的山头,有关系有能力,所以得了天下,败在隋炀帝手里,不完全是隋炀帝的所谓骄奢暴政,其实是经济的崩溃,源于帝国的经济支撑不了大量的用兵。
唐,自太宗至玄宗,最大的变化就是兵权的下移,使得出现了安史之乱,唐的繁荣得益于国家卸掉了养兵的负担,不过玄宗显然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太宗处理的明白,太宗虽然将养兵的财政负担转嫁到了地方乃至以兵养兵,府兵制的特点就是兵权牢牢的掌握在中央,而玄宗扔的太干脆,直接把兵权都扔给了地方节度使手里,还是异族手里,这是盛唐转衰的重要原因。玄宗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虽然后来的皇帝们在政治和经济制度没有大的改变,却一直萎靡不振的原因,即源于中央已经没有能力将兵权收回了,除非出现第二个汉武帝,但是这个概率很低,甚至低于中五百万。
晚唐,五代,就是一群手里有兵的在互相的打来打去,毫无技术含量而言。
宋,从太祖赵匡胤开始,就没弄明白,不是宋的兵不强,也不是将不猛。而是根本就没归扯明白,地方没兵,全在中央,常年的兵就近二百万,全靠中央的财政,好在宋时期的经济搞得非常好,放得开,所以初期还不至于有太多的问题,宋的兵很享福的,待遇高,地位高,战斗力也不错,就是没有将帅,就像双打,俩人上场前才认识,这球还打个球。
所以,宋一朝对外不行但也没太不行,不过,对内好像没什么起义造反之类的能成大事,宋江不也是被招安了。
顺便说一句,宋的赈灾方式比较特别,老百姓招灾了,不是发救济粮,而是让他们当兵,或者是去搞基本建设,这个理念是非常先进的,值得学习一下。
元强大不用说,管理制度也很好,现在的“省”就是元朝的发明,政权是很稳固的,管理的也很通畅,就是兵的负担过于沉重,又没有良好对应的经济制度,百姓的造反就是没有饭吃,这个和水浒这108个闲着没事,不愁吃不愁穿就是要造反的完全不一样,所以,水浒的造反是精神层面的,有着美好的理想,但是缺乏远大的目标。水浒的失败是注定的,因为他们的源动力不足,造反不是为了吃饭,而是为了活的更加滋润。
而朱元璋的成功也是注定的,因为他将百姓的要活命的简单述求转化为远大的理想追求,于是,他成功了。
朱元璋也比较挠头,在兵的问题上,分封是不得已而为之,让儿子替老子管,天经地义,可是,就是没想到儿子造了他孙子的反。朱棣造反是因为他手里有兵,他侄子朱允炆要收回去,事实上也已经收回去了,所以,朱棣造反的时候很可怜,手底下没有兵,现弄,但凡朱允炆手下有一个像样的统帅,不费多大劲就能收拾朱棣,可惜没有。
明对兵的态度也是矛盾的,地方不能有兵,中央养活不了,最后还得走以兵养兵的老路上来,成立的卫所制度就是为了解决当兵吃饭的问题,然后这个问题就开始变质,由职业变成了世袭,变成了终身的职业,其战斗力可想而知,在大清面前还能坚挺,得益于地方总兵的能力,比如袁宗焕和吴三桂。但是经济的崩溃如洪水是没有能力抵抗的,大顺军在李自成的带领下,风卷残云的就逼着崇祯上吊了。
历史的定论是因为吴三桂的叛清,导致的大顺军的灭亡,这个也对,不过显然是高估了吴的实力和作用,大清入关不过是时间问题,吴充其量就是个催化剂。
清的统治团体论智商,应该和赵宋子孙差不离,相差的因素也一样,宋太祖是“杯酒释兵权”,清是根本就没放过权,当兵是旗人的权利,就连吴三桂老实的呆在云南,不过就是得瑟点,也容不下,急赤白咧的削藩,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历史证明,吴三桂造反的八年对清政府是有好处的。清朝的兵不多,财政压力不大,因为制度的完善,地方上没有任何能力造反,百姓也习惯了诸如剪掉头发的歧视,经济的发展怎样先不说,百姓有的饭吃是真的,所以清活了200多年。
曾国藩的发家,是因为太平天国,清的八旗兵不行事了,道光不得不把兵权交给汉人,咸丰也是今个表扬,明个给脸色的对待,原因就一个:害怕!要说不怕的,还得是慈禧,手段老到,其实简单,就是牵制,用左宗棠,李鸿章来分权制约。不过这个办法可以用一时,不能用一世,时间长就出事,地方逐渐做大就是后遗症,所以,敢于用的人全是目光短浅的人,慈禧就是,清亡,亡在慈禧,其原因就在于此,清朝的灭亡,就是一个原因,手里没兵,地方有兵。以至于后来居然想用义和团来对付洋人,实话说,这个有点胡扯。这个和什么八国联军,也就有几毛钱的关系。别犯中国人的老毛病,出点事,先往别人身上找毛病。
