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治病总集(取穴归类) 治疗原则:盛则泄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下陷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凡病属虚寒者多取背部俞穴灸之。 凡病实热者多取四肢穴道灸之。 凡病在上部者,肩yu、曲池、郄门、外关、内关、合谷皆可用。 凡病在下部者,环跳、阳陵泉、太冲、足三里、三阴交皆可用。 预防一切传染病,灸中脘、关元、足三里。经常灸更妙。 凡病属全身者,可取大椎、风门、身柱、肾俞、中脘、关元、足三里。 一、常见症状及杂病 【头痛】头维、上星、百会、风池、天柱、风门、合谷、足三里、阳陵泉、太冲、申脉,根据头痛部位适当选穴。 【偏头痛】风池、头维、通天(灸良效)、太阳、列缺、阳陵泉、丘墟,取患侧穴。 【发热】 风池、大杼、大椎、曲池、三间、后溪、足三里 【盗汗】 百会、肝俞、阴郄穴、后溪。 【呕吐】 身柱、上脘、内关、足三里。 【水肿】 肾俞、三焦俞、膀胱俞、中脘、关元、水分、阴陵泉、三阴交。 【腹水】肾俞、三焦俞、水道、中脘、水分、关元、阴陵泉、足三里、水泉公孙、太白。 【腹痛】 1、上腹部:上脘、中脘、梁门、梁丘、足三里。2、下腹部:天枢、关元、内关、公孙。 【哮喘】 大椎、肺俞、膻中、肾俞、中脘、关元、足三里。 【咯血】 肺俞、曲池、尺泽、三阳络、郄门、血海。 【衄血】 大椎、上星、迎香、手三里、尺泽、温溜、孔最、合谷、少商。 【心悸】 内关、膻中、心俞、足三里。 【腰背痛】大杼、肝俞、肾俞、次廖、委中、承山。 【脚跟痛】仆参、水泉、申脉、照海、局部灸。 【便秘】 左腹结、天枢、神门、支沟、大肠俞、足三里。 【便血(肠出血)】天枢、温溜、合谷、大肠俞、秩边、阳陵泉、承山、梁丘。 【休克】 百会、神阙、大陵、足三里、人中。 【惊厥】 大椎、曲池、阳陵泉、足三里、手足十二井,可以多针少灸。 【失语】 哑门、廉泉、天突、内关、通里、合谷。 【疟nue疾】 大椎、间使、足三里、后溪。 【身体虚弱】 大椎、中脘、关元、足三里。 【中毒】 筑宾灸能下胎毒、药毒。水毒取肾俞,食物中毒取大肠俞。 【输血输液反应】 百会、大椎、曲池、足三里。 【血沉速率快】 大椎、阳陵泉、隔俞。 二、呼吸系统疾病 【感冒】风门、大椎、太阳、尺泽、合谷、外关、足三里。专灸风门、足三里可预防流感。 【气管炎】风门、大杼、身柱、隔俞、肾俞、肺俞、中府、膻中、中脘、尺泽、丰隆。(化脓灸) 【支气管哮喘】风门、身柱、肺俞、灵台、脾俞、肾俞、天突、中脘、中府、膻中、尺泽、内关、足三里。天灸大椎穴。 【肺炎】 风门、心俞、肺俞、尺泽、孔最、足三里。 【肺化脓症】 大椎、肺俞、孔最、足三里。 【肺结核】体温正常者:肺俞、膏盲、胃俞、中脘、列缺、足三里。体温略高者:大杼、身柱、曲池、尺泽,此病亦早灸长灸。 【肺癌】 肺俞、膏盲、中府、孔最、足三里。 【胸膜炎】肩井、风门、至阳、隔俞、肝俞、期门、中脘、支沟、郄门、阳陵泉、外丘。 三、循环系统疾病 【高血压】百会(轻灸)、风驰、人迎、肝俞、肾俞、曲池、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太冲、风门。(足三里、绝骨瘢痕灸)。 【中风预防】 1、风池、天柱、肩井、手三里、神门、阳陵泉、风市、足三里,凡八穴,左右两侧灸,隔2日午前空腹各灸7壮。2、膝眼灸,艾柱亦稍大。3、百会、肩井、大椎、曲池、手三里、间使、足三里,七穴同用,双侧灸。4、足三里、绝骨。以上任选一方。 【动脉硬化】 大杼、大椎、肾俞、阳陵泉、足三里。 【心功能亢进】 心俞、膻中、巨阙、郄门、内关、阴郄、神门、足三里。 【冠心病】厥阴俞、神道、心俞、天宗、膻中、巨阙、曲池、郄门、大陵、太渊、三阴交、太溪。心绞痛发作时,灸郄门、内关、膻中。 【心律失常】 同冠心病。 【风湿性心脏病】 心俞、灵台、肝俞、巨阙、郄门、小海、神门、足三里。 【充血性心力衰竭】 心俞、脾俞、肾俞、郄门、内关、中脘、足三里。 【无脉症】 心俞、曲池、尺泽、内关、通里、太渊、列缺。 四、血液系统疾病 【贫血】 隔俞、脾俞、中脘、足三里、绝骨。 【白血病】 隔俞、脾俞、中脘、足三里、绝骨,心俞、大椎、血海。 【紫癜】 风门、隔俞、中脘、曲池、风市、足三里、筑宾。 【白细胞减少症】 大椎、隔俞、脾俞、足三里、关元。 五、消化系统疾病 【口腔炎】 颊车、地仓、下关、曲池、合谷、中脘、脾俞、胃俞、足三里。 【下牙痛】 颊车、大迎、下关、温溜、合谷、三间。 【齿龈痛】 手三里、曲池、厥阴俞。 【食管痉挛】 膻中、巨阙、中脘、、内关、隔俞、至阳、足三里、内廷。 【急性胃肠炎】 中脘、梁门、水分、大肠俞、温溜、内关、梁丘、足三里。 【慢性胃肠炎】 上脘、中脘、梁门、脾俞、偏历、足三里。 【胃溃疡】 中脘、肝俞、脾俞、胃俞、梁丘、阳陵泉。 【胃酸过多症】中脘、不容、巨阙、膏盲、胃仓、阳陵泉、中封、地机(不用足三里)。 