所以,养兵最难,解放后也面对这样一个困难,于是,出现了生产建设兵团,和平时期建设,战时为兵,愿望美好,只适用于一个阶段,时间长了,就兵不是兵,农不是农了,这是个问题,现在就面临,兵权不能放,但是需要钱,改革开放后的大裁军,不是为了表明和平,完全是财政的压力,都有强兵的美好愿望,但是不能与民争利,这是根本。现在做的很好。
苏联的解体,制度不是根本原因,腐败是其一,最主要的是军备竞赛,经济的崩溃。美国的大招,这个大招现在用在中国身上,希望不要上当。美国的强大在于它可以用纸(美元)换来任何东西,所以,发展军备成为他的经济发展动力,这个其他国家没有办法学,做不到。也就是说,给他钱是在养猫,让他变得不会抓耗子,失去根本的能力之后,再说,终极目的只有一个,动摇美元的地位,改变世界的金融秩序,然后,对美国,不必动手,蝴蝶扇扇翅膀就齐活。
兵是一个难题,都在解,都没有解好,此其一。即:养兵与政权之间的关系。
二、关于农
如果说人人都喜欢把一生都寄托在土地上,那是陶渊明的臆想,那个农民都想脱离土地,所以,个人的美好愿望和政府是矛盾的,因为,自古自今,没有一个政权希望农民离开土地,所以就会千方百计的把农民按在土地上,然后在踏上千万只脚。男耕女织不是人民的美好愿望,人民的愿望是共产主义社会,这个不过是政权的管理愿望,所以,从春秋战国开始,就已经产生了束缚农民的管理模式,大概来说,一个是郡县制,一个是户籍制。商鞅是代表,集大成者,其它的诸侯都在做,包括管仲,不过没有商鞅来得具体,干的透彻。用强权要求人们老实的种地,最绝的就是不允许粮食的买卖,不种就没粮。这两个制度不必说,现在还在执行,其作用身临其境。
男的只能种地,女的只能织布,就是这样,然后人口增加,地没有来源,于是再分配,不断的循环,但是人们一直是依附在土地上,除了提高粮食的单位产量,没有人会考虑降低人工,因为人多。家家都织布,自家够穿,还有剩余,况且这种剩余的成本非常低廉,半业余的产出,人工费完全可以忽略不计,所以,在没有足够的利润时,大规模生产是不会出现的。剩余的流通市场不大,除了皇家之外,还有不到10%的城市需求,这个需求很容易的就满足了,何必再扩大规模,这就是没有产生所谓的现代科学的原因,因为,科学技术产生的最根本源动力是人力资源的匮乏和物资需求的刚性巨大二者的双重推动。而在中国,政权的引导下,人们对于周围的用品,比如房屋、家具、和布匹,其述求不是量,而是质。所以才会有如此灿烂的艺术。
所以,历朝历代,农民管理的都很好,就宋朝稍微差一点。其绝招,就是控制人员的流通,严格控制,在没有什么工业革命出现之前是可以做到,因为离开土地的选择只有兵工商,工和农没啥区别,商还是不断的挨收拾,门槛也高,当兵有要求,不是随便就当的,还有一个和兵类似,就是匪,但危险系数太高,一般人做不来。
所以,院子里面的可以做的很好。把农死死的按在院子外面,老实的种地。
现在很难,农民工对城市是一个冲击,力道相当于流星撞地球,而且持续不断,因为,农民一旦条件允许脱离土地,进入城市,是一种零成本进入,因为原本在家的时候就能活着,不过活的不太滋润,进城也不过是只有个人成本,所以,这不是竞争,是掠夺。
这是个难题。
三、关于商
中国人经商历史悠久,据说商朝就是一群发家的商人。几千年来,商人在社会上没有什么地位,现在仍然如此,对他们最浅显的认识是不劳而获,因为,在中国人的朴素思维中,体力劳动所得是光荣的,脑力劳动所得是可耻的,所以,商人没有可以得到尊重的资本,所以,从商鞅变法开始,一直到现在,对待商人,就两招,一招是舆论地位,往最低了说。第二招,就是国有专营,从最早的盐铁专营,到近代的计划经济,都是剥夺商的利益,历史上所有的改革,计划经济都是重点,最著名的商鞅和王安石都是坚定的计划经济主导者,虽然他俩都失败了,但是改革都成功了。“计划”是个好东西,但是要看怎么用,是用“计划”来管理,还是用“计划”来推动,这是关键,我们没有做好,是因为我们强调的是管理,就是在院子里管着院子外面的,骨子里就认为院子外面的就得管,不管不行,所以管死了。而美国,也是“计划”,但是是用计划来推动,院子里和院子外面是一样的,所以,推动的很好。