【胃痉挛】 中脘、梁门、章门、巨阙、肝俞、胃俞、梁丘、足三里、内廷。 【胃扩张】 上脘、中脘、气海、至阳、隔俞、脾俞、胃俞、足三里。 【胃下垂】 百会、中脘、大横、气海、胃俞、上巨虚、足三里。 【十二指溃疡】中脘、肝俞、脾俞、胃俞、梁丘、阳陵泉,胃仓、滑肉门、盲门。 【肠绞痛】 天枢、神阙(膈盐灸)、气海、大巨、大肠俞、足三里。 【阑尾炎】下脘、气海、大巨、大肠俞、温溜、梁丘、阑尾穴、合谷、上巨虚,急性者宜多灸。 【肠梗阻】 中脘、气海、天枢、命门、大肠俞、肾俞、阳池、足三里。 【肠道蛔虫症(蛔厥)急救】 膈盐灸神阙数十至百壮。 【胆道蛔虫症】 胆俞、日月、期门、阳陵泉。 【胆结石】日月、期门、梁门、至阳、天宗、胆俞、阳陵泉、外丘、丘墟、光明,用右侧穴治疗。 【胆囊炎】日月、期门、梁门、至阳、天宗、胆俞、阳陵泉、外丘、丘墟、光明,用双侧穴位。 【肝脏疾患】期门、中脘、隔俞、肝俞、胆俞、至阳、阳陵泉、蠡沟、曲泉、外丘、中都、中封、太冲。 【黄疸型肝炎】期门、中脘、隔俞、肝俞、胆俞、至阳、阳陵泉、蠡沟、曲泉、外丘、中都、中封、太冲、脾俞。 【肝功能异常】 至阳、隔俞、胆俞、中脘、阳陵泉,灸法有良效。 【食欲缺乏、消化不良】 中脘、天枢、脾俞、胃俞、足三里、三阴交。 【细菌性痢疾】气海、上巨虚、天枢。发热加合谷、曲池;湿重加阴陵泉。治愈率90%以上。可酌情配:梁丘、昆仑、足三里、大肠俞、次廖、大椎。 【结肠炎(慢性腹泻、鸡鸣泄)】中脘、天枢、脾俞、肾俞、大肠俞、足三里。 【开刀后腹胀】 足三里、内廷、公孙。 【结肠炎】 天枢、足三里。良效。 【脱岗】 百会、命门、次廖、秩边、长强、承山、合谷。 【腹膜炎】中脘、水分、天枢、气海、水道、脾俞、肾俞、大肠俞、足三里、三阴交。 【食管癌】 隔俞、膻中、中脘、内关、足三里。 【胃癌】 胃俞、中脘、梁门、足三里、筑宾。 【肝硬化】 至阳、肝俞、期门、上脘、水分、阴陵泉、三阴交。 【原发性肝癌】至阳、肝俞、期门、上脘、水分、阴陵泉、三阴交、丘墟、阳陵泉。 六、神经系统疾病 【中风(脑出血)】病初发小艾柱灸百会1——3壮,使血管收缩,足三里、三阴交各灸5壮,降低血压,防止出血。 【偏瘫(中风后遗症)】天柱、心俞、肝俞、肾俞、曲池。上肢瘫:曲池、合谷、臑(nao)俞、手三里、阳池。下肢瘫:秩边、环跳、足三里、阳陵泉、绝骨、三阴交。 【癔症(脏燥病)】抑郁性(不语)膻中、内关。必要时刺人中。兴奋性(狂躁):膻中、内关、神门、足三里、太冲。内服方:甘麦大枣汤加味:小麦30克,大枣10枚,甘草、远志10克,炒枣仁、牡蛎各15克,水煎服,连服数10剂,有良效。 【神经衰弱】百会、风池、大椎、心俞、肝俞、肾俞、中脘、曲池、神门、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 【失眠】 心俞、肾俞、神门、足三里、三阴交。 【嗜眠】 百会、风池、神门、足三里、太冲。 【精神分裂症】 风府、大椎、身柱、心俞、神门、大陵、足三里。 【癫痫】百会、风府、陶道、心俞、肝俞、鸠尾、后溪、间使、太冲、丰隆、身柱,甚效。 【舞蹈病】曲池、手三里、合谷、风池、大椎、风市、阳陵泉、足三里、绝骨、太冲。 【三叉神经痛】上支痛:阳白、太阳、悬颅、颊车、列缺、赞竹。中支痛:上关、下关、听会、颧髎、合谷。下支痛:颊车、翳风、大迎、合谷、侠溪。 【咽喉麻痹(吞咽困难)】 天突、廉泉、手三里、鱼际、少商、身柱、照海。 【肋间神经痛】膻中、巨阙、期门、章门、隔俞、胆俞、至阳、少海、郄门、阳陵泉、支沟、丘墟、地机。 【桡神经痛】 肩禺、曲池、手三里、偏历、合谷、四渎。 【正中神经痛】 曲池、郄门、内关、劳宫。 【腰神经痛】 肾俞、命门、次髎、十七椎下、委中、太溪。 【股神经痛】 环跳、居髎、伏兔、风市、血海、阴陵泉。 【坐骨神经痛】肾俞、大肠俞、次髎、环跳、秩边、殷门、委中、阳陵泉、三阴交、绝骨,病灶段夹脊灸。 【脊髓炎】大椎、大杼、身柱、筋缩、肾俞、阳关、次髎、中极、阳陵泉、三阴交、绝骨,病灶段夹脊穴。 【颜面神经麻痹】太阳、阳白、颊车、地仓、睛明(针)、翳风、听会、风池、合谷、内廷,膈姜灸法效佳。 【尺神经麻痹】 少海、支正、通里、神门。 【上肢神经麻痹及肌肉萎缩】风池、天柱、大椎、肩禺、曲池、合谷、外关、尺泽。 【指间肌萎缩】 八邪、上八邪。 【下肢神经麻痹及肌肉萎缩】环跳、髀关、殷门、委中、阳陵泉、足三里、承山、绝骨。 【呼吸肌麻痹】风池、天柱、大椎、肺俞、隔俞、天突、膻中、孔最、内关、足三里。 【膈肌痉挛(呃逆)】 隔俞、天突、足三里、三阴交、行间。 【腓肠肌痉挛】 委中、合阳、承山。 【多发性神经根炎】夹脊穴每次选4——6点交替施灸,上下肢取曲池、外关、足三里、阳陵泉、绝骨、解溪、八风、八邪。 七、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急、慢性肾炎】三焦俞、盲俞、肾俞、命门、中脘、水分、中极、阴陵泉、三阴交、复溜、水泉、太溪。 【肾病综合症】 肾俞、命门、太溪、京门,随症选穴。 【肾盂肾炎】三焦俞、肾俞、膀胱俞、京门、中极、关元、飞扬、三阴交、水泉。 【肾结核】 脾俞、肾俞、京门、中脘、水分、足三里。 【肾萎缩】三焦俞、盲俞、肾俞、命门、中脘、水分、中极、阴陵泉、三阴交、复溜、水泉、太溪、关元。 【膀胱结核】 膀胱俞、此类、中极、委中、飞扬、水道。 【膀胱炎及尿道炎】肾俞、膀胱俞、次髎、气海、水道、中极、阴陵泉、三阴交、金门。 【遗尿症(夜尿)】 肾俞、关元、中极、尺泽、足三里、三阴交。 【尿血】 命门、神门、血海、三阴交、水泉。 【尿频、尿失禁】 肾俞、关元、大赫、中极、尺泽、三阴交、曲泉。 【尿潴留(癃闭)】三焦俞、足三里、阴陵泉、肾俞、关元、大赫、中极、尺泽、三阴交、曲泉。 【阳痿症】 肾俞、命门、次髎、中脘、关元、中极、足三里、太溪。 【遗精、早泄】 心俞、肾俞、志室、命门、次髎、关元、足三里、三阴交。 【缩阳症】 急灸关元二三百壮。 【男性不育症】长灸关元、肾俞、三阴交。精子发育不良可用艾卷经常温灸双侧睾丸。 八、新陈代谢及内分泌系统疾病 【糖尿病】脾俞、三焦俞、膏盲俞、肾俞、中脘、水泉、气海、阳池、足三里、三阴交。八俞(第8胸椎旁开1寸5分)。 【甲状腺功能亢进】风池、风门、肾俞人迎、天突、手三里、足三里、阴陵泉。 【甲状腺功能减退】风池、风门、肾俞人迎、天突、手三里、足三里、阴陵泉,长期施灸。 九、运动系统疾病 风湿性关节炎: 【肩关节】 肩禺、秉风、天宗、肩贞、曲池、条口、肩内陵。 【肘关节】 曲池、天井、尺泽、手三里、小海、合谷。 【膝关节】 内膝眼、外膝眼、足三里、阳陵泉、委中、梁丘。 【踝关节】 足三里、昆仑、太溪、解溪、丘墟。 【肩周炎(肩凝症、五十肩、楼肩风)】天髎、臑俞、天宗、秉风、肩禺、曲池、条口、四渎、外关,臂膀不能绕向后背者,针斜刺三角肌的前缘肌中。 其它: 【脚气】 足三里、解溪、绝骨、三阴交、八邪。 【类风湿关节炎】 发病关节附近及局部施灸,为必灸之点。 【落枕】 天柱、肩井、落枕穴,灸患侧。 【腕关节综合症】 阳池、阳溪、大陵、外关、合谷、曲池、列缺。 十、地方病 【大骨节病】 1、全身治疗:大椎、大杼、肾俞、中脘、足三里。2、局部治疗:取穴同各种关节炎,局部穴位施灸。 【地方性甲状腺肿】 肩井、天柱、风池、曲池、合谷、足三里,局部治疗。 【克山病】 重灸神阙、筑宾,有救急之效。 克山病,亦称地方性心肌病,于1935年在我国黑龙江省克山县发现,因而命名克山病。主要病变是心肌实质变性,坏死和纤维化交织在一起,心脏扩张,心室壁不增厚,附壁血栓常见,光镜下可见心肌变性坏死。电镜下可见线粒体肿胀,嵴分离和断裂。克山病是一种流行于荒僻的山岳、高原及草原地带的以心肌病为主的疾病。用针掏背部的汗毛孔可见如类似羊毛的纤维 十一、外科及皮肤科疾病 【胸腹手术后疼痛】内关、孔最、合谷、足三里、阳陵泉、梁丘、三阴交、内廷,亦可用背部俞穴。 【手术后头痛】 百会、风池、大椎、头维、合谷、太冲、申脉。 【上肢手术后疼痛】 大椎、肩禺、曲池、合谷、外关。 【下肢手术后疼痛】 肾俞、次髎、环跳、足三里、阳陵泉。 【手术后伤口愈合迟缓和疼痛】 隔附子饼局部灸或艾卷灸。 【头面疖】 灵台、手三里、合谷、养老,局部灸30——100壮。 【上肢疖】 曲池、手三里、合谷。 【下肢疖】 足三里、阳陵泉、筑宾,局部。 【乳腺炎(乳痈)】肩井、天宗、膻中、足三里,未溃者隔蒜灸疮头,已溃久不收口隔附子饼灸疮口。 【蜂窝组织炎(痈疽)】 肩井、风门、委中,疮头隔蒜灸。 【颈淋巴结核(瘰疬)】百劳、肘尖、少海、支沟、阳辅、手三里、曲池、肩井、孔最、风门。 【丹毒】夺命灸(在肩禺与曲池连线中央的略下附近有硬结状的地方,以手指触诊即得),局部灸。 【冻疮】 上肢灸曲池和局部,下肢灸足三里和局部。 【骨结核】 大杼、膏盲、大椎、足三里及局部灸。 【下肢溃疡】三阴交隔面饼艾绒掺雄黄施灸,治小腿溃烂久不收口,兼用药粉撒布疮面。外用方:神效臁疮膏:轻粉、乳香各5克,冰片、没药、松香、樟丹各3克。官粉、红粉、血竭花各2克,银珠1克,以上共研细面。香油调敷。 【腱鞘炎】 灸局部。 【痔疮】 孔最、二白、次髎、秩边、长强(针)、承山。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阳陵泉、太渊、足三里、冲阳(轻灸)、太冲、中封。 【狂犬咬伤】 伤处膈蒜灸,可以解毒。 【蛇咬伤】 伤处膈蒜灸,可以解毒。 【蜂蝎蛰伤】 局部灸可以止痛。 【鸡眼】在病灶局部的中心直接灸或艾卷灸,以知痛为度,长期施灸可以脱落。 【扭伤】 局部和对应点灸(在对侧或病灶最痛点相应处)。 【下颌关节综合症】 下关、听会、颊车、手三里、合谷。 【荨麻疹】 风门、身柱、肩禺、血海、足三里、阳交。 【湿疹】 肩禺、曲池、阴陵泉。 【阴囊湿疹或多汗】 肾俞、三阴交、阴陵泉、太冲。 【神经性皮炎】 艾掺雄黄灸局部,直接灸,星状散布,勿过多,多灸良效。 【圆形脱发】 局部隔姜灸,肾俞、肝俞、足三里、外关、阳陵泉。 【青年座疮】 曲池、合谷、肝俞、肾俞、足三里、三阴交。 