四、关于士
“士”有好多意义,士大夫也是“士”,不过这个“士”是院子里面的,不论。论院子外面的,这个“士”就是读书人。
读书人很讨厌,几千年来院子里的人都这么认为,因为好像是读书人掌握了话语权,有思想,这就很危险,战国就是例子,因为乱,所以百家才能争鸣,“不乱不鸣”,稍了解一点历史的都能理解,战国乱,很争鸣,魏晋乱,很灿烂。民国乱,大师倍出。说明啥,乱是没人管,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不乱,齐放就容易把院子弄乱,所以,院子修整的很好的时候,种月季还是牡丹是有规定的,这是院子里的人要做的第三等大事。
秦始皇很讨厌读书人,坑杀的不是儒家自己,后世的儒家为了往自己脸上贴金,显得悲壮才弄出个焚书坑儒,那是胡扯,因为,在秦始皇的眼里,儒家就是个小蚂蚁,甚至连小蚂蚁都算不上,是后世儒家自己抬高自己。秦始皇是不允许百家争鸣,是把百家都按住,别瞎嘞嘞,都闭嘴。因为这是一帮就会乱嚼舌根的。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往后,刘邦最看不上的也是读书人,凡是读书人来,刘邦是没有正眼看的,顺便说,萧何和张良都不是读书人。
汉武帝对读书人也是讨厌的,但是表现的不是很明显,尊儒也没有后世形容的多么轰轰烈烈,其出发点不过就是让大家都闭嘴,别争鸣,争鸣乱套,也不能不让说,那就只说一种,选来选去还是儒家没有威胁,本来儒家就含有溜须院子里的意味,所以,把溜须的摘出来用一用,实验的结果,很好用,于是,就用了2000多年。
那么,读书人读书干嘛,提高个人修养,也有,很多,不过那是上九流的人物,叫“隐士”,不出世的,这个是最高的境界,没多少,大部分人都是为了要挤进那个院子,进院子有两个办法,一个是敲门,人家开门让你进去,一个是砸门,把门砸开闯进去。院子里的人当然不愿意让人把门砸了,所以就得开一个门缝,让外面的人挤进来,这个门缝在秦汉时期叫“征辟”,魏晋叫“九品中正制”,不过这俩办法都不好,因为院子外面的人不满意,容易作弊。所以,隋朝发明了一个办法叫“科举制”。
科举制的出台,院子里的人很兴奋,因为,这个制度就是一个标准,合格了就能进入院子,况且这个标准是院子里的人制定的,于是,院子外面的人尽管觉得这个标准不太合理,却只能接受,因为只要经过认真的读好儒家的那些个就能挤进院子里,这个显然要比砸门要保险和体面得多,于是,大伙就没什么意见了。机会平等嘛,老实的排队,老实的读书,读标准要求的书。
然后院子里面情况就发生了改变,因为,在院子外面的读书人已经主动的积极的按照儒家的要溜须要服从要忠君的标准要求,自己先修炼成功了,院子里面的人几乎没费什么劲,即不需要谆谆教导,也不需要循循善诱,这些读书人就个保个的又红又专了,于是,不管是哪一个进院子里,都一个模子里出来的,都是为院子来添砖加瓦的。这就是为啥宋朝的皇帝能成为艺术家,明朝的皇帝可以当木匠,将军,专心修道。而国家机器还能正常运转的原因。
这样好的一个制度,到了1905年取缔了,这是康梁们只看到了科举制的弊,而没看到科举制的益,对院子里的益。梁启超是一位理想主义者,取消科举,天下就足以大乱,因为读书人懵了,没了方向和目标,所以,就只好乱学了,于是,民国就争鸣出了许多的大家。懵了不要紧,主要是学了文武艺,是要“卖与帝王家”的,没标准了,咋卖,是个问题了,院子里的人也懵了,咋买?也是个问题。于是,一下子就都懵了快一百年。
幸好,我们发明了又一个足以载入史书的制度,这个制度就叫“公务员制” 。
这个制度很简单,就是一条,只要想当官掌权,就要从青年做起,先进这个门槛,不过好在这个门槛不是很高,基础的,但是,其产生的结果就是,在无形中又砌了一个院子,原本这个院子还不太明显,即便是有,也是有好多的门,比如可以从工厂,农田进入这个圈子,陈永贵能够以农民的身份进入国家中枢,为啥,就是因为毛泽东就是要打破这个院子,文化大革命是为了斗谁,批林批孔就是针对读书人,其实全然错了,其目标不是文化,不是读书人,就是为了要砸烂这个院子,因为在当时已经产生了这个院子,一个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的院子,斗资批修,斗的是院子里的人,让院子外面的人把院子里的人拉出来。把这个院子批掉。事实证明,毛泽东成功了。