【麻风】小海、手三里、曲池、鱼际、承山、丰隆、阳陵泉、阴陵泉、足三里、然谷、梁丘、涌泉、公孙。 【一切阴疽流注】灸隔俞及局部,灸后反应风热恶寒,体温略增无妨,此病亦长灸。 【一切痈疽】灵台、隔俞局部灸,在病灶之本经取穴针刺。久不收口者用附子饼局部灸。 【橡皮腿】 阳陵泉、足三里、绝骨、三阴交、阴陵泉,局部穴位。 【疝气】 大敦、太冲、三阴交。 【一切头面疮】 曲池、外关。 【一切皮肤病】 隔俞、曲池、血海。 【溺水】 隔盐重灸神阙,有回阳之功。 【网球肘(弘骨外上髁炎、肘劳)】用非化脓灸压痛处,直接灸散开多点,多次灸即愈。 十二、妇产科疾病 【子宫位置异常】 中脘、气海、阳池、肾俞、气海、三阴交、大敦。 【子宫痉挛】 中脘、气海、大巨、次髎、阳池、三阴交、阴陵泉。 【子宫附件炎】 中脘、气海、大巨、次髎、阳池、三阴交、阴陵泉、归来。 【月经不调】 肝俞、肾俞、次髎、关元、归来、三阴交、太冲, 【痛经】 气海、归来、命门、次髎、秩边、中都、地机、三阴交、水泉。 【功能性子宫出血】隔俞、肝俞、脾俞、次髎、血海、隐白、大敦(单灸隐白、大敦或选一穴。) 【绝经期综合症】 肾俞、次髎、关元、足三里、三阴交有良效。 【不孕症】关元、子宫、胞户、命门、次髎、肾俞、三阴交、地机、长期施灸。 【子宫脱垂】 百会、关元、气海俞、三阴交。 【阴缩:两乳及前阴收缩】 神阙、关元、中极、会阴、行间。重灸关元良效。 【乳房痛】 肩井、足三里、膻中、天宗。 【乳汁不足】 膻中、乳根、中脘、阳池、内关、少泽。 【乳汁过多】 足临泣、光明、肩井、天宗、脾俞。 【妊娠shen呕吐】 隔俞、上脘、中脘、阳池、内关。 【胎位不正】产前一个月温和灸至阴穴连续多次,每次30分钟有奇效。直接灸至阳亦佳。 【预防小产】 隔盐灸神阙。 【习惯性流产】 关元、肝俞、脾俞、命门,提前施灸、超过流产期。 【临产宫缩异常痛】 肾俞、次髎、阴陵泉、公孙。 【难产(滞产)】 合谷、支沟、三阴交、至阴。 【胎盘滞留】 气海、合谷、三阴交。 【胎死腹中】 合谷、三阴交(针)、至阴。 【产后出血】 血海、大敦。 【白带多】 气海俞、次髎、大巨、关元、中极、地机、三阴交。 【子宫癌】大椎、肾俞、次髎、关元、归来、筑宾、三阴交,要长期直接施灸。 十三、儿科疾病 【吐乳】 身柱、上脘、内关、足三里。 【支气管肺炎】身柱、肺俞、肩井、膻中、曲池、孔最、手三里、太渊、丰隆。 【气管炎】 风门、肺俞、尺泽、太渊。 【哮喘】 身柱、灵台。 【肺门淋巴结核】 风门、身柱、膏盲、灵台、肺俞、中脘、孔最。 【百日咳】 风门、身柱、肺俞、尺泽。 内服药方:天冬、麦冬、半夏、杏仁、百部、瓜蒌仁、川贝母各10克,橘红6克,用5——6日良效。 【下痢】 天枢、大肠俞、合谷、三阴交。阴交。 【腹泻】 身柱、大肠俞、天枢、足三里。 【水泄】 大肠俞、水分、天枢、足三里。 【消化不良】 肺俞、胃俞、中脘、天枢、内廷。 【营养不良、发育迟缓】身柱、大杼、中脘、足三里(少灸),直接灸身柱穴良效。要坚持长灸,能改变儿童体质由弱变强。 【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急性期:大椎、风门、身柱、命门、曲池、合谷。 上肢麻痹:大椎、曲垣、肩禺、曲池、尺泽、支沟、内关、手三里、合谷。 腹肌麻痹:前面局部施灸,后面在相对部位取背部穴。 下肢麻痹:肾俞、次髎、殷门、秩边、承扶、髀关、伏兔、环跳、足三里、委中、承山、阴陵泉、阳陵泉、三阴交、解溪、昆仑、太溪、太冲。在患侧选穴,适当选穴,交替使用。 【小儿夜啼】 身柱、中脘、足三里。 【流涎】 脾俞、中脘、合谷。 【新生儿破伤风】 然谷、神阙。 【拘偻病】 身柱、大杼、肾俞、中脘、上巨虚、绝骨。 【流行性腮腺炎(痄腮)】角孙,直接灸或灯火灸均可,灸患侧,双侧病灸双侧。每日一次,1——3次痊愈。又:翳风、颊车、角孙、手三里、外关。 【新生儿窒息】 神阙、内关。 【尿闭】 关元、中极、阴陵泉。 身柱之灸:艾柱为米粒1/3,施灸3壮。治疗:感冒、呕乳、消化不良、下痢、百日咳、小儿疳症。宜长灸灸,但不宜取穴过多。 十四、五官科疾病 【麦粒肿(目疮)】天柱、风池、身柱、肝俞、阳白、太阳、曲池、合谷、内廷、足临泣,此病频发,可连续施灸。 【结膜炎】心俞、肝俞、童子寥、赞竹、曲池、足三里、足临泣,局部用针,远处用灸。 【眼睑炎】风门、身柱、脾俞、曲池、足三里、陷谷,局部穴位放血,远端穴位施灸。 【角膜炎】 天柱、肝俞、肾俞、足三里、光明。 【眼底出血】 风池、肝俞、隔俞、合谷、光明、太冲。 【视网膜炎】 风池、肝俞、隔俞、合谷、光明、太冲。 【视力模糊】 太阳、风池、天柱、肝俞、合谷、养老、足三里、光明。 【夜盲症】 肝俞、合谷、足三里、光明。 【视神经炎及萎缩】睛明、球后、承泣、风池、肝俞、光明、足临泣,局部针,远端灸。 【近视】 太阳、阳白、风池、肝俞、足三里、光明。 【上眼睑下垂】 陷谷。或三阴交。 【鼻炎】 上星、迎香、风池、风门、曲池、手三里、合谷。或肺俞。 【额窦炎】 上星、迎香、风池、风门、曲池、手三里、合谷。或肺俞。 【中耳炎】 听宫、听会、翳风、肾俞、完骨、少海、中诸、太溪。 【耳鸣】 听宫、听会、翳风、肾俞、完骨、少海、中诸、太溪 【耳源性眩晕(梅尼埃征)】风池、肾俞、翳风、听会、间使、足三里。发病时头顶皮麻木不仁,单灸百会穴奇效。 【耳中痛】 听会、翳风、太溪、四渎、契脉、角孙。 【咽喉炎】大杼、风门、大椎、翳风、人迎、尺泽、列缺、少商(放血),速效。 【腭扁桃体炎】风门、大杼、大椎、尺泽、孔最、列缺、少商(放血)、太溪、照海。 【瘊子】 用软面将瘊子围起,多灸自落。 【黑痣】 在局部用非化脓灸,多灸自落。 十五、艾滋病、早老性痴呆 【艾滋病】大椎、中脘、足三里。每次各灸20——30壮,间日1次,连灸半年至一年,也可对症配穴施灸。 【早老年性痴呆】大椎、肾俞、关元、足三里。从四十岁以后即可施灸,有防早衰的作用。
刮痧点穴好 应急巧治病 刮痧调理亚健康, 防治”亚疾病”。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体验了出神奇的效果。还有一招治病的良方让你在日常生活中随时应急,那就是用刮痧板刮拭,点、按主要的对应穴位,以缓解疼痛,消除病状。当然要根除病症, 还要坚持“刮痧通经络,食疗补气血,运动强筋骨,心悦促健康”的方法进行综合调理。 头痛:太阳穴 {眉梢外侧与耳尖中间凹处} 、 风池 {项后对侧凹处}。 头晕:外关 {手腕外侧,时尺桡骨间}、临泣 {脚背第五趾间后1寸凹处}。.
历兑 { 脚二趾甲后中}、 中诸 {手背四.五掌骨上方}、 合谷。 牙痛:下关 {耳前中口时凹处}、 牙痛点 {手掌三.四指间下1寸处}。 咳嗽:天柱 {颈后中侧凹处}。 止咳:{大椎下灵台穴上}、肺俞 {大椎下3寸 旁1.5寸处}。 止咳点(手掌 环、小指间,太陵穴)。 鼻出血:上星 {前额发际中上1寸处}, 太冲 {足背大、二趾间凹处} 、中指 {中指二,三节缝处.。 喉痛:耳尖{提耳尖.放血}。 心纹痛:至阳 {背部第7胸椎下}.、 中指{中指甲后}。 胃痛:中腕 {脐上4寸} 、 足三里 {膝下右三寸}。 呃逆:少商{大拇指桡侧甲旁}, 中冲{中指尖},内关(手腕中上2寸)。 (另:1、手背腕处快速摩搓。2、嚼鲜生姜,温水送服下。3、吃惊即效。 5、吸白胡淑即止。6、憋气)。 呕吐:内关(手腕中上2寸)。 暴泄:隐白 {足拇指内侧端}。 落枕:后溪 {小指下握拳处}。 腰扭伤:委中 {腿窝中}。 关节扭伤:腕---合谷.压痛点; 肘----曲池,压痛点。 踝----昆仑{外踝后凹处}。 足跟足心痛:昆仑(足外侧后凹处)、压痛点。 抽筋:小腿---- 承山{小腿腕处}、 腰脚抽筋---人中。 痛经:三阴交 {内踝内上三寸}。 醉酒:中腕、 肚脐。 便秘:神门 {小指掌下凹处}、 大巨(脐旁2寸天枢下2寸)。 腹泻:中脘(脐上4寸)、 天枢(脐旁2寸)、安田 {外踝与小趾交点}。 心悸:中腑 {锁骨外侧凹处}、 郄门(手腕上内关上3寸)。 二趾 {二.三趾根部中}。 哮喘:人迎 {喉结外侧1.5寸}、天柱 { 后颈部}。. 带脉:人体奇经八脉之一。带脉能约束纵行之脉,足之三阴 、三阳以及阴阳二蹻脉皆受带脉之约束,以加强经脉之间的联系。带脉还有固护胎儿和主司妇女带下的作用。带脉循行起于季胁,斜向下行到带脉穴,绕身一周。并于带脉穴处再向前下方沿髋骨上缘斜行到少腹。 本经脉交会穴为带脉(带脉同名穴位)、五枢、维道(足少阳经)共3穴, 左右合6穴。带脉 穴位 位置 在侧腹部,章门下1.8寸,当第十一肋游离端下方垂线与脐水平线的交点上。 肚子上有你可以选择推腹 就是从肚子上面往下推 用大拇指敲带脉,应该是有点酸的感觉最好是睡着捶 站着不好捶。假性高血压也有上热下寒引起的,寒气上不来,热气下不去,中焦不通,要进行调和补,调脾脏,绿豆半斤,枸杞子50--100粒,黄芪5--10片。做法是:开锅5-6分钟后将绿豆倒出来,泡上黄芪,喝几天没上火就再加几片黄芪。黄瓜和西瓜都伤脾脏,因为是寒性的,上热下寒的人不能 吃这些寒凉的食物,晚餐吃生伴菜。 要通过敲带脉来解决
四肢不温,是为寒性体质,脸上起红疙瘩,口臭,是为内火上延,如果你的脉搏在70次以下,就是典型的虚寒体质同时伴有肝火,可服温和的附子理中丸怯火。 做到以下几点, 1每日睡前推腹1次,从剑突下开始往下逐步推,腹肌要完全放松。腹部上有很多经络,一推经络就活了,大便会很通畅,大便一通畅,痘痘就会逐渐消失。睡前还可敲打大腿外侧胆经,臀部大腿后面的膀胱经,加强排毒。 2尽量10点睡,自然醒,规律后可6点多起床。起床前再推腹一次,起床后用十指肚梳头,要全面梳。 3 每日吃山药薏米粥,山药必须是淮山药,,多吃蔬菜,有利于大便成形。 4平时如果喜欢生气要多按摩太冲穴 5有时间看看求医不如求己 肝肾及消化系统排毒不净会表现在皮肤上排毒! 要有正常的生活习惯,适当的运动。 金匮肾气丸温补阳气,能引火归元。 气血不通,敲带脉,走罐(膀胱经) 躺在床上,双腿抬起来,在空中做登自行车的动作,一次200下,每天做2--3次 带脉的位置: 带脉是人体奇经八脉之一。带脉能约束纵行之脉,足之三阴 、三阳以及阴阳二蹻脉皆受带脉之约束,以加强经脉之间的联系。带脉还有固护胎儿和主司妇女带下的作用。带脉循行起于季胁,斜向下行到带脉穴,绕身一周。并于带脉穴处再向前下方沿髋骨上缘斜行到少腹。 本经脉交会穴为带脉(带脉同名穴位)、五枢、维道(足少阳经)共3穴, 左右合6穴。带脉 穴位 位置 在侧腹部,章门下1.8寸,当第十一肋游离端下方垂线与脐水平线的交点上。 如何养护带脉 起于季胁下,围绕腰腹一周穴位在侧腰部,当第十一浮肋前