他老人家成功的把这个院子拆的干干净净。
但是,这之后呢,院子没有了,毛泽东的苦心没有被人所理解,后来的人,又在孜孜不倦的砌院子。
“公务员”的出台,标志着这个院子基本竣工,门又关上了,只留下一条缝,这个缝就是“公务员考试”。
然后院子外面的人又得孜孜不倦的考,还得趁年轻了考,岁数大了就超标了,就预示着,今后的人生道路中能当官的几率降低到了1%以下。考过了,就能进到院子里了,这个和“科举制”的区别在于,科举制时期是在院子外面就要把自己修炼到顶级,现在仅仅代表入门,要从初级开始修炼,不过,这个修炼过程很艰难。
“科举制”的一个院外项目就是学习“经世致用”,也就是说,在外面就要学习如何管理国家甚至当宰相。这是有科目的,这个科目就是如何当官。
现在很难,这个科目没有了,完全靠自修,至于修到什么程度,全在于自己了。这个当然是在“没钱”,“没李刚”的境况下了,有以上两项另论。
大概来说,进到院子里面,需要以下修炼科目:科目一:圆滑;科目二:溜须;科目三:服从;科目四:忠心。
于是,只要自修成功,就会坚定的成为院子里的一员,然后整个院子里就都是这样的人了,于是,这些个院子里面的人就可以洋洋自得的看着院子外面的人说,一群~~~~~~~。
然后,我们就坚定不移的重复前人们走过的路。
然后,我们就理解了,什么是“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什么是“有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了。
这个制度很简单,就是一条,只要想当官掌权,就要从青年做起,先进这个门槛,不过好在这个门槛不是很高,基础的,但是,其产生的结果就是,在无形中又砌了一个院子,原本这个院子还不太明显,即便是有,也是有好多的门,比如可以从工厂,农田进入这个圈子,陈永贵能够以农民的身份进入国家中枢,为啥,就是因为毛泽东就是要打破这个院子,文化大革命是为了斗谁,批林批孔就是针对读书人,其实全然错了,其目标不是文化,不是读书人,就是为了要砸烂这个院子,因为在当时已经产生了这个院子,一个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的院子,斗资批修,斗的是院子里的人,让院子外面的人把院子里的人拉出来。把这个院子批掉。事实证明,毛泽东成功了。
他老人家成功的把这个院子拆的干干净净。
但是,这之后呢,院子没有了,毛泽东的苦心没有被人所理解,后来的人,又在孜孜不倦的砌院子。
“公务员”的出台,标志着这个院子基本竣工,门又关上了,只留下一条缝,这个缝就是“公务员考试”。
然后院子外面的人又得孜孜不倦的考,还得趁年轻了考,岁数大了就超标了,就预示着,今后的人生道路中能当官的几率降低到了1%以下。考过了,就能进到院子里了,这个和“科举制”的区别在于,科举制时期是在院子外面就要把自己修炼到顶级,现在仅仅代表入门,要从初级开始修炼,不过,这个修炼过程很艰难。
“科举制”的一个院外项目就是学习“经世致用”,也就是说,在外面就要学习如何管理国家甚至当宰相。这是有科目的,这个科目就是如何当官。
现在很难,这个科目没有了,完全靠自修,至于修到什么程度,全在于自己了。这个当然是在“没钱”,“没李刚”的境况下了,有以上两项另论。
大概来说,进到院子里面,需要以下修炼科目:科目一:圆滑;科目二:溜须;科目三:服从;科目四:忠心。
于是,只要自修成功,就会坚定的成为院子里的一员,然后整个院子里就都是这样的人了,于是,这些个院子里面的人就可以洋洋自得的看着院子外面的人说,一群~~~~~~~。
然后,我们就坚定不移的重复前人们走过的路。
然后,我们就理解了,什么是“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什么是“有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了。
文章评论
蓝天
是谁呀,分析的这么透彻,简直成了历史学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