端直下,与脐相平处。治疗月经不调,带下,盆腔炎,敲打 百病的对应穴位防治方法
|
1、掉发、白发、发色干枯、毫无光泽。
1)百会穴解决脱发烦恼的第一要穴。百会穴位于位于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中点处。
方法:以手握空拳,用急速、间歇性手法敲打点压百会穴,每次5分钟左右;
经常按揉百会、合谷和大椎这三个穴位,能让阳气得以更好的保持,不仅不容易掉头发,而且也不会太早生白发,并避免头发过早发色干枯、毫无光泽。
2)按摩涌泉穴:
当人们肾虚精亏时,头发就会变白、脱落。位于脚心的涌泉穴,是肾经的穴位,中医喻其为“水之源头”,具有补肾安神的作用,坚持按摩涌泉穴,会使头发的养护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它对防止头发早白和脱发的功效并不亚于百会穴。
3)“鸣天鼓”,即手捂耳时,用手指肚敲打头部,可健脑护发;
2、失眠——不拘时按揉少海穴、合谷穴。
1)按摩少海穴:中医说的“心肾不交”,表现症状为,夜里浑身燥热,烦躁、爱出汗、失眠多梦等,男性可能会出现自汗、遗尿、遗精等……。按摩心经上的少海穴,位于肘横纹边儿上这个点,也就是在屈肘的时候,肘横纹内侧端与肱骨内上髁连线的中点处。作用是滋阴降火,即火太旺的人,揉这个穴可以降火,同时又滋阴补肾。
2)在揉少海穴的同时配合着合谷穴一起揉,效果会更好。
3)按摩 然谷穴
医圣张仲景说,“少阴病,但欲寐也”,就是说肾上有病,心上有病,这人就老爱犯困。建议在揉肾经的时候,最好把心经也同时揉一揉,因为心肾是相通的:在胳膊上叫心经,属火;在腿上就是肾经,属水。如果肾虚,这两条经要同时调节。比如,然谷穴可治疗失眠,就是阴虚火旺那种,这时您同时揉一揉心经的少海穴,去去心火,上下同治,效果更佳。
4)醋治失眠:醋10毫升,加一杯水中,睡前饮服。用于治疗高血压之失眠,饮后片刻即可入睡。
5)食疗方:糯米小麦粥。原料是糯米50克,小米50克。把这两者加水适量同煮成粥,加适量白糖或红糖调味即可。这道粥最大的作用就是补脾胃,益心肾,安心神,每日1次,最好当做晚餐用,在临睡前吃一碗,效果非常好。
3、时差混乱:白天犯困,效率极低,越晚越精神。晚上无法入睡,熬到凌晨;早上起不来。方法:“金鸡独立”能静心,身心俱调。抬一足直立,站稳后闭眼睛。每天坚持练几分钟,一周“时差”就可倒过来。
4、胸痛
1)心胸痛(症状:胸部憋闷疼痛,有时甚至连背后都痛)——按摩灵道穴。
灵道穴(手下面腕纹下面1.5寸处,摸这块儿有一根筋,它就在筋的外侧一点儿)是一个能让心脏气血通畅的穴位。揉时要贴着这根筋往里掐着揉。每天花上10分钟按摩灵道穴。每天3次,每次3分钟,长期坚持。放下工作,好好地休息一段,要不了两个月,心痛的毛病就会消失。
“心病”患者,灵道穴肯定是很痛的,灵道穴一定要多揉、有空就揉,把这个穴位揉到不痛了,很可能就消除了你某方面潜藏的疾患。
2)呼气吸气都痛,病因为生气所发,气会膻中,患者腹卧强口拨揉法强刺激承山穴至昆仑至太溪穴,患者痛时喊出声音来。
5、心动过速:揉按少海(屈肘,肘横纹尺侧端与肱骨内上髁连线的中点处)1-2分钟。
6、心动过缓:按揉通里(神门穴上一寸)1—3分钟,300-500/次。
7、休克:
按摩任脉上的人中(位于人体的面部,当人中沟的上1/3与中1/3交点处),刺激人中穴有升高血压、兴奋呼吸中枢的作用。当遇到中风、中暑、中毒、过敏的病人突然出现昏迷、呼吸停止、血压下降、休克等情况时,用拇指尖陷压人中穴可起到急救作用。
按摩大肠经上的合谷(位于手背部位,第二掌骨中点,拇指侧),手法:中暑、中风、虚脱时,病人突然昏倒,不省人事,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可用拇指陷捏患者合谷穴(虎口上),持续2一3分钟,一般会缓解。
8、高血压:
1)按摩肺经上的太渊穴,可调节血压及心律不齐:
心律不齐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心气不足。刺激太渊可以促进气的运行,让气上行。在肺经的经气运行时间段(早上3~5点),先在床上按揉2~3分钟,等心律平稳一点了,再穿衣起床。
2)按摩降压点(在足厥阴肝经上,在大敦与太冲之间),手法:震颤点按1-2分钟。
3)按摩心包经上的劳宫穴:当高血压患者因生气、暴怒、激动、劳累,血压会急剧上升,对患者生命有极大威胁。此时按压劳宫穴 (屈指握拳,中指与无名指尖之间所对的掌心中),可使血压逐渐恢复正常。
4)降血压不健忘:百会穴;
5)艾炙、贴敷涌泉穴均可。如用艾炙则每天至少要坚持一次,每次10-15分钟,炙过以后喝点温开水。如果是穴位贴敷则用鸡蛋清将打成细粉的中药调成糊状,每天睡觉前贴敷在涌泉穴上,两则穴位交替使用。常用的药物有:桃仁、杏仁、栀子、胡椒、糯米。也可用25克吴茱萸研末,用醋调成糊状,敷于两脚心涌泉。
6)老醋花生降血压:
花生在我国一直是很受欢迎的食品,每天吃10粒老醋花生,对高血压和冠心病有一定的辅助疗效。做法:将花生仁煮熟冷却后,放在有盖的玻璃器皿中,用优质食醋浸泡8~10天,就可以做成老醋花生。
7)蜂蜜治高血压眩晕:蜂蜜 10克,温开水化开冲服,每日1~2次,长期服用更佳。
二是用蜂蜜100克,黑芝麻75克,先将黑芝麻蒸熟捣如泥,放蜂蜜搅拌,用温开水冲化,每日分2次服用。每日早晚各一杯纯蜂蜜水,会使血压趋于正常。
9、冠心痛:
1)治冠心病、肺心病——极泉;
2)按摩膀胱经上的冠心穴(左足背解溪穴至2、3趾骨联合处联线中点),指端或用圆珠笔芯按压5分钟。冠心病,心绞痛:按摩元骏穴,位于左手手掌心中指指关节下,一指禅推法点揉。
10、缓解心绞痛:
1)用指间关节或者用笔去点涌泉穴,治疗心纹痛的效果绝不逊于针炙内关穴。
2)按摩督脉上的至阳(背部后正中线上,第七胸椎棘突下凹陷中),手法:心绞痛发作常伴有胸部压迫、窒息感。此时可按压至阳穴(位于背部第七胸椎下,病人坐位低头垂臂,两侧肩胛角下缘直线交于脊柱五中点即是此穴),授压3一6分钟,心绞痛即可缓解。
11、预防中风:
全头刮痧保健,重点刮百会、太阳、风府、风池穴,加刮手腕至指稍,足踝至趾稍,每天保健15分钟。
12、心慌、心跳过速、恐惧——按摩肺经上的侠白穴
忧愁和悲伤都会使肺气消耗,肺气虚时,机体对外界不良刺激的耐受性就会下降,从而产生悲观、自卑、心理负担重等情绪。而人肺气盛时,自卑的心理就会减少,做起事来也就更加自信,遇大事时也会沉着镇定胆子大。侠白穴(侠白穴中的“侠”,是指艺高胆大之人),就是给肺补充力量的穴位,可帮人克服恐惧。肺气足了,你就会感到劲头饱满,应对外界不良刺激的能力也就提高了,胆子自然也就大起来了。
侠白穴位于臂内侧,肘横纹上5寸,肱二头肌桡侧缘凹陷处。古人找这个穴位的方法,将将墨染于乳头后,抱臂双手夹之,手臂染上墨点的地方就是这个穴位。按摩方法:用拇指按住侠白穴用力下压或按揉2~3分钟之间,以有酸、胀感觉为佳。
此外,这个穴对心跳过速也有很好的功效。很多人在面试或遇到重大事情的时候,总会感到紧张,心跳得很快,这也是由肺气不足所致。此时可以按按侠白穴,动作虽小,效果却很好。所以,下次如果你再感到心“扑通、扑通”跳得厉害时,就用力按揉侠白穴,很快就可以找回从容镇定的感觉了。
★13、手脚冰冷、怕冷畏寒(适宜各年龄段女性):
1)点按劳宫穴(握拳时中指所点的手心处),缓慢用力,尽力抓握几秒钟,然后缓缓放松稍停后再重复抓握,只需几下就可使手指转暖。
2)按揉中极穴:体质寒凉的人,可将掌心搓热后,用掌心按揉小腹部的中极穴,可以起到保温的效果。
3)按摩大拇指内侧的合谷穴、手腕内侧3 -5cm的内关(在外关的反面)穴及膝盖下方6-8cm的足三里、脚底的涌泉穴。天天按摩,可缓解手脚冰冷及全身畏冷的症状。
4)按摩三焦经上的阳池穴(位于人体的手腕部位,即腕背横纹上,前对中指、无名指指缝凹陷处),可治疗手脚发冷,迅速畅通血液循环,平衡荷尔蒙分泌,暧和身体,进而消除发冷症。惧冷而无法入睡的人,睡觉前按摩阳池穴,然后立刻盖上棉被,身体很快就会暖和起来。只要坚持刺激阳池穴,便可不为冬天的来临而发愁。刺激方法:
只要以此穴为中心,互相搓揉手背就可以。在手背摩擦生热的同时,阳池穴就会得到充分的刺激,从而达到温暖全身的效果。按摩阳池穴,最好是慢慢地进行,时间要长,力度要缓。最好是两手齐用,先以一只手的中指按压另一手的阳池穴,再换过来用另一只手的中指按压这只手上的阳池穴。这种姿势可以自然地使力量由中指传到阳池穴内。
5)艾灸任脉上的神阙穴。方法:隔盐灸,就是将一小把粗盐填在肚脐眼上,上面放上切成薄片的姜片,然后用艾柱灸,灸到最后,肚脐上填满了黄黄的盐姜水,这样对于身体的保健效果相当好。上了年纪的同志如果经常感到身体冷痛,或腹部不适的话,可隔段时间做一个神阙穴隔盐灸,对于畏寒及保持充沛的精力是非常好的。
6)按揉胃经上的气冲穴(位于大腿根内侧,腹股沟稍上方,脐中下5寸,距前正中线2寸,此穴下边有一根动脉)。先按揉气冲穴,后按揉动脉,一松一按,交替进行,一直按揉到腿脚有热气下流的感觉为佳。
7)常灸太溪穴:太溪,是肾经上的穴位(位于脚踝内侧后跟骨上动脉凹陷处,当我们用手指按在这个位置上时,马上可以感觉到这里动脉的跳动,见上图)。用艾条灸穴位的方法:把点燃的艾条靠近穴位,以能明显感觉到烫为宜,感觉到很烫的时候就要移开一点。有的人,别的穴位稍微灸一会儿就感到烫,但是这个穴没感觉,灸了半天还是不烫。这说明体内寒气太重。热量全部被太溪穴吸进温暖肾经去了,所以一直感觉不到烫,实际上是太溪穴在大口吸收艾灸的热量!须将太溪多炙几天,这是最直接补充你体内热量和阳气的方法.
8)按摩位于脚小拇趾生长处外侧膀胱经上的至阴穴(位于足小趾末节外侧趾甲角与趾腹外侧缘连线的中点处,距趾甲角旁开0.1寸,是足太阳膀胱经的末穴
9)按摩涌泉穴(位于脚心部),它是肾经里的重要穴位,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强筋壮骨。可用拇指快速按揉,直到有热感为佳,每天早晚按揉100下,再接着揉搓各脚趾100下。补肾壮阳,能让手脚快速暖和。)(涌泉穴位于当脚趾全部弯曲时,在脚底所形成的人字形皱纹中央处)。次数皆为每天2~3次,每次按压穴道各40~50次。
10)后背发凉按摩腰阳关:
很多老人到了冬天经常感到后背发凉,很大一个原因就是这里的经络不通,阳气无法上行。这时候,只要打通了腰阳关,阳气顺行而上,所有的问题自然就能迎刃而解了!
11)阳虚,如女性手脚冰凉,老年人关节怕冷,男性尿频尿急。艾灸或按摩命门穴(与肚脐眼前后相对。找穴时,只要以肚脐为标准围绕腰部做一个圆圈,在背后正中线的交点就是命门)。
艾灸:取一定量的附子,切成细末,用黄酒调成大概厘米厚的饼,中间用针刺出一些小孔,然后放在穴位上,用艾炷来灸,每次灸3~5分钟,每个月灸一次就可以了。
平时稍感不舒服,但没有特定症状的人,也可以时常用手掌心去按摩命门,按摩到发热即可,因为手掌心的劳宫穴是火穴,可以添加命门之火,壮大生命的火力!
12)怕冷,经常感到后背凉飕飕的,可采用在大椎穴上做艾灸的方法保健。也可采用撞墙法:找一个门框,或一棵大树,用后背撞,这样可以同时刺激到这几大穴位,对于提升阳气效果是非常好的。就像敲胆经一样,一个小动作,将所有的穴位都刺激到了。
14、老年痴呆也是肾虚的一种表现。而打通肾经就可以防治包括老年痴呆在内的各种老化症状。
太溪穴不但是肾经的大补穴,还是全身的大补穴。大家都知道足三里穴是强身大穴,但如果与太溪穴相比,足三里偏重于补后天,太溪穴偏重于补先天。所以,要补先天之本就得从太溪穴开始。
★15、改善健忘、提神醒脑:
1)大钟配天柱能补脑(相当于“醒神健脑丸”),可补肾气,增强大小脑功能。肾经上的大钟穴(位于“太溪下0.5寸”或“照海后1.5寸”处。找到脚内踝,内踝后缘的凹陷往下1厘米处),有调节肾经和膀胱经的功效了。膀胱经上的天柱穴(位于后头骨下方凹处,后发际正中旁开约2CM左右)大家通常在下午3~5点总会感到精神头特别足,就是因为此时膀胱经的气血最旺;每天按揉30~50次即可。
许多老年人总感到自己爱忘事,这是由于上了年纪,大脑功能慢慢衰退的缘故。与其吃那些被宣传的不着边际的保健品,倒不如多按摩大钟穴和天柱穴,比吃的任何一种保健品都管用。
2)脑疲倦(醒脑):按摩督脉上的神庭(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中指点按刺激。
16、烦躁
1)宽心顺气:膻中穴。
2)敲十宣穴: 症状为事情多、任务重时,容易气血上涌,明明知道此刻需要平心静气,却越想越着急。方法:宣泄。选择你爱听的音乐,随着音乐的节奏,用十个手指肚敲打你的电脑桌。敲到手微痛即可。十指连心,“十宣”穴位于此处,可宣泄心中郁结之气。
17、全身无力,头目昏沉,精神不振,病因为心理压力过大,休息不到位,点揉督脉上的后溪穴(手握拳时,小指弯横纹尽头突出最高处)3分钟,上通头部可使人精神振作。
★18、晕车,强刺激点揉风池穴特效。
★19、头痛:
1)头部某点疼痛,类似脉搏跳动。做事没精神,思维迟钝。
多半是有气郁积在心。在同侧找到痛点,用拇指轻揉,疼痛处多有结节,可揉开。也可揉搓外关穴治疗。
2)偏头痛,为少阳胆经循环不良,取小腿外侧,阳陵泉穴至光明穴,刮痧法或拨法(泻法)。
3)酒后头痛,点揉率谷穴,卢息穴,百会穴,拨揉后头斜方肌起止点,浅拿肩井穴。
4)前额痛,受寒时疼痛加重,头部畏风怕冷,常要戴帽子,天冷鼻塞呼吸不利,可分辩气味,天热时症状消失,病因为气虚血瘀,炙百会穴,上星穴,拨揉风府风池穴。
5)头部特别怕冷:患者头部特别怕冷,一年四季都要戴帽子。病因为虚症,揉或炙百会穴、上星穴
20、发烧:按摩下都(手背四、五指缝尖上五分处)。连续不断掐按1—2分钟后可缓解。
21、小儿发热,在足部反射区疗法中,按揉肾上腺,腹腔神经丛,结肠区,全足搓捏,以双足双手出汗为度。配合多喝温开水.
22、防治风寒感冒
俗话说“
文章评论